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14560678

    這樣做的目的,最終是要建立君君臣臣的理學體系:家天下(家天下最大的毛病就是,它收了稅刮完了你就與你再沒關係了,以前曾經有過的家國情懷淡漠甚至沒了,給誰都是交,哪怕是土匪只有能撐傘就行;而家天下的兒子們總有鬧分家的,極端的情況是明朝那些兒孫們任可歸順李自成期望掙個好排位,最後被李自成硬搶,也不主動拿出一分錢給崇禎,因為那些兒孫都明白東西進了那個大家的門就與他們沒關係了,何況那些庶民了)。而這體系是逃不開根本的問題所謂“正統”。要以大宋己朝大小強弱、據有大漢子民的多寡論正統,宋沒戲,可掌握話語權的理學家脆弱的小心臟受不了,但嘴大就好辦事,得找歷史的轍!

    我悠悠大漢,總有豐富的資源,沒資源還有典故呢,沒典故還有我朱熹呢,難不倒的,總能編出故事來!還好有點底線,就沒聽說編神話,假設編神話就好了,就不存在愚民幾百年的事了!唉……!理學是在宋朝逐漸弱小的前提下,物質的硬的玩不下去了,才興起的精神控制玩法……洗腦、固腦!甚至後來者危言聳聽“崖山之後無中華”,可寫出《生祭文》的理學諸生還活蹦亂跳地久久地活著,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人(看熱鬧的)不要也罷,這些迂腐的道學之徒真的沒了也就沒了,他們真代表不了在這一方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中華子民!

    綿綿不休的他們,反正總有故事給你聽!"山裡有個廟,廟裡有個和尚……"

    不過虛幻的故事不能持久(就像大宋就沒雄起過,越來越弱,終究沒抓住歷史給的一次次的機會),何況因為長大的你總要學會思考,就像你永遠也不會“臥冰求鯉”,儘管你不缺乏孝心,因為那操作方法也只能存在故事中。

    虛幻的巨影是沒什麼用的,只有知恥後勇才能奮發圖強!

  • 2 # 生活裡的樂子

    說句不客氣的話,宋朝算不上大一統王朝,就連中原王朝傳統地域都沒有統一,就像當年的蜀漢一樣,造成這樣的局面原因很簡單,唐朝的藩鎮割據,社會動盪不安,不僅老百姓生活痛苦,就連皇族也沒有安全感,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吸取教訓,為了控制武將,就採取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指揮權與訓練權分開,並且文臣領導武將,貶低武將地位,從此中國就有了好漢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為國當兵被認為是傻子。另外很多時候招兵不是說需要戰爭,而是怕流民造反,乾脆招進部隊養起來,這些人打仗不行,主要任務就是吃飯活著,戰鬥力可想而知。宋朝對於文官也是如此,貪汙錢不算回事,而且俸祿非常優厚,所以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宋朝皇帝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很少殺這些人。但是宋朝還想要面子,比如宋太宗伐遼屢敗,差點喪命,卻編書裝飾太平,宋真宗被人打的簽下城下之盟,後世有人從經濟學角度計算說很划算,其實是中原王朝喪失了開拓進取的勢頭,失去了血性,花錢買所謂的太平,本質上可恥,但真宗皇帝還厚著臉皮封禪泰山,弄虛作假忽悠為盛世。到了南宋,宋高宗在位時,遼國的新皇帝輩分低於高宗,但以兄弟相稱,宋高宗自己臉都掛不住。這也是他退位原因之一。偏安後,宋朝更是玻璃心,脆弱的不得了,武備不行,只有打嘴炮了,文人配合朝廷,故意把蜀漢作為正統王朝,言下之意自己雖說偏安(不佔據中原),也是中國正統,本質上與上面所說的事相同,就是死要面子,自我安慰,忽悠老百姓而已,

  • 3 # 草堂夜語

    正統,是指封建王朝先後相承的系統。

    從這個定位來看,曹魏政權才是正統。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期,這是正統無疑。在曹操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曹丕是繼承了曹操的魏王,後來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曹丕,無論漢獻帝有多少的苦衷,有多少無奈,或者說有多少是曹丕相逼,脅迫。總之是漢獻帝自己禪讓給了曹丕。他繼承了漢朝的禮制,傳承了國家體制。歷史上總是說魏晉南北通朝,而不是蜀晉南北朝。

    而與正統相對的就是“偏安”,劉備是自己蜀地建立的政權,實際上屬於割據政權。偏安一隅,他沒有繼承漢朝的國家體制,而是自己創立了一套體制,只不過是模仿漢朝的禮制罷了。不能算是正統,雖然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把劉備描寫成正統,這只不過是作者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歷史!

