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城不良人

    我覺得長平之戰,趙軍降卒被秦軍坑殺40萬並不屬實,謊報可能性較大。

    第一,如何證明秦軍沒有全殲長平趙軍?

    證據一,秦軍在自己傷亡過半的情況下,如何迫降趙軍40萬?

    我們知道,史書的文字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作者收集確認的材料,一是作者給出的結論。《史記》記錄下的材料,否定了《史記》給出的結論。

    按照司馬遷記載白起自己的說法,趙軍40萬投降之前,只戰死5萬11%,“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而秦軍則傷亡過半50%“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秦軍戰死了多少?《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照此原則,秦軍包圍45萬趙軍總兵力當在450萬。我們就以兩倍於敵計算,秦軍總兵力90萬。也就是說,到趙括下令突圍時,秦軍傷亡過半已死傷45萬。趙軍只用5萬人的傷亡,就使秦軍損失了45萬人,戰場上滿眼都是秦軍的屍體,如此一來趙軍為什麼要投降?再用5萬人的傷亡豈不把秦軍全部消滅了嗎?《史記》的記載,秦昭王親自赴河內部署作戰,並下令全國15歲以上男丁均赴長平參戰。“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顯然是要拼盡全力與趙括決戰。即使秦軍總兵力與趙軍同為45萬,在趙軍投降前已戰死22萬。剩下的20萬人馬如何包圍趙軍,又如何將兩倍於己的趙軍迫降,並將其一舉全部坑殺?

    證據二,方圓百里的戰場,趙軍已開始分頭突圍,如何能同時投降?太行山脈溝壑縱橫,四周又都是趙國、南韓城邑,如何能叫白起40萬一網打盡?

    《史記》記載,趙軍40餘萬並非龜縮在一處,可以一聲令下全部投降,而是已被分割開來。“趙軍分而為二。”百萬人的大戰,自然也不可能修一道長城把幾十萬人圈雞一般圈在其中。更何況趙括已經下令突圍,各路人馬分頭逃命,通訊中斷。突圍的人多,包圍的人少。四周又都還是南韓趙國的城邑,向西可以奔太原,向北可以奔閼與,向東可以回邯鄲,向東南可以去安陽,趙軍為什麼,又如何能同時投降,叫白起一個不剩一網打盡?

    證據三,一個最多隻有幾百萬人口的趙國,一仗損失精銳45萬,戰鬥力卻絲毫不減,反而威風八面,豈非怪哉?

    長平之戰後,秦國緊接著出動大軍攻打邯鄲。邯鄲城並沒有高山險阻可以據險而守,老打敗仗的魏惠王就曾經攻陷過邯鄲。“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可是任憑秦昭王傾全國之力,幾度易帥幾度增兵,打了兩年又四個月,卻始終未能克城,豈非怪哉?“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益發卒軍汾城旁。”“齕攻邯鄲,不拔,去”。

    不僅如此,在這兩年多時間裡,秦軍甚至沒能圍死邯鄲,趙王的使者可以往來自如出使列國,平原君趙勝甚至親率一個龐大的使團出使楚國,千古未有。

    更有甚者,趙軍又在邯鄲解圍後的次年主動出擊,擊敗了信梁統帥的秦軍。“十年”,“趙將樂乘、慶舍攻秦信梁軍,破之。” 還有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燕國出動兩千輛戰車分兩路向趙國發動進攻,有文字說兵力總數達到60萬,卻被趙國打得大敗。南線主帥相國慄腹被殺,北線副帥卿秦和列侯樂閒被俘。“燕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慄腹將而攻鄗,卿秦將而攻代,廉頗為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樂閒”。 這還沒完,趙軍又乘勝追擊,進攻500裡包圍燕都猛攻,燕王數次求和,最後只得割讓大片土地這才作罷。“廉頗逐之五百餘里,圍其國。燕人請和,趙人不許。”。 趙軍的神勇並沒有就此完結,不久,趙國又奪回了上黨郡。直到數年後秦始皇的父親秦莊王繼位,秦將王齕再次進攻上黨,才將其佔領。“四月日食,王齕攻上黨”。

    結論顯而易見,長平之戰因趙軍主帥趙括被射殺,秦軍獲勝也許不假,但是卻並沒有重創趙軍,更沒有一舉消滅趙軍40餘萬,反而是自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死者過半,國內空”。

    第二,如何證明坑殺40萬降卒是白起謊報戰功?

