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懂茶帝丶

    我又要秀一下虛妄的民族自豪感了------中國民族是一個神奇的民族!

    舉個例子吧。

    個人一向有一個觀點:書在文化在、歷史在!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除了華人世世代代的言傳身教,更重要的就是中國的書,古籍。

    我要舉的這個例子就是《四庫全書》。

    我知道不少人認為修《四庫全書》其實毀了更多的書。請各位看完再噴,本人並不是要讚美《四庫全書》。

    話說中國曆朝歷代,書籍遭受多次浩劫。最早的一次是秦始皇梵書坑儒,把先秦的各國史書和《尚書》毀了一通,然而秦朝仍然在宮中留了一個備份,破秦時據說蕭何搶先一步,救出來不少(當然也有說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又一說6位地位最高的朝廷貢生中一個----伏生,私藏了一份尚書在山洞,並且活到90多歲,等到秦朝滅亡了,在漢朝又重新拿出來了。

    當然這些都是閒言。

    話說歷史一眨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朝庭修了一部將近4億字的《永樂大典》,使大量民間各種散佚的孤本得以重生。然而《永樂大典》只有原書一部,抄本一部。原書被燒或被帶進嘉靖墓中,不得而知。抄本傳到了清朝。

    當然這些也都不是正題。

    話說,到了清朝,開始修7億字的《四庫全書》。修此書時,很大一部分內容來自於《永樂大典》,另外還有就是宮中藏書和民間交上來的進書(有藏書家的、有坊間的)。

    眾所周知,在收錄的時候,《四庫全書》對底本的內容做了大量的修改、閹割,使得《四庫全書》的價值大失所望。

    然而,然而,重點在然而,

    《四庫全書》抄了7部,分別放在不同的省份。後來有3部在戰亂中損毀。

    其中有一部藏在杭州的文瀾閣。

    今天要說的重點就是文瀾閣的這部《四庫全書》。

    這一部本來也因為太平天國運動而被損毀了。然而被清朝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氏兄弟發現。

    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軍隊第二次攻打杭州,文瀾閣在戰亂中倒塌,閣中珍藏的《四庫全書》大量散佚。當地著名的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鎮躲避戰亂,發現市集上一些賣食物者所用的包裝紙居然是《四庫全書》的書頁。他們大為吃驚,立刻開始撿拾搜尋,當即收集到數十冊。又立即招募年輕力壯者數人,冒險前往杭州,到文瀾閣廢墟上翻撿搜尋,並把找到的書冊連夜運回留下,每晚都要奔波往返數十里。有時在途中遇到太平軍盤詰,就以收購字紙為名僥倖過關,以致太平軍都知道這些有字之紙能夠賣錢,紛紛把戰亂中倖存的斷簡殘編,捆載馱負,出售給丁氏兄弟。為擴大搜尋範圍,丁氏兄弟還委託書商協助收購。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總計從戰亂中搶救出8000餘冊文瀾閣的散佚圖書,約佔《四庫全書》原有數量的四分之一。

    注意,最最重點來了:丁氏兄弟只搶救回來了全書的1/4。

    於是,他們對《四庫全書》損毀部分進行了補正。

    丁丙、丁申兄弟著手補抄工作,從光緒八年到光緒十四年,歷時7年,共抄補缺失書籍2174種,補足缺卷書籍891種,計26380冊,合之劫後餘生的8389冊閣書,總數達34769冊,恢復了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規模。

    而且在補正的過程中:它彌補了原本中漏抄的部分,並恢復了清廷對原文的篡改。

    所以,這部文瀾閣版的《四庫全書》是一部沒有被閹割的古籍整合。

    這部文瀾閣版的《四庫全書》目前儲存在浙江大學圖書館。影印版市面上有售。

    不得不說這是中國一個文脈啊!

    這個文脈,原本被歪曲了,卻鬼使神差地修正回來了!

    這就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她有如小強一般的命運!

    截止2018年,全世界範圍內的中國古籍已經徹底調查清楚,總數17萬種!(四庫全書只有3000多種)

    這個數目有多大呢?江蘇省藏書佔全國古籍藏書的約10%,約450萬冊。

    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為什麼丁氏兄弟能夠做到全書補正3/4?因為1目錄在;2他們是藏書家,家裡藏書20萬卷,而《四庫全書》本身只有8萬卷)

    2、《四庫全書》總共約8萬卷,編書時收集到書籍約30萬卷,有一半未被收錄的被毀。但不代表民間收藏的副本也被毀,只是上交的那部分被毀了。當時清朝的4大藏書家就擁有藏書約80萬卷。還有眾多小的藏書家。這80萬卷約有一半完整儲存在中國至今。約20萬卷被日本人買走。

    3、所以,丁氏兄弟利用自己的藏書,才能夠用7年時間就恢復了3/4的《四庫全書》。

  • 2 # 小說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有文化的國度有著不可替代的靈魂,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不斷的千年古國,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重視歷史,且延續千年的文明古國。

    恢弘的城址、精美的玉器、豐沛的糧食儲備、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世界由此重新認識一個遠古的中國。

    1.良渚申遺成功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錘在這裡!

