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寫學術論文真的是個挺痛苦的事兒,更何況對於自己的“親骨肉”,科研學術黨更是會不由自主地成為完美主義者,總是無法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那麼第一次寫學術論文時到底該如何下手呢?有哪些方面需要我們注意與積累?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874577860

    文章有新意是學術論文的靈魂,也是寫學術論文最難做到的地方。

    寫學術論文,這個過程常見。 首先,立意要新。想法是前人不曾有過的結論、方法等。要想有個新點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能否論證你所想的結論與方法。想法不能論證、被證為是常有的事情。反覆論證結論、重複前面的過程若干次,也可能不會有什麼結果。能否成功,取決於你的功底與運氣。

    運氣好,你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存在的事實),也是 寫一篇學術論文的好材料。能論證事實存在的原因更好。怎麼做才會擁有這樣的運氣?不是一下子能說明白的事情,這裡就不多說了。

    整理你的新發現,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文章要合邏輯,形式上要規範,這些都有東西可模仿。用什麼樣的術語表達新發現,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切磋過程。

  • 2 # EditSprings

    如果是第一次寫學術論文,不妨先摸清論文有哪些步驟,再逐步分解,如何寫作。SCI論文如何命題?摘要怎樣寫?關鍵詞如何選擇?引言、撰寫材料和方法、討論、參考文獻……小到標點符號、寫作格式,大到論文定位,這些都是你要摸清的內容。當然,寫sci論文最重要的是你有“新的發現”。

    首先,要進行“思路創新"。可以在自己經驗上創新,如果你熟知的領域,更能找到創新的點,被人沒用研究過的,或者研究失敗的,都可以是你的論文思路。或者進行二次創新,在你對論文方向有些許靈感的時候,可以多看相關的書,找到行業標杆論文,參考研究。

    根據研究方向總結資料後,就可以開始寫學術論文了。

    首先看看,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應當具備哪些因素:正確選題、合適的切入點、簡潔明瞭、應用前景、實驗過程結果是可以重複的(參考韓春雨事件)、好的行文邏輯、合理的參考文獻。

    當然,第一次寫學術論文,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流程來寫哦。比如,從Introduction開始著手,回顧已有的工作;寫出4到5次的綱要,進行修正;不要剛開始就進入細節,可以先展示文章的結構;針對研究的動機和原理進行說明,並對潛在的問題自行解答;論文的貢獻和應用前景很重要,論文成果與前人的區別也很重要;Summary和Abstract可以放在最後寫,最後再確定標題。

    再說到學術論文需要注意的幾點地方。Idea不是越多越好,數學、理論公式不是越複雜越好;注重”創新“變成追求史無前例,而忽略了科學可行性(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適當引用文獻能加分,但是過量引用文獻 反而顯得冗長……

    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可以充分地宣傳自己,突出論文的重要性;用30%的事件來思考,用70%的事件來修改,找到文章的錯誤;學術論文寫作,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是很重要的,用詞、語法、結構、邏輯都很重要。

  • 3 # 三觀糾正器

    “侯沉,你的論文充斥著垃圾”

    我一頭霧水,什麼意思?我的論文不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不就是我的論文嗎?

    “你的工作不錯,這個這個和那個那個,但是你的論文充斥著垃圾。寫作一塌糊塗,我讀著讀著都想撕了它。” (其實他用了一個比”垃圾“更不堪入耳的詞兒,和犬科動物有關,大家都能猜到,我就不點明瞭,呵呵。)

    臺下的哥們一臉壞笑,臺上的我一臉訕笑,滿屋的人鬨堂大笑。東歐國家的人好像不講政治正確啊,是什麼就說什麼(所以人家遇到的恐怖襲擊也少呢。)

    我博士導師從來不發火,唯一一次抱怨就是博士答辯之前:”你看那個阿根廷小妹妹,人家母語也不是英語,比你來美國還晚,人家畢業論文寫的可以直接拿去發表。你,你媳婦兒是說英語的,你也不讓她給你改改,你自己看的懂嗎?“

    2009年,我痛定思痛,知恥後勇,發奮圖強,懸樑刺股,花了一年時間廢寢忘食地提高英語寫作。一年之後,基本上每篇文章,審稿人或編輯都會稱讚寫的不錯,很容易懂(well written, easy to follow),再沒有在寫作上被人質難過。前年寫了一篇長文(我自認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給審稿人很深的一個印象就是“寫的很好”,嘿。