    宋朝之所以把蜀漢說成是正統,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時期,中原都被金國佔領,政治上處於被動,還得向金稱臣納貢。南宋政權實際上和當時的蜀漢政權有很多相似之處,蜀漢偏安於蜀地,南宋偏安於江南,在中國歷史上,得中原者得天下,那麼與之相對的就是失中原者就被作為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了。也可以這樣理解為,中原地區是正統的所在地。

    籤於此,宋代的儒學大家朱熹為了在法理上找到正統的依據,就把蜀漢作為正統,因為劉備是皇叔,是漢朝的劉邦的子孫。無論血緣關係有多遠,他都是皇室血脈,這是朱熹以血緣關係論正統的依據!

    朱熹的理論是為了給南宋統治者一個正統的名分,當然在歷史上南宋也可以說是正統。畢竟宋高祖趙構的確是宋太祖趙匡印的子孫,雖然失去了中原,但是血緣關係沒有失去。

    宋太祖趙匡印本來是周朝的臣子,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逼迫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的皇位,有點欺負孤兒寡母的味道。趙匡印也曾對手下的武將們說過: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也和我一樣,把黃袍穿在你們身上,你們怎麼辦?把他們嚇了一跳。他們都明白了趙匡印的意思,就把兵權交出來了。所以宋朝大力提倡忠君思想,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臣子,你的祖上是皇帝你才可以做皇帝,你的祖上是平民你就別有非分之想。所以宋朝就是嚴格按血緣關係來定正統的朝代,就是怕再有第二個趙匡印的出現。把人們的思想禁錮在忠君的層面上!血緣關係上!到了南宋,由大儒朱熹發揚光大,尋找法理基礎!

    無論尊誰為正統都是統治階級的需要!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都是為了自己的王朝名正言順!

  • 4 # 酒騎風

    所以你就知道一個道理,槓精是不能講道理的。

    正統問題的起源,是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的時候面對的一個難題。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當年10月,漢獻帝將王位禪讓給了曹丕,改年號:黃初。

    第二年,劉備稱帝,年號是:章武。

    那麼問題來了,就在公元221年這一年,作為史書的編纂者該怎麼寫?是黃初二年,還是章武元年?

    總不至於混著用吧,中國古人的數學底子都不咋樣,混著用要出事的!

    然後司馬光說,要不我們就用魏國的紀年方式吧,公元221年就是黃初二年。

    司馬光給出的理由是: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正統,判斷標準是:如果不能讓中國實現大一統,那麼誰當皇帝都是不稱職的。按照這個標準,曹丕、劉備都是假皇帝。

    所以司馬光說,這樣的話,我紀年的方式就用魏國的吧。

    因為漢朝禪讓給魏國,魏國傳位給晉朝……這樣時間軸是連貫的。說白了,就是司馬光圖省事採取的辦法。

    但是到了朱熹眼裡,朱熹認為:你怎麼可以吃兔兔?

    憑什麼要用魏國的紀年呢?不行,我要讓蜀漢成正統!於是在朱熹編纂的《資治通鑑綱目》裡,就把紀年方式換成了蜀漢。也就是說蜀漢是正統。

    如果曹魏是正統,那劉備的合法性怎麼來的?

    說到底,就是和司馬光硬抬槓。司馬光就是圖個方便,但到了朱熹眼裡,就變成了了不得的大事情。你司馬光的擔當呢?作為歷史學家,你的責任感在哪?

    說白了,蜀漢是不是正統,無所謂。但是你司馬光就是一個道德敗壞,沒有擔當的人!

    反正罵司馬光嘛,怎麼找理由都行。槓精永遠有不服輸的理由。

  • 5 # 風塵講歷史

    中國古代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是特別注重本朝的合法性的,皇帝登基也有承繼大統的說法,那麼這個王朝的正統性就顯得很重要了。在天下太平的時候,王朝的正統性不會讓人懷疑,但是每當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時,哪個政權才是正統就會有爭議。比如兩宋時期,北宋認為三國曹魏是正統,但是南宋卻改口稱三國蜀漢為正統,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是南宋尷尬的地位決定的。從三國到北宋這幾百年的時間以來,史學家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而致力於匡扶漢室的蜀漢只不過是個割據政權罷了。這是因為曹丕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的,也就是說曹魏的政權是從東漢手裡接手的,不管漢獻帝本人是否真的願意禪位,但是頒佈了禪位詔書就是證明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統性。接著西晉又是承繼曹魏,到南北朝時期北朝通常被認為是正統王朝,畢竟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後隋朝繼承北周,唐繼隋,五代繼唐,北宋繼五代的後周。這麼捋下來從曹魏到北宋的繼承關係就捋順了。但是到了南宋社會大背景變了,南宋承認蜀漢為正統也是頗為無奈。

