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瓜好好
-
2 # 瑜伽徒
瑜伽中的伸展並不是所謂的把軟組織拉的鬆弛了。
人們練習瑜伽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獲得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某些部位會變得僵硬,我們會陷入習慣性的運動模式,這使得問題更加嚴重。例如,對大多數人來說,長時間坐著會大大減少臀部的活動範圍。對抗久坐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站起來活動活動,最好是練習瑜伽,進行拉伸,來提高靈活性。除了增加靈活性還可以促進關節、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它還確保我們保持活躍,從而促進心血管健康。軟組織軟組織廣泛的指,連線、支撐、包裹其他身體器官的一種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結締組織和一些神經血管等。
為了增加靈活性,我們必須瞭解什麼可能會抑制靈活性。
有4個主要因素於你的靈活性有關:骨骼結構(屬於硬組織)、結締組織(韌帶、肌腱和筋膜)、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讓我們從你的骨架開始吧。骨架的長度、寬度和角度有一定的變化範圍。正如某人的肱骨(上臂骨)可能比另一個人的長,肩關節的角度也可能不同。一個人的肩胛骨(肩胛骨)可能使關節面朝前,因此肱部在關節內會向前坐。在所有影響運動範圍的因素中,這是最難改變的因素之一。結締組織有不同的型別。肌腱連線肌肉和骨骼。韌帶連線骨頭和骨頭。筋膜包裹著大多數身體組織,包括肌肉和關節。與其他型別的結締組織相比,肌腱相對僵硬,但它們與附著在肌肉上的肌腱單元(MTUs)協同工作。通常,不可能透過拉伸以健康的方式改變韌帶的長度。雖然韌帶會拉伸,但它也會很快到達不可逆點,當繼續拉伸太多時,它會失去彈性,不再正常工作。下圖是結締組織肌肉是由可收縮的單位組成,並排列成束,或長管的肌肉纖維。肌束可以增加長度,從而增加肌肉的長度。肌腱單元對不同型別拉伸和不同型別活動的反應我們還在探索中。目前還沒有跟蹤長時間拉伸的研究(比如多年的瑜伽練習),因此很難評估肌肉結構可能發生多大變化,以及在什麼引數下發生變化。中樞神經系統(CNS)可以透過增加對拉伸的敏感性來限制柔韌性。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你的大腦和脊髓,負責身體的所有動作,包括隨意的和不隨意的。在你的肌肉和肌腱中有幾個本體感受細胞,它們可以感知你在空間中的位置和你移動的速度。這些細胞發出的訊號傳到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對適度的運動作出反應,從而減少受傷的機會。該系統靈敏度越高,靈活性就會越差。從上面的軟組織介紹我們可以看出:肌腱是很難拉伸的,雖然韌帶會拉伸,但它也會很快到達不可逆點,當繼續拉伸太多時,它會失去彈性,不再正常工作。筋膜佔肌肉總質量的30%。當我們拉伸時,我們也拉伸了相關的結締組織。如果拉伸過度,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分子的筋膜組織就會過度拉伸,導致發炎,失去反衝能力,最終退化。在你的肌肉中有一種特殊的細胞叫做肌梭。當你拉伸肌肉時,肌肉紡錘也會拉伸。當它們經歷拉伸時,它們會向你的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傳送訊號,有點像警報。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是向肌肉發出相應的訊號,讓肌肉收縮,這樣關節就不會有太多的活動,也不會造成關節損傷。這是一個有效的預防傷害的系統。拉伸主要針對是適當的拉伸肌肉纖維和筋膜,還有就是降低神經的敏感度。拉伸時注意事項:伸展時要注意的一件事是過度伸展-伸展超出關節正常的健康極限。例如,當您過度伸展膝蓋時,用來穩定膝蓋關節的韌帶就會過度伸展。就像前面所說,韌帶一旦伸長,即會缺乏彈性,再也不會恢復其正常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膝關節變得脆弱而不穩定,經常導致疼痛甚至受傷。體內所有關節也是如此。
除了產生不穩定性外,當肌肉(包括神經和血管)為組織提供營養的組織長期過度伸展時,肌肉本身也變得脆弱。隨著時間的流逝,肌肉以及肌腱和韌帶會形成微痛。
那該怎怎麼辦?
