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河以北
-
2 # 翊翊浩浩尉尉
中國曆代都非常重視對官吏的選拔,制定了許多種不同的人事選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富有特點的選拔制度。古代選官和用人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社會興衰。因此,選官制度是保證和鞏固統治者統治的重要舉措;歷代選官制度在執行初期都主要起到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但這些制度在執行的後期,逐漸影響和阻礙社會的發展,其主要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標準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
夏商西周時期,無論王室還是各級貴族,憑藉血統世代承襲著高官厚祿,所謂“天子之子為天於,公之子為公,卿之子為卿,大夫之子為大夫”,形成世卿世祿制。除嫡長子承襲職位以外,其他子弟透過學校教育獲得進入統治階層的途徑。商周時代,國家設有培養官吏的學校,入學者都是貴族子弟,學校教師由貴族官員兼任。貴族子弟在學校學習一些管理國家事務的基本知識,然後選進國王的禁衛軍中擔任侍衛,若干年後由國王任命擔任各級行政職務,由此可以保證貴族子弟世代為官。世官制給各級貴族充分共享政權的機會,從而換取對王朝的效忠,貴族與王朝形成較長時間的共存共榮,有利於維持和鞏固正常的統治局面,保證了王朝統治的有效運轉。
由於世卿世祿制存在著僅憑出身不論才幹的先天缺陷,夏商西周的統治者也注意採取貢士和鄉舉裡選等辦法,從基層選拔一些優秀人才進入行政階層,以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商王盤庚曾經談及商代的選官原則為“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並引用遲任的話,進一步申明“人惟求舊”(《尚書·盤庚》)。舊人就是指商王室的血親貴族和異姓功勳貴族,其中以王室血親貴族為主。商王朝給商王的諸多叔父、同宗族的同輩兄弟以高官厚祿,組成血親集團,如微子、王子比干等。同時也任用一些異姓功勳世襲貴族,如伊尹等。
商代任用親舊貴族,也有一定的甄選標準。這些標準大致如下:首先就是要別親疏遠近。其次,忠於商王。商王盤庚在勸誡臣下時,就希望他們完全遵照王的意思去辦事,並對這些人很敬佩。再次,以國家之事為重,不自私自利,不貪財好貨。商王曾經明言自己不會任用那些貪財好貨之徒,而願意任用恭敬為國家利益、人民營生出力的人。第四,對部屬人民愛護,不加戕害。有商王曾勸誡官僚不要侮辱年老體衰的人,不要欺凌弱小。第五,做好本職工作,不亂起妄言,不擾亂政治。
商王任用親貴的同時,在政治改革的特別時期也會破格任用一些富有才華、出身微賤之人。商王武丁繼位之後,商王朝面臨諸多困境,“比九世亂”(《史記·殷本紀》)。然而,此時他身邊的親貴們多是平庸無能之輩,而且逐漸形成強大的政治保守勢力。對武丁的改革百般阻撓。武丁自己曾在民間生活,深知他們中間有治國良材。傅說就是當時出身微賤、但富有才華的人才。
根據文獻記載,傅說曾是名築城的奴隸,“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巖之城”(《墨子·尚賢下》),還有人說他是囚犯。總之地位很低下。但是他很有治國的才華。武丁為了起用傅說也打破了很多常規。武丁三年不說話,尋找對策,最後說謊稱自己做了個夢,夢到一位具有經國濟世之才的人,命令下屬去找。這樣才把傅說招到了身邊。武丁得到傅說之後,君臣相得,魚水和諧,終於收到了較好的治理效果。
對商湯來說,伊尹也是非常時期任用的非常人才。商湯當時有滅夏的雄心,但缺乏有才華的人來輔佐。伊尹當時只是一個耕於有莘之野的農奴,也有人說是陪嫁的媵臣。他因為能做出可口的飯菜,常被商湯引在左右,他也以做飯打比方,跟商湯講說治國的大道理。商湯以為他有才華,於是任用為相。商湯在伊尹和另一位賢臣仲虺的輔助下,終於率領商族及其盟友打敗夏桀而建立了商王朝。
值得一說的是,在特別情況下,商王破格提拔人才只是個別的現象。商王朝最主要的還是親貴政體,用親用貴仍是當時官員選拔的基本原則。
商代的選官除了以上所言一些狀況以外,還有臨時任官現象存在。
臨時任官就是商王根據現實政治的需要臨時任命官員。商代臨時任命的官員有一類是已經有一定職務的貴族。甲骨文中的“御事”有用事的含義,這一類卜辭中的人物往往具有臨時任命的性質。《甲骨文合集》21698記載“啟入御事”、《甲骨文合集》27789“微御事來”、《甲骨文合集》5561“呼山入御事”,這裡的啟、微、山都是商王朝的貴族或方國的伯長,他們就被臨時任命去管理一定的事務。商代還有一類被臨時任命的官員本身並沒有固定的職務。商代有很多貴族的遠房兄弟、子侄,由於宗法的關係,在本族中的地位並不高,也沒有固定的職位。他們往往成為商王臨時任命的官員。
商王有時還會從俘虜、罪犯、奴隸中選取一定的人,臨時選拔為官員。殷商時期,貴族和地方伯長經常向商王朝進貢甲骨,商王會派一定的人員對這些甲骨進行檢視,甲骨文中稱為“示”。甲骨文中有這樣的卜辭“羌宮示十屯”(《甲骨文合集》7380臼),十屯就是十對,本辭意為羌宮視察十對甲骨。這裡的羌宮就是俘虜,他被商王任命來視察甲骨。甲骨文中的“啟”有時是指軍隊裡的先頭部隊,《甲骨文合集》7345記載“羌舟啟王”,這裡的俘虜羌舟就擔任了商王軍隊的前鋒。
-
3 # 魯sh濤
