-
1 # 洮子說歷史
-
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瓦剌就是衛拉特,只不過瓦剌是明朝對於蒙古西部人的稱呼,衛拉特是清朝對蒙古西部人的稱呼。而衛拉特又從屬於厄魯特,額魯特一共有五個支流,其中有四個衛拉特,還有一個就是準噶爾。
針對於這一段歷史比較複雜,我們必須將這幾大稱呼先詳細講述下!
瓦剌的起源
瓦剌的發源地在八河地區,這個八河地區是古地名,為了找到這個古地名究竟在哪,我們做了詳細的論述,中間過程頗為繁瑣,單純的說一下最終結論:葉尼塞河的八條支流地區。
當元帝國一統天下時,瓦剌尋到了生機,開始跟隨大部隊南下,並且一直南下到了阿爾泰山麓。根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在色楞格河的下游也見到了部分瓦剌勢力。我們在地圖上按照這個範圍大致畫一個圈,差不多就是瓦剌的活動範圍。
瓦剌主要活躍於西域地區,而且活躍時間段在明朝。明朝最開始階段,為了抵禦北方蒙元,對他們採取了系列政策,順便拉攏了瓦剌。比如:明朝統治者直接給瓦剌文書,給予他們所統轄的封地。(其實不用明朝給與,畢竟是人家打下來的,但好壞是個文書)
只不過,瓦剌出了一個小人物,無形中將瓦剌帶上了巔峰,他就是:也先。
沒錯,也先正式出現,並且給大明王朝致命一擊。如果在關鍵時刻沒有于謙在一旁輔助,恐怕大明王朝早就改名換姓了。
再後來因為也先喪失了對瓦剌的控制,最終瓦剌四分五裂,其餘的殘部也逃到了西域地區。但是當我們仔細檢視瓦剌的前世今生的話,不難發現,逃到西域地區的僅僅是部分瓦剌的百姓,還有一部分並沒有逃到西域地區。
衛拉特,瓦剌的自稱
相比較而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瓦剌並不會稱呼自己為瓦剌,而是稱呼自己為衛拉特。針對這一點,各個歷史書籍當中,幾乎都有過著不同的爭論,但是也沒有辦法作出詳細的闡述。
但是我們能夠發現,無論是瓦拉還是維拉特,都有著對應時代的稱呼,比如明朝的時候稱呼為瓦剌,而清朝的時候所稱呼為衛拉特。
瓦剌與蒙古人的關係
既然談到漠北就無法避免蒙古的關係,畢竟瓦拉可以說是從屬於盟國,那麼瓦剌就是蒙古人嗎?
如果說是的話,非常抱歉,又錯了。
真實的情況是瓦剌儘管隸屬於蒙古,但是與蒙古的關係不大,準確的來說瓦拉和蒙古的關係是並列的。直到後期瓦剌的勢力越來越小,蒙古才願意把瓦剌拉攏過來。
在公元1640年的時候,喀爾喀和衛拉特的相關部門領導曾經制定過一個條款,而這個條款當中雙方都否定了瓦剌人就是蒙古人。
也就是說在這個節點開始,瓦剌與蒙古之間的關係並不大。只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瓦剌慢慢的從屬於蒙古,而且僅僅是廣義的蒙古。
厄魯特蒙古的起源
而厄魯特蒙古出現是中國清代的時候對於蒙古西部人的統稱。這個時候的厄魯特,其實可以說得上是西部的瓦剌,也就是清朝時期的衛拉特。
簡單來講,這樣的一個少數民族在明代的時候統稱為瓦剌,然後到了清朝對於他的稱呼都變成了厄魯特。厄魯特又有著另外兩個名字,分別是土爾扈特部和四衛拉特。
額魯特一共分成了五個部分,五個部分分別包括土爾扈特部以及剩下的四大部落,而這四大部落也就是四個衛拉特。
而這四大部落當中分別為杜爾伯特部落、和碩特部落、準噶爾部落、和輝特部落。
在這裡面我們就不難發現,這裡面有一個部落是我們上文當中需要講到的,就是準噶爾部落。
準噶爾部落的起源
從公元1676年一直到公元1670年,準噶爾部落一直處在一個慢慢的聚攏狀態,只不過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並沒有引起清朝的注意。
再後來從公元1670年一直到1755年,準噶爾部落從輝煌慢慢變得分崩離析,而這個時候清朝的乾隆皇帝則趁著準噶爾部落不注意,瞬間攻佔了伊犁。
從公元1755年到公元1760年,整整6年的時間裡面,清朝對準噶爾發動了無數次戰役,在此之後準噶爾部落徹底滅亡。
小總結:
漠北地區以及西域地區,因為整體的流動性比較大,再加上各種風俗、各種文化與咱們的傳統有著諸多差距,所以在認知上會有一定的困難。
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也不難發現漠北地區以及西域和蒙古西部也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發生,比如他們政權的更替,比如他們部落的某些風俗習慣。
-
3 # 泉郡清源居士
答案:瓦剌是明朝對漠西蒙古的稱呼,衛拉特是瓦剌部落的自稱,清朝稱呼漠西蒙古為衛拉特,有時翻譯為厄魯特,準噶爾是衛拉特聯盟的一個強勢部落。
明朝消滅元朝後,殘餘勢力北逃大漠,史稱北元,北元滅亡後,蒙古分為東部蒙古和漠西蒙古,東部蒙古在明朝被稱為韃靼,佔據大漠南北,部落首領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漠西蒙古在明朝被稱為瓦剌,自稱為衛拉特,佔據大漠以西的西域一帶。在清朝被稱為厄魯特或衛拉特,倆名詞皆指漠西蒙古,翻譯不同而已。而準噶爾則是衛拉特蒙古幾大部落其中一個。
