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舞清影102516073

    以前的戰爭那是真正的貴族玩的遊戲,不是什麼阿狗阿貓都能染指的,在那個年代,戰爭就是那樣的規則,拿著現在的戰爭理論去評價那個時候的戰役,不是傻逼就是腦殘,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規則

  • 2 # 月逐星雲

    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要符合《周禮》的要求,在戰爭中也是如此。《周禮》中規定,雙方作戰時要提前約定,抵達戰場後要列陣完畢才可以攻擊,不能偷襲,不傷二毛,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搞陰謀詭計,雙方作戰更像是進行一場體育競技,極少出現大規模的人員傷亡。春秋時代的軍隊都是由貴族組成,當時的貴族都崇尚“執干戈以衛社稷”的精神,對於戰爭規則都極為遵守。地處中原地區的老牌諸侯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國原本就是商朝滅亡後由殷商後裔建立的國家,宋襄公更是繼承了這一貴族的傳統。反觀當時地處南方的楚國,遠離中原政治文化核心,被中原諸國認為是野蠻國家,楚國也以蠻族自居,處處打破周禮的傳統,對於戰爭規則更是置若罔聞,於是才出現了宋楚“泓水之戰”中的一幕,宋襄公為了維護周禮輸掉了戰爭,自己也身受重傷,在當時人們的眼中,宋襄公是值得稱讚的君子。直到戰國時代開始,道德出現了斷崖式滑坡,國與國的戰爭開始以滅國為主,動輒斬首幾十萬,戰爭規則也已不是時代的主流,人們對於宋襄公的評價才由稱讚轉為譴責嘲笑。

  • 3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兵無常式,水無常形”,要具體運用。如毛主席“十大軍事原則”有“先打弱小之敵,後打強大之敵”。在戰上海時我軍卻先打的是強敵,這樣弱敵不會來支援。如打了弱的,強就會來支援,弱反而變強了。

  • 4 # 淡看天上月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相信大家看過《孫子兵法》的朋友們就知道,《孫子兵法》開篇就表明戰爭是一件大事,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可見戰爭不是過家家,還可以隨意重新來過。戰爭是關乎自家將士和人民的生死的大事,所以哪怕行詭道也是正確正當的。

    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正因為兵者是一件大事,所以應對不同的場景就得用上不同計謀來應對。所以孫子強調:道、天、地、將、法這五個基本點。才能掌握勝利的關鍵。

    宋襄公所為,典型的就是生搬硬套不知道變通,還用著禮法來打仗,失敗是必然的。試問一個對自己將士生死而不顧,對自己國家人民的生死而不顧的人,這個也能稱為君子嗎?這樣的所為是對的嗎?

    在下認為宋襄公是一個典型的自大主義者,並不是一個君子所為的,而且錯了就是錯了,沒必要給他翻案,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在打仗。若是宋襄公是一個人在打仗,那麼我絕對也會認同其是一個君子,這種做法是對的。

    但是宋襄公並不是一個人在打仗,宋襄公的將士也沒有那麼勇猛無敵,拿手下將士的人命來成就敵人的生死,難道自己手下的人命就不是人命嗎?這種做法是君子?這樣的君子你會認同嗎?這樣的做法難道你會認為是正確的嗎?

  • 5 # 優己

    我覺得宋襄公沒錯!半渡而擊之確實是個好辦法,但是半渡而擊之也得分情況。以宋襄公當時的情況不具備半渡擊之的條件。首先是戰術條件不允許,當時的武器十分簡陋,只有弓箭,這種弓箭的殺傷力小射程還非常低,大約只有50米左右,以當時兩軍交戰的戰場來看,這個距離根本不足以重創渡河楚軍,當時的楚軍是乘戰船來的,等進入到50米射程的時候楚軍也可以從戰艦上向岸邊射箭,這時候雙方拼的是誰的箭多,以宋國的國力根本不能跟楚國對比,比箭多宋國必敗。而且楚軍乘戰船來他們運輸弓箭補給的方式就是戰船,宋軍補給的方式肯定是各種牛馬車輛,比後勤宋軍更加不如楚軍。所以,上岸約戰沒有錯,這時候還可以佔一個以逸待勞的便宜。

    其次,戰略條件不允許。當時的楚國擁兵50萬,出兵2萬隻是一個零頭而已;而宋國的兵力只有3萬,出兵2萬幾乎壓上了全部家當。宋軍跟楚軍約戰在先,如果按規矩辦事還好,不按規矩辦事將首先激怒楚國,到時來楚國全力攻打宋國,宋國肯定招架不住。反倒是公平決鬥楚國就沒有生事的理由了。事實證明宋襄公是對的,楚國擊敗宋軍之後就撤退了,並沒有繼續攻佔宋軍城池跟佔領宋國土地。說到底,弱國在強國面前的話語權就是這麼孱弱。