    證據一,從戰事進展來看,長平之戰趙軍突圍之後,秦軍還在忙於佔領上黨太原之時,秦昭王卻不讓拼盡全力的秦軍休整,也不顧孫子正為質趙國,下令五大夫王陵攻邯鄲。四十八年“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

    秦昭王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應該是得到自家的戰報,相信趙軍主力已被全殲,邯鄲唾手可得。

    證據二,白起一反常態拒戰,讓人不能不懷疑其心中有鬼。

    四十九年,秦昭王命白起替換作戰不力的王陵,被白起拒絕。可是白起給出的理由卻十分牽強:1,“邯鄲實未易攻也。”魏惠王在並未重創趙軍的情況下曾攻佔邯鄲,可見並非“實未易攻”。2,“且諸侯救日至。”你如何斷定諸侯救兵馬上就到?長平大戰你怎麼不怕諸侯救兵?而實際上魏無忌竊符救趙是在一年之後。3,“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你不是把趙國主力45萬都殺光了,趙國豈不更空?以秦軍剩下的一半兵力25萬,還打不過邯鄲一群老弱婦女?4,“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此時秦軍已經佔領武安、上黨、太原,何來遠絕河山?武安離邯鄲只有 30公里,且一馬平川毫無阻隔。

    這之後秦昭王下令命白起出戰,還派相國范雎登門勸說,可是卻被白起稱病拒絕。“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四十九年正月,秦昭王下令增兵,仍無進展後,罷免王陵命王齕接替。王齕又猛攻邯鄲數月,仍不能克城。“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秦昭王再次強令白起出戰,遭拒絕後,又讓相國范雎勸說,同樣被拒。 “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這等怪事豈非千古未聞?

    證據三,司馬遷親言,其祖司馬靳因坑殺趙降卒事,與白起同時被賜死。

    五十年十二月,“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為什麼因為坑殺趙長平軍的事情被賜死呢?自然不會是秦昭王有現代文明思想,怪罪白起殺降犯了戰爭罪。即使是兩千年之後的今天,僅僅幾十年前,多殺敵人還被視為英雄,殺敵立功從來都是立功受獎。能夠解釋通的,就是這個時候秦昭王的孫子子楚從邯鄲逃回來了,告知了趙國的真實情況。而且緊跟著秦軍在邯鄲大潰,秦副將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敵,河東上黨悉數丟失。秦昭王因為早已嘉獎了長平大捷,不肯認錯丟臉,便含糊其辭賜死二人,以懲戒其欺君誤國,算是罪有應得。

    至此,長平之戰白起謊報戰功當無爭議。

    至於《戰國策》中說范雎從中作梗,延誤了攻打邯鄲的時間,此說時間上講不通,秦軍還沒結束長平之戰,便開始攻打邯鄲,范雎沒有作梗的時間。

    還有說河北有長平之戰紀念館,挖出了屍骨可證坑殺之事。現代考古技術檢測屍骨還無法精確到某一年,碳十四能夠確定的時間跨度是一百年。縱是能夠確定是秦昭王四十七年的屍骨,又如何能判定是趙軍而不是秦軍?是投降後被殺而不是戰死的?

  • 2 # 神都布衣

    據《史記》記載,趙軍被殺的是45萬人!而以我看趙國被秦軍坑殺45萬人,這個數目可能有些誇大了。因為從兩個方面看,這個人數都不大可能有:

    第一,趙華人口總數的限制。根據估算,當時趙國的人口總數約在300萬至350萬之間,如果按照全民皆兵的觀點,確實能湊出45萬大軍,但這也幾乎是趙國成年男丁的總人數了。按《史記》中的說法,“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被全殲,那也就意味著趙國男人都在“長平之戰”中死絕了,可是趙國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國消滅,離“長平之戰”已過去了將近四十年時間,這顯然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第二 ,後勤補給能力的限制。以戰國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來說,要長期維持數十萬大軍的口糧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何況男人都跑出去作戰了,無法進行生產活動。退一萬步講,即便有足夠的糧食,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做到長期遠距離向前線輸送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那麼後勤工作人員,恐怕要數倍於作戰人員才能做到。而後勤人員也要吃飯,這又會造成更加驚人的糧食消耗。所以說趙軍當時的人數應該是遠少於45萬的。

  • 3 # 大樹—道聽圖說

    長平之戰秦國的對外戰爭政策採取丞相範睢之策,從佔領城池土地改為伐人之策,所謂伐人就是大規模屠殺敵國有生力量,所以屠殺40萬趙國降卒應為可信。

  • 4 # 六千年

    長平之戰充滿了虛虛實實,很多明顯的錯誤,人們卻深信不疑,好在人們慢慢地領會過來了,開始懷疑裡面的不可靠性東西了。

    為啥說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大軍是不可能的?

