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否分享一下您的家鄉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8
回覆列表
  • 1 # 西安晚報

    端午時節話藥俗

    作者 韓養民

    端午時節天氣悶熱,暑毒盛行,各種疾病進入高發季節,因此古人視五月五日為“毒月”“惡月”“惡日”。為除毒、辟惡、祛邪,人們採百草,沐藥浴、飲藥酒、食藥膳,以應對自然節令變化而滋生的疫癘。端午節不僅是一個崇敬先賢的歲時節令,更是舉國防疫保健的“衛生節”。

    採百草

    端午時,各種草藥長成而未老,正是採藥的最佳時機,因為此時所採草藥藥性好、療效佳。從南北朝起,許多地方的人們選擇端午節雞未鳴時外出採藥,以防疾病。南朝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是日竟採雜藥。”中國傳統農事曆書《夏小正》記載:“此日蓄藥,以除毒氣。”又說:“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又有鬥百草之戲”。

    到了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多次重申採藥的時間,以及產地的重要性,他說,“夫藥採取,不知時間,不以陰乾暴幹,雖有藥名……與朽木不殊。”漸漸地,端午採藥成為時尚活動。韓鄂《歲華紀麗》中說,端午日“結廬蓄藥,鬥百草。”所謂“鬥百草”,即端午節採藥人以百草為比賽物件,或鬥百草的藥性,或鬥百草的產地,或鬥百草的真偽……幾乎就是一場饒有興味的鑑別中草藥的知識競賽。鬥百草者必須具備眼觀、手摸、鼻聞、口嘗等簡單易行的識別百草的能力。顯然,鬥百草是端午採藥之俗勃興的產物,也是促進中草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活動。

    到了明清時代,端午採藥之俗有了些許變化,人們是中午採藥,粲然大備。民俗認為,中午時太陽最烈,這時百草都是藥,稱為“草頭方”。這一民俗事象在地方誌中多有記載,明弘治《太倉州志》曰,“午時收百草為藥。”

    五月是毒月,古人有五月捉蟾蜍之俗,其中蘊含著以毒攻毒、變毒為藥的智慧。蟾蜍為“五毒”之一,身上的毒汁自古就可入藥,蟾蜍面板疣內分泌的白汁,被稱為蟾酥,具有清熱、消炎、解毒的功效。捉蟾蜍,有的地區是為了取蟾酥;在更多地方,人們捉住蟾蜍,將塊墨填入其口中,合成療效更好的消腫止痛藥。比如在河北棗強等地,端午這日捉蛤蟆,主要是為了製作治療天花毒瘡的藥。

    時至今日,端午採藥之俗在陝西、山西、山東等地區依然流行。在陝西漢中、安康地區,五月初五這天,東方剛剛發白,家家戶戶便上山採集菖蒲、艾葉、夏枯草、金銀花、土黃連、香菇、柴胡等,製作夏季飲料。並將艾葉、菖蒲掛在房門口,以防病疫。而陝西漢陰縣人,更是把端陽節看成是一個“驅毒避邪”的節日。

    端午採百草是良風美俗,因此其早已走出了國門。北韓人在午時採益母草,狶蘞草“曬為藥用”;日本人將端午採藥稱為“藥狩”;在越南,人們端午採百草治外感、陰虛之病。

    端午節採百草,可以合成藥丸,亦可熬成藥膏,或熬水沐浴,或入酒,或與主食配成藥膳,這是幾千年來行之有效的防疫保健措施。

    沐藥浴

    早在先秦時代,當五月盛夏百蟲滋生、疾病流行之時,人們煮蘭湯沐浴以祛病除災,所以端午節又有“浴蘭節”之名。《大戴禮記》雲:“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也。”屈原在《楚辭·九歌·雲中君》中說:“浴蘭湯兮沐芳。”意思是用蘭煎水沐浴。

    成書於西漢、託名神農氏的《神農本草經》記載:“蘭入藥,四五月採,闢不祥,故齊(齋)以事大神也。”在端午這一日,人們用蘭湯沐浴,祛除不祥,祛病防身。可見,漢代已經十分流行蘭湯沐浴習俗了。唐代藥浴之風大興,韓鄂《歲華紀麗》認為,端午時節為“浴蘭之月。”