  • 6 # 劉一千五

    韓信背水一戰碰上陳餘,不也是揀了個大便宜嗎?龍且碰上韓信,又一個半渡,龍且戰死,二十萬楚兵淹死。半渡而擊,東晉謝安,謝玄在淝水,讓苻堅讓半尺水再戰,荷堅同意,這一退前秦頭剎不著車,一退就完了。

    這半渡,退方必然吃虧。

    姜太公的兵法,讓宋襄公成了千古一笑,以後的陳餘,龍且,苻堅之類也學宋襄公,成了千古笑料,功敗身亡,禍及軍隊。

    追根溯源,不怪太公兵法,只怪不會應變,應用,吃了擬古不化的虧。

    或者是太公兵法有問題,或者是學生做成了夾生飯,害了自己,利了別人……

    宋襄公就是一個呆子,害了自己以及讓後世亂了幾代人,學習不力,害人不淺。

  • 7 # 看遍山川

    不要說以現代的眼光看宋襄公的迂腐,再往上推兩千多年,連古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果把宋襄公的行為孤立起來看,確實不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戰爭觀念,但是這場宋楚泓水之戰發生在春秋時代的公元前638年,還是一個有著比較特殊背景的年代。

    按孔子的說法,那時已經是“禮崩樂壞”,但是一些各諸侯王貴族的行為習慣裡還保持著貴族的所謂高尚風度,“禮”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真正徹底地“崩”掉。特別是表現在軍事戰爭方面有許多行為規範,比如講究在戰鬥中君子不再傷害已經受傷計程車兵,不俘虜上了年紀的敵人,不攻擊沒有準備好的隊伍,不追逐逃跑的,更不能殺害投降的。

    這些打仗時的“講究”,看似和平時所理解的戰爭殘酷和兵不厭詐完全相反,但是這種觀點至少在春秋早期是很正常的。諸侯大國之間最早開始征伐的主要動機是為了爭霸,而不是以消滅對方軍隊和吞併土地為目的,宋襄公也是心比天高,想接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打個比方,就像在眾兄弟面前要做老大,既要有實力也得有各位弟兄認可的仁義,當然不會以消滅哪個弟兄為最終目標。

    如果以後來人的戰場法則來看宋襄公,他一定是個怪胎,但是春秋早期以爭霸為目的的戰爭遠沒有戰國時代那般直接和殘酷。宋襄公泓水之戰失敗後五年,還發生了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遵守諾言,誕生了著名的“退避三舍”,這種禮節性質的戰場行為其本質其實和宋襄公沒有區別,只不過晉文公重耳不像宋襄公那樣沒有底線罷了。如果晉文公敗了,那麼他可能就是歷史上第二個被嘲笑的“宋襄公”。

    春秋時代的爭霸戰延續到後期至戰國的土地國家兼併戰爭,戰爭規模和殘暴程度才發展到無以復加。任何手段都是為戰爭最後取得勝利服務,諸侯王的血統遺傳基因裡沒有任何“禮”可講,只有鐵血廝殺殘酷的一面。

  • 8 # 子屠龍

    歷史真相往往不簡單,看上去傻傻的宋襄公,實質上很讓人佩服,還忒有範兒。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嘲笑他“不肯半渡而擊”?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軍討伐鄭國,楚國派兵支援鄭國,兩軍在泓水相遇打了一仗。當時的情況是楚強宋弱,宋兵的唯一優勢是“過半而擊之”,但是宋襄公拒絕這樣做,而是堅持讓楚軍全部渡河。結果,宋軍被楚軍擊潰,第二年宋襄公死於此戰舊傷。

    今天之人嘲笑宋襄公的愚蠢之舉,與當年推崇宋襄公的人形成鮮明對比,司馬遷就把宋襄公列為春秋霸主之一。

    原來宋襄公生活的時代,周朝規定的禮樂制度尚未崩潰,諸侯間沒那麼重的戾氣,哪有“今天我坑殺10萬軍、明天他來滅你國”。

    換句話說,貴族的精神指導著社會執行,大夥的榮譽感、羞恥心多比較強烈。打仗不是拼生死,而是決勝負,雙方按照認同的規矩、儀式開戰。

    誰要是用什麼軍事計謀,那是要被人笑話的事情。因此,宋襄公放棄勝算的“過半而擊之”,而選擇發動一場必輸的戰爭。戰場是輸了,但道義卻是贏了,宋襄公是當時最偉大的君子。

