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日軒主人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人才優勢。第二、策略得當。

    不可否認,元末軍事集團中朱元璋周圍聚集了較多的精英

    李善長、劉基兩個文臣,一個主理內政,一個主管軍事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兩個人都具備了諸葛亮的一部分的才能,可是兩個人加起來的化學反應,使得兩人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諸葛亮。

    武將就更不用說了,徐達是智將的典範,常遇春為猛將之首,其餘如耿炳文,李文忠,湯和、鄧愈,胡大海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將領。待得到廖永安、俞通海的水師之後,朱元璋基本上就具備了問鼎天下的實力。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槍打出頭鳥,之所以朱元璋在元末爭霸中能夠後來居上,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這些早早的稱王稱帝的“出頭鳥”抗了元朝軍隊大量的傷害,而朱元璋則是低調的發展自己的勢力,慢慢的積累優勢,等到他進入眾人視線的時候,各路諸侯和元朝廷已經兩敗俱傷,再加上大量能臣猛將的輔佐,最終贏得了天下。

  • 2 # 凌風說史

    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正是因為朱元璋跟元軍剛正面的機會少,所以才笑到了最後。

    這裡面有幾重因素。

    第一是地理因素。

    朱元璋起於江淮之間,而對元朝來說,對元朝統治威脅最大,最迫在眉睫的,是正在往北方發展的農民起義軍。北伐的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彭瑩玉等義軍聲勢浩大,而且離隨時可以威脅元大都,是元朝的腋下之患,不得不除。因此,元軍的主力都集中在北方以剿滅韓山童等部。朱元璋主要活動在南方江淮之間,故而沒有與元軍主力交手的機會。所以損失也比其他的起義軍要小很多。沒有元軍主力的牽制,也使得朱元璋有機會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儲存了自己的實力。

    第二是漢族地主集團的支援。

    朱元璋能一統天下,最主要的依靠並非其軍事力量有多強大。而是漢族地主集團的大力支援。這裡面既包括經濟層面的支援,也包括的政治層面的支援。

    朱元璋在掃平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幾股割據勢力後,佔據了長江中下游到淮河流域等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幾個省份。同時,朱元璋採納李善長,朱升,劉伯溫等地主謀士的意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從而贏得了江浙淮地區百姓的廣泛支援。

    第三是元軍自身實力的削弱以及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

    元朝的失敗除了跟朱元璋掌控了江浙淮等主要稅源地的原因有關之外,還跟元軍在北方鎮壓韓山童,劉福通等農民起義軍作戰從而自身實力被大大削弱有關。在鎮壓了韓,劉起義軍之後,元朝沒有能力再騰出手來解決南方的變亂。只能利用南方各地方勢力互相牽制以保元朝北方統治中心的安全。

    以元順帝為首的元朝統治集團腐化墮落,導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進一步加深。多地的災荒和繁重的稅收逼得百姓走投無路,不得不揭竿而起。

    所以說,朱元璋能一統天下跟消滅多少元軍沒多大關係。主要還是元朝的統治者自作孽不可活,加上朱元璋在南方割據勢力裡笑到了最後。所以最後的贏家必然是朱元璋。

  • 3 # 千佛山車神

    因為在朱元璋的前面有一幫子人給他當炮灰!

    元朝末年,朝綱混亂,天災不斷。無法忍受蒙古人野蠻統治的漢人掀起了轟轟烈烈地紅巾軍起義。

    大元至正五年,公元1351年,起義軍最先北方地區爆發。

    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趁黃河氾濫之機,利用民怨,發動武裝起義。

    起義軍以紅色頭巾為標識,迅速席捲中原。(元末起義形式圖)

    在元軍忙於鎮壓中原地區的紅巾軍時,南方地區也不消停,緊跟著義軍蜂起,一時之間蒙古人四面楚歌。

    在南方的朱元璋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郭子興起義對方,造開了蒙古人的反。憑藉著自己過人的軍事和領導才能,朱元璋一路混得是風生水起。

    雖然做出了點成績,可老朱同志很有自知之明,堅持猥瑣發育,不當出頭鳥。

    不過,隨著地盤兒越來越大,元政府想不注意他都不行了。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集慶,也就是南京。元廷聞訊大震,準備擼起袖子幹他。

    但問題是,元軍夠不著朱元璋!

