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朝的長老

    蜀漢政權不得民心

    在三國時期蜀漢其實是貧瘠之地,百姓的收成是比不了魏國的中原地區的,也比不了東吳的漁米之鄉,所以蜀中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

    生活艱難的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戰爭了,但是諸葛亮和姜維對外戰爭不斷,嚴重加重了百姓的賦稅,蜀中百姓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蜀漢的百姓早就厭倦了蜀漢的統治,他們巴不得曹魏快點將蜀漢滅掉,好讓他們也可以吃飽肚子,可以說蜀漢的百姓在當時能吃飽肚子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蜀漢士族對蜀漢政權非常不滿

    蜀漢的高層大多都是荊州人,而蜀漢的當地人一直生活在蜀漢的最底層,所以他們對荊州派是非常不滿意的,甚至他們把蜀漢的統治者當成了侵略者來看的,他們是巴不得蜀漢政權儘快滅亡的,這樣他們就可以有更好的發展了。

    本來劉備為了拉攏益州計程車族,在託孤的時候是文拖諸葛亮的,武拖李嚴的。但是由於政見不一,李嚴被諸葛亮給罷官了,這也就意味著益州集團計程車族更難向蜀漢政權高層發展了,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在戰爭上面支援蜀漢政府。

    蜀漢被魏國大軍壓境已經無力反抗了劉禪心裡面是很清楚的,反抗是失敗,只是延緩一段時間而已;投降同樣是失敗,可能會落一個好的下場。

    1.蜀漢的高層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下場;

    2.蜀漢的軍民會傷亡更少,也可以說是一個好的下場吧。

    劉禪是很仁慈的一位君主,在不可能驅敵的情況下,他為了自己,也為了軍民百姓,所以選擇了投降。

    譙周的勸降動搖了軍心,為劉禪的投降下定決心

    譙周建議劉禪投降,因為此時的蜀漢已經是避無可避,逃無可逃,而且打也打不過。他的這番言論不僅動搖了蜀漢君臣抵抗的決心,而且正好符合劉禪的心意。如果沒有譙周的力主勸降,可能蜀漢還不會投降的這麼快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蜀漢的統治根本就是不得民心的,所以說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民心所向,正好遇到了鄧艾的大軍壓境,再加上益州士族譙周的力主勸降,蜀漢政權就這麼滅亡了!

  • 2 # 爛泥伯伯

    爛泥認為,即使沒有諸葛亮、姜維的持續北伐耗盡國力,蜀漢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綜合國力弱小。

    1、資源匱乏

    對一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土地和人口。東漢末年,中國劃分十三個州,其中蜀漢丟失荊州後僅有益州一州,魏則佔冀州、青州、豫州等十州,吳佔荊州、交州、揚州三洲。並且隨著中原腹地政權穩定,生產恢復,益州的天府之國的稱號已經其實難副。另外,據學者估計,劉備稱帝那年,蜀漢大約20萬戶,佔三國總人口的12%。

    可見,三國時期,蜀漢的國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資源也是最匱乏的。

    2、人才斷層

    劉備極富人格魅力,而且善於招賢納士,所以劉備的麾下聚集著不少人才。但是隨著劉備去世,老一代人才的凋零,蜀漢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魏吳兩國後起之秀的持續湧現,愈加反襯出蜀漢的人才斷層。

    3、地理侷限

    蜀漢的戰略方針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需要佔有荊州、益州兩地,然後分兵出擊。其中荊州攻魏的橋頭堡是襄陽和樊城,可惜劉備佔據的荊州正好缺少這兩個地方,所以關羽急於開展襄樊之戰,可惜被東吳從後抄了老家。只剩下益州的蜀漢,已經只能混一天是一天了。益州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易守難攻的優勢,可那是針對它防守時而言;當益州想要出兵進攻時,它地理條件的優勢反而成了劣勢,制約了蜀漢進攻魏國的多變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這三方面的劣勢越來越明顯,綜合國力越來越弱小。所以魏國統一全國時,就先挑了最弱的蜀漢下手。