商朝對官員有一定的培養機制,很善於在實踐中培養官員的行政能力。舉個例子,在商王小乙在位期間,曾經讓自己的兒子武丁到民間去鍛鍊,武丁“有所勞苦於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商王小乙之所以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能夠讓自己未來的繼承人武丁在實踐中知道民間的疾苦,從而能在自己當政之後,更好地處理國家事務。
為了培養官員處理實際政務的能力,商王建立了一系列官員培訓機構。其中有這麼一個培訓機構,在裡面接受培訓的各級官員都被稱作“小臣”。出於區分的方便,商朝人在稱呼這麼一群官員的時候,就在“小臣”後面加上他們所來自的族,比如“小臣牆”就來自牆族,“小臣系”來自系族;有時則在“小臣”前面或中間加上他們當時正在從事的職務,比如如“馬小臣”是主管與馬有關事務的,“滷小臣”是專門管理鹽務的。
商朝是透過讓這些小臣在不同階段擔任不同職務的方式來鍛鍊他們的行政能力的。根據當前以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小臣吳”的任職軌跡中看得非常明白。小臣吳曾經擔任商王朝的“小藉臣”(即管理耕作的官員);之後又被派去管理“小眾人臣”;除此之外,還被派去抓捕用於祭祀的俘虜。小臣吳在這幾件事務中,擔任的職務各不相同。商王朝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這些官員能夠熟悉實際政治運作中的各種事務,從而鍛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
經過一系列的培訓和鍛鍊,這個機構中的一部分成員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這些小臣就會被選拔出來擔任商王朝的高官。占卜活動在商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負責占卜活動的貞人在商王朝職官系統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商王朝的多位貞人都是從小臣中選拔出來的。
-
4 # 啊呆兒
從夏商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即是採取的是世卿世祿制度,所謂世卿,就是在天子或諸侯之下的世族世襲地享有卿的地位並且掌有政權者。這種世卿制的出現,是他們世代佔有土地,秉承氏族社會遺留的必然結果。這種世卿制度與民族集團互為表裡,世代執政本於氏族共治之習,而氏族的存在也仰賴於世代把持官府。當時掌政的氏族都要儘量把持他們的既得利益,同一氏族的成員是不輕易排斥於權益之外的。
-
5 # 深圳小鵬哥
夏商周實行王位世襲制,此制度是與宗法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王為天下的大宗,其嫡長子為宗子,是王位繼承者,稱世子;庶子為小宗,王封其為諸侯,或留在中央為卿、大夫,諸侯、卿大夫或士,各為本支的大宗,其嫡長子為職祿繼承者;庶子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無窮。
王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天子”。這是“君權神授”觀念,而自此這種王位世襲制度就逐步完善起來。“世襲制”就是古代皇帝下臺後,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兒子,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
“家長”的傳承還可分為父系與母系。執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與君主之間可能有血緣關係,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傳弟,也有的是叔傳侄;有的是受命於王,還有的是搶班奪權、謀權篡位,故而不在世襲之例,世襲制從大禹三讓天下而不能成,“禪讓制”終結,以分封建國為基本政治制度的世襲制正式確立。
世襲制有利也有弊,對後世政權的好處: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但也有不好的地方:中國歷史上的傳統皇位繼承製原則因在窄狹的世襲範圍內選擇接班人,不可能保證皇帝素質的最佳化與崇高,所選皇帝中幼兒、白痴、浪子、昏庸之徒眾多,其禍國殃民定屬必然。
-
6 # 歷史大人物
咱們來透過史記中記載的商王武丁尋找傅說的故事來看看商的選官方法:
武丁繼位後,想要重新振興商。但望眼朝廷,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來輔佐他,幫助他處理政事。於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天晚上,武丁在夢裡遇到了一位聖人,這位聖人的名字叫說,興奮的武丁立馬起床,根據夢裡的印象畫出了說的畫像。
武丁看遍所有的官員,發現沒有一個人長的像說,於是他派官員帶著畫像去民間去找,終於在傅險這個地方找到了說。當時,說只是個築城的奴隸。說被帶去見武丁,武丁一見到他,發現他和夢中的聖人一模一樣。武丁和他談論,發現他果然是個聖人。於是就任命他為相,商果然又重新太平。
因為是在傅險這個地方找到的說,於是,人們就把傅作為他的姓氏。稱為傅說。
-
7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關於古代選官制度,現代我們最熟悉的是科舉,但是我們科舉也只是在隋朝時期產生的,才出現1400多年,五千年曆史一半時間都沒有佔到!