    今天週末,這就花點兒時間和博士生,博士後,還有青椒們交流一下我的逆襲過程。以我這麼差的底子都可以逆襲(大學四級68分,託福慘不忍睹,寫作被所有的老闆批判),那我相信除了陳楷翰陳瘋子,所有的人都可以逆襲。

    先宣告一下,本文是交流理工科的初級或中級科研論文寫作的經驗,文藝創作或高階科普寫作不在此列。而且主要是集中在生命科學這種使用自然語言的學科。像物理數學這種使用公式語言比較多的學科,可能用處也不是很大。另外,此文的目的是完完全全功利性的,講的就是你辛辛苦苦學好文武藝後,如何賣與帝王家。蔡寧兄和陳楷翰陳瘋子這種超然物外的,準備好清水洗耳朵哈。

    科研寫作最常見的毛病就是沒有邏輯。這一點和語言無關,華人和美華人沒有區別。我博後老闆經常說,很多美國博士生寫的東西也沒法看。

    關於寫作的邏輯,網上已經有很多文章了。比如圖表的取捨,順序的安排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不要把做過的實驗,事無鉅細統統寫出來。你自己做的,你覺得重要,但別人不一定這麼想。套句說俗了的話;一定要“捨得”,有舍才有得。我經常給學生說,除非是你奶奶,連你媽都沒有興趣和耐心聽你嘮叨,80%的讀者看你的文章都是一掠而過,所以一定要言簡意賅。(寫博文,可以稍微話簍子一點兒哈。)

    另外,你在做的過程中,可能走過彎路,思路設計等等都有過變化。這些彎彎繞繞就不要寫了。你自己知道就行,別人沒有和你一起走這個過程,也不知道你的心理活動,所以也看不懂。你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可。(當然,如果負面結果很重要,那當然要提一下,省得別人也走彎路。這個分寸如何把握,就是考較工夫的時候。把握不好,就去問問前輩)

    中國學生,能讀到博士這個階段,腦子一般都是清楚的,在敘述的邏輯方面應該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所以我下面主要交流一下如何提高科研寫作的英文。講英文科研寫作的文章有很多,大多數都很長,你看了也不一定都能記住。我就講三個非常簡單的要點,保證你能記得住。

    第一,提高科研寫作水平,最最最最重要的重中之重,我最重要的心得,說出來很簡單,就是兩個字:“耐心”。 寫一篇文章時一定要有耐心。這個可能和我個人有關。我一氣呵成的文章,人家往往批的我滿地找牙。我精雕細刻,苦苦思索出來的文章,基本上都會得到好評。所以,我個人的經驗就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繡花做文章,不能。。。哦,不對,我是要說,科研寫作不是寫詩,不要文不加點,不要李白,科研寫作是繡花,要的是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一定要慢慢寫,性子要壓住(所以陳瘋子寫不了呢,他不肯屈就讀者嘛)。

    而且,寫完了之後,一定要放一兩個星期再投出去。投稿之前一定要再花幾天時間改幾遍。我敢賭一桌滿漢全席—你放幾周之後再看,肯定有你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肯定有你覺得不通的地方。你當初寫的時候,胸中“自有丘壑”,其實很多時候是主觀地自說自話,並沒有客觀的把意思表達出來。很多句子寫出來,靠的是你的意識流,自己寫起來痛快,別人卻不知你什麼意思。你自己在你胸中的“丘壑”裡彎彎繞繞,別人不一定能跟上。放個幾周,胸中的激情消失了,意識流也都流光了,就可以比較冷靜客觀地看自己的文章。肯定有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我只知道三個人寫作是一氣呵成的。一個是哈佛大學的偉大的生態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威爾遜寫作幾乎不用改第二遍,寫完就可以付梓。但是人家能得普利策獎(美國最大的文學獎),你行嗎?你不多改幾遍?還有一個是清華的施一公教授,據他說,他有一次一晚上就把一篇投Nature的文章寫完了。這個我是極其佩服。第三個是中科院的邢老人家,科學網的網友都很熟悉了,他LRJ是江湖有名的快手,寫文章也經常是下筆千言,立馬可待。但是我想,他搞的理論物理,公式是主要內容,描述性的文字是次要的,而且學物理的人自有一套語言和邏輯體系,有別常人,所以我們學不了。 我博後老闆是學物理的英華人,大家都說他寫作極佳,但是他寫一篇生物的Nature/Science也得一個月。