    首先來說一下兵員的配備情況:正常的後勤運糧部隊大約在六萬左右,這些人常年往返於上黨的長平與邯鄲之間大約四百里路,釜山陘到東陽關的山路崎嶇極其難走,長年累月運送的糧食也僅夠維持前方士兵的生活。

    一個人一年需要運送一千五百斤糧食,才夠五個人吃,每個人大約一天也就是一斤不到的糧食,因為運糧者也要吃。這六萬士兵是屬於四十五萬裡面的。

    還有將近三萬兵士是常年負責運送各種武器和軍用品的,所以雙方的後勤供給線太長,消耗了不少人力資源,都有些撐不住了。

    再說後勤部隊裡面的槍械部隊,他們負責維修兵器,大約有二萬多個修理士兵,另外還有大約一萬多的搬運兵器計程車兵。你想啊,三十多萬人的吃喝拉撒睡,光鍋需要多少個?應該不下六萬口鍋吧,壞了的機率還是很大的。所以維修士兵特別多,不過他們都在後方。

    再有就是做飯計程車兵,一般他們是不上戰場的,每十個人有兩個做飯的,因為一邊做飯一邊砍柴。單說做飯計程車兵就有大約六萬左右,當然,他們得隨軍上戰場的。

    不算主戰部隊的做飯人員,後勤人員有十二萬。四十五萬去除十二萬,還有三十三萬,也就是說一線部隊有三十三萬,戰爭中,死了五萬,還有二十八萬,被秦華人坑殺的最多也就是二十八萬,不會再多了。

    況且雙方在報人數上都有水分,號稱四十五萬,我覺得有三十萬已經了不得了。同樣秦國也是這樣的情況。雙方主戰場人數對比應該是秦趙各佔三十萬和二十萬。

    秦國死傷過半,也就是十五萬多,而趙國死傷五萬,剩下也就是十五萬來人。而這個時候,趙國沒有了糧食後援,於是戰鬥力愈來愈差,所以被秦軍包圍,然後趙軍投降被坑殺。

  • 5 # 暗夜思考

    關於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中,趙軍降卒被秦軍坑殺40萬的質疑,一方面是因為“坑殺”(也就是活埋)一詞實施起來根本就不現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40萬降軍數量太過於誇張。

    首先,關於“坑殺”一詞的意思指的是活埋,想想就不太可能。

    將40萬人一次性在同一個地方,而且是短時間內活埋!根本就不可能!不過也有人認為,雖說司馬遷在史記中用了“坑殺”一詞,但實際操作的時候應該是先殺後埋的。

    而且根據戰國策所記載的內容有講述了這一過程:秦將白起把所有趙國的降兵分成很多個部分隔離,而且一天只給他們吃一頓飯。然後在某一個夜晚,白起下令讓秦兵帶上黑色的蒙面對手無寸鐵的降軍展開了屠殺,之後再挖坑將降兵的屍體填埋!!據說總共花了十天的時間,才全部埋葬完畢。

    其次,趙國所能徵用的人丁總數與可支配到長平之戰計程車兵數量不現實。

    根據考證可以估計,那時的趙國的總人口大概在400萬人左右。按照每一戶有五個人計算,趙國400萬人口也就是80萬戶,再根據每五戶徵集一名士兵的正常徵兵動員情況來算,趙國總共有15萬左右的軍隊。這與40多萬相差甚遠。

    更何況這15萬還是全趙國所有的軍隊數量,不可能全部都調往長平。所以,所謂的號稱40多萬大軍肯定是誇張虛報的。其實在古代軍隊,這樣的虛報極為常見,其一方面為自己虛張聲勢,另一方面也可以威懾敵軍。歷史上很多戰役中號稱幾十上百萬的軍隊,基本都誇張了數倍甚至數十倍!!

    還有就是秦軍當時是以斬殺敵方的人頭數量來計算功績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秦軍在統計被殺趙軍的數量之時,也肯定有著誇張虛報的成份。畢竟,長平戰場旁邊就是上黨郡,所以保不齊秦軍會用城中百姓來充數以提升自己的戰功!!

    最後,長平之戰中,秦趙雙方在交戰過程中的部署體現的戰役規模不現實。

    在長平之戰中,秦軍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就在於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在趙軍孤軍深入之後,白起派出了25000人去堵絕趙軍的後路,圍堵趙國的援軍與糧草!!而且僅僅以5000騎兵就可以穿插與分割趙軍中路,將趙軍主力直接分離成兩部分!!

