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慈史

    說漢武帝窮兵黷武,通常有一個很重要的論點就是《輪臺詔》,並認為這個是罪己詔,但是其實這個詔書在歷史上也頗有爭議,個人認為漢武帝是個好皇帝,如果說把整個漢朝民族國家意識歸為一個整體來看,漢武帝是有功勞的,當然了常年的戰爭對每個百姓本身是很殘酷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輪臺詔徹底否定了窮兵黷武

    輪臺詔是不是罪己詔,這個有很大爭議,因為這個詔書本身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輪臺地區屯田的提案,並對派遣李廣利出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同時仍要求各級官員提出補充武備的方法。

    其實這個詔書的內容已經說明了漢武帝沒有窮兵黷武,窮兵黷武的意思是竭盡所有的兵力,任意的發動戰爭。首先漢武帝初年的戰爭都是為國家開疆拓土,保證邊境安全,對匈奴的戰爭則是直接解除了農耕文明最基本上生存威脅,可以說是自衛反擊戰,怎麼能說是窮兵黷武。

    至於對西域小國發動的戰爭,在輪臺詔中也明確承認了錯誤,並且否定了輪臺屯田進一步擴大戰爭的意見,全面調整的國防策略,從全面擴張進攻轉向了恢復國力的守城,這說明漢武帝即便在晚年依舊對國防政策有著清楚的認知,知道國力已經不足以支撐了。

    二、好皇帝的標準

    漢武帝既然沒有窮兵黷武,那麼至少可以說漢武帝的汙點減少了一個,那他是不是好皇帝呢?這個要看好皇帝的標準,勤政愛民,降低人民負擔的叫好皇帝;開疆拓土,為後世贏的百年的和平,當然也叫好皇帝,但是國家集體意志的實現往往是互相矛盾的,要和平就要透過戰爭去解決競爭對手,那麼就必然增加人民的負擔,比如漢武帝前期全國有五千萬人口,而到末期不足兩千五百萬,戰爭除了直接消耗青壯年,也對國內的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很多事情往往兩難。

    但是從漢武帝對後世的歷史影響來看,他將整個中原王朝的疆土擴大的整整兩倍,為中華民族的國家的疆域打下了雛形,同時加速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建立漢族作為中華民族根本的自信心,這些作為都可以讓漢武帝名垂千古。

    三、晚年改變了方針

    而漢武帝一朝百姓所承受的巨大負擔,這個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苦難。而且作為一個富有遠見的政治家,漢武帝在晚年也意識到轉型的問題。所以對自己的部分政策進行調整,將對外擴張時期暫時結束,正是因為他的政策調整,為後面的昭宣二帝更好的休養民力提供了政治保證,否則作為繼任者要推翻前任的國家方針還是會面臨很大的阻力的。

    這樣一個敢為民族千秋萬代承擔責任,又勇於正視自己的不足和缺點的皇帝,如果說還不是一個好皇帝,那又有什麼樣的皇帝配稱為“好皇帝”呢?

  • 2 # 血山飛蟲

    漢武帝公正的評價,就是一個敗家子和2B,哈哈,他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代儒家拼命吹捧他,根據我多年人生經驗,他就是相當於炒股票學了幾個指標還不知道止損無厘頭青年的心智水平,哈哈,一條路走到黑,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別人都呼天搶地了,他什麼都不耽誤的,吃喝玩樂一切如常,哈哈!這樣的弱智青年現在到處都是,隨便一抓一大把。

    你看看他造成的幾次重大損失,駭人聽聞,我不說衛青霍去病了,我說衛青霍去病是棒槌,你們始終不服,就說說李廣利,李廣利最後一戰,損失了7萬士兵和至少十萬匹戰馬,這個是史書明確記載的,這個損失就遠超過薩爾滸了,薩爾滸損失了44000名士兵和2萬8幹匹戰馬,你們看看漢武帝多敗家!

