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河附近落葉歸根

    “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或承諾、無法收回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低,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該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生活中也有許多“沉沒成本”。對於這樣的沉沒成本,我們的態度同樣應該是:不要讓它干擾未來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挽救,卻偏要去挽救;明知機會已經失去,卻偏要感到極度痛苦,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使身體也受到打擊。這樣做“沉沒成本”就太大了。為了保持高效率,不要因為一件事耽誤更多的事情,當一個損失不可避免地發生之後,最明智的態度就是儘快丟掉它,或當它沒有發生。

  • 2 # 鯉智匯

    在經濟學中,把做決定時,更多依據過去的投入而不是未來價值的現象,叫做沉沒成本效應。

    舉個例子:比如你花了50塊錢買了電影票,但去看了幾分鐘就發現這個電影非常無聊,這個時候是直接走出電影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還是待在電影院堅持看完;又比如一對情侶交往了3年,發現不合適,雙方都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抉擇的時候,到底該是分開還是繼續在一起......

    其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糾結,正是因為沉沒成本在價值判斷中會對人的心裡產生巨大影響,從而影響決策。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沉沒成本的含義,沉沒成本作為一種歷史成本,是發生在過去,已經失去並且無法挽回的成本,對現有的決策造成不了影響。而從理性角度考慮,在做決策時,必須要聚焦於未來的收益,而不是沉沒成本所代表的過去投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做決策的時候應該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要學會及時止損。

    從學術方面展開,人們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是因為每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都會生成一定的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內心中自我估價了一個事物的價值,這個價值,往往跟客觀價值不符。所以,人們往往在消費決策時把過去的投入和現在的付出加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總成本,並拿來作為衡量決策的標準。

    所以,對比意外收穫和辛苦所得,一定會感覺到不一樣。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且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但這也是為什麼花了錢買了票之後,就有更大的動力去看演唱會的原因。

    可是,去不去看演唱會的決定因素應該在於完成這個動作所獲得的價值,而無關之前已經發生過的行為和動作。既然已經拿到票了,接下去只需要考慮要不要去看,而不應該再去糾結這票花沒花錢從而影響了判斷。

    把這些內容放到投資領域裡面,這裡有一個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的投資準則,那就是如果發現自己有一項錯誤的投資,就應該立刻懸崖勒馬,切不可因為顧忌沉沒成本,錯上加錯。

    可是,真的能做到的微乎其微。

    在投資領域,最直觀的沉沒成本的例子就是股市止損了,人們往往形象的稱呼其為“割肉”。人們往往會在股市下跌時,因為不願接受賬面上已經發生的損失而拒絕拋售。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合乎理性的決策。

    對於交易股票,理性的處理方式應該更多考慮這隻股票的實際走勢,以及這家公司的運營、財務等實際情況,和相關政策或者大眾心理等等能對這隻股票產生影響的有關因素。

    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人人往往過於糾結曾經買入股票時候的價格,這樣的思考因素,就是收到了沉沒成本的干擾,從而產生了一種未來可能會上漲的僥倖心理。

    而在投資行為當中,好的投資決策,除了增加收益外,及時止損也是一個重要的目標,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損失,為未來更好的投資,積蓄力量。

    在生活和商業行為中,也有一些利用沉沒成本來達到目標的方法。當人們在談判的時候,要儘可能的增加對方的投入成本,消耗的時間精力越多,就越可能拿到相對多的有力條件。

    這種方式,也被金融領域的產品銷售拿來利用。很多產品銷售在與投資者打交道的的過程中,故意佔用投資者大量的時間精力,讓對方因為抹不開的所謂人情,最終因為沉沒成本的影響,讓投資者做出並不理智的投資行為。這個時候投資者進行決策的原因,反而是因為產品經理的那句“某某總你看,您之前在我們公司購買的產品走勢良好,合作愉快,而這次產品,您也已經諮詢了這麼多次了,要不就簽了吧”等等的一些軟性因素。

    可是,無論是已經發生的投資行為,還是為了瞭解這個產品所消耗的時間精力,都已經發生在過去,它們都只是沉沒成本的範疇,而投資者真正要不要購買這個產品,更應該看的是這個產品到底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收益,專案風險等等這類實際的發生在未來的因素。

    在當前中國投資形勢不明朗的時候,需要投資者們從理性出發,避免沉沒成本的影響,尋找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也更需要投資者們有當斷則斷的勇氣,及時止損。

    當人們不再頻頻回頭往過去看,那麼往前走,總能尋找到新的機會,千萬不能讓沉沒成本困住自己前進的步伐。

    你是家裡的財務大總管嗎?

