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90417861998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已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

    山頭只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

    這是一首將一個傳聞和一個歷史故事相比照而寫成的詩。作於熙寧六年 (1073年) 作者任杭州通判時。

    唐道士,字子霞,《天目山真境錄》的作者。天目山在浙江省西北部,山上有昭明寺、禪源寺等勝蹟。詩題寫出了有關天目山的傳聞。據說在山上俯視雷雨,每遇大雷電也只聽到雲中有嬰兒發出的聲音,根本感受不到雷震。

    然而,山上的嬰兒之聲卻使山下的英雄心驚膽顫。《三國志·蜀志》和《華陽國志》載,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說:“當今天下英雄,就只有你與我了。像袁紹那一流人,是不能算數的。”這時,正值雷震,劉備嚇得把筷子都掉在地上,連忙掩飾著說:“聖人云: ‘迅雷風烈必變。’是有道理的。但一震之威,為什麼會具有這麼大的威懾力呢?”其實,這是因為曹操說出了他的心裡話,識破了他深藏已久的機心,使他心虛而失態。

    這當然是兩個具有比較價值的事實。從天目山聞雷而言,它說明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對雷聲的響度有不同感受。從劉備失箸而言,它說明具有不同心境的人對雷聲有不同感受。前者是物理事實,後者是心理事實。由於佛、道思想的指引,詩人卻發揮藝術想象,將物理事實和心理事實混淆起來,賦予山上聽雷之人“已外浮雲更外身”的佛、道品格,使劉備失箸成為世人竟鬥機心的普遍性象徵。於是,透過對傳聞和歷史故事的對照描寫,詩人表達了他高揚佛、道品格,針砭世人功利機心的思想和感情。詩意說,對於山上 “已外浮雲更外身” 的人來說,雷聲不過是區區嬰兒之聲,對於普天下竟鬥機心的 “失箸人”來說,雷聲卻成了使他們心驚膽顫、失態現醜的霹靂之神! 他們的精神境界不知相差了多少層次! 鮮明的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強烈的疾世憤俗的感情。

    這種褒貶觀,與道與佛禪都有聯絡。《老子》第七章說: “外其身而身存。”第十章、第十二章又說: “專氣至柔,能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莊子·大宗師》等篇也有“外生”之說。而佛教《涅槃經》以“嬰兒行”為五行之一,認為“總離分別”(含超然物外意) 的嬰兒行為是菩薩之大行。佛教所謂真言十心,又立“嬰童無畏心”為第八心,是一種較高的向佛境界。禪宗更明顯地提倡超然物外的清淨“自性”,也常以 “嬰兒” 比譬悟道之人。這種種觀念和譬喻,無疑是啟發詩人選擇題材、發揮想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1071年以前,蘇軾在京時的遭遇和他對達官貴人間各懷不可告人的目的競鬥機心的體會,更是促使他寫這一首詩的內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數字貨幣,區塊鏈在其它領域有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