那麼隋朝之前選官是依照什麼標準呢?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九品中正制,起於曹魏,剩行於兩晉南北朝,直接造成了門閥氏族的壟斷,烏衣巷千年至今猶在。
三國時期之前的兩漢選官制度為察舉制,開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
比如我們常說的商朝時期的比干,就是丞相,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紂王的叔叔!
-
8 # 廖十三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同時期文字記載的朝代,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商朝國都多次遷移,盤庚遷至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故後世稱其殷商。
商朝讓你想到什麼,反正我是想到各種神話傳說,著名的《封神榜》不就是個很好的說明嗎?不過俗話說:“真三國,假封神,一部西遊哄死人”,所以不必當真!不過,商朝是一個非常信奉神學的朝代,“君權神授”,“大王 ”乃是天選之子,謂之天子。統治者也是用這招統治了人們的思想!
商朝的王位是世襲制,那麼它是怎麼來選舉自己的官員的呢?在商朝,天子之子為天子,公之子為公,卿之子為卿,大夫之子為大夫,也就形成了商朝的“世卿世祿制”,除嫡長子之外,其他子弟透過相應的學校教育之後進朝為官。但是在商朝,國家設立的培養人才的學校,都是貴族子弟在上,學校老師也由貴族官員擔任。像一些底層人民或是寒門子弟就沒有入朝為官的機會!
然而由於世卿世祿制有著僅憑身份不論有沒有才能就可以為官的缺點,商朝統治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商朝有了取貢士和鄉舉裡選等選拔官員的政策,從底層選拔一些優秀的人才進朝為官,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如有不當之處,煩請斧正!
-
9 # 論古今多少事
中國古代歷史上分為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奴隸制社會包含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夏,商,週三個朝代。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對奴隸的權利。苦力活動必須以奴隸為主,沒有任何報酬,也沒有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佔領地區的原居民、負債者和罪犯。
而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就出現在商王朝,奴隸主貴族是其統治階級,並且還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王朝實行的選官制度是延續了夏王朝的王位世襲制度。
商朝的建立商朝是由商湯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的朝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朝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王朝。
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後,由於各種原因,國都頻繁的遷移。一直到了盤庚遷至殷以後,商朝的國都才得以安定下來。商朝在殷建國都長達273年。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殷商"。
商朝總共相傳17世31王,建國長達554年。商朝毀於末代君王帝辛手中,在公元前1046年,帝辛在牧野之戰中被姜子牙率領的西岐大軍擊敗後,帝辛隨後在宮內自焚而亡。自此商朝被周朝所取代。
商朝的選官制度商朝實行王位世襲制度,是延續了夏朝的王位世襲制度。這個制度是與宗法制度相結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其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度演變而來的,是以長子繼承製度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
它們與當時實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緊密相結合。那些擔任王室或者是諸侯國官職的大小貴族世家,就是受封的各級官員,他們均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原則世代相襲,佔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壟斷官職。
在中國古代王被視為天之驕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天子"。這是“君權神授”觀念,從此這種王位世襲制度就逐步完善起來。"世襲制"就是古代皇帝逝世以後,將皇帝的位置轉給自己的兒子,就是名號、官職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
"家長"的傳承還可分為父系與母系。執政的君主也有傳承,君主與君主之間可能有血緣關係,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傳弟,也有的是叔傳侄;有的是受命於王,還有的是篡位奪權,因此不在世襲之例,世襲制從大禹三讓天下而不能成,“禪讓制”終結,以分封建國為基本政治制度的世襲制度正式確立。
世襲制度有利也有弊,對後世朝代政權的影響: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中國古代疆域的初步奠定和華夏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傳統皇位繼承製度原則因在狹窄的世襲範圍內選擇接班人,不可能保證每位皇帝素質都一樣高,所以選擇皇帝中幼兒,白痴,無能之徒眾多,因而其禍國殃民一定是必然的。
商朝的總結商朝建立以後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進步。商朝的農作物、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也進一步完善,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鼎盛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
-
10 # 多讀書有好處
1、夏、商、周時代:“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透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擔任官員的大小貴族必須經國學教育,學習相關禮儀知識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於學”。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
回覆列表
與分封制相適應,商周的官員選拔採用”世卿世祿制“。三代(夏商周)時期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是貴族,……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