    試想,如果趙軍真如所說的那般有著四十多萬之眾,面對不足三萬人的圍堵,又怎麼可能突圍不出去呢?又怎麼可能需要趙軍主帥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而且趙括還在突圍的過程中直接被亂箭射死!!這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當時的趙軍規模絕對沒有四十萬之多。

    此外,我們再回過頭來回顧一下先前廉頗與秦軍對陣時的情況。在長平之戰的前期,廉頗指揮下的趙軍有過小規模的失敗,也正是因為這些失敗讓當時的趙王非常不滿,欲要撤掉廉頗統帥之職。

    根據記載,廉頗指揮趙軍的階段,趙軍差不多損失了六個尉(也就是接近一萬人的兵力),因此只能被迫防守!!試想一下,四十多萬的戰役,才損失一萬人而已就被迫轉為防守??而且,趙王因此就要撤廉頗的職?很明顯,其軍隊規模跟本就沒有宣傳中的40萬那麼多!!

    另外,長平戰場的地形特徵,如果展開超大規模戰役並坑殺40萬人的話不現實。

    根據邵服民先生在《趙國曆史文化論叢》中的文章《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兵力質疑》中指出,趙軍被秦軍5000騎兵一分為二而且不能迂迴騰挪,可見地形非常狹小。而跟據對長平戰場的實地考查發現,的確非常狹小。

    如此狹小的地形要展開總數近百萬的戰役,基本不太現實。而且要在這樣狹小的地形坑殺40多萬人,絕對難以實施。

  • 6 # 哥哥123

    40萬是人不是豬,就算40萬頭豬一動不動站那裡,都能把你殺到手軟腿抽筋,更何況是40萬活生生的人,就算活埋,你要多大的坑,要多少人挖多久挖多深?古時的人比現在的華人有血性多了,尤其是直接威脅自己生命的情況下,會拼死反抗,即使手中沒有武器,面對40萬人的反抗,你需要多少人鎮壓?大家都知道商紂王,商朝覆滅真的是商紂王昏庸無道嗎?歷史中商紂王是個開疆擴土的明君,最後被滅,主要原因是商紂王討伐歸來,帶有10萬奴隸,而這時姬發正好發難,商紂王還沒有消化這10萬奴隸,而此時10萬奴隸順便反抗,從而導致商朝覆滅,10萬奴隸的反抗能導致一個強大的商朝覆滅,更何況是40萬經歷過戰爭洗禮計程車兵,這種士兵的戰鬥力比奴隸強多了

  • 7 # 這些歷史要讀
    據《史記·趙世家》的描述:“卒四十餘萬皆坑之”;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的原話則是“乃挾詐而盡坑殺之”;而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則說“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然而,《史記》裡頭的這些說法,其實也是有些前後矛盾,或是不合邏輯的地方。

    首先,在長平之戰中,秦趙兩軍共計投入達百萬之眾(秦軍投入60萬,趙軍投入45萬)。此戰雖然以趙軍全軍覆沒的慘敗結局告終,但在此戰中,趙軍也給秦軍造成了近20萬人的傷亡。

    而如果,趙軍投降被坑死的人數就有40萬之眾,那麼其戰損人數就只有區區5萬人左右。那就意味著,在交戰過程中,5萬趙軍就能殺傷秦軍達20萬之眾,這顯然就是不合理的。要知道,當時的秦軍乃是七國中戰鬥力最強的軍團,趙軍又怎麼可能在與秦軍的交戰過程中,造成以一換四的戰損輸出呢?

    其次,自1995年首次發現長平之戰的歷史遺址以來。透過考古挖掘,考古團隊所發現的屍骨坑大約有十幾處,總共發掘的遺骸數量也不過萬餘個。所以,就目前的考古資料來說,是無法支援《史記》上所記載的40多萬的坑殺數字。

    最後,從所挖掘的屍骨情況來看,趙軍也並非如《史記》記載的那樣,是被秦軍活埋的。因為,抗內的很大一部分屍骨是殘缺不齊的,不是頭顱與身體分離,就是四肢殘缺,犬牙交錯。

    而且,很多屍骨上面還留下刀痕、弓箭的箭頭,甚至還有插入的刀。所以,這些趙軍很可能在被埋之前,就已經死去了。也就是說,白起當時很可能不是活埋趙軍降卒,而是單純的處理戰死的趙軍屍體罷了。

    因此,“趙軍降卒被秦軍坑殺40萬”這個說法,確實不太可能是真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代十國時,原本強盛穩定的吳越國後主動投奔北宋迴歸統一,是真的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