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噼裡啪啦嘞
-
2 # 兇猛青史
雍正帝,建立的“密立皇儲”制度,確實有效避免了皇子們的手足相殘。
追溯起“密立皇儲”的動機,主要是雍正帝親眼目睹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慘烈權鬥。
康熙帝,子孫極多,存活下來的兒子總共有24個兒子,女兒12個。而這些成年阿哥們,又大多繼承了康熙帝的優良基因,相當多的皇子們素質優秀,頗有能力,這就導致了,人人都覺得有競逐皇位的可能性。
康熙帝早立太子,而太子胤礽也有安邦定國之才,所以其身邊聚集了一個小圈子,稱為太子黨。同樣幾個能力不凡的皇子,包括大阿哥、八阿哥都有各自背後的擁戴團體。
由於,事先已經公佈了太子人選,康熙帝又比較高壽,這就導致了,金鑾殿裡出現了幾個不同的政治團體,這幾個政治團體之間為了角逐皇權,進行了激烈的內鬥,這對王朝的穩定,產生了極壞的後果。
鑑於此,雍正皇帝,決定事先隱瞞皇儲的真正身份,這樣一來,理論上每個皇子都有角逐帝位的可能,同時又不敢胡作非為,因為萬一自己是皇儲,那麼也可以暗中被廢黜,如果自己不是皇儲,給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就失去了競逐皇儲的可能。
而對於朝中大臣,也不必為了攀附阿哥,而進行站隊,因為皇儲真正的身份,只有最後才揭曉。
總的來說,雍正的秘密立儲政策,完美解決了皇子間為了爭奪帝位的鬥爭。
-
3 # 南朝居士
北宋以後的一千年,立儲出現問題,只有滿清的幾個皇帝,
秘密建儲,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這跟立遺囑有什麼區別?很聰明?還是很高明?
如果是在宋朝以前,別說秘密立儲了,就是你光明正大的立儲,甚至培養太子的政治根基,太子都不一定能爬上皇位,都不一定能坐穩皇位。
立遺囑能生效,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如果是亂世,別說立遺囑了,就是你臨死前指定接班人,都有人能搶了你的家產的,
同樣的,秘密立儲立的太子能爬上皇位,是因為官僚制度的成熟,一個成熟的官僚制度下,還需要秘密立儲嗎?
兄弟相殘的原因就在於,皇帝給了他的兒子們權力,讓他們去鬥,如果皇帝不給機會,他的兒子們根本就沒有斗的機會。
皇子們封王,王只是爵位,不是權力,更不是政治權力,如果皇帝不讓他們身兼官職,他們是沒有權力的,更鬥爭不了。
兩宋和明朝,有皇子爭奪皇位?除了一個朱棣的兒子漢王朱高煦,這個也是朱棣給他權力讓他去斗的結果。
所以,皇室內訌,兄弟相殘,基本上是皇帝刻意製造的結果,而不是他們生來就有鬥爭的機會。
-
4 # 青燈問史
皇儲,俗稱皇太子,也就是皇帝死後的接班人,是君主集權王朝的根本,俗稱“國本”,要是國本有什麼閃失,那麼就意味著國家或者王朝的走向發生變化,有時候可能帶來是毀滅性或者災難性的。
先說制度背景。滿清王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最早是以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為依據的。八旗制度帶有貴族民主色彩,努爾哈赤死後沒有確立繼承人,透過八旗制度進行推選,皇太極脫穎而出,成為大汗,後建立大清王朝。皇太極充分吸納漢族的政治制度,不斷對八旗制度進行調整改變,使得八旗制度在吸納漢族政治制度的基礎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那就是皇權逐步取代八旗諸王的議政權力,但是並不徹底。
皇太極死後,仍然沒有完全建立起規範的繼承人制度,皇太極也沒有指定接班人。在八旗基本思想和諸王勢力的博弈下,福臨走上接班人的崗位。滿清在福臨手中入主中原,並最終完成王朝的統一。他進一步改進以八旗為基礎的政治制度,進一步削弱了八旗諸王和大臣的權力,皇權獨攬的格局得到進一步強化。
這是滿清關於繼承人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大前提,皆源於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而大一統王朝如果繼續實行八旗政治制度,很顯然不大現實。繼承人制度作為八旗制度的核心之一,無始終無法解決好相關問題也是正常現象。
到了康熙皇帝手裡,已經演化成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八旗制度,權力已經變得想當微弱,皇權獨攬的形式基本形成,這也是康熙能平三藩,收臺灣,開疆擴土的先決條件,如果皇權一直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掣肘,那麼康熙可能一無所成。