    好幾年前看過一個加州大學的大牛講如何寫基金標書的影片,給我印象很深。此大牛(美國的母語寫作者)多少年來NIH的基金沒有斷過,而且經常同時拿兩個(美國的基金基本是看本子,不看人的。我認識兩個院士很多年都拿不到錢)。大牛說,他寫一個本子,要改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你能想象得到嗎)。最後一版和第一版比起來可以面目皆非。所以他建議寫作一定要早早的開始。寫完了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改一遍。他說他改寫的稿子能有一尺高。在那個影片裡,我記得他說,then rewrite it, then rewrite it, then rewrite it,一口氣說了能有六七遍強調這個事兒。

    我覺得,寫文章和寫標書雖然有不同,但是道理差不多,一定要提早開始,改個幾遍再投。

    第二,一定要秉持我最不齒的西方還原論思維。華人的思想有時候很深,很複雜,想表達的意思很精妙。所以華人講存乎一心的哲學,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講究盡在不言中。這種哲學思想已經深入到華人的基因裡了。但是,你去給編輯和審稿人“拈花微笑”嗎?人家回過頭來給你一棒子。禪宗有個詞叫棒喝。什麼是棒喝?這就叫棒喝!(此處應該有幅漫畫。)

    西方人的思維特點就是“肢解”“還原”。從小學開始,他們就是這樣教育的,一直到生意場的經營管理測略,什麼“和喬布斯學管理”之 類的爛書,都強調先把一個複雜的事物肢解還原成多個簡單的事物,再一一處理。(其實我隱隱覺得,西方很多東西,包括人工智慧,都是對真實世界的還原模擬。東方人用整體的思維方式從上而下的去認識宇宙自然,西方人先還原了之後,自下而上的,透過無限接近的模擬方式去認識事物。所以他們認識到的都是近似的假東西。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比如蘋果手機諸多的實體模擬程式,因為太像了,人們都感覺不出來。)

    蘭若寺的燕赤霞大俠說,道可道,非常道。這話可以反過來說,若要道,棄常道。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既然你要發論文,就別學陳瘋子故作高深了,一定要繁雜化清淡。你既然想寫論文,那就是要和人交流,要和人交流,那你的思想只要“道”出來,就必然要失真。你要做的就是,透過細細的分割,把失真率降低。

    好像說的太玄了哈。高大上的玄談背後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規則:重寫所有的長句子!

    就這麼簡單。

    華人寫英文,喜歡從句套從句,從句再套從句。你把所有三個以上的從句都改成兩個以下,你文章的接受率就大大提高了。

    歐洲人我不清楚。美華人,一個句子裡若出現三個以上互相有邏輯關係的事物,普通人的耳朵就關上了(沒有統計資料,是我自己的感覺)。科研人員能好一些。但是如果你把一個含兩個關係的句子,分割成兩個各含一個關係的句子,一般的科研人員就會覺得讀起來輕鬆的多。當然,我就是舉這麼個例子,很多時候是不可能分割 開的。但是,宗旨就是把一個複雜的句子分割成多個簡單的句子。這樣做,讀起來會稍微顯得羅嗦一些,但是別人肯定能讀得懂。(這也要有個度,也不能太羅嗦了,從句還是有用的。但是總而言之就是要化繁就簡。)

    從操作層面來講,如果一個句子超過了Word檔案的四行,你就一定要想辦法或者縮減或者分割,三行其實都嫌長了。很多美華人的大腦不足以處理這麼長的資訊。(除非你英文特別好,用詞捏拿都很有分寸,那就沒有這個限制了。但是,如果你的英文這麼好,看我這篇博文就是浪費時間了。)

    第三,用小詞兒,不用大詞(jargon,自己去查這個詞的意思)。除了專業詞彙,不要顯示你的詞彙量。馬克吐溫說,要想寫好,很簡單,殺掉所有的形容詞。科研寫作是一樣的,尤其是動詞,能用use,就不要用utilize。形容詞,凡是太花的,全部刪掉。平平實實。這不是文學創作,不是寫小說,不需要詞彙量。我博後的大老闆有時候會在討論部分加點兒比較感性一點的詞,不多,兩三個而已。即就是這樣,博後的二老闆還是很反對,能刪的都刪。

    儒林外史裡有個秦翰林。秦翰林很看不起放浪形骸不求功名的天長縣的杜少卿,他讓自己家族裡入了學的子弟們在書桌上都貼一個小紙條—“不可學天長杜儀”(杜儀,字少卿)。如今我說,要發SCI文章的青年博士生博士後,你們聽我的,在電腦的桌面上都貼一句話:”不可學泉州陳楷翰“。