    後來,人們受到“厚黑學”影響,開始用功利心來評價宋襄公,那還不成了“人中蠢豬”。

    戰場用“計謀”是被接受的行為,但是戰場用“勇氣”更能打動人,相對於耍心眼、用手段,一場光明正大的勝仗才能真正挫傷敵人的意志力。

    因此,宋襄公並不值得被嘲笑,如果你真要笑他,那麼你也損不到他的人品。而用“計謀”的人就不同,你再怎麼神機妙算,總給人不爽的感覺,不僅人品易受攻擊還難以取信於人。戰場上,用“計謀”還是用“勇氣”,向來軍事統帥們都不敢大意。

  • 9 # 帝國的臉譜

    《史記》中有一句話:“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可見,重諾守信,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中最受人仰慕和讚美的品質。

    無論古今,契約精神都是一種稀有品質,因稀有,故被人們讚美。

    遠古的人們信守承諾,但後來對承諾的信守,卻常常遭人恥笑。這種變化,既是文化的變化,民風的變化,也是契約精神的變化。公元前七世紀,宋襄公“盂地會盟”被活捉、“泓水之戰”被打敗,因而讓人罵為蠢豬,視為傻帽,但他堅守的,卻恰恰是最寶貴的承諾。

    “盂地會盟”被捉,是因為與楚王有約,赴“乘車之會”,非“兵車之會”;“泓水之戰”讓楚軍完全渡河再戰,導致兵敗傷股,那也是他冒著兵敗的危險,堅守當時還沒完全喪失的戰爭禮義。

    然而,背約的不被恥笑,履約的卻被譏為蠢豬。

    從此,成者王,敗者寇,契約精神被人放棄,權謀文化大行其道。

    我相信,宋襄公之前,人們對信守承諾是視為當然的,不需要天天“五講四美”來勸導。但隨著背約潛伏的巨大利益和威權的誘惑,使很多人開始不惜冒背信棄義的罵名鋌而走險,結果很多人因此成功了,成功的同時,還伴隨著肉麻的吹捧和史書的美化,慢慢道義就成了另類,守諾就成了蠢豬。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讓項羽釋放自己的父母妻兒,派人遊說項羽,與他簽定停戰協議,當家人獲釋,項羽東去,劉邦轉眼就撕破臉皮,撕毀協議,掩殺過去,滅亡了信守承諾的項羽,後人卻因此屢屢讚揚劉邦善於把握時機,識時務者為俊傑。

    君子與小人對壘,受傷的總是君子,得意的總是小人。

    雖然契約精神淪喪,但歷史長河中,還是有很多人為此不懈堅守,但這樣的堅守,在勢利的人們眼裡,卻常常顯得另類而弱智,受到嘲笑和譏諷,但從契約精神來看,這又是多麼可貴的一種品質啊。

    《春秋公羊傳》便讚揚宋襄公“臨大事而不忘大禮”行為的可貴。

    董仲舒《春秋繁露》甚至說:“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不能因履約而勝,還不如堅持履約而敗。

    所以,要堅持契約精神,就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一旦僅以成敗論英雄,則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傳統美德和社會道義棄之於敝屣,凡事不講誠信,欲達目的不擇手段,最後導致社會信用體系的崩盤,價值觀念的顛倒錯亂,人人為我,我亦只為我。

    幸好,也幸好有一些人,還是對傳統道義和契約精神有著自發的堅守。

    宋代張知甫《可書》記載說:“僕大父諱問,字昌言,初與種世衡有舊。及居憂,世衡遺以汝州田十頃,辭不受,使者在塗而世衡卒。乃更還,其子詁用父命,不肯當,凡蕪廢者三十年。元豐間,鄰人告官,移文兩家皆不承。郡守劉斐因言於朝,賜名種張莊,給田州學以旌高誼。”

    種世衡與張昌言都是宋仁宗時期的名臣,種世衡是邊將,為後來“種家軍”的開山鼻祖;張昌言是文臣,官至給事中。

    張昌言是張知甫的祖父,當年與種世衡同朝為官,關係不錯。有一次,張昌言回家丁憂,種世衡贈其田產十頃(150畝),大約已將饋贈文書和地契一同安排使者送達張昌言。

    對於如此鉅額饋贈,張昌年拒絕接受,但使者還未歸,種世衡便去世了,張昌言還是不願接受,原物奉還,種世衡的長子種詁卻以此乃父命為由,拒絕收回,兩家推來讓去,以至這十頃之田荒蕪達三十年。直到宋神宗元豐年間,因鄰居報官,官府徵求兩家意見,最後將這個田劃歸州學,才最終了結此事。

    在古代,田是養家餬口的命根子,鄰居爭地,每成世仇,兄弟爭田,頭破血流,而種、張二家卻為信守父輩的承諾,相互謙讓,讓田地荒蕪三十年,最後仍然拒絕接受和收回,直到田產充公。