再說具體問題。在滿清皇帝的思維裡,讓皇子們參與政治是理所當然的優秀傳統,因為可以透過涉足政治,磨鍊皇子們從政的能力和才幹,並從中發現更為優秀的皇子,為選擇接班人打基礎。這種思維好是好,也因為如此,清朝尤其是前期的皇帝們個個都是能員干將,沒有昏君暴君,基本是都是一水兒的明君。
但是這也滋生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皇位的誘惑太大了。皇子們會奮不顧身,你爭我奪,甚至是相互碾壓殘殺來獲取皇儲之位。
康熙皇帝早些年間,接受了漢族大臣的建議,確立了滿清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太子胤礽。在當時的條件下,康熙皇帝因為政治需要,而且本人也英明神武,所以尚且可以掌控局勢。但是隨著皇子們一個個都長大之後,並參與了政治之後,形勢逐漸失控。九子奪嫡攪得康熙皇帝晚年焦頭爛額,太子胤礽被兩廢兩立,糾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皇儲制度的不完善。
漢族帝國採取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如此,確立嫡長子為皇儲之後,同時還規定皇子們不得參與任何政務,這樣就避免了皇子們與皇儲爭奪權力發生結黨和衝突事件。而皇儲在皇帝還沒有死的情況下,一般也不得獨立進行執政,這就避免了皇儲與皇帝爭奪權力的現象。所以,皇權交接很平穩,不會出現打架的事。
但是康熙皇帝既讓皇太子參與政治,又讓皇子們參與政治,這就形成了皇儲與皇帝爭奪權力,皇子們與皇儲爭奪權力的情況,不亂基本不可能。
最後說雍正的秘密立儲制度。讓皇子們參與政治,是大清王朝的優秀傳統,也是保持大清少有昏君暴君的基礎,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就曾有大臣建議按照漢族嫡長子制度執行,讓皇子們退出政治活動,但是遭到康熙的否決。
雍正作為後來之君,不可能因此否定了康熙的決定,且若干單純從康熙的觀點來看,的確可以保證繼承人的基本素質。唯有難以解決的就是為爭奪皇儲皇子們的相互搶奪問題。
雍正於是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來規避皇子們爭搶皇儲之位帶來的朝野震盪和政治影響。在這一制度下,皇子們不知道未來誰是接班人,若是爭搶過度,自己到頭來不是,就會面臨更大的個人災難,使得皇子們為儲位只能束手束腳。
當然,秘密立儲並不是簡單的一張紙,同時還伴隨著比如權力約束等相關問題的約定,比如最關鍵的軍事兵力的指揮,建立一定製度以約束皇子們對此的控制權。
康熙之後的皇帝們,生育能力顯然在呈下降的趨勢,這使得九子奪嫡的現象也越來越少見,秘密立儲執行起來的難度當然越來越小。雍正雖然是秘密立儲的第一任,但是誰都知道弘曆是接班人,其他皇子也就主動靠邊站了,後世的皇帝們也越來越聰明,將皇子們的權力也進一步進行了約束,使得皇子們參與政治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結黨的形勢也不像康熙朝出現八爺黨那樣龐大的勢力。
所以,雍正的秘密立儲還是比較成功的解決了因為皇儲爭奪帶來的手足相殘事故,但是也不見得是最佳的方案。歷史總是在不斷前進的,只要王朝帝國還存在,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
5 # 四川達州人
秘密建儲是滿清的無奈。
前面三代酋長,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死後都是以滿清貴族的軍事實力說話,順治則是特殊情況下選擇已經得過天花的康熙。
所以康熙就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立儲。
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因此,仰慕漢族文化的滿清貴族開始推崇嫡長繼承製,結果康熙自己玩脫線。
康熙給予胤礽最好的待遇,最好的老師,結果沒有教他如何做兒子,做兄弟。最終只能廢除胤礽,選擇雍正。
雍正也頭疼啊,嫡子早喪,選擇了弘曆。結果弘時離心離德,依附政治死敵八阿哥。所以雍正創造出秘密建儲。以避免太子過早確立身份形成政治集團威脅皇權。
倒不是說滿清皇帝不希望嫡長子繼承製,而是除去道光這個獨苗之外,歷代滿清皇帝都沒有機會立嫡。
秘密建儲有用嗎?
實際只是強化皇權到極致,以前皇帝公開立太子之後,太子就會被大臣監督甚至彈劾,而秘密建儲之後,大臣連太子是誰都不知道,如何監督儲君呢?
