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歷代皇朝能夠定鼎中原而威震四方的,肯定是擁有強悍的騎兵部隊。

    失去日行千里的機動性,征討甘肅沙洲,其中關鍵的問題除了腳力問題,還有便是糧草供應。

    確實北宋強於西夏,但契丹虎視眈眈,且長城的國防門戶不在自已可控的勢力範圍。

    換句話說,北宋舉全國之力討伐西夏,契丹正好由燕雲十六州瀟灑而至,片刻席捲了中原,北宋是得不償失。

    防契丹如防大盜,防西夏如防小偷,這便是北宋的窘境。

    顧此失彼是很正常的,北宋就在這樣的進退失據的情況下和這兩位敵人消耗。

    上述說到糧草問題,古時候運送十車糧食到前線,真正能補充給軍營的差不多也就三車便很了不起了,七車都消耗在途中,若是距離再拉遠,恐怕連一車的糧草都沒有。

    糧倉建設,距離前線近了,容易成為目標,更有可能讓野心家們趁機實現割據。

    沒辦法,糧草、軍餉都是皇帝控制軍隊的手段,故此寧可蹉跎也不能給底下人有可乘之機。

    所以就部隊構成和後勤供應使得北宋無法自如的進行國戰,只有採取消極的守勢。

    消極註定是打不過積極咯,因此輸多贏少是很正常的現象。

  • 2 # 狐筆恣史

    西夏原是北宋的藩屬國,自李元昊立國後疆域也不過7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約在二百萬至三百萬之間。然而卻是這麼個小國,透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永樂城之戰,將GDP佔世界比重22.7%,軍隊約140萬,人口約1.26億,疆域280萬平方公里的北宋打得狼狽不堪,宋軍一敗再敗,原因何在?

    一、製造議和假象,麻痺宋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三川口之戰,西夏李元昊假意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其實真實目的是拿下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為了麻痺宋軍,李元昊假意書信給延州知州範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範雍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同時造成延州防備鬆懈。宋廷誤認為西夏誠意和談,未派援軍支援。李元昊暗中率領大軍包圍延州。宋廷如夢初醒,倉促之下,急派少量部隊增援。李元昊採用圍點打援,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襲擊了宋朝的援軍。宋援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此戰導致的結果,宋朝甘陝青寧邊境的防禦處於被動地位。

    二、重文輕武,宋將無能

    好水川之戰,宋軍敗於宋將的急功近利,貿然深入,中了西夏兵的誘敵深入之計。被西夏主力伏兵圍殲,宋軍潰敗,任福等大將戰死,宋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次宋軍失敗的原因,除了宋將自身因素外,也與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區分不開。由於宋太祖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上位,他對武將持有戒備心理,不願意讓武將掌握重權。宋朝延續數代,武將在朝廷的地位越來越低,立志從武的人越來越少。臨發生戰爭,朝中無將,宋廷只得濫竽充數從中央選派文臣擔任。打仗本來就不是文臣專長,不熟悉部隊情況,缺乏作戰經驗,更甭說指揮、協調將士,眾志成城征戰沙場了。無形中,宋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這也為後來定川寨之戰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西夏於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獲勝後,氣勢如虹。李元昊趁宋夏兩國精銳雲集邊境對峙之時,巧分十萬西夏勁旅,突攻宋朝軍事力量十分薄弱的關中地區。

    此戰,李元昊率領西夏兵首先佔據有利地形,誘宋軍出戰。宋軍守將葛懷敏不聽部下建議堅壁自守,輕敵貪功,貿然率兵出擊。西夏兵誘敵成功,先斷宋兵糧道與歸路,再集中重兵圍攻,一舉獲勝。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全部戰死,宋軍九千餘人近全軍覆滅。

    三、宋軍戰線過長,兵力分散,協調、配合性差

    宋軍接連戰敗,已失去了以往的主動權,戰爭策略改變為以築城防守為主,宋軍戰線過長,新建的大小軍寨無數,無疑大大分散了防守兵力。

    李元昊則利用宋軍防守部隊過於分散的缺點,採用“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集中30萬優勢兵力,悍然發動了永樂城之戰。宋軍守將徐禧不聽部下突襲敵軍的正確建議,以卵擊石,率領兩萬士兵列陣城下。這是場力量懸殊的對抗,再加上宋軍無任何優勢。雙方一交鋒,宋軍兵敗如山倒,潰敗退入城中。西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宋軍其他幾路兵馬要麼救援不及時,要麼紛紛作壁上觀。永樂城很快被攻破,大宋兩萬多軍士陣亡。