  • 3 # 粥左羅頻道

    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作者 l 石廣慶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下雨天的晚上叫滴滴回家,提示預計排隊20分鐘,結果等了半小時還沒叫到,正想放棄去坐地鐵,但轉念一想,既然已經等了半小時,放棄豈不是可惜了,結果又等了半小時還是沒叫到。

    入職一家公司,工作三個月即將轉正,但心裡總是隱約感覺工作內容和自己預期不是很符合,轉念一想,既然已經工作三個月而且馬上轉正,放棄豈不是可惜了,於是選擇了繼續工作,結果做了一年不適合自己的工作。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而這些現象都可以用一個詞來解釋,就是——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呢?

    簡單的說,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為什麼我們要避開沉沒成本呢?

    原因一:沉沒成本會影響我們決策的正確性

    我們在做決策時,不僅會對當前的情況綜合考慮,還會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過去在這件事上有過投入,在做選擇時,這些投入就會成為干擾我們的因素。

    為什麼你不願放棄自己讀了一半的書,因為你已經投入了時間。

    為什麼你在遇到自己不喜歡的電影時不願立刻離開電影院,因為你已經買了票投入了金錢。

    原因二:沉沒成本不屬於成本

    經濟學對成本的定義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而放棄沉沒成本是沒有產生代價。

    你放棄看不喜歡的電影,沒有產生代價。你放棄閱讀不喜歡的書,也一樣沒有產生代價。

    沉沒成本本質上就不屬於成本,也更不應該對我們現在和將來的決策產生影響。

    意識到沉沒成本後,我們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避開沉沒成本對我們的影響。

    01具備危機意識盲目的堅持帶來的是更大的損失

    社會心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在他的著作《影響力》中提到過一個現象:

    賽馬場的人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馬,在他們心中,下注的這匹馬獲勝的機率便會大大增加。

    這是因為人們在做完一個決策後,潛意識裡總是試圖透過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對炒股一直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因為沒錢,他就用軟體模擬炒股,畢業多年,他也賺了一些錢,前些天報了個炒股班,學完之後開始實戰,他這一買不要緊,身邊朋友基本都知道他在炒股,因為他逢人就推薦他買的那幾只股票,並且這幾隻股票的利好訊息他總是第一時間知道,因為他想讓我們知道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前同事老楊上個月回老家了,託關係進了一家縣城的事業單位,回老家不到一週,便用在北京工作多年存下的積蓄全款買了房,後來再跟他聊天的時候,他一直跟我吹噓老家的房子位置有多好、戶型有多好,可我記得在他沒打算回老家前,他是一直不看好老家的房子的。

    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這些現象,本質上就是對於沉沒成本的過度迷戀,因為一旦你做了某個決定並開始有所付出,你就會義無反顧的去選擇堅持。

    一方面,你不想讓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費。

    另一方面,你也在試圖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而明智的。

    所以,我們經常會陷入盲目的自嗨,而這種盲目的堅持很很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

    比如,雖然你已經買了某支股票了,但是此時股票已經開始走低,但你可能還要堅持,你想的是既然已經堅持這麼久了,再堅持堅持許還會漲回來,結果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賭博也是一樣的道理,當遇到虧損需要撤退時,他們的想法是已經付出這麼多金錢和精力,不如選擇冒險一搏,而大的損失往往是在這種搏一搏的時候產生的。

    有時候,你越是堅持,損失越大。

    02斷舍離思維擺脫沉沒成本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著的一本書叫《斷舍離》,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

    斷舍離的理念有很多治癒的功效,其中一種就是能夠讓我們擺脫沉沒成本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為什麼你會發現家裡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即使大部分東西都用不到但不會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這些東西曾經都是你付出時間、付出精力、付出金錢換回來的。

    所以,即使現在用不到了,你也會感覺你不能辜負了曾經的付出,即使沒用,也要留著。

    學習資料也是一樣,曾經花錢買了很多學習資料,時間一久,儲存空間越來越緊張,重要的是資料的內容也已經過時了,本應該捨棄資料,但一想到這是曾經花錢買回來的,所以即使用不到,也捨不得刪。

    山下英子曾在《斷舍離》這本書中也給出了針對這種現象的觀點: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所以,“是否需要”才是判斷是否要丟棄的主要參考因素,而不是曾經有哪些付出,利用斷舍離思維,我們也可以有效的擺脫沉沒成本。

    斷:代表決斷,對沉沒成本準確判斷,然後當機立斷。

    舍:有舍才有得,敢於捨棄自己不喜歡物品,無論曾經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沒用了就要捨棄。

    離:遠離瑣碎事物,不要讓它們浪費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更不要影響自己更長遠的決策。

    透過這種斷舍離的思想,我們可以選擇性的捨棄不想要的,捨棄對沒用物質的迷戀,擺脫沉沒成本的束縛。

    03止損思維擺脫沉沒成本

    曾上過一個股票投資的課,主講資歷很深,成功投資過華誼兄弟、茅臺,聽他的課多了就會發現有一個詞出現頻率特別高,這個詞就是“止損”。

    用他的話說:

    炒股要想賺大錢不容易,但要想少虧錢還是很容易的,透過止損就可以做到,可事實上,大部分人沒有止損思維,虧錢的時候總想著挺一挺就過去了,總覺得情況還會好轉,結果越虧越多,最後再想收手已經來不及了。

    那麼,什麼是止損呢?

