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元飛龍
-
2 # ww3721王建文
和碩特部落今天的青海蒙古族的祖先。
漠西蒙古人和碩特部落,是元帝國分崩後首領固始汗,建立包西藏在內和碩特汗國。
他叫圖魯拜
琥,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兒的後人。他帶領落部原遊牧原在於天山北麓的巴顏克什湖附近。後受到準噶爾汗的排擠,轉移天山南麓,一度與青海北部漠北喀爾喀部落發生衝突。後和平解決。被黃教喇嘛活佛樂科爾呼圖克圖和喀爾喀蒙古領袖共同贈予大國師的稱號,蒙古語音固始,成為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和衛拉特盟主,實為一邦酋長。
明朝後期,蒙古族按照活動地城的不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衛拉特,厄魯特,瓦剌)。皇太極建立後金政權後。蒙古各部都後先歸屬了後金政權,蒙古人十六部四十九個首領共推舉皇太極,是蒙古大汗的繼承者,尊拜”博克達,徹辰汙“(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
1636年,後金改國號大清。蒙古各部都向清朝皇帝稱臣納貢。1637年,以漠西蒙古綽羅斯那噶爾,杜爾伯,和碩特,土爾扈特等遊牧天山南北遊牧人部落結成鬆散的聯盟,以和碩特特固始汗為盟主,也都臣服清朝。
準噶爾部落的首領噶爾丹反叛,勢力逐漸擴大,和碩特部被排擠,也逐漸迂移到青海一帶厄魯特四聯盟,至此基本解體。
1618年,西藏黃教攝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達賴,四世班禪,被原來在日喀則,崇信噶瑪噶舉派打敗,攻佔拉薩。噶瑪王國統治全西藏,取締達賴和班禪封號。他們失敗後請固始汗率兵攻入青海和西康,1642年,攻佔日喀則,滅噶舉派的藏巴汗政權(噶瑪王朝),確立和碩特固始汗領導西藏的政治地位,他重建布達拉宮,擴建大昭寺。康熙也派出赫壽去拉薩成為駐藏大臣。
1717年準噶爾汗國攻入拉薩,殺死拉藏汗,和碩特汗國滅亡。
清朝快速出軍,趕走準噶爾軍,平定羅卜藏丹津之亂,在青海建立直接政治管理體系。
當時青海地區,盛行黃教,寺廟遍及各地,喇嘛眾多,以塔爾寺,郭隆寺最有聲譽和影響力巨大。塔爾寺的大喇嘛察罕諾門汗是和碩特大貴族,宗教領袖,深得民眾信仰。
他參與叛亂,叛軍一時勢力大增,接著郭隆寺郭都寺等很多寺院信徒相繼叛亂,遠近風靡淑牧,番子,喇嘛等二十餘萬同時騷動。掠牛馬,燒草谷,坑殺官兵,攻犯西寧,青海大亂。
早先康熙十四子胤禵征戰準噶爾軍隊時同意羅卜藏丹津進藏協助清朝實行諸噶倫集休領導制度, 曾隨清軍入藏征戰準噶爾的青海和碩特其他領袖,也受清庭獎勵, 察罕丹津受封為黃河南親王,共領青海的和碩特部右翼,削弱羅卜藏丹津地位,遏制他企圖謀汗復國的野心, 羅卜藏丹津更不滿,在康熙去世,見允禵回京奔喪,他便發動叛亂,年羹堯,嶽鍾琪等率領清軍鎮壓,一舉平定。羅卜藏丹津逃往伊犁河谷準噶爾部避難 ,在乾隆討伐消滅準噶爾部時投降,後被押送北京,赦免死罪監禁。清廷平亂後,對青海地區蒙古人,執行行政建制復恢明代設西寧府,建置西寧辦事大臣,劃分西蒙古二十九旗,中央政府直接對和碩特管轄。
和碩特是河州演變成部落名稱。有鄰居鄰邦之意。原是孛兒只斤成思汗弟弟哈布圖哈薩爾領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後,哈撒兒得到4幹屬民。哈布圖哈薩爾和成吉恩汗一起戰鬥,是一位勇敢善射,矢無虛發,應弦而倒的大將,是征服太陽罕的英雄,在統一草原,攻金國,伐西夏時,屢建奇功,因政治關係,和成吉思汗產生尖銳的矛盾,猜忌愈加加深。被成吉思汗殺害。他的後人,佔全國蒙古族人口三分之二。清未名將僧格林沁也是後人。