    四、沒有拿得出手的騎兵部隊

    在古代,騎兵猶如現代的坦克,在衝鋒陷陣的戰場上至關重要。但自從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後,便失去了馬匹的重要補給基地。而西夏卻和北宋截然相反,馬匹是西夏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西夏人人皆騎兵,善其射。騎兵上的嚴重不對稱,註定了宋朝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的局面。

    縱觀世界風雲,國富不等於國強,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唯有掌握國防領域的高科技,中國方能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 3 # 明析歷史

    總結一句話:皇帝平庸,文臣軟弱,武將無權首先,宋朝開國最強的軍隊被葬送在高梁河

    宋朝開國的那批禁軍戰鬥力非常強,可以說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後周世宗柴榮改組禁軍,把這支禁軍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戰的強軍,高平之戰,打敗了後漢與遼國的聯軍,包括契丹的騎兵。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這支禁軍同樣是統一戰爭的尖刀。

    等到趙光義“斧聲燭影”登基後,由於他在軍隊要基不深,所以趙光義不強把軍隊交給潘美等將領指揮,萬一潘美帶著大軍出去也帶個黃袍加身呢?所以趙光義北伐只能親征,可是親征有個致命缺陷,無法發揮軍隊的機動性。像唐朝與突厥決戰,正面僵持的時候,李靖作為統帥,親率幾千騎兵風雪渡陰山,直撲突厥中軍大營,實際上冒了巨大風險,如果李靖的意圖被發現呢?主帥被抓住,就可能全軍潰敗。皇帝親征一般只能一座座城市啃過去,李世民打高句麗都是同樣的問題,軍隊無法發揮千里奔襲、機動作戰的能力,等他倆率領軍隊一座座城市打到高句麗,冬天就來了,糧草不繼,最終沒有一戰致勝。後來李治用李績掛帥,一戰定乾坤。

    趙光義軍事水平不行,結果把宋朝最精銳的軍隊葬送在高梁河。這支軍隊的正面實力可以說是舉世無雙,而且也有相當數量的騎兵。其實漢唐軍隊與草原的決戰,仍是步兵為主,步兵與騎兵是互克的關係,當步兵正面打敗騎兵後,己方騎兵負責追殺。實際上,當趙光義把開國的精兵悍將葬送在高梁河之後,註定宋朝無法完成統一。從古至今,開國前兩任皇帝往往決定了朝代的上限,當然漢朝出了武帝。

    其次,重文輕武,瞎指揮太多

    宋朝自趙光義在幽雲輸了底褲後,把“重文輕武”發揮到極致,武將在戰場上並沒有最高指揮權,受到沒有作戰經驗的文官制約。例如第一次宋夏戰爭的最高指揮都是文官,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范仲淹和韓琦為副使,結果就是慘敗。

    從宋夏四次戰爭的結果看,宋朝與西夏互有勝負,只是勝少負多,其中神宗時期的五路攻夏,雖然損失慘重,還是略有戰績。

    最後,投降派太多

    其實以宋朝的國力,透過經濟封鎖和軍事壓力,是可以一步步蠶蝕西夏的地盤。范仲淹經略陝西期間就透過堡壘戰術,將西夏壓的喘不過氣。可是宋朝計程車大夫比較軟弱,一旦西夏興兵來犯,前期制定的戰略又常會更改,最終會和議,息事寧人,像慶曆和議還給西夏歲幣20萬匹絹,美其名曰:歲賜。

    另外將司馬光這種所謂的道德君子,一上臺就把宋軍浴血奮戰佔領的葭蘆、米脂、浮圖、安疆等4座城市還給西夏,其實就是把西夏打過來。另外,西北的戰略要地蘭州也割給了西夏。宋朝就是把苟且發揮到了極致,只要不打仗,給錢割地都不要緊。軍隊只要能對付農民起義就行,實際宋朝的經濟也就那樣,只不過無產階級和軍隊太多,使得商品流通增加,看上去繁榮,其實物價就在流通中層層加價,百姓過得很差,所以是歷代農民起義最多的朝代。

  • 4 # 林子說歷史

    北宋是它那個時代裡最為富強的國家。而西夏在北宋、遼、西夏之中,是最弱小的存在。其中北宋與西夏發生的戰事非常多,但是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西夏打的勝仗很多,而北宋則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北宋:以文制武、不敢放權、戰力只有三成所致。