首先,不要被動地拉伸——要主動地拉伸你想要拉伸的肌肉。肌肉的參與創造了整合,並防止過度伸展,有助於保持肌肉纖維、肌腱和韌帶的安全完整和關節的穩定。肌肉結合的拉伸不僅是安全問題,也是效率問題。雖然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參與拉伸實際上會讓你更深入地進入一個姿勢。
不要做得太過火了。雖然拉伸肌肉時感到一些緊張是正常的,但你不應該感到疼痛。如果你拉伸的部位開始疼痛,就不要拉伸,直到你沒有任何不適。瑜伽拉伸練習時應進行體式的都對齊。還有就只特殊人群需要注意避免引起不適的瑜伽拉伸體式。具體問題應諮詢專業人士。(如:有脊柱側彎的人應該避免眼鏡蛇式、及蝗蟲式)親自體驗一下吧。下次你做伸展運動時,注意你的感覺,例如,當你的腿肌肉啟動時進行腳趾伸展和彎曲,而不是當所有的肌肉都放鬆的時候。對於那些已經因為過度拉伸而感到不舒服的人來說,是時候開始減肥了。力量訓練對於恢復、調整和恢復必要的肌肉以及創造身體的穩定性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幾個瑜伽拉伸動作需要注意的對齊方式和注意點:
-
3 # 放映員西澤
我是一個具有15年瑜齡的瑜伽館主,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人們練習瑜伽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獲得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某些部位會變得僵硬,我們會陷入習慣性的運動模式,這使得問題更加嚴重。例如,對大多數人來說,長時間坐著會大大減少臀部的活動範圍。對抗久坐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站起來活動活動,最好是練習瑜伽,進行拉伸,來提高靈活性。除了增加靈活性還可以促進關節、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它還確保我們保持活躍,從而促進心血管健康。
軟組織
軟組織廣泛的指,連線、支撐、包裹其他身體器官的一種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結締組織和一些神經血管等。
為了增加靈活性,我們必須瞭解什麼可能會抑制靈活性。
有4個主要因素於你的靈活性有關:骨骼結構(屬於硬組織)、結締組織(韌帶、肌腱和筋膜)、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
讓我們從你的骨架開始吧。骨架的長度、寬度和角度有一定的變化範圍。正如某人的肱骨(上臂骨)可能比另一個人的長,肩關節的角度也可能不同。一個人的肩胛骨(肩胛骨)可能使關節面朝前,因此肱部在關節內會向前坐。在所有影響運動範圍的因素中,這是最難改變的因素之一。結締組織有不同的型別。肌腱連線肌肉和骨骼。韌帶連線骨頭和骨頭。筋膜包裹著大多數身體組織,包括肌肉和關節。與其他型別的結締組織相比,肌腱相對僵硬,但它們與附著在肌肉上的肌腱單元(MTUs)協同工作。通常,不可能透過拉伸以健康的方式改變韌帶的長度。雖然韌帶會拉伸,但它也會很快到達不可逆點,當繼續拉伸太多時,它會失去彈性,不再正常工作。下圖是結締組織
肌肉是由可收縮的單位組成,並排列成束,或長管的肌肉纖維。肌束可以增加長度,從而增加肌肉的長度。肌腱單元對不同型別拉伸和不同型別活動的反應我們還在探索中。目前還沒有跟蹤長時間拉伸的研究(比如多年的瑜伽練習),因此很難評估肌肉結構可能發生多大變化,以及在什麼引數下發生變化。中樞神經系統(CNS)可以透過增加對拉伸的敏感性來限制柔韌性。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你的大腦和脊髓,負責身體的所有動作,包括隨意的和不隨意的。在你的肌肉和肌腱中有幾個本體感受細胞,它們可以感知你在空間中的位置和你移動的速度。這些細胞發出的訊號傳到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對適度的運動作出反應,從而減少受傷的機會。該系統靈敏度越高,靈活性就會越差。從上面的軟組織介紹我們可以看出:
肌腱是很難拉伸的,雖然韌帶會拉伸,但它也會很快到達不可逆點,當繼續拉伸太多時,它會失去彈性,不再正常工作。筋膜佔肌肉總質量的30%。當我們拉伸時,我們也拉伸了相關的結締組織。如果拉伸過度,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分子的筋膜組織就會過度拉伸,導致發炎,失去反衝能力,最終退化。在你的肌肉中有一種特殊的細胞叫做肌梭。當你拉伸肌肉時,肌肉紡錘也會拉伸。當它們經歷拉伸時,它們會向你的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傳送訊號,有點像警報。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是向肌肉發出相應的訊號,讓肌肉收縮,這樣關節就不會有太多的活動,也不會造成關節損傷。這是一個有效的預防傷害的系統。拉伸主要針對是適當的拉伸肌肉纖維和筋膜,還有就是降低神經的敏感度。拉伸時注意事項:
伸展時要注意的一件事是過度伸展-伸展超出關節正常的健康極限。例如,當您過度伸展膝蓋時,用來穩定膝蓋關節的韌帶就會過度伸展。就像前面所說,韌帶一旦伸長,即會缺乏彈性,再也不會恢復其正常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膝關節變得脆弱而不穩定,經常導致疼痛甚至受傷。體內所有關節也是如此。
除了產生不穩定性外,當肌肉(包括神經和血管)為組織提供營養的組織長期過度伸展時,肌肉本身也變得脆弱。隨著時間的流逝,肌肉以及肌腱和韌帶會形成微痛。
那該怎怎麼辦?
