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哲學卜卜為贏

    孔子絕對“代表”不了什麼“儒家文化”。

    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壓根兒也不知道什麼是“儒家文化”。

    因為,孔孑加上全部儒家弟子,也創造不了什麼“文化”!

    這就像是說“孔子”與十八世紀興起的新興資本主義”一樣,他們是沒有關係的。

    這就像是說問“孔子與共產主義有關係嗎”一樣。

    我們這些後人,後人中的所謂知識分子,教授,學者,包括“哲學家”,居然分不清“文化”與“治世思想”,我還能有什麼活說!

    一句話,打死孔子,孔子也代表不了“儒家”文化。除非我們將“馬克思主義”改成“馬克思文化”!那麼,儒家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了。而孔子儒家思想也就可以成為“孔子文化”了。

  • 2 # 小杰80164096

    儒家文化是孔子創的,當然能代表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代表不了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源於易,易能代表中國文化。

  • 3 # 遁世迷糊人

    可以代表一個時期的儒學,但是不是全部。

    孔子肯定不知道後世獨尊儒術,也定然不知道程朱理學,心學就更不用說了。

    可以說獨尊儒術之前,至少有代表性的儒家諸子基本是各說各話,有的不過是教育上的師承關係罷了。孔子可以說仁、孟子可以說義、荀子可以說性惡。

    獨尊儒術之後,在王莽篡漢之前,至少儒要與道和法來一些爭執,在爭執中肯定也是伴隨互相吸納的。西漢直到漢宣帝的時候基本上有用儒但是自己玩的還是“王霸之道兼雜”。漢宣帝為自家太子信儒也不是沒說過狠話。

    以王莽那樣前期基本被人神話成君子典範的人都不過是沽名取勢篡權之輩,新朝存在多久?如果王莽新朝存在個上兩百年,倒是可以說儒可以治國,只是新朝亡的太快。世人以為東漢和晉儲存王莽的首級幹啥?不過是說“你可以用儒,卻不要信儒”。

    後面的儒不過是在釋經義罷了。說白了,如果孔子的經義自己述說的很清楚,他的傳承無斷層、經卷無遺失,後世你還辨個毛線。別忘了孔府在山東,五胡亂華的時候那一塊可是淪陷區!晉之後估計本經就遺失很多,有些口傳心授的東西估計絕的更多。

    韓愈的古文運動,不就是因為駢文盛行嗎?孔子做的東西是駢文嗎?做學問要是完全講究韻律對仗,那估計是喜歡唱歌的人才去做的事。就如同唱戲的整了一些迎合讀書人需要的戲文開唱,雖說是經文不假,但怕也是失了真味。

    朱熹未必知道孔子說什麼,不過是根據自己的揣測去推敲儒經本意,心學也一樣。大家不過是借先人留下來的文章去闡述自己的理解罷了。如果孔子做四書五經的本意完整的流傳下來,也不會有心學、理學之爭,就算有心學理學之爭,也不會借典籍說事兒。如果孔子的經義正解一直沒斷,那朱熹也不用打著註解經文的事來玩?宋朝如果孔子儒家的東西沒什麼事的話,這天下又有誰比衍聖公府那一幫子人更有資格?後世的儒不過是借孔子的文,闡自己的意,借孔子的文給自己正名罷了。所以理學和心學是儒的發展,不屬於孔子。

    孔子可以從某個層面代表儒的根,卻未必是儒的體,畢竟舊瓶裝新酒一點不稀奇。至於有些事,或者早已不再。

  • 4 # 探哥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開山祖師之一,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是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若要說代表整個儒家文化則有失偏頗。儒家文化經過其弟子或其他儒學大家發展壯大,他們同樣功不可默。如荀子、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但毫無爭議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開創者。

  • 5 # 藏書閣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孔子主張的較低政治目標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身處亂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在他的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若不富足,國君就不會富足。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透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 6 # 西安風物

    朱熹未必知道孔子說什麼,不過是根據自己的揣測去推敲儒經本意,心學也一樣。大家不過是借先人留下來的文章去闡述自己的理解罷了。如果孔子做四書五經的本意完整的流傳下來,也不會有心學、理學之爭,就算有心學理學之爭,也不會借典籍說事兒。

    可以說獨尊儒術之前,至少有代表性的儒家諸子基本是各說各話,有的不過是教育上的師承關係罷了。孔子可以說仁、孟子可以說義、荀子可以說性惡。

    獨尊儒術之後,在王莽篡漢之前,至少儒要與道和法來一些爭執,在爭執中肯定也是伴隨互相吸納的。西漢直到漢宣帝的時候基本上有用儒但是自己玩的還是“王霸之道兼雜”。漢宣帝為自家太子信儒也不是沒說過狠話。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房小二623

    什麼是儒家?