  • 3 # 北斗星3557

    謝謝邀請,說兩句吧!三國開頭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六出祁山,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諸葛亮死在五丈原以後,蔣琬,和費文偉,先後去世,朝中,劉禪身邊的寵臣,黃浩,奸臣宦官當道,劉禪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再加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造成了蜀國,經濟落後,老百姓苦不堪言,民間有一種傳說,劉備在白帝城時,託孤時,諸葛亮去看病,看望劉備,在白帝城前,一隻五彩神鳥,大叫42升,諸葛亮一算,蜀國天下42年,仰天,長嘆吧!所以說劉禪,做了42年皇上,天意不可違,這也是民間傳說,民間傳說,諸葛亮是逆天而行,就是三個國家,強行統一,逆向而行,所以說犯了天條,這都是民間傳說,民間的傳說,使我們的三國故事,更加精彩,流連忘返吧!所以說鄧艾,利用三國,沒有當初的人馬,像諸葛亮,趙雲,等都去世了,如果諸葛武侯在,十個,鄧艾也統一不了蜀國,這就是三國統一的前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順應民意,司馬氏統一天下,這是歷史的必然,謝謝朋友們

  • 4 # 漩渦鳴人yy

    並不離奇,說實話當時蜀國的戰略就註定了自己滅亡一途。

    以弱勝強,需要做到什麼樣的點?有人質疑北伐究竟正確與否,說這是錯誤的戰略,這我就不同意了,你不北伐你怎樣才能獲得出路?憑藉的蜀國和槽位之間實力上面巨大的差距。這仗你如果不北伐,安心發育,你等著到時候曹魏派出自己的大軍直接把你給壓垮壓死,然後把你攆的連雞粉都不剩!

    這是什麼?這就是庸才。

    不斷的進攻,一方面可以劫掠對方的人口,消耗敵人的資源,另一個方面也能夠轉移對方的注意力,如果向敵人是弱的話,蜀國接下來將會面臨曹魏的重點進攻,這對於蜀國來講簡直就是致命的,在這之後蜀國面對曹魏的全力進攻的時候,難以招架,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但所謂富貴險中求北伐是一把雙刃劍,這就像一場賭博能夠獲得勝利的同時也能夠收穫失敗,由於數次北伐不成功,同樣也會消耗蜀國的國力,這一點是事實,歷史上面每一次以弱勝強不都是把自己置身於險境嗎?如果你按部就班了,你只能夠淪為別人的魚肉。

    在這種情況之下,姜維數次北伐也是獲取了成果,如果堅持下去,那麼勝負仍未可知罪,起碼蜀國的滅亡不會像在這之後那樣憋屈,可沒有想到黃皓和劉善這傻子兩個一起聯合起來坑了自己的國家,尤其是劉禪。

    蜀國背面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蜀國有了這麼一個懦弱而且昏庸的皇帝,有這樣的一個君王在亂世之中就是一個罪過,他會讓這個國家不斷的消耗自己的實力,不斷地被其他國家超越,最終這個國家在為滅的時候,連一點兒水花都翻不起來。

    鄧艾最後的奇襲是讓蜀國這次被滅之旅能夠有一點點經驗之舉,但是大家都會發現所有驚豔的目光全在曹魏那邊,蜀國一點兒力氣都打不了,姜維可以不用負任何責任,作為一個降將,能夠為蜀國最後工作至此,那已經算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也確實對得起自己的偶像,老師諸葛亮,咳,就如同《三國演義》上面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句話,如果這個人不行你就可以取而代之,我更加相信的是諸葛亮最後能夠取代劉禪,可惜從形式和各種條件尚這都不允許,這件事情從本身上來講,帶著劉禪這個鱉孫,也確實難以把這盤棋局給下活了!

  • 5 # 深圳名校學位房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鑑》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歷史上的姜維是象後人所評價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嗎?先讓我們來仔細的看一看姜維的北伐。