    漢武帝之所以沒有被推翻,純粹是早期東亞發展水平低,東亞3大國北韓南韓日本越南連影子都沒有來!中國當時在世界上就是巨無霸國家,但是中國為什麼能夠形成巨無霸國家呢?這個實際是中國處於人類遷移和文化發展的分支末端,很容易形成超級大國,當然這個也不能怪漢武帝,既然你形成了超級無敵的大身軀,自然頭腦就簡單了,哈哈,事實上後來的中國統治者在主觀意識形態領域始終處於落後狀態,到了宋朝打仗還鬧出天兵天將的笑話,哈哈!

  • 3 # 歷史至上

    漢武帝是一個很霸氣的皇帝,漢朝經過了“文景之治”的修生養息之後,國力蒸蒸日上,他沒有安於享樂,而是積極準備軍事力量。他四處征戰使國家的領土足足擴大了一倍,這是非常難得的。

    漢武帝在位之前的領土

    漢武帝在位之後的領土

    他晚年下罪己詔,說自己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他公開認錯,展現出一個明君的姿態。但是匈奴侵犯大漢邊境,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出兵攻打完全是明智之舉,而使西域諸國臣服,開闢絲綢之路,則是有利於百姓的經濟發展的。

    百姓雖然窮困,但是商賈卻非常有錢,漢武帝採取了很多措施抑制商人,改革幣制,改善經濟狀況。

    雖然漢武帝也有很多缺點,例如奢侈浪費,晚年巫蠱之亂,濫殺無辜等等。但是我認為他還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他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使得華夏民族威名遠揚。

    晚年他敢於面對自己的過失,想要重拾漢朝息兵養民的國策,這也是最符合漢朝形式的政策,也為之後的孝宣中興埋下了基礎。

  • 4 # 文史小牧童

    評判一個皇帝的貢獻需要放在歷史影響力去看待,而評判一個帝王的好壞則需要從文治武功去分析。

    漢武帝先後經歷了七國之亂、匈奴不斷騷擾入侵的歷史背景,從漢初到“文景之治”均推崇道家黃老之學的無為政治思想,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另一方面社會體系的運轉僵化,新的吏治政策難以推行、後宮干政等諸多因素制約,這也是在漢武帝面對內外壓力下決心進行大力改革的原因。

    文治方面:

    (1)在制度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思想,頒佈“推恩令”分化各國諸侯勢力,避免了七國之亂的覆轍。

    (2)重視文化建設、收藏圖書,重用四方文人賢士。並設立太學,鄉學,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教育。政府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廣開獻書之路。政府藏書處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宮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國家圖書館。

    (3)在人才選舉上,設立舉賢制度,不拘一格,多次釋出求賢詔,唯才是舉,親自策問,透過考試,可以直接做官。

    (4)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形成了獨特的官員選拔制度

    (5)在經濟上,改革幣制,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改變鹽鐵製度,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軍事武功方面:

    (1)開疆拓土: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東北並北韓設四郡,平定西南閩越沿海部落,西方設定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西漢版圖東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了漢地範圍;

    (2)外交方面: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從西域引進胡(黃)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蘿蔔、葡萄、汗血馬、核桃、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而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絲綢之路的開拓,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與融合,對後世影響意義深遠。

    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湧現出了衛青、霍去病、李廣這樣的歷史名將,也產生了司馬遷、東方朔、董仲舒、司馬相如這樣的歷史名人。

    晚年漢武帝由於崇信方術祭神求仙、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連年戰爭,民生凋敝,引發統治危機,爆發巫蠱之禍,太子更是淪落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加之地方天災的影響,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使得漢武帝不得不深刻反思一生的功過是非,於公元前89年對外頒佈《輪臺罪己詔》昭告天下。

    漢武帝的貢獻對於歷史而言,是建立了一系列的社會制度,後代王朝更迭均是沿襲漢制;打敗匈奴的戰爭,使得一部分匈奴向西發展影響西方歷史的變動,絲綢之路的建立更是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程序,對於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的皇帝而言,重軍事輕民生的治國方略,使得後世爭議頗多,正是:“千古帝王身後事,留待後人來評說”。

  • 5 # 五酒煮史

    評價一個皇帝是不是好皇帝,如同評價一個人是不是好人,都不是單純的好與壞那麼簡單。

    關鍵在於,這種“好”“壞”的標準是什麼?自秦始皇至今兩千餘年,好皇帝的標準大致可以總結出兩個方向:其一,文治、武功、刑賞有度、寬仁愛民;其二,生前施政的善惡,後世影響的善惡。

