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業餘影迷
-
2 # 二次元夢幻理想鄉
首先這部動畫電影有點特別。它並非完全的動畫,而是為了繞過審查真人先在綠幕前拍攝,然後通過後期技術轉換成動畫畫面。
為什麼要這麼處理,因為這部電影所表達的主題確實是很敏感的,所以才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電影沒有辦法在德黑蘭當地進行拍攝,所以演員是在攝影棚裡拍攝的部分和在德黑蘭拍攝的場景鏡頭結合在一起,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動畫濾鏡”電影。
《德黑蘭禁忌》2017 豆瓣7.8
那麼這部影片的題材在當地是有多麼敏感呢?
眾所周知,伊朗對女性要求非常嚴苛——
出門必須戴黑色頭紗,女人禁止進球場,未婚女子不能和男人一起上街,處女不能被執行死刑(所以有行刑前強行破身的)。
這就是伊朗,一個宗教和戰爭先行的國家。
女性人權對於他們來說,永遠不值一提。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德黑蘭禁忌》誕生了。
這部影片講述了三個在籠罩在德黑蘭禁忌下悲慘女人,在這個披著宗教禁忌諸多禮儀操守的地方,她們的不同命運,牽扯出這個國家最私密最陰暗的痛處。
第一個女主派莉因丈夫吸毒坐牢,要獨立照顧不能說話的兒子。
在伊朗,法律規定女人沒有丈夫的簽字同意就不能改嫁。
獨自一人撫養兒子並不容易,為了生活,她只能賣淫為生。
為了不被警察抓到,每次“接生意”的時候,她都會把兒子帶上,然後給他一片口香糖。
意思是告訴兒子別亂跑,她要賺錢了。
計程車司機一眼便看出她的窘況,絲毫沒有猶豫的問道:How much?
她沒有惱羞成怒,沒有羞愧難當,白了一下眼睛,緊接著丟擲了自己的價格。
於是,兒子還坐在後座,她已經在前座為司機“服務”了。
其實為了和毒癮丈夫離婚,她不止一次找過法官。
但法官根本不搭理,還頻頻刁難她。
逼得她沒辦法,靠犧牲身體,才從法官那裡換來自由。
兒子在屋外玩著足球,她與伊斯蘭教的法庭庭長在屋內玩著SM;
兒子在隔壁房間看書,她在另一個房間為舅甥兩人服務;
雖然嫖娼賣淫在伊朗可能會被執行死刑,但為了生計,她不在乎。
成為情婦的她,搬到了法官名下的空房子裡,認識了第二位女主——一個曾經上過大學的已婚婦女薩拉。
派莉的鄰居薩拉就是被生活壓抑的婦女。
薩拉是典型的伊朗婦女,讀過大學,但嫁人後只能當家庭主婦。
她一直想出來找工作,獨立生活,但丈夫的極力反對讓她寸步難行。
她只好用墮胎來反抗丈夫的獨斷專行。
所以,每次懷孕她都瞞著家人到黑診所墮胎。
但最近她又懷孕了,為此她每天都在發愁,只能靠流產來換取對方的離婚……
家庭、孩子不是她的追求,她只想自由、獨立、見識外面的世界。
婦女日復一日的在家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沒有自己的想法,就出去逛街下午茶,都要顧及丈夫和婆婆的感想。派莉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她身上的壓抑情感。
她嚮往派莉無拘無束的生活,也羨慕她不顧忌外人眼光的灑脫。
可能骨子裡她們都渴望自由,曾經的境遇也把她們推到了一起。
最後一個女主是一個馬上步入婚姻的年輕女孩冬雅,一天夜裡她偷食禁果。
藉著酒勁,情不自禁與酒吧DJ發生了一夜情。
第二天又惱又羞,要求對方一定要為自己修復處女膜,不然她的未婚夫就會殺了她……
在伊朗,處女是衡量一位女性婚前是否忠貞的唯一方式。
如果新婚夜被發現非處,就死定了。
但是派莉的出現,幫冬雅和樂手解決了這個尷尬境地。
樂手在銀行貸了一筆錢,終於可以給冬雅修復處女膜了。
以為敲詐了個老實人,沒想到....對方最後買個假護照出國另覓出路了。