    靖康之恥後,北宋亡國,康王趙構在南方重建宋朝,史稱南宋。但是南宋的版圖實在太小了,北方的中原地帶全部丟失,連首都汴梁都被金國佔領(宋朝的首都一直沒有變過,南宋時期臨安是行都,建康是留都),沒有了中原那麼南宋的正統性就存疑了。為了讓南宋的正統有法理依據,朱熹等人就提出了一種新的論正統性的方法,那就是以血統來論正統。南宋和北宋一脈相承,北宋是正統王朝,那麼南宋繼承了北宋的政權也是正統王朝。同樣的,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是漢室後裔,那麼蜀漢就是正統。這實際上根本就經不起推敲,拋開南宋為自己的正統性找藉口這一因素外,無論怎麼算蜀漢都不是正統。

    首先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而劉備是出自劉勝的兒子劉貞這一支,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劉貞就因為觸犯法律被剝奪爵位貶為了庶民,所以不論有沒有推恩令,到劉備這一代他也只是個平民,不能算是漢室宗親,自然也就沒有資格去入繼大統,繼承皇位。所以哪怕劉備已經稱帝了,蜀漢依舊只能算是個割據政權。況且劉備也是謊稱漢獻帝被曹丕所害,為了給漢獻帝報仇並光復漢室,劉備才稱帝並定國號為漢,實際上漢獻帝根本沒事,還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安度了晚年,可見劉備連稱帝的藉口都站不穩腳跟,更何況蜀漢的正統性呢?

    但是到了南宋,為了讓自己的王朝具備正統性,也只能從蜀漢與東漢的血緣關係下手,這才使得宋朝的正統性得以保證。實際上雖然我們現在都是認為宋朝是中國的正統王朝,但是在外國,他們眼中的正統王朝可不是宋而是遼,就是在今天都有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英國、西班牙、葡萄牙、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十幾個國家稱中國為契丹,俄語、希臘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的“中國”就是契丹的意思,如果他們認為宋朝是正統王朝,那應該稱“中國”為宋啊。

  • 6 # 小瓜婦愛歷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做事講究“名正言順”,尤其是王朝建立,更是如此。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會特別重視本朝的合法性的。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什麼還會念念不忘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就是因為他的皇帝來歷不明,而建文帝才是正統的皇帝。如果皇帝位不合法,就會對王朝統治的穩定性產生影響。

    從三國到北宋,史學家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而劉皇叔建立的蜀漢只不過是個割據政權罷了。為什麼史學家會這麼認為呢?因為曹丕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的,也就是說曹魏的政權是從東漢手裡接手的,不管漢獻帝本人是否真的願意禪位,但是頒佈了禪位詔書就是證明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統性。

    而劉備的蜀漢政權呢,雖然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幟,雖然劉皇叔也自稱是劉室宗親,但是和漢獻帝的血緣關係極遠。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而劉備是出自劉勝的兒子劉貞這一支,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劉貞就因為觸犯法律被剝奪爵位貶為了庶民,所以不論有沒有推恩令,到劉備這一代他也只是個平民,不能算是漢室宗親,自然也就沒有資格去入繼大統,繼承皇位。所以哪怕劉備已經稱帝了,蜀漢依舊只能算是個割據政權。況且劉備也是謊稱漢獻帝被曹丕所害,為了給漢獻帝報仇並光復漢室,劉備才稱帝並定國號為漢,實際上漢獻帝根本沒事,還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安度了晚年,可見劉備連稱帝的藉口都站不穩腳跟,所以蜀漢不是正統。

    三國以後,西晉又是承繼曹魏,到南北朝時期北朝通常被認為是正統王朝,畢竟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後隋朝繼承北周,唐朝繼承隋朝,五代繼承唐朝,北宋繼五代的後周。

    靖康之恥後,北宋亡國,趙構在南方重建宋朝,史稱南宋。但是南宋偏安一隅,原先的都城丟失,所以南宋的正統性就存疑。為了讓南宋的正統有法理依據,朱熹等人就提出了一種新的論正統性的方法,那就是以血統來論正統。南宋和北宋一脈相承,北宋是正統王朝,那麼南宋繼承了北宋的政權也是正統王朝。同樣的,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是漢室後裔,那麼蜀漢就是正統。

    所以,從南宋起,尊崇蜀漢為正統。

  • 7 # 雷哥趣味讀史

    從秦漢出現大一統王朝以來,我認為歷代王朝政權成為正統,至少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1、王朝政權的合法性。即立國合法,比如秦統一六國,是憑實力打出來的,兩漢、唐都是在多個勢力競爭中勝出的,立國都比較正,也代表了當時的歷史趨勢。但歷朝歷代,最為合法,立國最正,則屬於明朝,朱元璋驅逐蒙元,恢復漢家衣冠,建立大明。曹魏帶漢、司馬代魏算是名義上的合法,最不合法者算是宋,趙匡胤本為臣子,從後周幼帝手中奪取政權立國,可謂是竊國。