    從“文治、武功、刑賞有度、寬仁愛民”看待漢武帝的好壞

    好皇帝的傳統標杆

    嚴格來說,中國兩千年曆史中,能夠做到以上四點的皇帝,一隻手就能數過來。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漢宣帝和唐太宗。

    前者以六世基礎開創“孝宣中興”之盛世,降服匈奴,大破西羌,設西與都護府,同時又寬簡為政、輕徭薄賦、撫卹百姓……班固在《漢書》中曾給予了高度評價,不吝讚美之詞。

    “孝宣之治……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信微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後者更有名揚後世的“貞觀之治”,並先後平定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等國,使得唐朝兵威遠播,四夷降服,唐朝的皇帝自此以後被諸國尊為“天可汗”。

    雖然他“私德”有虧,身背弒殺兄弟的惡名,但文治武功確實無出其右,司馬光甚至稱讚其: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漢宣帝和唐太宗在文治、武功突出的同時,還能做到寬刑愛民,這在歷代皇帝中是極為難得和罕見的。

    文治武功,一損一盛

    有了這兩個參照的標杆楷模,我們先對比分析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毋庸置疑,漢武帝在“武功”方面赫赫威名,南滅百越,北攘匈奴,東伐北韓,西征大宛,匈奴大單于為了躲避漢軍兵鋒,遠遁漠北。自此以後,漢朝聲威震撼四夷,漢軍兵威無人敢逆。

    漢武帝在位其間,第一次讓漢朝乃至古代中國以征服者的姿態亮相於世界,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前無古人的開創之功。漢民族得以漢朝之名命名,於此而言,漢武帝功不可沒。

    可惜,他的赫赫武功並非憑空打出來的,而是依靠“文景之治”四十年積澱,用數千萬漢朝百姓以身家命堆出來的。

    到後漢時,時人對漢武帝的褒貶就已經有兩極分化的趨勢,位於兩漢之交的學者桓譚在對他盛讚的同時,也相對客觀的進行了批判。

    “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徵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惟漢家最為盛圖……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

    比較而言,後漢末年史學家荀悅的批判則更加尖銳,從治政到用兵,無一能免,指責其文治有始無終,對外窮兵黷武,致使民力衰竭,甚至於毀掉了“文景之治”的大好成果。

    “然猶好其文,未盡其實;發其始,不克其終。奢侈而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焉。”

    這些指控雖然有些過於偏激,也足以證明漢武帝之“武功”,是以犧牲“文治”為代價達成的。

    酷刑濫賞,壓榨民力

    熟悉漢朝歷史的人,應該都不會否定漢武帝殘暴弒殺的評語。他殺掉的大臣不計其數,在位期間十三位宰相,便有七位不得善終。葛繹侯公孫賀得知自己即將被任命為丞相時,曾害怕禍延於身,竟不敢接受丞相的印綬。

    不過,以漢武帝之霸道,怎麼能讓他如願呢?徵和元年,公孫賀果然被滅族。

    漢武帝的殘忍之處,不僅僅於此。但凡有人敢於忤逆他的心意,大機率會被以各種罪名處死,腰斬、棄市、滅族這些殘忍的刑罰使用起來如同家常便飯。

    大司農顏異因為朝廷政策而開罪漢武帝,酷吏張湯秉持其意,以“腹誹”的罪名將他殺死。

    擅殺大臣令人齒冷,殺人的罪名則更顯可笑,僅僅懷疑某人產生過某些念頭,就可以此為罪名,將其處死。所謂“腹誹”之罪,可笑之餘,則更突顯了漢武帝的暴虐與濫刑。

    關於此類例子舉不勝舉,如李陵兵敗以後,太史公司馬遷,只為他辯冤了幾句,就因此獲死罪,遭受宮刑,僅僅聽聞李陵在為匈奴人練兵的謠言,便將其夷滅三族。

    有人說,武帝晚年昏聵,才導致殘忍嗜殺,暴虐無道。但仔細分析其所作所為,很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做出的決定。