    你們去看看陳楷翰正兒八經的專業博文(散文不算)。。。那是一個大詞接一個大詞,專有名詞不解釋不說,把些動詞都搞得那麼複雜。除了他師兄戎可和我,不知道誰有耐心去一個一個請教他都是什麼意思。至於看懂看不懂?那是誰也看不懂(我請教之後,能看懂七八成),比相對論還玄。所以,同學們,如果要發SCI論文,就去看陳楷翰的博文,他怎麼做,你們就反著做,庶幾能發。

    差不多就這些了。還有一些細節的技巧,比如動詞不要放在很長的片語後面(美華人讀句子的時候下意識地在找動詞在哪裡 ,如果你放在句子的後半段,他一下子看不到,心裡就會著急)等等。那些我說了你也記不住,我也就不說了。

    詞彙量,不重要。你的目標不是諾貝爾文學獎,也不是寫小說。日常的詞彙加專業詞彙足夠了。何況還有我剛才說的第三條。

    語法,重要,但是簡單。真的很簡單。其實常見的語法錯誤就是那麼多。找一本新東方的託福的語法書。認真看,認真做所有的練習,兩個星期,保證你能杜絕90%的語法錯誤。剩下的10%不好解決,但是不會讓審稿人產生厭惡的情緒。到現在,什麼地方加the,什麼地方不加the,我還是搞不清楚(其實美華人有些時候對加不加the也有爭議),但這些都對你發文章影響不大了。

    對於英文程度比較高的科研工作者,想寫的精緻文雅一點的,我100次強烈推薦這篇文章:“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網上一搜就有,免費下載的。這文章我看了好幾遍了,每隔幾年看一遍。現在能達到文章要求的50-60%,還在繼續努力中。內容是什麼我就不廢話了,總之就是科研寫作的九陽真經,絕對的寶典。

    總結一下:英文的科研寫作的宗旨就是化繁就簡,屈尊俯就讀者,讓人讀著不累。如何才能不累呢:整篇文章要有邏輯;每句話要短,儘量一句話一個意思,不要把複雜的意思擠到一句話裡;每個詞要簡單,用小詞兒,不用大詞兒。為了保證這幾點,一定要慢慢的多改幾遍。

    最後叮囑一句,怕你們忘了,科研文章,不要李白,不要陳楷翰,不要那高,不要那多雪。

    又及:我上面說的完全是八股實用文。而且是初級和中級層次的,單純就是為了博士生青椒們發學術文章而已。而真正的科研論文也可以寫的很有文采,愛德華威爾遜,還有很多有文化底蘊的科學家,都可以寫得很漂亮。 只不過在現代社會(全民民主,什麼事情都是全民參與),做什麼事情的趨勢都是向下看齊,實用即可。所以那種科學家/作家也越來越少。這其中如何做到平衡,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是一件很考較功夫的事情。

    本文來自侯沉科學網部落格

  • 4 # 小操研途說

    這種感受我也經,歷過,給你分享下我的做法。

    1.首先,找準定位,明確好自己到底是想發表中文論文還是英文SCI論文,中文入手相對簡單,而發表英文則需要好點的英語基礎。確定好後,第一件是就是要做好“讀”和“記”,說起來簡單,但是想堅持下去做好卻不容易,規定自己每天抽一小時時間閱讀相關文獻,先學習別人的論文論文結構及整體框架,做個文件積累下來,再細讀重點專研一下論文深奧的地方,如果是英文還要積累別人好的句型,當然看論文的順序建議從被引量高的開始。

    2.其次,在總結學習別人好的論文結構的基礎上,開始模仿他們的寫作風格,像引言、緒論、試驗內容、試驗結果分析圖表、結論等都可以套用,這種方式適用於向我們新手入門,然後將自己研究內容的背景及試驗相關對應更正,爭取將這個模子完整套用寫出自己的論文初稿來。

    3.最後,將自己的論文初稿拿給周邊的同學翻看,在他們提出自己的建議後及時稽核並決定是否要做出更改,改完後再遞交給自己的導師審閱,這是我們只需要將導師的最終建議修改完善後便可查重,滿足查重條件就能去相關期刊投稿。

    當然新手入門階段,途中肯定會遇到很多未能預料的麻煩,但重要的是我們要敢於嘗試突破自我,相信努力後的你一定能交出滿意的答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止於空間大,奧迪Q5L如何詮釋乘坐舒適與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