一、瓦剌與蒙古的關係:漠西蒙古瓦剌與東部蒙古韃靼並稱為廣義上的蒙古部落,狹義上的蒙古即東部蒙古韃靼,因內部各首領皆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所以是真正意義上的蒙古。瓦剌因與突蕨系諸部長期雜居,語言等方面又有突蕨某些特點,血統上和習俗上與韃靼又一定區別。蒙古統一前,屢與蒙古部衝突。後歸附成吉思汗,成為蒙古的統轄的部落之一,其首領與黃金家族世代聯姻。
一直到1640年東部蒙古北方的喀爾喀蒙古和瓦剌(衛拉特)聯合制定的《蒙古—衛拉特法典》中仍然稱雙方為“蒙古和衛拉特”,證明在草原上,蒙古和瓦剌(衛拉特)是有一定區別的,顯然,在該語境中,“蒙古”指的是擁有黃金家族血統的東部蒙古韃靼,而非指廣義上的蒙古,但這不影響外界在廣義上把衛拉特也統稱為蒙古人。
後世逐漸的就沒有如此嚴格區別了,都統稱為蒙古。在當代,國內衛拉特部族的後代在國內都被歸納為蒙古族。在外蒙,亦認可衛拉特是蒙古,甚至還拍了歌頌準噶爾汗國與清朝鬥爭的電影。
二、瓦剌(衛拉特)的發展演變
元朝及以前:瓦剌在元朝稱斡亦剌惕,最初遊牧於葉尼塞河上游森林,為“林木中百姓”,因與突蕨系諸部長期雜居,語言等方面又有突蕨某些特點。蒙古統一前,屢與蒙古部衝突。後歸附成吉思汗,成為蒙古的部落之一,其首領與黃金家族世代聯姻。
明朝前期:瓦剌在蒙古高原爭戰韃靼部,明廷賜以漢文官印,命其統轄諸部,後多次進貢。瓦剌首領也先取代北元皇帝建瓦剌帝國,達極盛階段,土木堡之變還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也先被殺後瓦剌諸部分裂,並分散於西域。明中後期到清朝,漠西蒙古的瓦剌(衛拉特)分為準格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以及輝特等部落。而此時的東部蒙古韃靼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公元1636年後金皇太極征服整個漠南蒙古,並取得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傳國玉璽,整個漠南蒙古共推皇太極為皇帝。公元1638年,喀爾喀蒙古三大汗也向皇太極稱臣,納入清朝版圖。
公元1646(順治3年),衛拉特盟主和碩特部固始汗與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確定從屬關係,也納入清朝版圖。
明代中期瓦剌首領也先死後,瓦剌盟主部落是和碩特部,因為其首領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其它部落是依附於蒙古族而來的廣義蒙古族。盟主並非汗王,只有召集權,非集權。
三、衛拉特准噶爾汗國的發展
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瓦剌的一支綽羅斯人(準噶爾前身,杜爾伯特也是從這個部落分出的)首領巴圖爾洪臺吉建立準噶爾汗國,並擊退俄國的侵略,迫使俄國承認其獨立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公元1653年:巴圖爾洪臺吉去世,長子僧格即位,其眾兄弟起兵反叛,內戰爆發,幾年後才平定叛亂。
公元1670年:僧格被殺,他的異母弟噶爾丹透過一系列爭鬥奪得了準噶爾部的臺吉位(低於汗位)。
公元1676年:噶爾丹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把鬆散的聯盟改變為集權的汗國。
公元1678年:噶爾丹出兵南疆,佔領葉爾羌汗國。
公元1688年: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
公元1690年:噶爾丹又向漠北喀爾喀蒙古進攻,康熙帝組織左右兩路大軍親征,噶爾丹潰逃。
噶爾丹敗亡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部臺吉,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起來,與清朝再次發生衝突。
公元1716年,準噶爾部出兵西藏,佔領拉薩。
公元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軍覆沒。
公元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趕走準噶爾軍。
公元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趁準噶爾內亂之機出兵進佔伊犁、擊潰達瓦齊軍,並於1757年平定阿睦爾撒納的叛亂。
公元1760年:準噶爾汗國滅亡。
清政府前後用三代人共計70年的時間,才最終啃下了準噶爾汗國這個硬骨頭,三大蒙古勢力即漠南蒙古(今內蒙古)、喀爾喀蒙古(今外蒙古)、衛拉特蒙古(現今主要分佈於新疆青海一帶)全部併入清朝統治版圖。
(蒙古發展世系)
-
4 # 風光藝境
瓦剌、衛拉特、厄魯特、準噶爾這四者之間的關係可太緊密了,可謂是一脈相承。