伊朗男人終究是以自我為中心,女人在他們面前也只是生育工具而已。
《德黑蘭禁忌》中三個女性,三個通往相似結局的命運,在同一個時刻心灰意冷。
電影從性、濫交、通姦、腐敗、不平等等根源性社會矛盾,揭開了伊朗這個被人們稱之為禁忌之國的秘密。這是一部展現伊朗女性生存的電影。片中分別透過離婚女性派莉,已婚女性薩拉,未婚女性冬雅的現狀及命運表現了伊朗女人最現實的生活,自由、獨立、責任,通通被現實粉碎,被社會要挾,被人隨手拋棄。
片名叫德黑蘭禁忌。很諷刺的片名,很強烈的吶喊。
一個宗教和戰爭先行的國家,西方鋪天蓋地的女權運動,絲毫沒有波及到她們的生活。在德黑蘭,女性處處受限,結婚離婚找工作都要老公簽字,性更是禁忌話題,一點點毀壞聲譽的事情都能毀掉女人的一生。
德黑蘭的禁忌就像一張網,是從性開始的一套完整嚴密的系統,千百年下來成為自然,成為傳統,甚至成為宗教。 無時不刻籠罩在這些女人身上。
在這樣的國度,生為女性,真是一場悲劇。正如影片中的三名女主都是以悲劇收場,甚至以生命作為代價。(這裡就不過多劇透了)
影片中設定了一個伊朗小男孩,代表著伊朗下一代。但男孩不會說話,從頭到尾都只是旁觀。
男孩把德黑蘭的問題盡收眼底,卻始終保持微笑,不以為意。有時候,他還會模仿起同齡人的黃色笑話,衝女校長比下流的手勢。
顯然,再過幾年,男孩就會蛻變為一個普通的伊朗男性,繼續去物化女性,泯滅良心。
整部片子沒有一分鐘讓人感到輕鬆,人物的命運像翻書一般可以立刻顛倒,沒有絲毫的保護能力,渺小的如同一顆塵埃,沒有平等和自由,身為女性的地位和命運就更加殘喘,不論生活條件如何,都被沉重的枷鎖綁架著,命運完全被男人們所駕御,甚至一個玩笑就可以要一個人的命,而其他人則立刻忘記所發生的事,繼續著原有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三個女人的“悲壯”如過眼如煙,消失在了人來人往的德黑蘭。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被震驚的同時,更多的是心疼,還有自省。
-
3 # 編劇演繹法
1.《末路狂花》1991【豆瓣評分8.7】:女性力量的覺醒
翻了一下之前的答案,竟然沒有人推薦《末路狂花》???談女權電影不談《末路狂花》???
《末路狂花》是女權電影的代表作,透過講述兩位生存在男權社會體系中的姐妹塞爾瑪與路易斯在出遊過程中的一系列遭遇,塑造了兩個姑娘,尤其是塞爾瑪從對丈夫言聽計從的“天使”到大膽反抗男權的“魔鬼”的轉變。
電影中塞爾瑪丈夫對塞爾瑪管制十分嚴苛,甚至面對好友路易斯出遊的邀約塞爾瑪都不敢對丈夫講,“從來不讓我做我喜歡的事情,他只想讓我呆在房間裡,而我確不知道他整天在外面都幹些什麼”,所以在塞爾瑪一擺脫丈夫的束縛就迫不及待得與酒吧男跳起了熱辣的貼面舞。
在被酒吧男調戲、牛仔小混混騙走錢之後等一系列事件後,塞爾瑪對男權社會徹底絕望。塞爾瑪從一開始的遇事手足無措、單純善良、循規蹈矩的家庭婦女成長為了一個遇事沉著冷靜、抽菸喝酒、持槍搶劫、威脅警察的江湖流亡女。
影片結尾震撼人心,路易斯和塞爾瑪面對圍追堵截的警察開車飛下懸崖,走上了一條與男權社會鬥爭的不歸路。
2.《亂世佳人》1939【豆瓣評分9.2】:女權鬥士斯嘉麗不管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都應該熟悉女權鬥士斯嘉麗在電影結尾的最後一句臺詞“Tomorrow is another day”。從表面看斯嘉麗出身名門,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大家閨秀,然而她骨子裡卻留著粗狂、豪放、不屈不撓的愛爾蘭血液。