    明清時代,端午節除了蘭湯沐浴外,還有采菖蒲、艾草燒水,洗澡的習俗。《帝京歲時記勝》載:“端陽日,蒲艾曝幹存貯,用以沐浴,兼洗凍瘡。”甘肅靜寧、禮縣及陝西鎮巴等地區的風俗是,端午採百草熬熱水沐浴以去瘡毒;在陝西漢中、安康地區,端午節的清晨,家家忙採百草,晚上用艾葉、菖蒲、花椒、千里光、蒜皮等熬水,為孩子洗澡,以此驅邪消毒,防病健身;湖南民間有“洗端午澡”之俗,民諺:“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每逢端午節,人們採百草,或買艾葉,菖蒲、大蒜、金銀花、車前草、魚腥草等藥用植物,熬水洗澡,認為“洗端午澡”,可以清熱解毒;貴州地區端午習俗之一是,清晨,男女老幼去野外遊玩。中午,人人手抱花草。晚上回家,將花草放入水中煮開洗澡,老人稱其為“遊百病”或“洗百病”。

    沐藥浴之俗,至今未泯,藥浴已成為遍佈城鄉的產業,前景廣闊。

    飲藥酒

    《漢書》載:酒為“百藥之長”。端午節飲用菖蒲酒之俗大約始於南北朝,因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飲菖蒲酒能辟惡祛毒。菖蒲簡稱“菖”,亦名白菖、泥菖蒲,有香氣,可入藥,是生長在山澗泉流旁的一種名貴藥材,具有開竅、活血、理氣、散風和祛溼等功能。以菖蒲為藥料,入黃酒浸泡而成菖蒲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痺。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因而,端午節飲用菖蒲酒的習俗代代相傳。

    明代端午節飲用雄黃酒。雄黃是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成雄黃酒。《本草綱目》謂:“雄黃性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溼、殺蟲、祛痰功效。”因雄黃酒有毒性,多為外用,殺菌消毒。《帝京歲時紀勝》介紹了雄黃酒的製法和用法:“(端午節)午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漫酒。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灑床帳間,以闢毒蟲。”可見端午節飲用的雄黃酒,是以雄黃和蒲根一起浸泡的。另外,《燕京歲時記》介紹了雄黃酒的另一種製法:“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這主要是外用。

    飲藥酒之俗千古流傳。在閩西長汀,端午時每家都用米酒調一點雄黃,製成雄黃酒,全家老少都象徵性地稍飲一點;蘇州一帶過端午有“曬雄黃酒”之俗,五月初一至初五,每天將其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曬,然後端午時飲用。而諺語“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端午喝雄黃,四季不生皰和瘡”“端午節,雄黃泡酒五毒滅”則說明,此俗信在民間根深蒂固。

    食藥膳

    端午節又一習俗是食藥膳。

    藥膳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遠古時就有神農氏嘗百草,一辨藥食性味的傳說。中國最早的中藥經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藥膳食材的記載。進入唐代,藥膳發展為專門學科,孟詵的《食療本草》應運而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療專著,孟詵被譽為世界食療的鼻祖。

    古代端午節藥膳有三:藥粽 端午節的節令食品是粽子,從魏晉開始人們在粽子裡新增一定的藥物,以防病保健。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製作粽子的方法,除包裹禽肉、板栗、紅棗、赤豆之外,還新增各種果實、草藥。唐宋時代,人們又在粽子中加松、慄、胡桃、姜、桂、麝香之類。

    養生藥膳 孫思邈《千金方》記載:“凡欲治療,先以食療。”藥膳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好禮物,是古人最好的防疫法。中醫界有“藥食同源”“寓醫於食”“同病異食”“異病同食”之說。自然環境不同,預防的病症各異,因而,所補藥草也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如四川會理地處川南,端午藥膳的食材是牛蒡根、牛口刺、沙參,火腿、骨頭湯等,以清熱解毒為主;西北高原地區端午藥膳則以金銀花、大蒜、枸杞、銀耳等為之,重在生津潤燥、預防疾病;而陝南鎮巴縣端午節習俗是吃大蒜,民間認為,端午蒜味美質高、去毒力強。端午節家家吃大蒜、貯大蒜成風。

    值得關注的是滇西北摩梭人也有端午吃藥膳之俗。從五月初四起,家家採菖蒲、車前草、薄荷等,將其切碎,與臘肉、鮮豬肉或魚肉、雞肉一起熬成藥湯。次日晨,祭祀諸神祖後,全家同喝藥湯、藥酒,他們認為端午喝了藥肉湯,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端午茶 浙江松陽縣的“端午茶”,就是根據松陽所產的具有祛溼散風、清熱、消食、辟邪等功效的銀花藤、小葉溶、野丹參、山當歸等藥性植物配置而成的;北方地區,山西萬榮縣習俗,端午日採集枸杞、車前子、果木等,經過七蒸七曬後陰乾,稱“百葉茶”,開水沖泡即可飲用。當地人認為“百葉茶”有防治中暑、祛積消食、解渴提神的療效。

