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學行者
-
2 # 林慶生267
主要是司馬遷為李陵戰將說情得罪漢武帝,才得以受酷刑肉身痛苦失去正常人規格。正是這非正常待遇,促使了司馬遷非凡之作《史記》誕生,也讓漢武帝真正認識了司馬遷舉世罕見的才華,後來既憐惜又痛恨複雜的心理伴隨了漢武大帝一生。。
-
3 # 宇勳網路
一方面是漢武帝將李陵兵敗的事情遷怒於諫言者,另外一方面他自認為司馬遷指桑罵槐,諷刺了寵妃的兄弟貳師將軍李廣利,傷了皇帝的自尊和體面。李廣利全軍覆沒卵事沒有,李陵功大於過卻要滅族,漢武帝的私心太重。
另外一點更重要,史記的部分內容,尤其是寫漢武帝的部分在發生李陵事件之前已經寫成,漢武帝曾經看過,以為是誇耀他們劉家的功勳,殊不知均為司馬遷據實所寫,其中漢武帝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求鬼神喜怒不定好殺生,漢高祖劉邦地痞流氓小肚雞腸不守信用枉殺功臣,呂后口蜜腹劍心狠手辣淫亂後宮,等內容漢武帝無法容忍,想借機給司馬遷個教訓。
總之,漢武帝一定程度上有暴君的一面。
-
4 # 之鑫讀史
漢武帝與太史公司馬遷沒有個人恩怨。司馬遷做為太史令真實的記錄歷史事件是他的職責,也應該是漢武帝的要求。事實上《史記》是竭力為西漢王朝的正統地位尋找理論依據的,比如黑秦始皇就是例證,《史記》也是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添磚加瓦,為他的政治服務的。至於揭露了漢高祖劉邦及以後個別當權者的個別不足或汙點,這是實事求是的表現,漢武帝不會沒有此等胸懷,他是不會遷怒於司馬遷的。
個人認為造成司馬遷被處以腐刑的主要責任恰恰是司馬遷自己。他不應該在漢武帝面前為李陵脫罪,其太自信了,沒分清輕重,以至漢武帝雷霆震怒,將他下獄治罪。儘管太史公如何極力幫李陵開脫,強調失敗的客觀原因,李陵的以下兩點罪過漢武帝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容忍的,換了其他人可能也不會容忍。一、李陵居功自傲,不聽從李廣利的節制和指揮,孤軍深入敵區,且遠離增援部隊,造成無法增援,雖極力突圍也難免全軍覆滅的命運。二、李陵最壯烈的應該是戰死沙場,可他卻投降了。做為名將之後自己也是名將卻投降了兇奴,你讓武帝的老臉往哪撂啊,畢竟將領陣前投降歷來都是令人不齒的。
-
5 # 關山聽風
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對李陵兵敗投降變節一事有不同看法。
這裡要介紹一下李陵事件。漢武帝繼位後,想對漢匈由來久的矛盾有一個了結。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加強了國內的軍事鬥爭準備工作,其中就擢拔了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優秀將領。在經過幾次戰爭後,公元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領五萬精兵直搗匈奴王庭,與之決戰,並大獲全勝。據史籍記載,此次決戰漢軍俘獲匈奴宰相、小王、將軍等83人重要人物。匈奴被迫西遷。不久,恢復元氣的匈奴又開始南下與漢朝一爭高下。
現在有很多的人總是認為漢武帝喜歡窮兵黷武,其實歷史並非如此。當時漢武帝好幾次派使者去與匈奴共商和平,但匈奴人並不買賬,你越去講和平,人家就認為你越害怕他們,有一次,匈奴人還扣押了大漢使臣路充國。漢武帝大怒,下令討代匈奴。匈奴單于看到漢武帝玩真傢伙了,因其當時剛繼任,還把握不了王朝的局勢,於是匈奴釋放了路充國,低聲下氣地向大漢求和,並保證再也不與大漢爭雄。
既然匈奴低了頭,大漢朝也沒有什麼與匈奴過不去的,崇尚儒家文化的漢武帝便派出使節蘇武和常惠,帶著禮物代表漢武帝去問候匈奴單于。結果匈奴人的變臉比翻書還快,他們又一次認為漢朝懼怕他們的強大勢力,扣留了幾位使節,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也就是現在的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去放羊。
訊息傳到長安,漢武帝認為被匈奴玩了,於是決定派兵攻擊匈奴。不過這一次漢武帝藏了一點私心,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統率三萬人馬出征。這李廣利是何許人也?原來是漢武帝的寵姬李夫人、寵臣李延年的哥哥。武帝是想趁此大好機會讓李廣利去立戰功,以便有理由提拔他。