    2、王朝疆域統一中國,或者政治中心在中原之地,疆域包含黃河、長江兩地。自秦漢以來,中國的政治中心是從西向東,再向北轉移;經濟中心則是從西向東,再向南轉移。明清以前,一個標準的正統王朝,基本都是國都在長安、洛陽一帶,經濟則是關中、中原和江南,如果不能達到兩個要求,基本都是割據政權,或者混算時期。

    3、王朝主體是漢族,代表漢家衣冠。南北朝時期佔據中原之地的異族政權很多,我們從未當作正統,蒙元和明清是沒辦法,打不過,而且人家佔據全中國,只能捏著鼻子承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國魏蜀吳中,反而是蜀國最不正統,劉備是漢室宗親又如何,他的四川是從同樣是漢室宗親的劉璋手中搶來的,而且手段還不是很光明,更為重要的是,蜀漢從劉備登基,割據一方,到被曹魏所滅,凡四十三年,一直窩在四川一地,談何正統?

    再說南宋稱蜀漢為正統的原因:

    第一,同病相憐。蜀漢和南宋均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政權,沒有佔據中原之地,都有北伐之心,卻無北伐的實力或者勇氣,且北伐行動屢次失敗,最終只能無奈接受現實。實際上,因為沒有佔據中原之地,無論蜀漢或者南宋,在內心裡,都很心虛,可能都不認為自己是正統,否則就沒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沒有南宋把杭州稱之為“行在”,連個正式的國都都沒有確定。

    第二,為政權和立國存在的合法性尋找歷史案例。對佔據中原之地的金國來說,南宋不過是地方性割據政權,佔據江南膏腴之地,必須要消滅的。但南宋繼承的是北宋社稷和衣冠,代表的是天下漢族的利益,但確實偏居一隅,在北伐無力之下,所以必須從心理上為這種現狀和存在尋找合法性,無疑,歷史上的蜀漢政權是最佳的的案例。蜀漢受到南宋文人和統治者的追捧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精神壓抑之下的一種自我暗示、安慰行為。從心理學上來講,當一個人面對不利的狀況時,自己卻無力改變,在內心抗拒之下,迫於現實壓力不得不接受,為了不使自己精神崩潰,就會為自己的接受行為尋找藉口,來緩解這種心理壓力。南宋把蜀漢當作同類,就是這種心理行為,基於同樣的原因,南宋的理學得到突然發展,日漸扭曲,社會風氣逐漸保守,就不難理解了。在北伐無望之下,北宋文人、皇族心理上遭受巨大落差,只能在內部尋找宣洩口,出現一些違揹人性的言論就變得理所當然了,最可怕的是,在這種普遍的社會心理下,人們還對這些歪曲的言論,信以為真,實施下去。

    可嘆!可悲!

  • 8 # 五經博士

    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不思收復中原還都汴京,只一味獻媚議和,納貢稱臣在所不惜。南宋初年幾次北伐都半途而廢,恐再生變故先自壞長城,岳飛死於冤獄,韓世忠、劉錡等中興之將皆被投閒置散。趙構集團所做一切只為換來片刻平安,致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而不顧。真是可恥至極!

    宋金《紹興和議》簽訂後,南宋終於換來了期盼已久和平。此時方想起丟掉的面子要找回來!於是只能拿歷史做文章。給自己遮羞,應該想個高明的點子。漢獻帝下詔禪位雖是受曹魏逼迫,但是手續齊全,曹丕皇位的法理性毫無爭議。劉備硬說漢獻帝死於曹魏之手,自己順天即位興師討賊。從魏晉至北宋官方始終以曹魏為正統,史書中使用的亦是曹魏年號。

    南宋企圖掩蓋向金國稱臣的事實,美化江南小朝廷的合法性。朱熹提出了一套血統論的主張,蜀漢是對東漢的繼承,曹魏是篡國者,且不論劉備是否真有漢室血統,即便算他有也是旁的不能再旁的旁系!血緣何來?趙構是徽宗的兒子,欽宗的弟弟,是直系親屬,南宋和蜀漢的皇室血統有可比性嗎?

    宋人為異族奪去半壁江山,不僅不能克復中原,反倒要向異族人卑躬屈膝、稱臣納貢。此事亙古未有,流傳後世簡直是貽笑大方。好一方遮羞布!翻翻史書,找些理論依據,就算給南宋的苟安找到先例了嗎!