首先,不要被動地拉伸——要主動地拉伸你想要拉伸的肌肉。肌肉的參與創造了整合,並防止過度伸展,有助於保持肌肉纖維、肌腱和韌帶的安全完整和關節的穩定。肌肉結合的拉伸不僅是安全問題,也是效率問題。雖然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參與拉伸實際上會讓你更深入地進入一個姿勢。
不要做得太過火了。雖然拉伸肌肉時感到一些緊張是正常的,但你不應該感到疼痛。如果你拉伸的部位開始疼痛,就不要拉伸,直到你沒有任何不適。瑜伽拉伸練習時應進行體式的都對齊。還有就只特殊人群需要注意避免引起不適的瑜伽拉伸體式。具體問題應諮詢專業人士。(如:有脊柱側彎的人應該避免眼鏡蛇式、及蝗蟲式)親自體驗一下吧。下次你做伸展運動時,注意你的感覺,例如,當你的腿肌肉啟動時進行腳趾伸展和彎曲,而不是當所有的肌肉都放鬆的時候。對於那些已經因為過度拉伸而感到不舒服的人來說,是時候開始減肥了。力量訓練對於恢復、調整和恢復必要的肌肉以及創造身體的穩定性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幾個瑜伽拉伸動作需要注意的對齊方式和注意點:
-
4 # 力運動
關於瑜伽是把軟組織練緊還是練松?
緊和松在感覺上是兩個極端。我們把緊理解為僵硬,而松理解為垮。顯然這都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軟組織狀態。就好比太極裡面的陰陽,純陰或純陽都是對健康沒有益處的。
下面來分析瑜伽追求的狀態到底是什麼。
從筋膜理論中的瑜伽練習瞭解張拉整體結構概念
張拉整體概念是建築師富勒提出的。原理比較複雜但是看圖就可以瞭解。
簡單的理解:“張拉”可以認為是彈性張力,而“整體”可以認為是整體平衡。用一個詞來描述就叫“牽一髮動全身”。
張拉整體結構在人體的表現形式
張拉整體結構也是人體筋膜學的基礎理論。
人體以骨關節作為鉸鏈,具備彈性張力的肌筋膜,以車站的方式把所有關節連線在一起,讓身體整體具備張力平衡與勢能儲存與釋放的能力。
圖片的小人穿的衣服就好像筋膜,可以透過拉扯衣服,身體張力的變化。
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站立狀態下,雙手按在後腦勺下面脖子的左右兩側,雙腳腳趾交替的用力踩地面,隨著腳趾的用力頸部後側的肌肉也會一起用力。
透過這個實驗就可以很好理解什麼是“牽一髮動全身”
瑜伽的目的比較早期的生理解剖學主要把肌肉、關節,作為身體的區域性研究。進而衍生出了拉伸的概念,透過拉伸緊張的組織,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解決關節受限的問題。在這個理念下大家就認為瑜伽就是一個拉伸的運動。
當我們瞭解以筋膜的知識以後,就可以理解瑜伽的作用就不再是拉伸這麼簡單了。
因為但是在站在筋膜角度來看,瑜伽是為了平衡整個身體的張力而存在的,讓身體既不緊繃也不鬆垮,而是透過瑜伽練習,讓身體所有的組織都保持張力平衡狀態。
從這個角度解釋瑜伽,或許更能貼近瑜伽的本意:找到一致、和諧、平衡的狀態。
小建議a.瑜伽練習時放棄原來對緊和松的概念。
松和緊都是相對的。
b.在任何時候都找到脊柱和身體延展的感覺,特別是吸氣的時候。
在脊柱延展時身體筋膜的張力儲備能力會提升。
c.在任何時都不要壓迫我們的關節。
忘掉拉伸,想象身體如何延展。
現代的瑜伽運動中融入了許多前沿的生理學、運動學的內容,將瑜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許多新的研究都從不同角度證實了瑜伽對人體的益處,包括從筋膜、心理、微迴圈等。這也是瑜伽運動從千年前流傳至今的原因。
回覆列表