卻說李廣利帳下有一位將軍叫李陵,他可是當年大名鼎鼎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司馬遷評價李廣之語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代詩人王昌齡有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陵不是庸才,是一位將門虎孫,大有其祖父的遺風。此人足智多謀,驍勇善戰,曾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腹地偵察。他還寬以待人,謙和有禮,胸懷大志。
像李陵這樣的人怎麼甘於在靠裙帶關係的李廣利部下作一個後勤主管呢?於是,他上書漢武帝,要求與貳師將軍李廣利分兵,自己要帶兵直搗匈奴腹地。漢武帝當然沒有批准,他找了一個理由是國家的騎兵太少了,不宜分兵。李陵求戰心切,也很自信,表示沒有騎兵不要緊,給他五千步兵就行了。漢武帝就批准了李陵的請求,
要說李陵的牛皮還不是吹的,作戰還真有兩把刷子。他開拔後行軍三十天,所到之處勢如破竹,直搗匈奴王庭。李陵曾遭遇匈奴一支六倍於己的部隊,他不慌不忙地排兵佈陣,將敵軍擊潰,使其逃遁。李陵孤軍深入的雷霆般攻擊,讓匈奴單于嚇出了一身冷汗。他緊急調兵八萬人馬合擊李陵的部隊。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李陵沉著應戰,朝著漢朝的邊境地區且戰且退,最後進入了一個山谷,以待援軍的到來,可援軍遲遲不到。李陵繼續後撤,面對匈奴軍隊的窮追不捨,李陵部隊在四五天的時間裡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匈奴軍隊一邊追擊,一邊猶豫,恐怕李陵的這支部隊是一個誘餌。正在此時,李陵部隊裡出了一個叛徒,將漢軍的情況告訴了匈奴。此時李陵的部隊只剩下一千六百餘人,箭矢也快用完了,人馬十分疲憊,最關鍵的是根本不是什麼漢軍的誘餌,也無援軍。知道底細後,匈奴軍隊發起了強攻,李陵的部隊邊戰邊突圍,最後不幸進入一個大峽谷,匈奴士兵把峽谷出口堵死,然後從上面向峽谷裡投擲滾木礌石,部隊死亡慘重,已無力再戰。李陵本要自殺成仁,在部下的勸說下,最後還是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傳到長安,漢武帝召集大臣商議此事。這事本來不幹司馬遷的事,當時他只是一個區區的太史令,俸祿只有六百石,也就相當於現在做會議記錄的文秘人員,皇帝和大臣說什麼,他就如實記錄就是了。皇帝與大臣們議事他根本插不上嘴,就是講出來的話也未必有份量。朝廷大臣在李陵帶兵進入不毛之地橫掃匈奴的時候,紛紛舉杯慶賀,極力誇獎,如今打了敗戰,喪師辱國,一個個又開始痛斥他為千古罪人,是大漢的最大敗類。
也許當時漢武帝氣糊塗了,也許是一種隨意詢問。當時他就徵詢一個沒有表態權的史吏司馬遷來。司馬遷出身歷史家族,他的家族從上古唐虞到周朝,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秉筆直書、仗義執言是這個家族的遺傳。
司馬遷認為李陵是一位“國士”,他的全部心思和行為是報效國家。與其他將軍相比,他的功勞足以寫進史冊。司馬還大膽地推測,李陵這次是迫於形式“詐降”,總有一天會報答大漢朝。他希望漢武帝不要責難李陵,並制止和懲罰那些落井下石的奸佞小人對李陵的汙衊和陷害。
司馬遷在皇帝好不容易給他發言機會的時,因書讀多了,有呆氣,筆桿子拿久了有傻氣,不會察言觀色,腦子轉不過彎來。結果讓漢武帝正好找到了出氣筒,找到了箭靶的中心,於是他拍案而起,命左右把司馬遷投入大牢,定為“誣上”擇日處斬。“誣上”可是誣陷皇上,這可是彌天大罪。
司馬遷為什麼當時沒有被處斬呢?按大漢律例,死囚犯不一定得死,有三種選擇:一是花重金買命。二是執行宮刑。三是執行死刑。司馬遷思來想去,為了完成他父親司馬談修史的遺願,最後選擇了殘酷的,也是被天下人恥笑的“宮刑”。
受了“宮刑”的司馬遷完成了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鉅著《史記》。
由於司馬遷秉筆直書寫史,當然其中因痛恨漢武帝,在《史記》之中寫漢武帝的篇章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貶低他,這是不必諱言的。因此,司馬遷把《史記》書稿寫出來以後,唯恐漢武帝搜去燒燬,將書稿東躲西藏。司馬遷死後,由其女婿楊惲傳播出來。這也應看作是漢武帝與司馬遷一種矛盾的延續。