對“父權”的反叛是斯嘉麗對男權社會發出挑戰的第一個訊號,斯嘉麗拒絕父親的意願直截了當的向自己欽慕的艾希禮表白,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在被拒後馬上嫁給查爾斯,查爾斯在戰爭中病逝後穿著守喪黑紗的她說“我還太年輕,不能當寡婦”,於是衝破舊道德的束縛,來到自己喜歡的熱鬧舞會上跳起了歡快的蘇格蘭舞。
戰爭爆發後,生活一團糟,母親離世、父親精神恍惚、姐妹感染疾病,斯嘉麗絲毫沒有抱怨、憂鬱而是立馬擔起家庭重任,想方設法維持一家生計。除此之外斯嘉麗還拋頭露面做生意,與男人在商場上競爭。這一切都是斯嘉麗對男權的反抗和蔑視。
斯嘉麗身上的勇敢、堅強、自信、倔強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被女權主義者學習標榜。
3.《鋼琴課》1993【豆瓣評分8.0】:內心獨立、精神上自足的女性掙扎後與現實達成和解啞女艾達攜女遠嫁,丈夫拒絕運走艾達的鋼琴,鄰居出資運回鋼琴,艾達與鄰居交易換回自己的鋼琴。丈夫發現出軌的艾達,憤怒地剁下艾達的手指,要求艾達離開。艾達本打算與鋼琴一同沉沒海底,卻忽然掙脫了繩索,走向了新生。
電影畫面極度隱忍剋制,用冷峻、沉穩的影響風格訴說了艾達對鋼琴所象徵的靈魂歸宿近乎執拗的追求,同時也暴露出艾達內心的糾結與矛盾。電影沒有迴避任何問題:婚姻、愛、自由、情慾、自我,表現了一位女性導演來自心底的真誠。
-
4 # 狄南電影
2018年法國的一部喜劇諷刺電影《男人要自愛》,故事講得是一個大男子主義嚴重的男人穿越到了一個男女身份地位顛倒的國家,結果處處被打臉的故事。
在這個社會,洗衣做飯看孩子是男人們該做的事,他們經常穿上bra呼籲自己的合法權利。
這裡要刮除身上的毛的人不再是女人,有體毛的男人可不是有魅力的象徵,會被女人一把踹開。而且他們要穿上又短又緊的牛仔褲,以顯示出自己的身材,走在街上會被女人們評頭論足,一個人在酒吧喝酒更是有“失身的危險”。
開著跑車耍帥不再是男人的專利,女人開車照樣很帥氣。
更加諷刺的是,其中的一個情節是一個女人在孕期出軌,理由竟然是荷爾蒙太過旺盛,需要發洩出來,這裡真是把男人的臉打的啪啪響。
這部電影使我們恍然大悟,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一些大家平常習以為常的事情是如此荒謬。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在我們的生活中竟然逐漸潛移默化,女權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
與其相似的電影還有《女兒國的傑基》,那裡的人更慘,吃的竟然是“翔”。總之,這兩部電影一起“食用最佳”。
回覆列表
自去年10月,好萊塢大亨哈維·韋恩斯坦性醜聞爆發後,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就從美國電影圈蔓延開來,女性平權這一話題,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在這種環境下上映的《性別之戰》,可以說是正切題旨。
影片聚焦的本就是美國女權運動史上的一個先鋒人物,以及一次里程碑事件:1973年,女子網壇名將比利·簡·金,以6:4/6:3/6:3的大比分,戰勝了前男網冠軍鮑比·裡格斯。據當時新聞報道,有超過3000萬觀眾現場觀看了比賽,其中30%此前從未看過網球比賽。另有5000多萬觀眾透過電視直播見證了這場號稱史上最受矚目的賽事。英國傳奇歌手埃爾頓·約翰還特意創作了歌曲《Philadelphia Freedom》向她致敬。
誠如電影名字所指,這場跨性別的體育比賽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競技範疇的意義。電影一開頭就是由“石頭姐”艾瑪·斯通扮演比利·簡·金,在剛剛榮登世界排名第一後,要求男女選手的獎金要一樣,但遭到美國草地網球協會的老大拒絕。於是,她乾脆退出了草地賽,聯合8位女球員,創辦了只有女運動員的賽事,並獲得了菸草公司的贊助。