所以,秘密建儲的根本目的不是皇帝期望的和諧兄弟關係,而是強化皇權,利於皇帝自己觀察甚至隨時更換太子。
而所謂避免手足相殘,不過是附帶作用。
-
6 # 布夫舟
雍正的密立皇儲制度是怎樣的?
雍正之所以搞出這個密立皇儲制度根本原因在於康熙時期諸皇子奪嫡過於慘烈了。
康熙十四年,康熙根據嫡長子制立胤礽為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又廢掉幾十年的老太子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又復立胤礽為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又廢掉太子胤礽。
太子兩立兩廢,可見當時皇子奪位有多麼激烈。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猝死,雍正遵從遺詔繼承皇位。由於康熙生前非常重視黃十四子胤禵,所以多有傳聞雍正是篡改詔書。
雍正這一特殊經歷促成他對皇位的繼承製度進行改革,於是他便創造了秘密建儲制度。為此,他特意在雍正元年八月八十七日向大臣說明了這一制度的具體做法:
(1)皇帝親自立下詔書,一份放在宮中最高處的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另一份則有雍正隨身攜帶。除了皇帝,其他人不許檢視。
(2)儲君的人選完全由雍正皇帝決定,其他大臣不得參與。
(3)皇帝臨終的時候,密詔公佈。
秘密建儲的優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選接班人,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嫡長子繼承者,另外一種則是立賢不立長。皇帝非常重要,所以應該選賢明的人做皇帝。可是問題在於實際操作中存在問題,一是很難判斷哪個皇子最賢明,而是落選的皇子內心不服氣,畢竟誰都不會承認自己不如別人。所以大多數的時候,皇位的繼承是嫡長子制。
雍正的秘密建築可以說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擇賢而立,這便於皇帝選擇賢明的皇子做皇帝。另外,過去的制度會公開立儲,這使得皇子和大臣容易結成黨派,比如康熙時期的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不利於朝局的穩定。秘密建儲可以有效的避免這個問題,因為不知道新皇帝是誰,不會迫使大臣選擇站隊。
秘密建儲的後續發展。秘密建儲制度第一次使用便是乾隆繼位,這也是最成功的一次。不過乾隆後來使用這一制度卻發現了問題。
乾隆第一次秘密建儲的是七歲的嫡長子永璉,不幸的是乾隆三年永璉就去世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問題,乾隆秘密建儲依然有著“嫡長子”的思想,因為七歲的孩子,很難斷定是否賢明。所以乾隆表示不一定會完全依照秘密建儲這一方式。
不過到晚期的時候,乾隆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意識到秘密建儲的好處,所以他把秘密建儲作為正式制度,昭告天下。
嘉慶皇帝實行這一制度的時候,卻遇到了問題。原因就是嘉慶秘密建儲,身邊的人不知道傳位詔書在哪裡,這使得道光繼位非常的有爭議。
道光傳位給咸豐的時候,詔書居然還有“皇六子奕訢為親王”,可見道光內心的猶豫。
咸豐傳位的時候,只有一子,後面同治、光緒均為子嗣,秘密建儲可以說名存實亡。
秘密建儲能夠減少皇子們手足相殘,但是會增加皇帝和皇子的敵意。秘密建儲的確是有很多優點的,它也能夠減少兄弟之間的同室操戈,但是真正避免皇子之間的手足相殘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秘密建儲讓每一個皇子都有希望繼承皇位,客觀上每個皇子都不會放棄皇位。其次,秘密建儲不透明,皇帝的繼承人缺乏足夠的培養和鍛鍊,難以服眾,這也給了其他皇子可趁之機。
回覆列表
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一改其父康熙皇帝明立太子的先例,將心中屬意的皇太子人選秘密寫入傳位詔書,而後召集文武大臣宣佈自己已經確立了太子人選,但並不將選定何人公佈,只是命令將傳位詔書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等到皇帝駕崩後,再由眾人共同開啟,宣佈皇儲人選,登基為帝。
從康熙朝晚年發生的“九王奪嫡”事件中險勝的胤禛,對當時皇室兄弟之間的手足相殘、勾心鬥角依然心有餘悸,為了避免自己的皇子們同樣發生同室操戈、相煎太急的宮廷慘事,雍正皇帝才創設了“秘密立儲”制度。
秘密確定皇儲人選,皇子們也就沒有了攻擊物件,朝臣們也沒有了依附物件而結黨相爭,從制度本身看確實能有效的避免奪嫡之爭的發生,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雍正皇帝費心創設的立儲制度真的能夠很好的解決皇位傳承問題嗎?