和碩特汗國最後汗王是因始汗曾孫達賴汗朋素克之子。達賴汗去世後,拉藏汗即位。大清封為明恭順汘。
為爭六世達賴喇嘛,與第五任達賴第巴,桑結嘉措不合。第巴下毒不遂,謀以兵遂之 反被所殺。
拉藏汗為首的蒙古和碩特實力統一西藏廢黜其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重新選定阿旺伊西嘉措六世達賴。準噶爾汗國的策安阿拉布坦派臺吉大策凌敦多布從伊犁出發,以護送拉藏汗兩個子女歸藏為名,率軍攻入拉薩。殺死了拉藏汗。殺死拉藏汗標誌和碩特國滅亡。
大策策凌敢多卜取得西藏後進而準備進軍青海,與諸臺吉配合奪取塔爾寺的達賴喇嘛。清康熙大帝兩次發兵趕跑了準噶爾軍, 任命拉藏汗女婿康濟鼐為首席噶倫,拉藏汗秘書兼軍事將領頗羅鼐在平定準噶爾立功後掌西藏數十年。
又派侍郎赫壽和侍讀學土查禮渾前往拉薩辦理西藏事務,監察政務,處理與格魯派主流勢力衝突後的亂局。
康熙當是第一次派額倫特及四川提督康泰進西藏。兩路軍馬被包圍後糧盡全軍覆沒。大臣們認西藏之地軍險路遠,不宜於用兵,青海諸臺吉對用兵冷漠。察罕丹津等臺吉要康熙一不要用兵西藏撤回松潘等處兵丁牧馬休卒。塔爾寺的達賴噶桑嘉措,表示隨地可置禪榻興大兵恐擾眾。
康熙大帝認為如果大策凌敢多卜長期佔據西藏,則使準噶爾的勢力更加強盛並且利用藏兵繼續與清朝對抗,導致青海,雲南等邊緣地區長期不得安寧。力排眾議決心第二次用兵西藏。他總結首次用兵慘敗的經驗教訓,是沒有將噶桑嘉措作為真達賴喇嘛送往西藏。違背了西藏廣大僧俗界及青海臺吉的意願,使清軍處於孤立 無援。若承認噶桑嘉措,並將他送往西藏坐床,西藏僧俗界必然誠心向化。而且青海王臺吉等也肯同心協力,情願派兵隨往。
1718年十月康熙大帝命允禵為撫遠大將軍坐鎮指揮。由青海,四川進藏的兩大軍,護送噶桑嘉措至西藏,授四川護噶爾弼為定西將軍嶽鍾琪付將,帶四川和雲南滿洲兵綠兵及土司兵七幹多人由四川西巴爾喀木進藏命四川總督年羹堯負責辦理巴爾晤木一路大軍的糧響事務。把延信調到西寧授為平逆將軍指揮青海一路進藏大軍,及外札薩克隨從人員共二萬多人護送噶桑嘉措至西藏。由噶什圖負責糧錢的事務。又從把傅爾丹將軍北路阿爾泰駐軍,調出一萬五人部在額爾齊斯以南地帶,又把富寧安將軍指揮的巴爾庫爾駐軍一萬三幹人待命準備襲擊準噶汗國的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兩處,與進藏大軍緊密配合相約進兵,使對準噶爾軍隊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準噶爾軍隊放棄攻打青海清軍計劃。率領所部經納克產隘口,越過克里野嶺,遁回準噶爾,平逆將軍延信的隊伍,首先到拉薩。達賴喇嘛噶桑嘉措也在1720年10月16日入布達拉宮登上法座。使西藏徹底回到祖國懷報。
-
3 # 差不多先生w
和碩特部: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貝加爾湖西南、中國北方額爾古納河下游和海拉爾河下游呼倫貝爾草原及科爾沁草原等廣大的森林地帶,同蒙古部落一起遊牧生活。17世紀30年代,和碩特部部分民眾跟著土爾扈特部(因為與準噶爾部衝突)西遷進入伏爾加河流域,幾乎同時,固始汗一支的民眾東進青藏高原,部分留居烏魯木齊周圍,東歸者在和碩縣。是青海蒙古的主體。
和碩特部是四衛拉特蒙古部落之一,長期居盟主地位。
最著名的是固始汗及其建立的和碩特汗國,其次是鄂齊爾圖汗。