    儒家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 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引用360百科】

    孔子是儒家的創立者,歷史上真正表述孔子思想的書籍唯有《論語》,至於後面的孟子,曾子,荀子等孔子思想的延伸,但不是孔子的思想,其中雜糅各自的學說。

    孔家店為什麼會被人們要打倒?“五四運動”人們要打倒它,這是必然。但是有什麼道理?現在看來,這一打確實很冤枉。打個比方,本來孔子孟子開了個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加上幾個夥計,曾子,荀子等等,老闆買的東西是貨真價實,可是千百年來,後邊的夥計加水販賣,加塞私貨進去,後人呢有不明所以一頓歪解,本來1+1=2,愣是說成1+1=5。孔子又被從地下拉出來給儒家代言,真是一本糊塗賬!

    整個孔子學說都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陰影,所以後人要打到“孔家店”。現在砸完發現,原來砸錯了,把“糧食”砸了。孔孟思想是糧食店,華人吃了很多年,“五四運動”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偏把糧食店打倒了。結果沒了糧食只能吃西餐,吃久了胃吃出毛病了。現在的年輕人對此知之甚少,談起儒家文化就會想起孔子,儒家學說就是孔子學說,孔子若能重生,會怎麼樣呢?

  • 8 # 桃之夭夭老牛

    其實孔子不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因為孔子做過吹鼓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吹鼓手”叫做“儒”,所以後來把孔子創立的學派叫做儒家。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到了戰國時代孟子就改造了儒家思想。孔子講“仁”,孟子強調“義”;荀子則更多的表現出法家的傾向。

    到了西漢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董仲舒的儒術,已經不完全是孔子的東西了,而是雜揉了儒、法、道各家的學說。並把他的思想稱為“經學”,經學主要從公羊春秋裡找出了“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理論,這是統治階級最感興趣的東西,歷代統治者都把董仲舒的理論奉為至寶。“經學”與孔子,其實就沒有多大關係了。

    到了宋朝,程頤程顥和朱熹的理學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求。要求人們克服私慾,以“仁”的思想規範個人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理學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慾”。它的理論基礎是一套完整的唯心主義哲學,這也是孔子不能做到的。

    朱熹以後的王陽明“心學”是對孔子,老子,佛家三家文化思想徹悟的產物。孔子,老子,釋迦皆是參透天地大道的人,儒釋道三家都是得道者,皆可為心學。道只可實修而悟得而不可言的特質是心學很難解讀和推廣的根本原因。這是從魏晉以來儒釋道合一思想的產物,與孔子沒有半毛錢關係。

    雖然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但儒家思想發展但後面就與孔子沒有關係了,所以說孔子不能代表儒家思想。就像世上很多人都說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到底是赫魯曉夫還是戈爾巴喬夫是真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是他們都不是。他們能不能代表馬克思主義不說,但馬克思肯定不能代表他們的思想。

  • 9 # 夕陽紅遊天下

    孔子豈止代表儒文化,孔子還繼承發揚了古文化。他把古詩刪編成尚書和中候兩本就是見證。他的弟子子開對尚書很有研究。尚書就是講堯典,舜典和禹謨的。所以孔子使開仕,對日: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說。孔子的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就是對古聖王的治國安民的禮進一步完善到以仁為根本。孔子在文學上還取百家之長,故史記有云: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他不僅向當世這六位學者探討學術學問。而且對先驅文豪學者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等人的著作也有研究。如史記集解有云:大戴禮日:孔子云:國家有道,其言足以興,國家無道,其默足以容,皆銅鞮伯華之行。觀於四方,不忘其親,苟思其親,不盡其樂,蓋介山子然之行也。孔子嘆日:銅鞮,伯華無死,天下有定矣。所以,我曾說,不應該罵孔子是喪家狗,應稱孔子是吃古今百草的牛。這樣的牛,豈只代表儒家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的粉底遮瑕效果比較好?有斑點的臉怎麼打底才能有水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