    歷史上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義所說的九次。其中勝利五次,相持四次,兵敗兩次。戰線已從孔明時的五丈原、子午谷推進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當時魏蜀的實力來看,能做到如此已經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實際上這種戰略也是完全正確的)況且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獨力支撐,他身邊可以稱之為將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透過11次北伐,將曹魏遏止於秦嶺一線,使其在30年裡沒有對蜀漢發動一次進攻,並且一直處於戰略防守,實在難能可貴。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其實這種觀點實在是大錯特錯。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說孟昶“十七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英雄”了。況且諸葛亮死後,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太過張狂。董允過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然後加以謀害。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姜維仍然能在戰鬥中不斷取得勝利,使司馬昭嘆日:“姜維屢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大軍徵蜀。由於後主聽信師巫之言,不肯按姜維之言派廖化守陰平、張翼守陽安,只在宮中飲宴歡樂,而黃皓竟隱匿告急文表(此人後被凌遲真是死有餘辜),致使漢中天險被鍾會一攻及破。漢中已失,姜維採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可惜他沒有聽從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過他也無人可派。自己這大將軍都只能在沓中避禍,何人又能在朝中調動兵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點,要不然……鍾會十六萬大軍在姜維八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鍾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馬貌之軍,綿竹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江油、綿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

    我認為這個指責太過牽強。綿竹一破,天險已失,姜維此時撤保成都無異於自掘墳墓。況且成都投降之後,姜維才知道情況,如何能撤兵回救呢?應該受到指責的是那個江油守將馬貌和死後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鄧艾出摩天嶺時不過兩千疲憊之師,江油守將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嚴整,鄧艾必死無葬身之地。再說諸葛瞻,他不僅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當江油城破後,他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也無須向東吳求救。只要姜維得知後,派廖化、張翼等帥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劍閣,自帥本部大軍數萬來救,棉竹之圍自解。鄧艾不過自帥本部3萬人馬孤軍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線,在江油也沒有休整,已是疲憊之師,只憑一口力氣。鄧艾只能依靠速戰,疾入成都,從而佔據主動。他害怕正是蜀人據前山之險以待姜維。他說:“……倘被蜀人據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遷延日久,姜維兵到,我軍危矣”。所以他寫勸降書激怒諸葛瞻,誘其決戰。兩軍對決,諸葛瞻那裡是老謀深算、舊經沙場的鄧艾的對手。鄧艾一擊而勝,然後輕取成都。唉!諸葛瞻呀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負了你父親一生的心血呀!

    後主既降,劍閣成了孤軍。姜維不服輸,他要兌現與諸葛亮的承諾。在國破主降的情況下,他唯有利用鄧艾和鍾會不合這個唯一的條件來博一下,作為一名智將,來施展他個人舞臺上最後的一次奇謀!詐降!!!借鍾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後策動鍾會謀反,抵抗司馬昭派出的增援部隊,最後除去鍾會,復興蜀漢。由於鍾會行事不密,軍士譁變,姜維、鍾會、張翼皆死於亂軍之中。而姜維更是死後被剖屍。姜維那絢爛的一生也就此結束,時年五十有九。姜維其實可以有許多的選擇,國君都降了,他本來就是魏將,他為什麼不可以降!但姜維沒有降。姜維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樣自殺來博個忠烈的名聲。他沒有。他已經五十九歲了,在當時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換來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讚譽。但是他沒有!他還要奮起一博,雖事敗身死,三族盡滅,姜維始終都沒有放棄希望,他奮鬥到了最後一刻,正確地說直到姜維倒下的那一刻,蜀漢才算是真正滅亡……

    歷史是公平的,它讓那些酸腐文人的筆墨無法阻擋我們看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備的,為蜀漢獻出自己畢生才能的姜維——姜伯約。

    西蜀之亡,非亡於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魯訊先生稱為“智而近妖”的諸葛武侯手上。

    當年劉玄德在日,仁義之名滿播天下,雖然他本身只不過是個虛偽的偽君子,但無可非議他在當時吸納了一大批頂尖人才。徐州城破,關雲長投降後被漢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賞,可是在聽到劉備的訊息之後依然拋下好友張遼、徐晃等人奪關斬將而去;張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卻主動向劉備丟擲繡球,引他入蜀滅亡舊主劉璋,其號召力可見一斑。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前半生雖然窮困潦倒,東投西靠,卻始終未如二袁、呂布等無能之輩般被曹操逐一殲滅。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自稱如魚得水,在開始的時候,諸葛亮確實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當時武侯只能出謀劃策,決定權依然掌握在劉先主手上,所以當時劉備陣營中的諸多名將得以人盡其用,如張翼德義釋嚴顏、黃忠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趙子龍威震漢水、關雲長水淹七軍等戰役,張、黃、趙、關等人接到作戰指令之後自行決策出戰,靈活自如,所以當時西蜀建國後形勢一片大好。