歷史評價應該要公正,漢武帝是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位帝王,司馬遷是一位很有良心史官,在歷史上均有他們各自的地位。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太史公自己在《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中有闡述:“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沒表達明白,賢明的君主也沒有洞察我的心意,認為我在詆譭貳師將軍李廣利,目的是為李陵開脫,於是把我下到大理寺監獄問罪。我的赤膽忠心,終於再沒有表白的機會了。所以被定了“誣上”的罪名,終於在法吏的判決中被認準。
這裡說的好清楚,司馬遷與漢武帝之間的矛盾三個方面:
1.武帝認為太史公一是在“沮貳師”,即漢武帝認為太史公在公然詆譭自己的寵臣、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而李夫人以傾國傾城聞名,儘管早卒,但生前受武帝的寵溺,多年後武帝還對她念念不忘。這個李廣利當時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是手握軍權的將軍,如此罪名,夠喝一壺了。
2.為李陵遊說,即為李陵變節開脫罪責,甚至說好話。簡言之,李陵事件 導致了太史公的身被腐刑。這也是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發生矛盾的導火索。
3.“誣上”,誠實正直的司馬遷在萬馬齊喑的情況下,能力排眾議,根據實際情況,極力為李陵的投降辯解,這裡的水好深。不知深諳歷史知識的太史公是不知情,還是知情後要匡扶正義。李陵征討匈奴失敗的的責任在誰呢?顯然應歸咎於漢武帝。
因為,漢武帝分派給李陵的兵力太少,且騎兵當時已經全部派出,分派給李陵又都是步兵。當李陵遭遇匈奴主力,陷於重重包圍時,又無得力的將領去救援。儘管如此,李陵仍然率軍堅決抵抗,給敵人以極大的殺傷力,最後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才選擇投降。朝臣幾乎都知道這個內幕,而敢於直言的唯有司馬遷。
之所以上綱上線到“誣上”的程度,顯然漢武帝以為司馬遷再深究下去,所有的黑鍋都要自己來背了。因而,“誣上”罪名出來,已經罪無可赦了,這殺一儆百人意思。身遭腐刑後,司馬遷受了奇恥大辱,本想一死了之。慮及《史記》沒有完成,司馬遷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蒼天眼,委屈求全的太史公終於 為我們留下了“無韻之離騷,史家的絕唱”的宏偉鉅著。
司馬遷的遭遇,是漢武帝的剛愎自用、乾綱獨斷的結果。而身為史官的太史公沒有明哲保身,泯然於眾人的曲意逢迎或恭謹保位不是他的作派,他敢於犯顏直諫。司馬遷為李陵辯解,也是維護朝廷的利益,減少人們對朝廷調兵不當的指責。而盛怒之下的武帝,沒有體察司馬遷的苦心,甚至不等他把話說完,就將他下獄治罪,處以重刑了。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司馬遷與漢武帝劉徹之間並沒有什麼私人恩怨,這一點從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之後還能有機會完成《史記》也能看得出,漢武帝並沒有任何“痛打落水狗”之意。更何況,司馬遷所受的這個宮刑本身就已經是漢武帝“法外開恩”。原本司馬遷被判的是死刑,之所以被處以宮刑,是“以腐刑贖身死”,等於已經是“罪降一等”了……那麼,司馬遷與漢武帝之間到底有什麼矛盾呢?
為陵遊說這是司馬遷被處以宮刑最“眾所周知”的罪名。李陵率領的五千步卒遭遇匈奴數萬大軍圍攻,結果全軍覆沒、兵敗被俘。屋漏偏逢連夜雨,李陵又遇上了“豬一般的隊友”公孫敖。漢武帝派公孫敖去接應李陵,結果這位仁兄一無所獲、空手去空手回。也不知從哪聽說一個姓李的將軍在幫匈奴人訓練軍隊,核實都沒核實一下便回來如此這般地跟漢武帝說了一遍。公孫敖一無所獲的責任是撇清了,可憐李陵卻因為“投降匈奴”被漢武帝夷滅了三族!不久之後,聽聞全族被滅的李陵憤而投降了匈奴,被匈奴單于封為了右校王。
司馬遷為李陵說情就發生在公孫敖回來之後。彼時漢武帝聽聞李陵投降並幫助匈奴人訓練軍隊,怒不可遏、大發雷霆!一心認定李陵賣主求榮,哪裡還聽得進其他聲音?可是,司馬遷卻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硬是在這個時候跑去為李陵說情。說什麼李陵如何孝順、對下屬同僚如何如何好、什麼一直懷有報國之心云云。總之意思就是,李陵人品好,不會反叛的!他之所以投降,只是權宜之計、是詐降……
換您是漢武帝您怎麼想?“都在幫人家訓練軍隊了,你跟我說他是詐降?!你和他祖父李廣關係好我知道,但也不能這麼顛倒黑白吧?拿我當二百五呢?”要知道,在彼時的漢武帝看來,李陵就是真的投降匈奴了,而且在幫匈奴人訓練軍隊。司馬遷這些話一出,漢武帝首先認定的是他為了幫熟人說情完全是在顛倒黑白……這還能有好?