和碩特部的首領家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子孫,因此長期在衛拉特蒙古具有高階地位(其它諸衛拉特部落是附屬於同化於蒙古族的,因此諸部落的語言區別很大),固始汗及其祖父都兼任衛拉特盟主,在鄂齊爾圖汗時期,由於準噶爾的強勢,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與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共為衛拉特盟主,最後準噶爾首領噶爾丹打敗鄂齊爾圖汗而把聯盟變為準噶爾汗國。
和碩特蒙古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新疆巴州和碩縣等地是主體民族。
中文名
和碩特部
歷史
最少有兩千年
起源演變
公元5-15世紀初
位置
多地變遷
起源與演變
和碩特部落最少有兩千年的歷史,起源與演變(公元5-15世紀初)。
加入厄魯特
15世紀初-17世紀初30年代
公元15世紀初,和碩特蒙古西遷進入新疆,加入厄魯特蒙古(清稱衛拉特、衛拉特蒙古)聯盟,一直到公元17世紀中葉遊牧在烏魯木齊一帶。和碩特加入衛拉特,是衛拉特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和碩特貴族取代綽羅斯氏的統治地位,始稱“衛拉特汗”,和碩特部已勢冠四衛拉特部。由於和碩特部為成吉思汗的直系血統,在四部中地位最高。自從它的建立人博貝買爾孜到鄂車爾圖汗,前後經四代約100多年,博爾濟吉特氏貴族和碩特首領一直擔任“丘爾幹”的“達爾加”(即盟主),統處四大部落事務。無論是政治史、文化史、軍事史,尤其是青藏高原統一於祖國大家庭的歷史,如果沒有和碩特蒙古族,那都將失去它應有的光輝。當時,和碩特部落的遊牧地推進到北自額爾齊斯河中亞古斯河、巴爾咯什湖東岸,南到塔拉斯、楚河一帶,東部則與哈密為鄰。
-
4 # 非想非非想處天
大約在明朝後期,蒙古分裂為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南蒙古大致是現在的內蒙古地區,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在現在的新疆。
漠西蒙古又稱衛拉特蒙古、厄魯特蒙古,起源於成吉思汗派其長子朮赤招募的葉尼塞河流域的“林中的百姓”,即林區狩獵民族,明朝稱其為“瓦剌”,曾在土木堡之變時俘獲明英宗。漠西蒙古時代,衛拉特蒙古分為四個部落: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和杜爾伯特。和碩特部落由於出身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被尊為首領。但準噶爾部落佔據水草豐美的伊犁河流域,勢力逐漸強大,對其他部落形成威脅,土爾扈特部被迫離開,遠去伏爾加河下游定居(後又在沙皇俄國的壓迫下東歸),隨之與和碩特部也勢成水火。
恰好此時,遠在拉薩的黃教教廷受到信奉白教的藏巴汗政權的打壓,岌岌可危,年幼的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和其師傅羅桑曲結秘密派人與和碩特部落首領固始汗聯絡,請他出兵護教。固始汗遂與準噶爾部落達成協議,以和碩特在新疆的地盤為代價,換取對方出兵支援自己進軍青藏高原。1637年,衛拉特聯軍進軍青海,在青海湖北的烏蘭和碩山大敗藏巴汗盟友卻圖汗的部隊,是為“血山之役”,和碩特部落隨之移居了青海,立穩了腳跟。然後繼續進軍,擊敗了西藏藏巴汗政權和其同盟康區白利土司等,統一了整個大藏區,即現在的西藏、青海、甘肅甘南州、四川阿壩州、甘孜州和雲南迪慶州等。固始汗效仿當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對西藏薩迦派(花教)領袖八思巴的前例,將西藏十三萬戶(元朝曾將西藏本土劃分為十三個萬戶轄區,此說類似於九州之於中國)獻給五世達賴喇嘛作為供養,這也是藏人信奉達賴喇嘛的原因。