  • 9 # F14560678

    這樣做的目的,最終是要建立君君臣臣的理學體系:家天下(家天下最大的毛病就是,它收了稅刮完了你就與你再沒關係了,以前曾經有過的家國情懷淡漠甚至沒了,給誰都是交,哪怕是土匪只有能撐傘就行;而家天下的兒子們總有鬧分家的,極端的情況是明朝那些兒孫們任可歸順李自成期望掙個好排位,最後被李自成硬搶,也不主動拿出一分錢給崇禎,因為那些兒孫都明白東西進了那個大家的門就與他們沒關係了,何況那些庶民了)。而這體系是逃不開根本的問題所謂“正統”。要以大宋己朝大小強弱、據有大漢子民的多寡論正統,宋沒戲,可掌握話語權的理學家脆弱的小心臟受不了,但嘴大就好辦事,得找歷史的轍!

    我悠悠大漢,總有豐富的資源,沒資源還有典故呢,沒典故還有我朱熹呢,難不倒的,總能編出故事來!還好有點底線,就沒聽說編神話,假設編神話就好了,就不存在愚民幾百年的事了!唉……!理學是在宋朝逐漸弱小的前提下,物質的硬的玩不下去了,才興起的精神控制玩法……洗腦、固腦!甚至後來者危言聳聽“崖山之後無中華”,可寫出《生祭文》的理學諸生還活蹦亂跳地久久地活著,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人(看熱鬧的)不要也罷,這些迂腐的道學之徒真的沒了也就沒了,他們真代表不了在這一方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中華子民!

    綿綿不休的他們,反正總有故事給你聽!"山裡有個廟,廟裡有個和尚……"

    不過虛幻的故事不能持久(就像大宋就沒雄起過,越來越弱,終究沒抓住歷史給的一次次的機會),何況因為長大的你總要學會思考,就像你永遠也不會“臥冰求鯉”,儘管你不缺乏孝心,因為那操作方法也只能存在故事中。

    虛幻的巨影是沒什麼用的,只有知恥後勇才能奮發圖強!

  • 10 # 生活裡的樂子

    說句不客氣的話,宋朝算不上大一統王朝,就連中原王朝傳統地域都沒有統一,就像當年的蜀漢一樣,造成這樣的局面原因很簡單,唐朝的藩鎮割據,社會動盪不安,不僅老百姓生活痛苦,就連皇族也沒有安全感,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吸取教訓,為了控制武將,就採取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指揮權與訓練權分開,並且文臣領導武將,貶低武將地位,從此中國就有了好漢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為國當兵被認為是傻子。另外很多時候招兵不是說需要戰爭,而是怕流民造反,乾脆招進部隊養起來,這些人打仗不行,主要任務就是吃飯活著,戰鬥力可想而知。宋朝對於文官也是如此,貪汙錢不算回事,而且俸祿非常優厚,所以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宋朝皇帝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很少殺這些人。但是宋朝還想要面子,比如宋太宗伐遼屢敗,差點喪命,卻編書裝飾太平,宋真宗被人打的簽下城下之盟,後世有人從經濟學角度計算說很划算,其實是中原王朝喪失了開拓進取的勢頭,失去了血性,花錢買所謂的太平,本質上可恥,但真宗皇帝還厚著臉皮封禪泰山,弄虛作假忽悠為盛世。到了南宋,宋高宗在位時,遼國的新皇帝輩分低於高宗,但以兄弟相稱,宋高宗自己臉都掛不住。這也是他退位原因之一。偏安後,宋朝更是玻璃心,脆弱的不得了,武備不行,只有打嘴炮了,文人配合朝廷,故意把蜀漢作為正統王朝,言下之意自己雖說偏安(不佔據中原),也是中國正統,本質上與上面所說的事相同,就是死要面子,自我安慰,忽悠老百姓而已,

  • 11 # 草堂夜語

    正統,是指封建王朝先後相承的系統。

    從這個定位來看,曹魏政權才是正統。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期,這是正統無疑。在曹操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曹丕是繼承了曹操的魏王,後來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曹丕,無論漢獻帝有多少的苦衷,有多少無奈,或者說有多少是曹丕相逼,脅迫。總之是漢獻帝自己禪讓給了曹丕。他繼承了漢朝的禮制,傳承了國家體制。歷史上總是說魏晉南北通朝,而不是蜀晉南北朝。

    而與正統相對的就是“偏安”,劉備是自己蜀地建立的政權,實際上屬於割據政權。偏安一隅,他沒有繼承漢朝的國家體制,而是自己創立了一套體制,只不過是模仿漢朝的禮制罷了。不能算是正統,雖然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把劉備描寫成正統,這只不過是作者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歷史!