1970年代的美國正是女性意識覺醒、女權運動拉開帷幕之際,這源於當時嚴峻的性別歧視環境:女性辦信用卡必須要有男性聯名簽字,女性薪酬僅有男性的一半,而網球領域,男運動員的獎金更是女選手的8倍——要知道如今,同工同酬也仍然是好萊塢眾多女演員的主要呼聲。
可貴的是,影片以及比利·金本人觀點,並沒有像如今出現的一些情形一樣,陷入到矯枉過正的怪圈中。比如比利·金從頭到尾都承認男女性別的差異,而影片中也有關於女權運動方式的討論,比如有女選手提出疑問:“女人們不再穿短裙出現在網球賽上,真的可以讓男人著急嗎?性愛罷工會不會效果更好?”一個姑娘迴應另道:“如果那樣的話,你受的折磨和男人一樣多。”女性同樣應該享受性愛,不應該壓制合理的性慾望——這三觀實在很正。
而影片另一個主人公里格斯,雖然自稱大男子主義者,並發表了諸如“女人的主場在臥室和廚房”、“網球場上當然離不了女人,不然誰來撿球呢”等言論,但其實,嗜賭如命的裡格斯是個“妻管嚴”,經濟上也一直依靠著妻子。
相比自詡要捍衛男性權力的“沙文豬”,在賽前極盡浮誇作秀之能事的裡格斯,其實更是把這場比賽當作了一場能助其回到公眾視線的營銷。
諷刺的是,時至今日,仍有信奉“女不敵男”的陰謀論者稱,裡格斯當年是為了賭金詐敗,但裡格斯在去世前接受的一次採訪中表示,金贏得正大光明——正如比利·金在電影中所說,在這場政治意味濃厚的“性別之戰”中,裡格斯從來都不是她真正的對手。
當然,這也包括競技能力——雖然男女力量有別,但時年29歲的比利·金畢竟體能和狀態處於巔峰期,在其網球生涯中,金共贏得過12個大滿貫單打冠軍,16個大滿貫女雙冠軍和11個大滿貫混雙冠軍,其中10次溫網女雙冠軍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而已經55歲的裡格斯則技藝荒廢,早成了一個大腹便便的中年邋遢男,儘管在此之前他戰勝過剛剛贏了比利·金的另一位女選手,但可能只是贏在了氣勢和運氣上。吸取了前者的教訓後,金在與裡格斯的比賽中選擇留守在底線,這套戰術輕鬆化解了裡格斯的小球和高球,並迫使對方疲於在場地兩端奔跑。
有趣的是,2016年7月,已屆古稀之年的金夫人曾被問及對當時還在進行中的美國大選的看法:“他(特朗普)就是當年的鮑比·裡格斯,希拉里就是當年的我。”她如是說。然而金夫人不曾料到,美國政壇上的“裡格斯”卻意外翻了盤。
其實在女性平權的明線之下,影片還藏了一條LGBT“酷兒”群體平權的隱線:當時已經嫁做人婦的金夫人和偶然邂逅的髮型設計師瑪麗蓮的一段同性情感。儘管丈夫發現了端倪,但他仍然默默支援著金。影片似乎在做這樣的鋪墊:因為道義和時代的原因,金暫時選擇了退卻。
電影結尾,贏得比賽的金,望著不遠處的瑪麗蓮,臉上反而顯露出了傷感,理解箇中情由的服裝設計師對她說:“終有一天,你可以愛你所愛。”
然而現實中,生在保守天主教家庭的金為了事業,一直隱瞞自己的同性戀情,瑪麗蓮還曾因與金分手,跳樓自殺未遂。將近十年後,她與金為爭奪財產走上法庭,這段隱秘戀情才被迫被外界知道。當時,金在法庭上的一段辯詞令人唏噓:“我只愛我的丈夫,我和你只是一場錯誤。”實際上,她和丈夫的關係並不像影片中描寫的那樣親密。
直到1987年,金和丈夫終於離婚後才承認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並公開與雙打拍檔伊蓮娜·克羅斯在一起。2005年在接受採訪時,金表示,性取向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夢魘,她難以誠實面對自己的心靈並加以選擇。
在為LGBT群體爭取權益,或者僅僅是正視自我的戰爭中,金夫人可並沒有像她在性別之戰中那樣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