    好景不長,呂子明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魏吳聯兵大破關羽。對荊州來說,防衛更加穩固,既可以為蜀中的諸葛亮爭取準備時間,也逼迫魏國必須以更多的兵力、更大的關注來防守其都城許昌,從而削弱魏國在隴西的統治力量,戰役的目的已經達到。此時若回軍荊州,蜀國不但佔盡天時,而且可以威懾吳國,荊州一旦重軍把守,呂蒙豈敢“白衣渡江”?而關羽的自大使其認為“滅魏興漢,非吾其誰?”不願甘當配角,這就註定了麥城之敗。

    劉備出兵伐吳卻被陸伯言火燒連營全軍覆滅,臨死前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上臺之後大包大攬,文治武事事事親力親為,嚴重影響了接班人的培養,他又痛感於漢之覆滅,提出了“親賢臣,遠小人”的主張,可是他矯枉過正,令蜀漢的人才政策出現了嚴重失誤,不但沒有糾正劉備時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趙子龍,終其一生,戰功無數,出征時的職務卻都不過是中護軍之類,打仗有份,分功無份,而且不單劉備在日封官遠比不上與劉備有兄弟之情的關張、出身名門的馬超,就連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封諡舊日文臣武將也沒有他的份,到最後還是姜維等人連名上書才為他爭取到身後的榮譽),而且將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幹之上,重用的董允、蔣琬等文官雖然不是無能之輩,而且一個個清正廉明,但距離治國之才卻相去甚遠。馬謖是當時蜀少有的智謀之士,可以成為一流的軍師,可武侯卻讓他和自己一樣當了大將,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當,卻推罪馬謖,上演了一出“揮淚斬馬謖”。而他帶兵出征時每每故弄玄虛,搞得手下眾將只能聽令行事,毫無自由發揮的餘地,像魏延獻計奇襲關中就被他斷然否決,結果六出祁山而無功,最後自己也被司馬仲達拖死在軍中,臨死還疑心魏延有謀反之心,遺計給楊儀殺了魏文長。李嚴本是蜀中大將,因為犯了過失被諸葛亮打入冷宮,諸葛亮死後李嚴自嘆終身不能再得複用,可見諸葛亮的家長作風,他貶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沒人再敢起用。

    諸葛亮死後,因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約之外,已經再沒有其他出類拔萃的人才。反觀曹魏,當年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陳孔璋為袁本初作檄文大罵他一家三代,袁紹被沒後,孟德卻以“此可愈頭風”為由將他收入帳下。當年為敵兵所敗時他說:“唯魏種且不棄孤。”魏種卻偏偏舉全城向敵軍投降,及至之後他生擒魏種,左右請殺之,他卻說:“唯其才也。”又釋而用之。雖然在對待張松的態度上出現失誤,令自己一統天下的願望始終未能實現,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卻一直在魏和之後的晉得到了延續。鄧士載出身貧寒,在魏卻連受提拔,總督諸軍抗蜀,令姜維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晉伐蜀伐吳時,晉依然人才輩出,遙遙領先於蜀吳。

    在人才對比如此失調的情況下,姜維以一省之力以攻代守,力抗擁有全國領土三分之二的魏,而且勝多負少,足可稱得上是一代將才,可惜武侯遺毒太深,西蜀終於滅亡。

    雪ウ若

    所以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不能算到人家姜維身上

  • 6 # 自由的鷹28185386

    劉備去世前,給諸葛亮說過,劉禪不行你就代替,結果是蜀漢確實亡於劉禪之手!當然諸葛亮早就死了。這個就是問題的所在,劉備看人還是很準的,這個劉禪雖是長子,卻無雄健之氣,這在亂世中是擔不起國君重任的。伐蜀之戰,姜維防禦策略有責任,漢中失守是很致命的,但鄧艾偷襲也是險棋,劍閣還有姜維數萬精兵。劉禪派出沒打過仗的諸葛瞻去對抗,應該準備有後手才行,但是沒有,完全沒有繼續抵抗的雄心,反被譙周等人左右,焉能不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個股的底部結構?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