    宋朝之所以把蜀漢說成是正統,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時期,中原都被金國佔領,政治上處於被動,還得向金稱臣納貢。南宋政權實際上和當時的蜀漢政權有很多相似之處,蜀漢偏安於蜀地,南宋偏安於江南,在中國歷史上,得中原者得天下,那麼與之相對的就是失中原者就被作為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了。也可以這樣理解為,中原地區是正統的所在地。

    籤於此,宋代的儒學大家朱熹為了在法理上找到正統的依據,就把蜀漢作為正統,因為劉備是皇叔,是漢朝的劉邦的子孫。無論血緣關係有多遠,他都是皇室血脈,這是朱熹以血緣關係論正統的依據!

    朱熹的理論是為了給南宋統治者一個正統的名分,當然在歷史上南宋也可以說是正統。畢竟宋高祖趙構的確是宋太祖趙匡印的子孫,雖然失去了中原,但是血緣關係沒有失去。

    宋太祖趙匡印本來是周朝的臣子,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逼迫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的皇位,有點欺負孤兒寡母的味道。趙匡印也曾對手下的武將們說過: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也和我一樣,把黃袍穿在你們身上,你們怎麼辦?把他們嚇了一跳。他們都明白了趙匡印的意思,就把兵權交出來了。所以宋朝大力提倡忠君思想,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臣子,你的祖上是皇帝你才可以做皇帝,你的祖上是平民你就別有非分之想。所以宋朝就是嚴格按血緣關係來定正統的朝代,就是怕再有第二個趙匡印的出現。把人們的思想禁錮在忠君的層面上!血緣關係上!到了南宋,由大儒朱熹發揚光大,尋找法理基礎!

    無論尊誰為正統都是統治階級的需要!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都是為了自己的王朝名正言順!

  • 12 # 酒騎風

    所以你就知道一個道理,槓精是不能講道理的。

    正統問題的起源,是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的時候面對的一個難題。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當年10月,漢獻帝將王位禪讓給了曹丕,改年號:黃初。

    第二年,劉備稱帝,年號是:章武。

    那麼問題來了,就在公元221年這一年,作為史書的編纂者該怎麼寫?是黃初二年,還是章武元年?

    總不至於混著用吧,中國古人的數學底子都不咋樣,混著用要出事的!

    然後司馬光說,要不我們就用魏國的紀年方式吧,公元221年就是黃初二年。

    司馬光給出的理由是: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正統,判斷標準是:如果不能讓中國實現大一統,那麼誰當皇帝都是不稱職的。按照這個標準,曹丕、劉備都是假皇帝。

    所以司馬光說,這樣的話,我紀年的方式就用魏國的吧。

    因為漢朝禪讓給魏國,魏國傳位給晉朝……這樣時間軸是連貫的。說白了,就是司馬光圖省事採取的辦法。

    但是到了朱熹眼裡,朱熹認為:你怎麼可以吃兔兔?

    憑什麼要用魏國的紀年呢?不行,我要讓蜀漢成正統!於是在朱熹編纂的《資治通鑑綱目》裡,就把紀年方式換成了蜀漢。也就是說蜀漢是正統。

    如果曹魏是正統,那劉備的合法性怎麼來的?

    說到底,就是和司馬光硬抬槓。司馬光就是圖個方便,但到了朱熹眼裡,就變成了了不得的大事情。你司馬光的擔當呢?作為歷史學家,你的責任感在哪?

    說白了,蜀漢是不是正統,無所謂。但是你司馬光就是一個道德敗壞,沒有擔當的人!

    反正罵司馬光嘛,怎麼找理由都行。槓精永遠有不服輸的理由。

  • 13 # 風塵講歷史

    中國古代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是特別注重本朝的合法性的,皇帝登基也有承繼大統的說法,那麼這個王朝的正統性就顯得很重要了。在天下太平的時候,王朝的正統性不會讓人懷疑,但是每當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時,哪個政權才是正統就會有爭議。比如兩宋時期,北宋認為三國曹魏是正統,但是南宋卻改口稱三國蜀漢為正統,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是南宋尷尬的地位決定的。從三國到北宋這幾百年的時間以來,史學家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而致力於匡扶漢室的蜀漢只不過是個割據政權罷了。這是因為曹丕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的,也就是說曹魏的政權是從東漢手裡接手的,不管漢獻帝本人是否真的願意禪位,但是頒佈了禪位詔書就是證明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統性。接著西晉又是承繼曹魏,到南北朝時期北朝通常被認為是正統王朝,畢竟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後隋朝繼承北周,唐繼隋,五代繼唐,北宋繼五代的後周。這麼捋下來從曹魏到北宋的繼承關係就捋順了。但是到了南宋社會大背景變了,南宋承認蜀漢為正統也是頗為無奈。