與此同時,固始汗耐人尋味的選擇了五世達賴的師傅羅桑曲結作為自己的上師,併為他奉上尊號“班禪·博克多”,這是個多語種混合詞:“班”指“班智達”,為梵文的大學者;“禪”是禪波,藏語的“大”;“博克多”則為蒙語,“智勇兼備”之意,合起就是“智勇兼備的大學者”。這也是班禪的由來,後被康熙皇帝改賜為“班禪·額爾德尼”,其中額爾德尼是滿語“珍寶”之意。(下圖為四世班禪畫像)
此時的和碩特汗國達到全盛時期,雄據青藏高原,控制區域達到200餘萬平方公里,豐美的水草養活著強大的騎兵部隊,黃教教廷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五世達賴被奉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而高高供起,還可以挾制整個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落,行政權力則被固始汗任命的第巴(相當於宰相)管理。雖然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冊封,成為清朝的蕃屬國,但事實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下圖為青海德令哈市固始汗雕塑)在統治藏區13年後公元1655年,固始汗逝世,時局隨之發生大變,先是五世達賴羅桑嘉措任命了自己的弟子桑結嘉措(鹿鼎記中與韋小寶結拜者)為第巴,掌握了行政權力。接著1682年,歷世達賴中最具成就者,被譽為“偉大的五世”的羅桑嘉措逝世,桑結嘉措密不發喪15年,在被康熙揭穿後才倉促安排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繼位,這個著名的詩人放蕩不羈,在留下許多感人詩篇的同時也頻繁觸犯著黃教的清規戒律。而第巴桑結嘉措又與繼承汗位的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為爭奪政治權利而火拼,最終桑結嘉措兵敗身死。(下圖五世達賴畫像)
拉藏汗控制局面後開始清算,以不守清規為由廢黜了倉央嘉措,另立青年僧人益希嘉措為六世達賴。苦命詩人倉央嘉措被殺,臨死前留下絕命詩“求汝雲間鶴,借翼一高翔, 飛行不在遠,一度到理塘。”(此歌現被容中爾甲譜曲吟唱)。拉藏汗的反對者也不甘示弱,以絕命詩中的啟示為由在理塘尋訪到了轉世靈童噶桑嘉措,另立為七世達賴。而苦命詩人在民間擁有很高的聲望(雖然他違反清規,但人們認為這是神給他的啟示,並以他與自家待字閨中的女兒發生關係為榮,甚至將房子漆成黃色來炫耀,現在拉薩還有八廓街還有“瑪吉阿米”餐廳,並有倉央嘉措情歌吟唱此曲,瑪吉阿米即未嫁少女之意),故拉藏汗統治基礎大為削弱。
雪域高原如此混亂的局面,自然會引起別人的關注。覬覦已久的準噶爾汗國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適時出手,派出名將大策零率領六千精兵,沿今天新藏公路路線一路翻越崑崙山進軍西藏,以擁護七世達賴噶桑嘉措坐床為名取得藏人的支援,1717年,拉藏汗內外交困,兵敗被殺,和碩特汗國亡國。
隨後康熙大帝派遣十四阿哥統帥大軍收復西藏,大策零的六千部隊幾乎全部被殲,少數逃回新疆,清庭在青藏高原站住了腳跟,開始參與管轄整個雪域。雖然其後在雍正朝有和碩特郡王羅布藏丹津反叛,但被年羹堯迅速平定,殺戮20餘萬僧俗叛亂者,和碩特部落元氣大傷,青海更被納入行省管轄。