    以文制武這方面,是因北宋對唐末五代的亂世,痛恨到過頭所造成的。

    文官雖有懂兵事的,但那只是少數幾個而已。在這種前提下,還大範圍的以文制武,產生的結果,就是宋軍的戰力直線下降。

    從這看北宋常吃敗仗,也是很正常的。

    不敢放權這方面,也是因北宋看唐末五代的亂世,非常的痛恨所致。

    本來以文制武已經讓宋軍戰力下降,但君主怕五代亂世重演,又不敢大力放權。這就讓宋軍的戰力,再一次的下降。

    看到這裡,在想到北宋常吃敗仗的事兒,就更加感覺這是正常現象。

    戰力只有三成這方面,是北宋各種各樣的制衡制度,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所致。

    宋太祖開國時宋軍整體戰力,還可以正常發揮。自宋太祖去世直到北宋末年,宋軍平均每次戰事的戰力,能夠發揮出來的最多隻有三成。

    因為當時北宋的生產力,是世界第一。其富裕程度,又是古代歷朝歷代中的第一。但就是對五代因軍權而亂的痛恨,使其在這方面改正的過頭兒。

    最後的結果,就是戰力只能發揮出三成,打敗仗是自然要發生的。

    綜上所述面對疆域比北宋小得多的西夏,宋軍之所以一敗再敗,是因為北宋:以文制武、不敢放權、戰力只有三成所致。

  • 5 # 野草的沉思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自稱皇帝,去宋封號,建國號“大夏",要宋朝承認。在大多數官員主張下,宋仁宗下詔削去元昊官職,並懸賞捉拿。從此,宋夏之間展開了斷斷續續的戰爭。至徽宗朝,共進行了五次戰爭。

    第一次戰爭(1040一1043)

    三川口之戰。略敗。主將劉平,石元孫被伏。

    好水川之戰。敗,韓琦不聽范仲淹的話,中伏,幾乎全軍覆沒。

    定遠寨之戰,略敗:一路敗,一路勝。

    慶曆和議(1044年)。西夏向宋稱臣,取消帝號,受宋封號,稱夏國主。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茶一萬斤。另外,每年在節日贈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在邊境設定貿易市場。

    第二次戰爭(1064年),英宗時期,西夏敗。

    第三次戰爭(1067一1082年,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熙河之戰,元豐五路伐夏,永樂城之戰,有勝有敗。未實現滅夏目標。

    第四次戰爭(1092一1099年,宋哲宗時期,司馬光執政,)

    洪德城之戰。名將折可適,章楶。章楶創彈性防禦戰略。.

    西夏梁太后。好戰,兩次親征,動兵數十萬。後被遼使毒殺。

    第一次平夏城之戰。樞密使曾布立功。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勝。名將郭成。種樸,種諤都有傑出表現。西夏請和。

    《宋史》評:"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第二次平夏城之戰後,西夏已無力再戰,所以請求議和。在對西夏作戰中,章楶立功最多。

    第五次戰爭(徽宗,1114年),宋軍在童貫,种師道旳率領下,在古骨龍大敗西夏軍。1119年,攻克西夏橫山之地。西夏崇宗表示臣服。

    綜上所述,宋對西夏戰爭,有勝有負。並非屢戰屢敗。宋朝的失敗,有"重文抑武",以文官領導武官方面的原因。有遼國的影響。有糧草不濟的原因。也有戰略戰術不當的原因。後期採用章楶的“彈性防禦"的戰略戰術,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逐漸反敗為勝。

  • 6 # 漩渦鳴人yy

    其實關於這件事情大家是否想過?另外一股勢力對於這個局勢的影響也就是契丹人。

    西夏的開國之君是李元昊,這個人原本是北宋至下的一個臣子,後來被判了北宋,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勢力,西夏這個地方是什麼人呢?党項人,這是一個獨特的民族勢力,也與此同時為接下來漫長的戰爭埋下了一個伏筆。

    大家都知道北宋是重文抑武,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性造就了接下來北宋長時間的軍事上面的第一名,雖然裝備方面遠比其他人要好,可是軍事上面的氣勢一直打不出來,也許北宋就缺一個李雲龍吧,很多北宋的能成干將,在想要創造輝煌戰果的時候,都會被朝廷內部的勢力給抹消甚至於抹黑,為什麼?並不是說朝廷內部天生存在這麼一副槓精(可能這也有點道理。)但是俗話說的好啊,怎麼可能天天都是陰天的,總有一兩個晴天,但是從趙匡穎開始,整個北宋對於武將的遏制就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防止武將學習趙匡胤黃袍加身!