    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居世界第一!

    良渚文化是以良渚遺址為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主要分佈於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一支著名史前考古學文化。

    在今天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距今5300到45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標誌著良渚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時代,被國家文物局定位為“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文化具體是如何

    成為中華文明五千年實證的呢?

    玉 器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人,製作出了斧、鉞、琮、璧、璜、環、玦、鐲等形制各異的玉器,用作禮器、配飾、兵器或工具等不同用途,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工藝之高超,紋飾之精美,讓人一度誤認為是周朝甚至漢朝的古玉,根本難以想象這竟是屬於早於西周兩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傑作。

    古 城

    2007年,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的良渚遺址區發現了一座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的長方形古城遺址,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萬平方米,部分地段地表上還殘餘4米高的城牆,底寬40-60米,比西安現存的明代古城牆還寬三倍左右。城牆做法考究,底部鋪墊石塊為基礎,再用純淨的黃土堆築並夯實。

    普通居民們住在城的外圍部分,環繞中間的莫角山高臺,也就是良渚古城中宮城所在地。作為貴族墓葬的反山遺址就在莫角山高臺西北方向百米有餘的地方。

    莫角山遺址中夯築基址的發現,證明了這裡曾有過大型建築的存在,可能是有著中心神廟性質的宮殿,當時的王與貴族就居住其中。開創性的構建了宮殿區、內城和外郭三重城市格局。

    水 壩

    把目光從城內移到城外,另一證據就是在良渚古城外圍北面和西面勘探到的水利系統。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將中國水利史的開卷將從“大禹治水”提前到“良渚文明”,這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有4700至5100年的歷史。

    良渚人居住的地方,位於距山區不遠的平原上,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接受天然山谷河流的恩惠時,匯流的暴雨也常經山谷漫流向古城。

    2.良渚文化的消失與繼承

    良渚社會沒落了,但文化並沒有消失,它擴張到安徽、江西、江蘇北部近山東的地區,影響了山西南部地區,勢力幾乎遍佈了半個中國,也在側面證實了當時良渚經濟文化水平之高。比如在龍山文化的石峁和陶寺遺址就有受到良渚間接影響的痕跡,哪怕是千年以後的處於夏商時代的二里頭與殷墟也發現了源自良渚的玉器。

    文明在激烈的碰撞或是潛移默化中不斷交融新生,一個文明衰落消逝,一個文明誕生繁盛,在這之間無數明滅的線索將兩者串連,強大的包容與更新能力,才是文明在這片土地得以生生不息最根本的源頭,比起放置文明前那些遙遠的數字,這似乎才更是值得我們瞭解與銘記的。

    4、厚積薄發,以柔克剛

    做學問、做事業都是極艱難之事,需要長時間的準備、積累,等待時機,還要經受失敗、挫折的一次次的打擊,所以沒有充分的積累,貿然妄動,結果只能是失敗。

    5、海納百川,包容涵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四川大學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校訓。

    6、戒驕祛躁,平等待人

    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的態度,同時也是老子“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思想。

    7、涵養心性,誠敬存之

    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慾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

    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不同

  • 3 # 南鵬文化

    對個人增加智慧而言,是非常好的寶庫!讀書,遇到歷史事件時候會想,我要是遇到這種事情會怎麼做如此把書讀活沉澱為自己的智慧!

    對文明傳承來講,即是歷史包袱也是源頭活水!一方面,時間跨越太久遠,我們要一直去保護這些文明,去傳承這些文明,不讓它在歷史的潮流中被淘汰淹沒,怎麼推陳出新既不忘祖又跟時代融合好,這是非常費心思的也是需要多方面協調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從傳統文明中汲取出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去傳承傳播,文化才會更有活力!

  • 4 # 融通頓悟學堂

    中華五千年文明應如何找尋?

    中華五千年文明這是通常說法,其實從當前考古學上印證,中華文明已經可以上溯到七八千年前了。

    從考古學、訓詁學、歷史學均可以是發掘文明蹤跡的方法,方法雖然很多,但文明的主體非從主流文化體系來梳理不可。因為只有主流文化體系才是支撐文明幾千年傳承的核心所在,特別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其它文明的道統體系。

    個人認為中華幾千年文明的探尋以下幾個方面是最為重要的。

    一、漢字文化

    代表性成果: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六書、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

    漢語在語言學家九大語系分類中屬漢藏語系,是唯一沒有字母概念的語系。中華文字和語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區別於西方的字母文字與語言體系,透過5000多年的發展,是世界上公認最嚴謹、最系統、最複雜的文字學問體系。也是綜合反映中國政治、社會、文化、智慧文明(區別於西方科技文明)最核心的結構符號。