    有北方的紅巾軍擋著,元軍根本繞不過去。(曾經叱吒風雲的蒙古鐵騎)

    這時情況就變成了南方義軍跟義軍打,北方義軍跟政府軍打,各打各的。

    想比於南方的漢人內戰,北方的戰事更是精彩,元軍不光要追著紅巾軍滿地跑,還要隨時防範著“友軍”的突襲,日子十分難過。

    而紅巾軍方面本著敵進我退,敵退我擾的戰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甚至一路幹到高麗去了。弄得高麗王欲哭無淚:“你們來著幹啥!”。

    等著元軍好不容易剿滅了中原地區的紅巾軍時,朱元璋也已經擺平江南。(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儘量轉移元廷視線,為自己發展爭取時間)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同年出師北伐。

    身經百戰的明軍打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幟一路高歌猛進,而元廷則在無休無止的內訌中敗走大漠。

  • 4 # 東吹西侃

    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玩的,事實上朱元璋確實是屬於實力較差的起義軍。

    1356年,元朝內部腐敗、動盪不安,相反中原上卻崛起了不少勢力,其中比較出名的義軍大致上有四路:一路為劉福通擁韓林兒為帝,坐擁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大片領土,並不斷向北方和西北進攻。一路為首的是徐壽輝,他在武昌稱帝佔領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一路是在蘇州稱王的張士誠,他擁有江蘇、浙江等地。另一路是一心想要稱帝,並且帶兵殺入四川雲南等地區的明玉珍;這四路起義軍佔領著黃河以南的絕大多數地區,也是消滅南元朝主力的四大義軍。

    而此時的朱元璋還依附於其岳父大人郭子興手下,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取而代之,擁有安徽中部的滁縣、和州兩個小地方,和兩三萬的軍隊。很快朱元璋發現在張士誠和徐壽輝勢力中間的江蘇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長溜地方仍然屬於南元朝,於是朱元璋由採石磯偷渡長江攻下南京。然後僅用了四年時間,從南京一直打到浙江的金華、衢州,搶佔了這段最富足的地段;在此期間朱元璋的軍隊大多數在和漢人軍隊交戰,幾乎很少遇到蒙古軍隊,更別說交戰了。

    在抗蒙的起義軍中,劉福通所帶領的紅巾軍最為驍勇,他擁兵百萬,兵分四路進攻元軍,北路沿著山西直衝元朝的大都,東路雷厲風行攻下山東,西路一直打到西鳳翔,劉福通親率中路打下河南,並遷都開封。

    在劉福通幾乎推翻元朝的時候,元朝內部也崛起了一股以察罕貼木爾為首的新勢力,察罕貼木爾出生布衣百姓卻精通兵法,他很快發現了劉福通百萬紅衣軍過於分散的缺點,並用各個擊破的方法打敗了劉福通的四路大軍,守住了搖搖欲墜的元朝統治。

    劉福通失敗後朱元璋的領地暴露在了察罕帖木爾軍隊的威脅下,但是元朝卻沒有一致對外強攻朱元璋,相反元朝內部卻掀起了一場貴族與布衣的較量,貴族出生的博羅帖木爾大將不滿出生布衣的察罕帖木爾,他甚至嫉妒布衣出生的察罕帖木爾地位與實力都超過了自己,於是他拒絕聽從元朝統治者的安排派兵進攻察罕帖木爾的軍隊,雙方在山西。河北等地衝突不斷,直到1362年6月察罕帖木爾被叛變的部將害死。

    察罕帖木爾死後,朱元璋再也不用擔心北方的元朝政府了,開始著手處理南方的各支起義軍。

    1363年大敗陳友諒,取得江西全部地區

    1364年攻下武昌,佔領整個湖北

    1365年平定湖南、廣東

    1367年又先後打敗了張士誠與方國珍。基本統一了黃河以南地區

    此時風雨飄搖的元朝內訌還在繼續,內部勢力矛盾日益加深,當時的統治者元順帝為此也束手無策;值得一提的是千古奸相綽斯戩,他利用丞相的職務胡作非為大發戰爭橫財,他甚至挑撥離間讓內戰越演越烈,目的是讓自己掙更多的錢。

    處理完南方勢力的朱元璋,在1367年的10月派遣大將徐達與常遇春率軍二十五萬討伐北方的元朝,一路幾乎兵不加血,僅用八個月幾乎佔領中原。

    1368年8月,朱元璋的大軍已經兵臨元朝大都(今天的南京),元順帝帶著妃子與皇子棄城逃到蒙古草原,此時當初沉迷內鬥的元朝將領該投降的投降,該逃跑的逃跑。朱元璋僅用十個月,就以極小的代價完成一統,建立大明朝。