    對於北宋這個朝廷來搶,由於防止自己的武將擁有較多的戰功,所以在某些軍事作戰的時候,中央必須要參與,不能夠讓將領獨自作戰,只有中央參與進來以後,才能夠從巨大的戰爭功勞裡面分得一杯羹,但是這很明顯拖累了前線自主作戰的能力,以及自覺處理許可權突發情況的能力,在此情形之下,北宋在面對遊牧民族靈活機動作戰的戰爭形勢之下節節敗退,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萬一你集中所有的力量去對付西夏,你怎麼去應對契丹人的進攻?畢竟幽雲16州全部掌握在契丹人的手裡面,對方要來攻打你,你是沒有自主選擇權的!時間長了,大家也就習慣了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對於契丹人來講,西夏或者說党項人也是用來噁心,北宋了一個重要的棋子也允許它的存在,甚至於在關鍵時刻還能幫他一把。

    時間長了,其實北宋也找到了一種能夠消滅西夏的辦法,也就是俗稱的圍點打援,西夏人之所以能夠不停地在戰爭之中蓄養自己的國力,就是依靠著劫掠,與此同時在西夏和北宋的邊境建立一個軍事要塞,又使西夏的党項人放棄騎兵優勢轉變為攻城拔寨。那麼西夏的兵力將會集結於這個軍事要塞之下,不斷的遭受消耗,與此同時北宋的大部隊也可以。在外圍形成一個包圍圈,擊敗西夏人的部隊。

    可惜的是這場戰役沒有最終打完女真人崛起,並且攻入了北宋,要是時間長一點的話,或許党項人會遭受重大損失也說不定,但並不能夠因此徹底消滅党項人,因為契丹人或者是女真人仍然存在!

  • 7 # 宋安之

    宋朝無論是疆域、人口、經濟、軍隊數量等都是碾壓西夏的,但為什麼開國以後,在開國前期軍隊戰鬥力相對來說強大的時候,先是讓西夏獨立出去,然後基本上是一敗再敗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畢竟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國武夫治國的亂世,加之宋太祖趙匡胤就屬於是武將造反的活生生例子,所以宋朝皇帝對於武將如防家賊一般。

    在宋朝武將的地位很是低下,文臣可以統兵,甚至太監都可以統兵,但偏偏武將往往是被統的一部分,在將從中御的格局之下,真正的兵權根本到不了武將的手裡。

    大家想想最懂兵的武將都沒有兵權,指望不懂兵的文臣和太監,豈不是很冒險了?

    畢竟不是每個文臣都是辛棄疾那樣的大神,至於太監更不用說了,偶爾出現一個童貫,還是發揮不正常,打西夏打的很好,遇上金軍就惶惶如喪家之犬了。

    當然還有更狗血的,像宋太宗這個逗比皇帝,當年還搞自己不御駕親征,卻偏偏賜前線將領陣圖以此禦敵,結果沒有決勝千里之外,反而鬧下不小的笑話。

    試問在這種重文輕武,乃至是重文賤武的情況下,軍隊戰鬥力能發揮幾成呢?

    恐怕連三成都不到。

    所以自然是一直被西夏壓著打,直到北宋亡國,也沒有解決這個西北小政權,不得不說還真是諷刺至極。

  • 8 # 蜀北一

    與西夏相比,北宋的經濟實力更為雄厚,軍事裝備更為先進,軍隊規模更為龐大,國土面積更為廣闊;不論怎樣比,相比於北宋,西夏都要顯得弱小許多。

    但為何,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北宋卻一敗再敗呢?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北宋的皇帝與西夏皇帝相比有差距。個人認為,並不是這樣,不論何時,北宋的皇帝在對抗西夏的態度都是比較堅決的,甚至不乏宋神宗這樣想要將西夏直接從世界上抹去的帝王。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何處呢?

    個人認為,問題就是出在了戰場指揮上。北宋王朝是趙匡胤黃袍加身而來,政變奪權,導致北宋王朝對武將頗為忌憚,也就是所謂的“重武輕文”。這就導致宋軍極度缺乏擁有豐富經驗的戰地指揮官,可以看到,不論是好水川還是三川口,甚至是後來的永樂城之戰,北宋軍隊的陣前指揮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與強悍的李元昊在戰場上一對陣,雙方的軍事指揮能力立見高低,李元昊用兵靈活,且親臨戰場指揮,而北宋軍官都是在後方城池中指揮軍隊作戰,軍隊指揮缺乏靈活性。党項人都是能征善戰的,對於打仗那是經驗豐富的,而北宋將領大多都是在紙上談兵,說起兵法頭頭是道,一打起來就亂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起一座城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