    後元元年,漢武帝決意立劉弗陵為太子,但於同時卻殺掉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給出了合乎邏輯的解釋。

    “然,是非兒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所謂“立子殺母”的濫觴便源自於此。

    至於壓榨民力,除為了窮兵黷武,還要滿足漢武帝無限膨脹的私慾,大興土木,營造宮室,興建墓地。僅僅興建墓地一項,每年便耗費漢朝歲入的三分之一,如此數十年,直至駕崩為止,堪稱窮奢極欲至極。

    正是因為如此不知節制的壓榨民力,到了他執政晚年,漢朝人口由五千萬腰斬,只剩下不到一半。所以,後世曾有人將他的暴虐與秦始皇並稱,這並不過份。

    《輪臺詔》以後,漢朝確實與民休息,不再打仗,不再大規模興建土木。但造成的傷害已成事實,難道僅僅因為一封詔書就抹去所有的罪孽嗎?

    彼時的漢朝百姓,哪家沒有男兒戰死?哪家沒有寡婦夜間涕泣?尤其關東百姓,困苦日久,流離失所,嫁妻賣子的事情屢見不鮮,連嚴苛的律法都不能禁止。

    漢朝百姓受到的傷害,幾乎可用罄竹難書來形容,無怪乎荀悅曾批評漢武帝毀了“孝文之業”。

    所以,即便《輪臺詔》真的是罪己詔,也不能否定他窮兵黷武,壓榨民力的惡政。

    憑此而論,漢武帝除了“武功”可以稱道外,既濫刑弒殺又殘酷的壓榨民力,其惡政更導致漢朝人口減半,根本算不上一個好皇帝。

    生前惡政,死後善聲,千秋功過,滿譽滿謗

    惡政與善聲

    透過以上可知,漢武帝惡政累累,顯然不是個好皇帝,但他卻在後世為人所稱道,甚至連班固都在《漢書》中毫不掩飾的讚美其有“三代之風”且“雄才大略”。

    難道以班固這種世家出身的史學家都要曲筆阿諛嗎?

    這就涉及到了評價皇帝好壞的另一個標準,其人對後世影響究竟有多大。

    一分為二看待問題,漢武帝矛盾的名聲其實並不矛盾.他雖然窮兵黷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但能夠懸崖勒馬、晚而改過、託人得當,才避免了其死後漢朝的動盪危機。

    也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武帝:

    “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然而,僅僅改過,絕不可能掩蓋惡政帶來的罵名。

    漢武帝雖然生前有惡政,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罄竹難書的災難,但他“獨尊儒術”,開疆拓土,以開創之功,一舉奠定強漢基礎,為後世中國帶來了極為深遠的、不可替代的影響。

    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他死後“善聲”繞樑,千年不絕。

    千秋功過

    對於漢武帝窮奢極欲、窮兵黷武的批判,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宋以後漸漸淡去,人們更樂於提及的,是他雄才大略,削平四夷,盡去後患……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漢人在五代以後漸漸失去了漢唐時期的勇武霸道,宋之文盛武衰,明之外強中乾,都讓這個古老的農耕民族在馬背民族面前吃盡苦頭和難堪。對於昔日強漢,人們有著空前的嚮往與懷念,這種心思最終被寄託到雄才大略、武功赫赫的漢武帝身上。

    由此,便更強化了他死後的善聲。

    無論施政者,抑或平民百姓,都希望再出現一位漢武帝般的鐵腕強權皇帝,使強漢再現華夏。

    但這終究只是當世之人的一廂情願,惟其如此,才顯當年“開創之功”的難得和珍貴。

    千秋萬載之下,漢武帝已經不僅僅是漢武帝,他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寄託著每一個普通華人重回強漢盛世的渴望。

    結語

    以上所述,人們印象中的漢武帝早就與本來面目相去甚遠,功與過都不過是故紙堆中褪色的文字。批判他的人,希望當世之朝廷能夠以黎庶蒼生為念;讚美他的人,則希望再現漢人“雖遠必誅”的輝煌。

    那麼,漢武帝究竟是不是好皇帝?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相信每個人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肌肉男到美少女的轉變,顏值超高的榮耀20青春版是否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