    字、詞具嚴謹的歸屬性,單體字、邊旁部首的組合字在發展過程中融合易理,所謂大道至簡。文字元號的外延極具道性智慧和融通性。

    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豐富過程中,組成的句子對豐富內容的表達極具多樣性,遠超西方字母文字,亦是最適合對人性揭示的哲理符號。其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的演化過程涵蓋了人類智慧的演繹程式,是梳理中華文明最為根本的憑籍和理路。

    二、易文化

    代表性成果:河圖、洛書、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五行、八卦、干支曆法,及各類預測方法,如梅花易數、奇門遁甲、鐵版神數等。

    中華幾千年文明總體就是一個易經文化。“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經可謂是中華所有學問和智慧的淵源所在。周易八八六十四卦,涵天蓋地,不論是天文、地理、人事,還是科學、科技、精神、情感、民族、家運,無所不包。

    特別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洞見和預測,更是易經文化的智慧所在,並發展出一系列有效的預測方法和數理工具。預測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先天智慧。透過建立一套符號對映系統,對萬事萬物的變化狀態進行預測,充分反映中華民族對宇宙、時空真實真相的認知水平,是洞察中華智慧文化的核心所在。

    三、禮文化

    代表性成果:禮儀文化、儒家文化、倫理文化、和文化。

    禮文化最早起源於祖先對鬼神、對天地在祭祀過程中的敬意。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自周初制禮作樂開始,在制度、文化上均奠定了後世發展演進的基礎。

    禮文化從外在形式的禮儀、禮節,一直深入到人性、倫理、精神、階級、社會道德、上層建築等諸多層面,並逐漸呈現理性、寬厚、和善等文化特質和秉性,其理論體系是中國社會、民俗、人性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四、中醫藥文化

    代表性成果: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辨證論治、經絡系統、中醫養生、修養等。

    中醫藥文化自問世以來一直是民間療疾、養生的主要依靠體系。特別強調生命與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全息性,講究天人合一、辨證論治。

    中醫對生命有著全面系統的揭示,注重培養自身體質和免疫力祛邪扶正,其望聞問切、培本固元診斷治療方式,與當前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於依賴外在儀器檢測裝置類方式有著本質區別。

    未來人類對生命的醫療保健、養護必然向中醫藥的整體、系統、環境協同、自然療法發展,中醫藥文化將會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

    五、氣文化

    代表性成果:風水、堪輿、命理學說、人體經絡學說、奇經八脈學問、氣功修練學問。

    氣文化是中華易經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準確地說應稱為生命之生氣文化。氣文化是基於宇宙生命的真實真相而揭示的,認為地球是有生命的。生命之所以能創生均是基於天地交泰,和合出生氣。

    生氣隨著日月五星等天體執行規律而氣脈流轉,生命秉生氣而生。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乘生氣就興旺,得運勢運氣,失生氣則失運、衰運、敗運。故有看風水、堪輿,看陽宅觀陰宅墳穴等。人一生均伴著命數、運勢、運氣的變化,更是命理學最核心學問。

    生氣文化是中華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最為獨特,對生命認知最為深刻的學問之一。民間的氣功養生、氣功修煉也是中華生氣文化最普遍的反映,不瞭解中國的氣文化是不可能真正瞭解中華文化。

    六、道文化

    代表性成果:太極、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周易參同契等。

    中華幾千年文明本質就是一個由大道統一起來的道統體系。從易經的易道開始,大道至簡,至後來的儒釋道三家核心學派,均是以大道為歸,只是所用概念有些表面差別。儒家謂之大學,道家謂之大道,佛家謂之般若、大智慧。

    最明顯不過的是,老子被道教尊為鼻祖,老子五千言又被後人冠名為《道德經》。孔夫子開悟後也有“朝聞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貫之”之論。佛家雖是外來宗派,更多是從認知主體心性直接切入,揭示萬事萬物的真實真相真理。

    離開道統思路想找尋明白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不可能的,也必然是旁門左道之誤。

    七、儒文化

    代表性成果: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五常(仁義禮智信)、宋明理學、心學。

    儒家文化最具代表的人物無疑是“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先聖孔子了。當然其次還有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

    儒學乃治世之學。從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更迭過程更是地位顯著。至宋明理學、心學的發展,甚至包括日本崛起的民治維新運動,均是對儒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儒文化根深蒂固地融合在整個中國社會、華人的民族特性中,是漢文化、中原文化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八、禪文化

    代表性成果:六祖壇經、頓悟學問、五宗七派、宗鏡錄、指月錄等。

    禪又被翻譯成禪定、靜慮、思維修,是佛學中的佛學,是智慧中的智慧。超越出世、入世之別,是將道文化發揮到極致的大智慧文化,是被中華文化同化了的佛法文化。

    從唐末開始,禪文化被劃時代的人物六祖慧能祖師發揚光大。“一花開五葉,五葉自然成”,自此開枝散葉,有五宗七派之盛。頓悟之學將是科技文明向智慧文明升級的最重要學問,在人類文明發展征途中意義重大。

    所以說,找尋中華幾千年文明,以上八項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劉碩斌 2020/2/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裕家族,如何用藝術品來傳承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