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秘密立儲”並不公平,更對大清王朝無益。
康熙皇帝明立太子雖然自己的主觀臆斷起著主導作用,但畢竟有朝臣的建議和影響。首次廢黜太子胤扔以後,更是下令在京朝臣共同推舉新太子人選,希望透過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舉方式,確定大清王朝的皇位繼承人。康熙皇帝的做法更符合朝臣們的心意,畢竟擁立一個支持者眾多的太子對清王朝是有好處的。
雖然在推舉過程中,出現了朝臣結黨串聯的罪行,康熙皇帝終止了推舉命令,仍按照自己的心意將廢太子胤礽復立,但也是在徵求了眾多大臣的意見以後才決定的。康熙皇帝在選定太子人選的時候,廣為徵求朝臣意見,力爭取得朝臣們支援,並不是沒有道理,而是意義深遠的舉動。一是可以為了自己贏得廣納臣下之言的形象,說明自己並不是獨斷專行的蠻橫帝王;二是有了朝臣的支援和理解,將來太子繼位也不至於發生政壇動盪,朝局不穩的局面,這是至關重要的。
而“秘密立儲”制度中對皇儲人選的決定權只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的主觀臆斷佔據著主要位置,其私人感情更是左右著皇儲人選的最後決定。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感情,難免會因為自己感情的厚薄、個人好惡甚至會根據皇子的一件小事,一個動作乃至一個表情影響皇儲的選定。這對於清朝以後的發展和鞏固並不是一件好事。
再者,“秘密立儲”制度並沒有杜絕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雍正皇帝創立“秘密立儲”的初衷就是為了避免皇子之間發生手足相殘的奪嫡之爭,可是制度的推行真的杜絕了奪嫡之爭嗎?並沒有!
雍正朝,皇三子弘時被雍正皇帝處死真的僅僅因為他為胤禩、胤禵等人說了幾句好話嗎?顯然不是!皇帝痛下狠手處死自己的皇子,只能是關乎到江山社稷、皇位傳承的大事。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將皇四子弘曆的名字秘密寫入傳位詔書,雖然並未公佈皇儲人選,但其在雍正元年、雍正二年接連兩次委派弘曆前往景陵祭奠康熙皇帝靈位,這是皇帝或者太子才有的資格,這已經是表明了弘曆的皇儲身份。
皇三子弘時作為弘曆的兄長,生母系胤禛潛邸時候的側福晉李氏,遠比弘曆生母,格格出身的鈕祜祿氏高貴,弘時肯定會對雍正皇帝的決定不服,也肯定做出了爭奪皇儲之位的舉動才導致了自己的被殺。好在,雍正皇帝的皇子並不多,皇五子弘晝又是一個無心奪嫡,舉止乖張的荒唐王爺,弘曆才得以平穩繼承皇位。
乾隆朝晚年,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間的爭鬥也是甚為激烈。況且,乾隆皇帝的皇子們大多死在了皇帝前頭,好多還是年幼早夭,難道都是因為命不好,因病薨逝?影視劇中對於清朝後宮的爭鬥演繹並不全是胡說八道。
嘉慶朝,道光皇帝是在孝和睿皇后的支援下才登上皇位,如果沒有奪嫡之爭,沒有朝臣的各自支援,又怎麼會有皇位繼承的疑惑以至於需要後宮皇后來決定皇位人選?
道光朝,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間的爭鬥甚至影響到了同治朝,也並沒有因為“秘密立儲”制度的施行而避免奪嫡之爭。
由此可見,“秘密立儲”制度並沒有起到杜絕奪嫡之爭、手足相殘的目的。
雍正皇帝經過了“九王奪嫡”事件的殘酷洗禮而創設了“秘密立儲”制度,這本是他作為大清帝王為了大清萬世傳承和江山穩固的積極考慮,但因為自己的過早表態而嚴重影響了制度的隱秘性,而並沒有起到預防奪嫡之爭的作用。自乾隆朝開始,繼位元年被密立皇儲的嫡出皇子永璉早夭後,乾隆皇帝直到三十八年才確立皇儲人選。自此,大清皇帝們便不再依據雍正皇帝的做法,繼位之初就密立皇儲,而是反覆推敲和觀察後才做出決定,這導致皇子們反而為了爭當皇儲而早早的進行了競爭。所以,“秘密立儲”並不秘密,也並未杜絕奪嫡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