  • 5 # 歷史風雲天下

    元朝末年,各地揭竿而起,形成群雄逐鹿天下的局勢,雖然割據勢力不少,但很多都是限於南方,而北方除了劉福通實力強大之外,最主要的強勁的對手仍然是元朝廷勢力。而朱元璋崛起於微末,濠州起家,是當時天下格局中最不起眼的存在,因為從當時的背景來看,蒙元政治權利中樞在元大都,所以對北方大部地區掌控仍然牢固,而南方遠離元朝勢力範圍,所以掌控不牢固,這也就是為什麼起義軍在南方攪起無邊風雲的主要原因。

    南方有佔據兩廣、江西和安徽等地區的徐壽輝,也就是後來篡權的陳友諒的大概勢力範圍,還有佔據著浙江和江蘇等地的張士誠,他們都是在南方慢慢的發展起來,最終而爭霸一方的強大農民起義的勢力;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先統一的南方,然後才是北方,而其戰略根據地則是位於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夾擊之中的南京城,按道理來說,朱元璋是難以形成南方三足鼎立的局勢的,妙就妙在了朱元璋採取了“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所以並沒有成為元朝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換言之,朱元璋避開了元朝的兵峰,也就在夾縫之中艱難的壯大,最終而成為南方的三大勢力之一。

    消滅元朝最少,那就是因為其地理位置而決定的,遠離北方,身邊又有著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兩大勢力,所以朱元璋的眼觀自然是要放在身邊,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遠交近攻方是首選嘛。雖然消滅元軍不多,卻並不能代表朱元璋集團的弱小,相反這是一個野心勃勃,文武群臣能力不俗的團體;朱元璋對於人才是很禮賢下士的,所以他每每勢力增長一分,身邊的投效者就更多,長久之下,如李善長、劉伯溫、徐達、湯和、藍玉、朱文正等無不現象出了不同凡響的能力,這也為朱元璋爭霸天下而創造了機會和增進了信心。

    元朝自身也是一個重大的原因,內部權力爭鬥不斷,內訌不停,給了農民起義勢力以可乘之機,否則以元朝廷的鐵騎的兵鋒所向,想要達到數戰而定乾坤的效果當真是不容易的。

  • 6 # 三分簡史

    朱元璋確實是元末各路起義軍中消滅元軍數量最少的,但是朱元璋偏偏撿到了一個大漏,統一中國建立明朝。

    各路起義軍

    元末起義軍力量最大的三大勢力: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

    朱元璋1352年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朱元璋知人善用,軍隊軍紀嚴明,慢慢的朱元璋的好名聲在紅巾軍中傳開,越來越多的能人異士來投靠朱元璋,裡面就包括了常遇春、李善長、馮國勝等人。

    朱元璋獲勝原因

    朱元璋在各路起義軍之中權衡,各地戰爭紛亂。

    朱元璋審時度勢,在和州駐守,受到當地百姓擁護,一步步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

    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成為起義軍中笑到最後的一支。

    經過17年的戰亂,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

  • 7 # 背影看世界

    為什麼消滅元軍最少的朱元璋能一統天下,我認為最主要的就兩條,戰略得當,戰術合理。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朱元璋是如何謀戰略,運用戰術的。

    在戰略上,朱元璋採取了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

    那是什麼意思啊?那就是積蓄力量,先躲,能躲則躲,能避則避雲,真畢竟是很厲害的,他坐天下都已經積聚了很多的資源,特別是銀行早期在馬背上奪取天下的餘威還在。

    明朝朱元璋採取了哪些戰略方針來避免出現一些和元朝軍隊硬碰硬的情況出現呢。首先,他和元朝軍隊在地理位置上予以規避,不和人潮的主要力量離得太近,這樣的話對於他我在儲存有生力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那金剛還有很多相似的辦法在儲存力量,規避一明朝軍隊正面作戰上,下了一些功夫。

    至於戰術上就更不要說了。

    首先是朱元璋吸納了很多人才,向劉基劉伯溫,李善長到以後的徐達,常遇春等一眾干將都網羅帳下為他要麼衝鋒陷陣,要麼出謀劃策。

    其次比如說在和元軍的作戰上,他總是首先避其鋒芒,讓元軍和紅巾軍首先發生正面衝突,讓明朝軍隊,首先和張士誠和陳友諒發生正面戰鬥,哇咔咔,躲得遠遠的,坐山觀虎鬥以儲存力量。