關於練瑜伽和身體的“軟”和“硬”是一個永遠談不清楚,也談不完的問題。 身體的“軟” - 靈活,和“硬” - 力量、穩定-需要透過瑜伽來平衡,而每個人的“軟”和“硬”的天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瑜伽中對靈活性和力量的追求也不會完全一樣。
那麼我們來詳細探討一下軟(靈活性)和硬(力量/穩定)的平衡意味著什麼? 這兩個是對立平衡的關係(就是相互矛盾的),還是互補平衡的關係(就是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如何才能找到身體的“軟”和“硬”的平衡。
骨骼
維持這個骨架子整合系統,讓骨頭成為“架子” (人體結構系統)的是一些人體的軟組織:
韌帶:把骨頭連線到另外一個骨頭
筋腱:把肌肉粘連到骨頭
肌肉:讓整個身體結構可以直立並且透過收張使身體各個部位運動
筋膜:把所有的骨頭和軟組織打包在一起創造張力讓所有零散的部件成為一個“打包”的整體
這樣的安排當然是一個最好的安排,這些部分和組合在一起的整合讓我們的身體可以直立,可以在重力的牽掣下做出各種動作。這樣的結構需要足夠的穩定性以避免“散架”,但是卻又提供足夠的靈活性以便讓身體可以運動。
骨骼/骨架子構成了人身體的主要結構支撐 - 可以類比為建築高樓需要的鋼筋 - 這樣我們肯定需要骨骼結構“硬” - 就是強壯。如果骨頭不硬,就是一種病...骨質疏鬆; 關於骨質疏鬆民間的認識是需要補鈣;可是真正的秘笈我再告訴大家一遍:要想讓骨頭更加“結實”,最有用的方法是讓骨頭重複不斷地受力,比如透過肌肉收縮重複地拉動骨骼或者反覆地承重。對的,我想說的就是瑜伽練習中有很多身體區域性承重的體式;練習瑜伽可以讓骨頭更硬,當然要看你怎麼個練法,一地面條拉伸為主的練法估計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所以不管是什麼人,從骨骼系統的角度,追求的都是硬 - 而且正確的瑜伽練習方法的確可以導致骨骼變硬,很多歲數大的伽人的體檢骨密度比很多年輕人都要棒。
韌帶
關於韌帶, 這個方面的基因差異在人和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有的人天生韌帶就比較短粗 - 這個為身體的“穩定性”做出了傑出貢獻,但遺憾的是社會上又多了一個“硬”人 - 因為這個人身體的運動範圍能就會受很大的限制。另外一個人她韌帶特別松,這類人就會看上去特“軟” - 但是她身體結構的穩定性就有問題。比如有很多人因為天生韌帶緊,很可能一輩子都盤不上蓮花;但是另外一個人不用練就可以做類似盤蓮花一字馬之類的高難動作。但是也不是說天生韌帶松的軟人就在孃胎裡就是贏家了 - 正是這類人最難保持一個合理的身體順位,所以這類人特別容易受傷 - 超伸啊,脫臼啊,骶髂關節疼啊都是這類“軟”人。而且進入中老年因為年輕練舞蹈、“瑜伽”這類“軟”功夫體式進入過深缺乏順位和穩定性的平衡和保護而造成的身體慢性傷害會帶來長期的慢性疼痛,容易影響晚年的生活質量 -
你如果很硬,可以透過瑜伽練習和運動增加身體的運動範圍,但是有些軟人可以做到的動作,你也可能一輩子都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果你天生韌帶比較松,你可以透過側重力量和穩定性練習讓你的關節更加安全,但是你也不可能改變先天的韌帶松缺乏穩定的狀態。所以關鍵是每個人要了解自己身體的情況,知道身體自己面對的挑戰是什麼,在瑜伽練習和運動的型別選擇和練習方法上去設定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目標,而不是拼命挑戰自己天生已經有優勢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