    靖康之恥後,北宋亡國,康王趙構在南方重建宋朝,史稱南宋。但是南宋的版圖實在太小了,北方的中原地帶全部丟失,連首都汴梁都被金國佔領(宋朝的首都一直沒有變過,南宋時期臨安是行都,建康是留都),沒有了中原那麼南宋的正統性就存疑了。為了讓南宋的正統有法理依據,朱熹等人就提出了一種新的論正統性的方法,那就是以血統來論正統。南宋和北宋一脈相承,北宋是正統王朝,那麼南宋繼承了北宋的政權也是正統王朝。同樣的,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是漢室後裔,那麼蜀漢就是正統。這實際上根本就經不起推敲,拋開南宋為自己的正統性找藉口這一因素外,無論怎麼算蜀漢都不是正統。

    首先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而劉備是出自劉勝的兒子劉貞這一支,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劉貞就因為觸犯法律被剝奪爵位貶為了庶民,所以不論有沒有推恩令,到劉備這一代他也只是個平民,不能算是漢室宗親,自然也就沒有資格去入繼大統,繼承皇位。所以哪怕劉備已經稱帝了,蜀漢依舊只能算是個割據政權。況且劉備也是謊稱漢獻帝被曹丕所害,為了給漢獻帝報仇並光復漢室,劉備才稱帝並定國號為漢,實際上漢獻帝根本沒事,還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安度了晚年,可見劉備連稱帝的藉口都站不穩腳跟,更何況蜀漢的正統性呢?

    但是到了南宋,為了讓自己的王朝具備正統性,也只能從蜀漢與東漢的血緣關係下手,這才使得宋朝的正統性得以保證。實際上雖然我們現在都是認為宋朝是中國的正統王朝,但是在外國,他們眼中的正統王朝可不是宋而是遼,就是在今天都有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英國、西班牙、葡萄牙、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十幾個國家稱中國為契丹,俄語、希臘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的“中國”就是契丹的意思,如果他們認為宋朝是正統王朝,那應該稱“中國”為宋啊。

  • 14 # 小瓜婦愛歷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做事講究“名正言順”,尤其是王朝建立,更是如此。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會特別重視本朝的合法性的。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什麼還會念念不忘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就是因為他的皇帝來歷不明,而建文帝才是正統的皇帝。如果皇帝位不合法,就會對王朝統治的穩定性產生影響。

    從三國到北宋,史學家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而劉皇叔建立的蜀漢只不過是個割據政權罷了。為什麼史學家會這麼認為呢?因為曹丕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的,也就是說曹魏的政權是從東漢手裡接手的,不管漢獻帝本人是否真的願意禪位,但是頒佈了禪位詔書就是證明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統性。

    而劉備的蜀漢政權呢,雖然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幟,雖然劉皇叔也自稱是劉室宗親,但是和漢獻帝的血緣關係極遠。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而劉備是出自劉勝的兒子劉貞這一支,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劉貞就因為觸犯法律被剝奪爵位貶為了庶民,所以不論有沒有推恩令,到劉備這一代他也只是個平民,不能算是漢室宗親,自然也就沒有資格去入繼大統,繼承皇位。所以哪怕劉備已經稱帝了,蜀漢依舊只能算是個割據政權。況且劉備也是謊稱漢獻帝被曹丕所害,為了給漢獻帝報仇並光復漢室,劉備才稱帝並定國號為漢,實際上漢獻帝根本沒事,還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安度了晚年,可見劉備連稱帝的藉口都站不穩腳跟,所以蜀漢不是正統。

    三國以後,西晉又是承繼曹魏,到南北朝時期北朝通常被認為是正統王朝,畢竟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後隋朝繼承北周,唐朝繼承隋朝,五代繼承唐朝,北宋繼五代的後周。

    靖康之恥後,北宋亡國,趙構在南方重建宋朝,史稱南宋。但是南宋偏安一隅,原先的都城丟失,所以南宋的正統性就存疑。為了讓南宋的正統有法理依據,朱熹等人就提出了一種新的論正統性的方法,那就是以血統來論正統。南宋和北宋一脈相承,北宋是正統王朝,那麼南宋繼承了北宋的政權也是正統王朝。同樣的,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是漢室後裔,那麼蜀漢就是正統。

    所以,從南宋起,尊崇蜀漢為正統。

  • 15 # 雷哥趣味讀史

    從秦漢出現大一統王朝以來,我認為歷代王朝政權成為正統,至少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1、王朝政權的合法性。即立國合法,比如秦統一六國,是憑實力打出來的,兩漢、唐都是在多個勢力競爭中勝出的,立國都比較正,也代表了當時的歷史趨勢。但歷朝歷代,最為合法,立國最正,則屬於明朝,朱元璋驅逐蒙元,恢復漢家衣冠,建立大明。曹魏帶漢、司馬代魏算是名義上的合法,最不合法者算是宋,趙匡胤本為臣子,從後周幼帝手中奪取政權立國,可謂是竊國。