    端午龍舟賽、吃藥膳蘊含著防疫強身的理念,既是對中國傳統中醫學的繼承,也是科學預防疾病、養生健身的有益嘗試。

  • 2 # 張夢章自媒體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舊傳統的端午節。《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即事物開始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意為月初午日儀式。唐代,因唐玄宗八月初五生,避諱“五”字,故將“端五”改為“端午”。宋代,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所以義稱“端陽”。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為“五月節”、“女兒節”。山西人至今還有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或端陽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民間有各種不同的傳說。但流傳最廣的是紀念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的。屈原是當時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三閶大夫,因楚王聽信讒言將其削職放逐,在楚國被秦征服後他抱石塊自沉汩羅江而死。傳說百姓因為愛戴、尊敬屈原,捨不得這位賢臣離去,曾紛紛趕著划船去追他,但追到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為了不讓魚蝦蟹傷害屈原之體,人們就把包好的粽子、雞蛋扔進江裡。年年祭祀,這逐漸發展成為賽龍舟,吃粽子為習俗的端午節。舟競渡比賽。這種奮發向前、激烈拼搏的體育活動,驚心動魄,每年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參加,龍舟,又稱龍船,是民間視為龍的特殊船隻。民間的龍舟賽,多在端午時舉行(亦有二、三、四、六等月舉行),但並不限於五日,也有在初一至初五、或至十五舉行。不過,仍以端午舉行為主,在地點上,則多在南方水域進行。關於龍舟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或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說是紀念曹娥、伍子胥。歷代學者們對龍舟起源也各持已見。其中,聞一多先生認為起源於古代對龍神圖騰的祭祀節俗。正是因為尊崇龍神、祭祀龍神,所以古人也視自己的舟船為龍,以祭求龍神的保佑。他們在舟船上畫雕龍形,祈盼於驚濤駭浪中的漁獵生活能夠平安、逢凶化吉,這就產生了祭祀龍神的盛大祭日。.飲雄黃酒《本草綱目》記載:“雄黃性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燥溼,殺蟲祛疾功效。”雄黃作為一種殺百蟲、消毒藥,佔代就有認識。《清嘉錄》卷五《雄黃酒》中說“研雄黃未、屑蒲根,和酒以飲,州之雄黃灑;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處,以祛毒蟲”此俗在晉南沿至今。不僅染小兒額還在額上用雄黃酒寫一個“王”,除塗手足心外還塗耳朵。還用白酒浸雄黃再泡白礬,謂之雄黃礬。蟲叮咬後,用雄黃蘸水塗抹可起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黃酒、雄黃礬乃佔代消炎解毒。古代尚有端午飲雄黃酒的風俗,今已無此俗了。但雄黃灑殺蟲之功效是無可置疑的。中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掛艾技菖蒲,民間各地都有“端午到,插艾蒿”的習俗。《名醫別錄》記載“艾葉味苦,微,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艾”即指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五月五艾,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類植物,白艾入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溼、暖子宮。燃幹艾可以驅蚊蠅。菖蒲,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類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殺菌。端午懸白艾、掛菖蒲,正可驅蟲菌、除病毒。所以成了民間一種自覺的防病方式。世傳北方中原地區把五月解為“惡為“惡月”、“惡口”。為了避邪驅惡,從秦漢起人們就於端午節插“蒲劍、懸“艾虎”。《清嘉錄·蒲劍蓬鞭》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蒲又名“水劍”,“利以殺魁”.可避邪,懸門楣上像一把寶劍,據說鬼見之不敢入。菖蒲性溫味辛,能開心祛痰溼,古代曾以此制酒。曰菖蒲酒。端午節人們相聚一起飲菖蒲酒,以強身禳毒氣。端午節門上插艾也可禳毒。《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五日荊人皆踏百草,採艾為人,懸於門上,以禳毒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剌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家庭主婦和媳婦們要在節前,用各色碎布頭製做各種禽獸、花卉小包,內裝雄黃、蒼朮、香需、香料等稱香包,佩戴在孩子身上,男孩多戴老虎、獅子之類,女孩多佩花卉蟲鳥類,可防病毒入身。粽子又稱“角黍”,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網》解釋:“古人以葫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遠在魏晉時,周處在《風土記》中戟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說明至遲在晉時端午吃粽子已成習俗。端午包粽子,祭弔屈原最早見於吳均所著《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淚羅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此乃文獻所記.民間尚有另一傳說。相傳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紛紛趕來營救,終不能得,於是有人將米飯紅棗等食品倒入水中讓魚蝦龜蚌吃,以免其傷害屈原。東漢時,長沙人歐回一天忽見屈原,見其頭戴高高的雲冠,腰掛長柄寶劍,身佩珍珠美玉,與鄉親相會。說每年所祭食品均為水族魚蝦龜蚌所竊食。大家聽後非常生氣,問屈原以何法處之?屈原說,今後若有惠祭,當以箸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並纏五色花絲.水族見了,以為菱角,便不敢再食。第二年端午節,人們照此去做,可端午後,屈原又託夢雲:所祭食物仍被水族吃掉不少。人們問計,屈原說.祭角黍時,可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岡一切水族都屬龍王管轄,它們看見是為龍工送的,也就不敢吃了。從此,人們每年到端午節照此去做,端午吃粽子,劃龍船也就沿襲成風,相傳至今。龍船競渡流行於南方,北方僅保留吃粽子的風俗。粽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純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兩種,吃時拌糖;二是有餡粽子,多為紅棗棕和八寶粽。八寶粽佐以柿餅、栗子、果脯、肉、青紅絲、蓮子等等。城市人雜雜,口味要求多樣,甜、鹹、辣都有,角、錐、筒形俱見。其做法一般是將米、棗等浸泡後,用蘆葦葉包,馬蘭草結紮,有的地方用五色線結紮,取避邪之意。包好擺置鍋中,用運算元壓實,倒水至淹沒為止,用溫火煮一夜。廣東也有包豬肉的。粽子的種類頗多,有湖州肉粽、八寶肉粽、臺灣肉粽、豆沙粽、成粽等。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粽子和臺灣八寶粽等被視為中國的名粽。其中蘇州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豬肉、豆沙等品種;廣東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面方形,後背隆起一隻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粽和什錦粽風味獨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黃米粽,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至於古代的粽子,從詩人的筆下也可見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寫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溫庭筠的“盤鬥九子粽,甌鬧漁歌響,風動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時已成為民間過端午節的普及食品。除粽子外,端午還有許多食品。如《夢粱錄》載:“茭、粽、五色米團、時果。”《武林舊事》記“糖霜韻果”。清代還吃各種果品。《燕京歲時記·端陽》:“京師……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粽子相饋貽。並附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李及五毒餅、玫瑰等物。”還有五豆粥等。雞蛋也是端午的食品之一,也與古代卵生神話有關。小孩子們未出被窩,家裡人就把雞蛋送來,在肚子上滾幾下再剝皮吃掉,據說肚子就不疼痛了。可見吃蛋是為求健身之意。