    止損,通常也稱“割肉”,通常更多的用在投資領域,是指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產生的一種保護行為。

    這種保護性行為早已不限於投資領域,我們遇到很多情況都可以用到止損思維,因為止損思維能夠讓我們及時停止當前行動,避免後面產生更大的損失,在擺脫沉沒成本這件事上,止損思維尤其重要。

    當股票下跌時,設定止損線,跌到止損線,無論之前付出多少,都要立刻拋售。

    當電影不好看時,設定止損線,再看10分鐘,如果依然不好看,立刻走人。

    當工作不符合預期時,設定止損線,再幹一個月,如果還不符合預期,立刻換工作。

    止損思維讓我們為目標設定了一條紅線,這條紅線讓我們無論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觸碰到了這條紅線,就需要立刻做出改變。

    在錯誤的路上,停止就是前進。

    在錯誤的事情上,每多一秒都是浪費時間。

    04做決策時利用減法思維

    比如,你在決定是否換工作時,你考慮的因素通常會包括:

    公司現狀、職業規劃、薪資水平、行業機會、個人成長等等。除此之外,你還可能會考慮你當前的通勤時間以及你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時間。

    綜合了這麼多因素就會催生出一個問題,看似考慮到的因素很多,但實際上你已經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

    因為影響最終決策的因素通常只有最重要的那幾個,而考慮的因素過多,我們會也無法判斷究竟哪幾個因素是最重要的。

    我曾經在換膝上型電腦的時候的也曾猶豫要換一臺什麼樣的,我列出了我會考慮的因素,包括品牌、價格、作業系統、外觀、效能、品牌等等,後來我發現,當我綜合這麼多因素做決策的時候,我是選不出來適合自己的產品的,因為考慮的因素太多,可選擇的產品也太多。

    最後,我做了一個決定,只考慮一個因素——品牌,於是我選擇了蘋果,雖然這是幾年前的選擇,但是現在看來選擇完全正確。

    所以,當我們的決策受眾多因素影響時,我們更需要利用減法思維。剔除大部分無關緊要的因素,選擇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因素或幾個因素來為最終決策負責。

    而要剔除的這些因素裡首先就要包含沉沒成本。

    比如我在選擇電腦的時候,如果我要考慮沉沒成本,我是不會選擇蘋果的,因為Windows系統已經用了快10年了,習慣早已經養成了,這10年的習慣,就是我的成本。而如果我不放棄沉沒成本,最終可能還是會在Windows陣營裡做選擇。

    所以,利用減法思維,第一個減掉的就是沉沒成本,讓真正重要的因素對你的決策負責。

    05換一種人設擺脫沉沒成本

    糾纏於沉沒成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不願割捨自己之前的投入,而這種行為則會導致我們在做決定時無法保證清醒的頭腦。

    所以,換一種人設向自己提問是擺脫沉沒成本的重要技巧。

    比如,我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問自己:

    如果我不知道曾經付出多少時間、多少精力,那麼我會做出什麼決策呢?

    在香港電影賭片盛行的時候,賭場裡對錢有個很形象的比喻,已經輸掉的籌碼,被他們稱為“死錢”(Dead Money)。

    什麼是死錢呢,簡單的說就是你輸的錢。

    因為你輸掉的錢本質上已經跟你已經沒有關係了,所以會稱之為死錢。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要沒有離開賭場,這些“死錢”都應該屬於他們,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妄想把那些死錢贏回來,結果往往是輸的更慘。

    所以,當我們身陷沉沒成本而不能做出理智的決定時,就要換成另一種人設向自己提問。

    除此之外,當我們向別人徵求意見時,也可以透過交換人設的方式來提升徵求效果。

    比如你因一個選擇猶豫不定時向對方爭取意見時,對方給到你的往往不是最真實的意見,因為對方在回答問題時會顧忌到你的情緒。

    所以要想提升詢問效果,你也可以採用交換人設的方法來提問,你可以這樣說: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呢?

    透過這種提問方式,對方會完全站在他的角度提出對問題的看法。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提問的效率和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遇到沉沒成本,比擺脫沉沒成本更重要的是先意識到沉沒成本的存在,因為只有意識到了沉沒成本,我們才能針對性的去擺脫和調整。

    而擺脫沉沒成本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成本不僅給我們帶來不了任何價值,反而會影響我們對當前決策的判斷。

    人生苦短,願我們都能把生命浪費在有用的事情上。

  • 4 # 混大的二號玩家

    無論未來結果會怎麼樣,都已經付出不可逆的成本。

    尤其是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常讓人不捨得轉型或者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啟的能力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