瓦剌、衛拉特、厄魯特三者內涵相同,皆指向同一物件——西部蒙古或漠西蒙古;而準噶爾則是西部蒙古四大部中的一部。十七世紀中葉,準噶爾部逐漸強盛起來,成為厄魯特蒙古四部之首——盟主;噶爾丹汗統治時期(1671——1697),兼併厄魯特蒙古各部及附近蒙古部落,稱雄漠西,準噶爾則成了西部蒙古的代名詞。下面簡介一下它們的興衰及其關係:
斡亦剌——元代對西部蒙古諸部的總稱。斡亦剌為蒙古之一部,居住於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爾河以北地區。1207年投降蒙古,首領受封為全體斡亦剌四千戶長,領地擴大至謙河上游(小葉尼塞河)等地。元末,斡亦剌已擴充至四萬戶。
瓦剌——明代將蒙元時稱作斡亦剌的西部蒙古諸部改稱為瓦剌。瓦剌遊牧於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瓦剌貴族脫歡於1418年襲父爵,成為瓦剌首領之一。脫歡先後兼併了太平、把禿孛羅兩部,統一了瓦剌內部;1434年又襲殺東蒙古太師阿魯臺,統一了東、西蒙古,立元裔脫脫不花為傀儡可汗,自稱太師。此時,瓦剌統治了全蒙古,勢力走向強盛。1439年,脫歡辭世,子也先嗣位為太師,東征西討,瓦剌勢力達到鼎盛。也先逝後,瓦剌勢力漸衰,主力移向漠西,主要活動地區以坤奎河、札布汗河為中心,東到杭愛山,西至額爾齊斯河上游,北越唐努山;後為東蒙古所逼,向天山北路發展。
厄魯特蒙古——厄魯特蒙古又稱額魯特蒙古或衛拉特蒙古,是清代對西部蒙古諸部的總稱;國外學者泛稱為“卡爾梅克”。其先系蒙元之斡亦剌,明代之瓦剌。初分佈於錫爾錫德河與葉尼塞河上游;經長期融合與吸收周圍突厥語及東蒙古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形成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以及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清代厄魯特蒙古主要分佈於東起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其具體分佈地區為:準噶爾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伊犁河流域與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杜爾伯特部,額爾齊斯河中上游兩岸;土爾扈特部,塔爾巴哈臺及其以北一帶;和碩特部,遊牧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後又遷至青海、西藏一帶。四部各自為政,不相統屬,只有一個鬆散的聯盟“丘爾幹”作為協調各部關係的機構,丘爾幹有盟長,原由四部之首實力雄厚的和碩特部首領擔任;至17世紀20——30年代,準噶爾部強盛起來,取代了和碩特部盟長地位,成為四大部之首。
準噶爾部——清代厄魯特蒙古四大部之一,因首領姓綽羅斯,故又名綽羅斯部。該部初遊牧於額爾齊斯河上游河塔爾巴哈臺以東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後以伊犁河流域為政治中心。到了巴圖爾琿臺吉與噶爾丹統治時期,準噶爾部勢力逐漸強大起來,統轄厄魯特蒙古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噶爾丹汗受沙俄唆使,於1688年東侵漠北喀爾喀蒙古,漠北部落瓦解,南下內遷,歸附清廷並求救。噶爾丹得寸進尺,南進至距離北京城僅七百里的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北),向康熙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南北分治的狂妄要求。1690年八月,清軍在烏蘭布通大破噶爾丹,準噶爾軍隊大敗而走。1696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清軍於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南宗莫德)大破噶爾丹。噶爾丹兵敗勢衰,部眾離散;轉年,迫於清軍的緊逼,噶爾丹自殺。其侄策旺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首領,同清朝關係還不錯。1727年,策旺阿拉布坦去世,子噶爾丹策零繼位,與清廷關係緊張,發生過戰事。1745年噶爾丹策零病故,準噶爾開始了內亂。1754年,乾隆帝出兵西征。翌年清軍兵分兩路進入伊犁,統一了西北,在其聚居地實行盟旗制度。準噶爾部,亦即厄魯特蒙古納入大清的統治。
蒙古分為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西部蒙古)三大部。西部蒙古自蒙元的斡亦剌,到明代的瓦剌,再到清初的厄魯特蒙古(衛拉特蒙古)以及康雍乾時期的準噶爾,一脈傳承了五百餘年,生命力真的挺強。相對而言,西部蒙古歸附清政府時間最晚,也是清廷耗時最長(前後70年)、費力最大、數次出兵才最後征服;而清朝的版圖也最終確立下來了。
回覆列表