  • 3 # 雷門易

    端午禁忌大辟謠

    下面提到的這些禁忌,大家一笑而過就好,絕對不要當真!

    01五月到官,死不升官

    前面我們就提過,古人認為五月是“陽之極”,而官員的升遷也是“陽”,所以五月到官赴任也就代表仕途已經走到了極點,再難升遷。

    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畢竟人多官少,升遷本來就不容易;但是在現代,只要肯用心,機遇一抓一大把。

    而且在某些行業,跳槽、換崗是很平凡的事情,所以五月入職的雷粉們,不用擔心太多~

    02五月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古人對端午和五月實在是愛不起來,於是就連生在這個月的嬰兒都討厭上,認為男的會克父,女的會克母。

    雖然傳統命理是講克害的,但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片面,孩子是無辜的!

    03五月蓋屋,令人頭禿

    這條傳說言之鑿鑿,堪比“正月剃頭死舅舅”,不過實在沒什麼道理可言。米覺得,想出這兩者關聯的人,大概只是想掩飾下自己祖傳基因的不足吧~

    ··············· ···············

    闢完謠,就到我們今天的重頭戲了!

    真·端午辟邪操作大支招

    1、堂前掛上鍾馗、關帝的畫像,供瓶裡插上菖蒲艾葉,門兩旁也插上用紅紙包好根部的菖蒲艾葉,可以驅邪招福。

    2、用紅紙寫上“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或“菖蒲如劍斬八節妖邪,艾葉如旗招四時吉慶”貼在門外,也可以去除邪氣。

    好了話不多說

    祝大夥端午節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哭鬧的背後,真的是年齡小不懂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