更何況,無論李陵是不是真的詐降,畢竟在彼時的漢武帝的資訊圈裡,李陵是真的投降匈奴了。作為皇帝,對於一位臨陣倒戈、投降敵國並幫助敵國訓練軍隊的人不聞不問、不予嚴肅處理,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這無異於是在縱容前線將領投敵,不是嗎?一旦漢武帝赦免李陵,後患無窮!這個時候司馬遷跑來說情,拋開其他的一切,首先“為了報私恩,不顧全大局”這個罪名他就無論如何也洗不脫!
欲沮貳師這是漢武帝給司馬遷的兩大罪名之一,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司馬遷的另一項罪名。貳師何意?時任貳師將軍李廣利是也。這是漢王朝除了衛青、霍去病之外比較著名的外戚將領之一,他的妹妹就是那位讓漢武帝“魂牽夢繞”的李夫人。
何為沮?古漢語中沮字有沮陷之意,即現在人們常說的詆譭、誣陷之意。那麼,漢武帝怎麼會給司馬遷安上這麼一個罪名呢?司馬遷和李廣利又是什麼關係?司馬遷與李廣利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無非同僚而已。他之所以落下一個“欲沮貳師”的罪名,說到底也是為了李陵。
李陵之所以會以五千步卒陷入匈奴重圍,有一個大前提。最初,漢武帝只是打算讓李陵作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後勤運輸大隊長”、負責李廣利大軍的糧秣輜重轉運。可急於建功立業的李陵不幹了,向漢武帝提出了率領五千步卒偷襲匈奴的設想。漢武帝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居然同意了!就這樣,李陵帶著五千步卒上路了,結果遇上埋伏,被匈奴數萬大軍伏擊,全軍覆沒,李陵最後也成了匈奴人的俘虜。其實,這裡面和李廣利並沒有什麼關係,李廣利這人雖然不厚道,但這次真的是“躺槍”……
司馬遷在為李陵說情時,或許是有意、或許是無意,總之話裡有話,企圖將李陵的兵敗牽扯到李廣利身上、為李陵開脫,結果犯了漢武帝的大忌!且不說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漢武帝的大舅哥之一。彼時衛、霍謝世,李廣利雖然天賦不及衛、霍,勉強還算得上是“才堪大用”的武將。漢武帝正打算像當年調教衛青那樣調教李廣利呢,結果司馬遷來這麼一手,漢武帝會怎麼想,可想而知!
“你為了報私恩,不顧全大局可以理解;為了為李陵開脫,顛倒黑白勉強也能夠理解……可你為了幫一個投降敵國的“叛逆”,居然想將國家的“可用之才”貳師將軍牽扯進來!你到底想幹什麼?”這恐怕才是漢武帝被徹底激怒、要殺了司馬遷的原因所在!在彼時的漢武帝看來,司馬遷不僅是一個只從私人角度考慮問題、不懂得顧全大局的糊塗蛋,而且還是一個顛倒是非黑白、甚至居心叵測誣陷功臣的小人!難道不是嗎?
所以說,漢武帝之所以對司馬遷處以宮刑並沒有什麼私人恩怨,的確是司馬遷本身存在問題。他根本就不應該選擇那樣一個當口去為李陵說情,更加不應該為了幫李陵開脫而扯上貳師將軍李廣利。最終,司馬遷也只能是自食其果。或許事後漢武帝也覺得處理過重了,又或許漢武帝覺得司馬遷其才可用,這才“法外開恩”、允許他“以腐刑贖身死”,僥倖保住了一條性命。但是,這並不代表司馬遷的行為是正確的!站在司馬遷的角度,他有這樣的行為或許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事實也證明,司馬遷的看法還是對的,彼時李陵的確沒有投降匈奴。但是,在那樣的情形下、在全國都認為李陵投敵叛國的前提下,無論任何一位皇帝,恐怕也很難聽得進、容得下司馬遷的那些言論,不是嗎?單純從政治角度而言,他被閹得並不冤……
回覆列表
司馬遷遭受宮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沮貳師”,即詆譭漢武帝的寵臣李廣利。二是“誣上”,司馬遷極力為李稜的失敗投降辯解,那麼失敗的責任在誰呢?顯然是歸咎於漢武帝。因為漢武帝給李陵的兵力太少,且又都是步兵。當李稜陷於困境時,又無得力的將領去接應,從而導致孤軍無援,兵敗而降。三是“為李稜遊說”,即為李陵投降變節開脫罪責,甚至說好話。簡言之,“誣上”是司馬遷遭受腐刑的主要原因,“沮貳師”是藉口,“為李陵遊說”是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