衛拉特(厄魯特)中國古代對西部蒙古的稱呼,中國西北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民族。元時稱斡亦剌,又稱衛拉特、衛喇特。明代稱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區(今葉尼塞河的8條支流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元時開始南下,定居於阿爾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廣闊草原的西北部,並改狩獵經濟為畜牧經濟,兼營部分農業。明初對韃靼用兵,使瓦剌首領猛哥帖木兒乘時而 起。永樂七年(1409),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的圖拉河)。翌年,馬哈木等貢馬謝罪。不久馬哈木死,傳子脫懽。脫懽統一蒙古。他死後,子也先嗣,瓦剌勢力極盛。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大舉攻明 ,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直犯京師,但被于謙所卻,只好與明講和,送還英宗。也先死後 ,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
明末清初,衛拉特(厄魯特)各部最後歸併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及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鄂畢河以及哈薩克草原移動,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進,東南向青海遷徙。準噶爾部初遊牧於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後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杜爾伯特部遊牧於額爾齊斯河沿岸。土爾扈特部原遊牧於塔爾巴哈臺及其以北,西徙後,輝特部居之。和碩特部遊牧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屬。另設一鬆散的議事機構——丘爾幹(蒙古語會盟之意),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為協調各部關係,加強封建統治,以及抵禦外侮的臨時組織。17世紀20年代後,準噶爾部取代和碩特部,成為實際上的盟主。明 崇禎十三年(1640)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封建主會盟於塔爾巴哈臺,制定法典(即1640年蒙古-衛拉特法典),確定喇嘛教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魯特蒙古原採用回鶻式蒙古文字,1648年後使用託忒文。明崇禎元年(1628),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率其部,聯合和碩特、杜爾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十年前後,和碩特顧實汗等也率所部遷移到青海一帶。而當時準噶爾、杜爾伯特、輝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碩特、土爾扈特屬眾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漸形成以準噶爾部為核心、聯合厄魯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強大政權。故清代史籍往往把厄魯特也統稱為準噶爾。準噶爾部地方政權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聯絡甚為密切。17世紀70年代,噶爾丹稱汗後,伊犁成為準噶爾政治中心和各部會宗地。除統治天山南北外,其勢力曾遠及塔什干、費爾干納、撒馬爾罕等地。18世紀前半葉,策妄阿拉布坦和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均有所發展。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病故,準噶爾統治集團汗位之爭激烈。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廷出兵平定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割據勢力,統一西北。三十六年,土爾扈特渥巴錫率眾從伏爾加河萬里返歸祖國。清廷在厄魯特蒙古族聚居區先後實行盟旗制度,編置佐領,以札薩克領之。厄魯特蒙古的後裔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