    這在人們看來,不但造成浪費,而且荒唐可笑。然而,正是那這種不正常的行為,迴歸了正常的交際準則。

    不因得失而改變,這就是契約。

  • 10 # 好玩的國學

    很傻很天真的宋襄公的失敗,其實是貴族戰爭規則對潛規則的失敗!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他其實遵守的是古代貴族戰爭的禮的規則,然而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時代,一切對已經改變,特別是人心沉淪,慾望難耐,一切的規則都被推翻,用孔子的話說,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既然古代的禮,特別是戰爭的禮已經被破壞,那麼傻傻地按照古代的戰爭的禮儀,去與早已經拋棄了這種禮儀的對手來作戰,那當然是一敗塗地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要談談春秋時期的戰爭與戰國時期的戰爭的不同。我們知道,戰國的名稱來自於劉向編的《戰國策》,為什麼叫戰國呢,那是因為在那個歷史階段,發生的戰爭特別多,戰爭的規模也較春秋時期大的很多,造成的損失和傷亡,也是前所未有的。用著名的反戰思想家孟子的話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戰國時期本來有好多小國家,經過長期的吞併戰爭,最後也只剩下秦、楚、燕、齊、魏、韓、趙等戰國七雄,這說明戰爭的殘酷性,是你死我活的。而我們再看春秋時期的戰爭,戰爭的頻度、強度和殘酷性都比不上戰國時期。春秋的戰爭,基本上是為了爭霸,大家都想霸主,你要是屈服了,同意我做了霸主,就算了,沒有必要把這個國家給滅了。

    所以,春秋爭霸為了面子,而戰國時期的戰爭那就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戰。

    第二,我們來談談古代的戰爭禮儀。其實任何事情都有規則,包括戰爭也是如此。大體上來說,中國古代的戰爭,類似於西方的貴族之間的決鬥,你要遵循一個規則,不能胡來。

    第一,你打仗得有理由,這叫做師出有名。你不宣而戰,或者是突然襲擊,這個是不符合古代的貴族戰爭的規則的。

    第二,打就是打,得光明正大,你不能玩心眼,搞小動作。就像是兩個俠客之間的決鬥,一方冷不丁地放出暗器,這個就是無恥的行為。雙方約好時間,大致同時抵達,等列好隊伍之後,再擊鼓對戰,如果對方沒準備好是不能開打的。

    第三,戰爭歸戰爭,但是還要遵循人道主義精神。比如受傷的,你就不能再去看死了,比如老人和小孩,就不能殺等等。

    宋國曆來就有貴族的背景,所以各種形式作風,還保持了古老的貴族的做派。宋國雖然不大,但“血統高貴”,是商朝後裔,商朝雖然滅亡,但周朝秉承“興滅繼絕”的原則,沒有把商朝後裔斬草除根,而是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劃了一塊地方建立宋國,並且給了很高的政治待遇,在“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中,享受“公”的爵位。宋國級別高,但畢竟是戰敗之國,實力又弱小,所以宋華人很自卑,常常以“亡國之遺”自稱。

    宋國畢竟是殷商後裔,很有貴族遺風,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禮制。一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在和楚成王的會盟中,天真地認為楚成王會講規矩,沒帶兵就去會盟,結果被不講規矩的楚成王抓住,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之下才被放了回來。

    宋襄公一生氣,乾脆攻打支援楚國稱霸的鄭國,楚國出兵攻打宋國的國都,雙方軍隊在泓水相遇。吃了一次虧的宋襄公又開始講仁義了,他本可以在楚國軍隊渡河時給楚軍致命一擊,但宋襄公覺得這樣做特不仗義,壞了貴族戰爭的遊戲規則。

    到底是商朝的後裔——宋國還遵守古時遺留下來的傳統:打仗時要等到對方擺好陣勢做好準備才能互砍,否則就是不厚道;不第二次傷害戰場上受傷的敵人,否則就是沒良心;不攻擊頭髮花白的老人,否則就是不懂尊老之道。講究仁義的宋襄公正等著楚國擺好陣勢約好時間互砍呢,被不講仁義的楚軍偷襲,一箭射中大腿後死去。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社會規則就是不講規矩的“潛規則”,悲劇的是,宋襄公模範地遵守了“明規則”,楚國完美地利用了“潛規則”。從此之後,很多人就嘲笑宋襄公“很傻很天真”,連帶宋國也成了思想家們嘲笑的物件。孟子“拔苗助長”的寓言主角是宋華人;莊子說去南方做衣帽生意,結果去了一看人家根本不穿衣服,全身都是紋身,賠得血本無歸的笨商人,也是宋華人;韓非子說“守株待兔”的人,還是宋華人。連本人是宋華人的莊子也經常黑自己的國家。這深刻反映了人性的黑暗——強者嘲笑弱者是人性的鐵律,就像阿Q經常嘲笑王胡、小D,欺負小尼姑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意思及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