    特別是他抓住戰機和有利時機,把張士誠和陳友諒消滅以後在啟動了北上的作戰方案。

    除了以徐達為統帥的25萬軍隊北上抗擊已經搖搖欲墜的元朝軍隊。他們最後一擊,其實這個以後經過前期的準備,和朱元璋的力量壯大,元朝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了,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奪得了天下。

    所以縱觀朱元璋,從起義開始,到最後的力量壯大,到消滅了一起同為起義軍的張士城和陳友諒部。朱元璋設計了一條非常好的,取得成功的戰略路徑,並謀劃好其中的某一不每一步的戰術安排。

    這才是他最終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所在。

  • 8 # 朝文社

    首先就要先明確一點:明太祖朱元璋是不是“消滅元軍最少”?

    如果把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戰爭,截止到元順帝倉皇逃亡漠北,朱元璋大軍兵不血刃攻克元大都時,那此時席捲中原的朱元璋,確是“消滅元軍最少”。在他大舉北伐之前,雖然也扛著“反元”大旗,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他,很少與元軍正面交戰,主要都在狠掐身旁的張士誠陳友諒兩大對手。戰火連天的北方呢?一直是不屈不撓的紅巾軍,在與元王朝浴血奮戰。可以說,是那些血戰到底的北方各路抗元義軍們,叫朱元璋一次次幸運躲過了元軍刀鋒,熬到了呼嘯北伐的那一天。

    那是不是說,朱元璋取天下,是撿了個大便宜?事實是,這事兒,真不便宜。

    雖然在元順帝敗逃前,朱元璋消滅元軍確實最少,但如果把這場戰爭,擴充套件到截止1389年的北元時代,另一個事實卻鐵板釘釘:元王朝最精銳的部隊,幾乎都是被朱元璋消滅的。

    比起很多野史裡,元末軍隊兵敗如山倒的慫包場面。真實的歷史上,一直到元順帝逃跑時,元王朝還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朱元璋北伐前,一度聲勢浩大的紅巾軍北伐,也曾打到了元朝漠南遼東等地,卻依然被元朝精銳騎兵消滅。

    漫長的戰爭,也給元朝鍛煉出了不少名將鐵軍,戰鬥力已直線回升。當時變成“北元”的元朝,還擁有著漠北遼東河西走廊等要地,“引弓之士不下百萬”,更有擴敦帖木兒等能將。在他們眼裡,朱元璋聲勢再大,也不過是農民軍出身,只要發揮元王朝騎兵優勢,這轟轟烈烈的北伐,照樣給打回去。

    可是朱元璋,卻真不一樣。

    比起同時代其他梟雄來,朱元璋一樁令敵人都服氣的成就,就是他的軍隊建設。他的軍隊,早已脫離了農民軍紀律渙散的習氣,反而以鋼鐵一般的紀律,打造成戰鬥意志無比堅強的團隊。特別是在元朝最驕傲的騎兵環節上,起於江淮平原的朱元璋,卻在不聲不響間,早已打造出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部隊,並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等宿敵的交手中大顯身手。對決元朝騎兵?正好驗證成色。

    所以,在元順帝放棄大都後,朱元璋與元朝精銳部隊的碰撞,其實才剛剛開始。僅是明朝建國的第一年,元順帝就發起了多次針對元大都的瘋狂反撲,恨不得早一天拿下來。士氣旺盛的明軍,卻是果斷以攻對攻。先是太原戰役裡,明軍徐達部面對擴敦帖木兒親率的十萬精銳,竟以元軍昔日最擅長的騎兵夜襲戰術,一夜就把擴敦帖木兒打崩,漂亮拿下西進的橋頭堡太原。然後一路高速突擊,又在定西戰役一舉俘虜擴敦帖木兒八萬人,打的擴敦帖木兒只以身逃。元順帝“光復大都”最重要的本錢,幾仗就被明朝打廢。

    更叫元順帝抓狂的是,在1370年,明軍李文忠部竟殺出居庸關,直朝著元朝上都撲來。元順帝在戰敗的悲憤裡去世,李文忠卻高速突擊,僅用十七天就拿下應昌,打的元朝太子狼狽而逃。

    然後經過近二十年休養生息。1388年藍玉將軍再度出塞,在捕魚兒海將北元主力徹底殲滅。北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逃跑路上被殺,從此蒙古草原陷入四分五裂裡,反撲中原基本不可能。

    明王朝的開國與崛起,不是撿了多麼幸運的便宜,卻是百鍊成鋼的明軍,如利劍一般霸氣打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鮮蠔豆腐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