至1949年解放時,受到多年戰亂、瘟疫、天災打擊的和碩特蒙古,只餘下2000多人,再也不復往日的輝煌。和碩特汗國最後的傳人,是拉卜楞寺建立者,察罕丹津親王的後人,十世和碩女親王扎西才讓。她曾在南京參加國民會議,期間身著旗袍,薄施粉黛,時人驚歎蒙古女親王竟如此優雅。後深明大義,通電擁護解放,並支援解放軍作戰,建國後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首任縣長,惜於1966年在“史無前例”中,被紅衛兵批鬥至死,時年46歲。
瞭解這段歷史,我們發現,和碩特汗國在藏區歷史上據有重要章節。那個在印度的老人,他們宣稱的整個大藏區,事實上是和碩特汗國曾經的領地。但在歷史上,他們與和碩特汗國從來就不是一回事。而且和碩特汗國作為清朝的蕃屬,已被滅國,是康熙大帝派兵從準噶爾人手中奪了回來,並實施了有效管理。雪域高原,早就是我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覆列表
和碩特的源頭要追述到蒙古人。蒙古的祖先是室韋,室韋與契丹都是柔然東遷的後裔。在整個蒙古帝國時期,蒙古的核心、最上層,自始至終都是蒙兀室韋,這就是他們所謂的“黃金家族”。蒙古人先後臣服於契丹和金朝,於1206年由成吉思汗完成統一他們。建立起龐大無比的帝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來蒙古帝國分裂成四個汗國。主導中國的元庭是他們的大哥。法理上其他幾個汗國都要受元庭節制。當然其他幾個兄弟根本不鳥它。
後來明王朝建立。老朱把元趕到北方。史稱北元。後來在明朝連續打擊下北元滅亡。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終於斷氣了。蒙古餘部分裂成韃靼和瓦剌(也叫衛拉特)。在明朝的打擊下。瓦剌後來也內訌,逐步遷到阿爾泰山,清朝的時候瓦剌分裂成四大部: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後面三個部落自然被排擠。準噶爾逐漸強大和滿清死磕。清王朝費了老大的力氣。把準噶爾從地球上抹掉。準噶爾現在只是個地名了。和碩特攻佔西藏,從此確立了格魯派的統治地位。土爾扈特遷徙到伏爾加河流域。在老毛子的折磨下受盡屈辱。1771年回到中國加入祖國大家庭。
公元15世紀初,和碩特蒙古西遷進入新疆,加入厄魯特蒙古聯盟。後受到準噶爾部的排擠,轉移至天山南麓發展,一度與青海北部的喀爾喀蒙古部落發生衝突,後和平解決,一直到公元17世紀中葉遊牧在烏魯木齊一帶。和碩特加入衛拉特,是衛拉特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1634年西藏黃教攝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達賴、四世班禪共同致信固始汗,請其出兵救援。1637-1641年固始汗攻入青海和西康,1642年攻佔日喀則,滅噶舉派的藏巴汗政權(噶瑪王朝),確立格魯派諸領袖在西藏的政治地位,重建了布達拉宮。
在明末清初社會動盪不安的政局下,和碩特部因衛拉特蒙古內部矛盾被迫向外遷徙,而格魯派也因西藏內部的教派紛爭急於向固始汗求援。固始汗決定出兵南下入藏增援格魯派,這成為扭轉西藏地方時局的關鍵。青海作為固始汗入藏的必經通道,固始汗首先與佔據青海的卻圖汗展開了激烈的“血山之戰”。此戰的勝利打開了固始汗入藏的門戶,也奠定了清初西藏地方發展的格局。
1717年,準噶爾汗國汗王策妄阿拉布坦 派 臺吉大策凌敦多布,南下翻越崑崙山脈,攻入拉薩,殺死了和碩特汗國最後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碩特汗國滅亡。標誌著和碩特蒙古對西藏75年統治的結。現在的和碩特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了。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