    2、王朝疆域統一中國,或者政治中心在中原之地,疆域包含黃河、長江兩地。自秦漢以來,中國的政治中心是從西向東,再向北轉移;經濟中心則是從西向東,再向南轉移。明清以前,一個標準的正統王朝,基本都是國都在長安、洛陽一帶,經濟則是關中、中原和江南,如果不能達到兩個要求,基本都是割據政權,或者混算時期。

    3、王朝主體是漢族,代表漢家衣冠。南北朝時期佔據中原之地的異族政權很多,我們從未當作正統,蒙元和明清是沒辦法,打不過,而且人家佔據全中國,只能捏著鼻子承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國魏蜀吳中,反而是蜀國最不正統,劉備是漢室宗親又如何,他的四川是從同樣是漢室宗親的劉璋手中搶來的,而且手段還不是很光明,更為重要的是,蜀漢從劉備登基,割據一方,到被曹魏所滅,凡四十三年,一直窩在四川一地,談何正統?

    再說南宋稱蜀漢為正統的原因:

    第一,同病相憐。蜀漢和南宋均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政權,沒有佔據中原之地,都有北伐之心,卻無北伐的實力或者勇氣,且北伐行動屢次失敗,最終只能無奈接受現實。實際上,因為沒有佔據中原之地,無論蜀漢或者南宋,在內心裡,都很心虛,可能都不認為自己是正統,否則就沒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沒有南宋把杭州稱之為“行在”,連個正式的國都都沒有確定。

    第二,為政權和立國存在的合法性尋找歷史案例。對佔據中原之地的金國來說,南宋不過是地方性割據政權,佔據江南膏腴之地,必須要消滅的。但南宋繼承的是北宋社稷和衣冠,代表的是天下漢族的利益,但確實偏居一隅,在北伐無力之下,所以必須從心理上為這種現狀和存在尋找合法性,無疑,歷史上的蜀漢政權是最佳的的案例。蜀漢受到南宋文人和統治者的追捧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精神壓抑之下的一種自我暗示、安慰行為。從心理學上來講,當一個人面對不利的狀況時,自己卻無力改變,在內心抗拒之下,迫於現實壓力不得不接受,為了不使自己精神崩潰,就會為自己的接受行為尋找藉口,來緩解這種心理壓力。南宋把蜀漢當作同類,就是這種心理行為,基於同樣的原因,南宋的理學得到突然發展,日漸扭曲,社會風氣逐漸保守,就不難理解了。在北伐無望之下,北宋文人、皇族心理上遭受巨大落差,只能在內部尋找宣洩口,出現一些違揹人性的言論就變得理所當然了,最可怕的是,在這種普遍的社會心理下,人們還對這些歪曲的言論,信以為真,實施下去。

    可嘆!可悲!

  • 16 # 五經博士

    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不思收復中原還都汴京,只一味獻媚議和,納貢稱臣在所不惜。南宋初年幾次北伐都半途而廢,恐再生變故先自壞長城,岳飛死於冤獄,韓世忠、劉錡等中興之將皆被投閒置散。趙構集團所做一切只為換來片刻平安,致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而不顧。真是可恥至極!

    宋金《紹興和議》簽訂後,南宋終於換來了期盼已久和平。此時方想起丟掉的面子要找回來!於是只能拿歷史做文章。給自己遮羞,應該想個高明的點子。漢獻帝下詔禪位雖是受曹魏逼迫,但是手續齊全,曹丕皇位的法理性毫無爭議。劉備硬說漢獻帝死於曹魏之手,自己順天即位興師討賊。從魏晉至北宋官方始終以曹魏為正統,史書中使用的亦是曹魏年號。

    南宋企圖掩蓋向金國稱臣的事實,美化江南小朝廷的合法性。朱熹提出了一套血統論的主張,蜀漢是對東漢的繼承,曹魏是篡國者,且不論劉備是否真有漢室血統,即便算他有也是旁的不能再旁的旁系!血緣何來?趙構是徽宗的兒子,欽宗的弟弟,是直系親屬,南宋和蜀漢的皇室血統有可比性嗎?

    宋人為異族奪去半壁江山,不僅不能克復中原,反倒要向異族人卑躬屈膝、稱臣納貢。此事亙古未有,流傳後世簡直是貽笑大方。好一方遮羞布!翻翻史書,找些理論依據,就算給南宋的苟安找到先例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受巫蠱之禍牽連,陳阿嬌與衛子夫的結局為何是一生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