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鬆愛上葡萄酒

    法國葡萄酒的分級主要是原產地保護PDO,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OC,以及地理標誌保護PGI,也就是我們常說的IGP。不過這只是原產地標籤,不是質量好壞的標準。在不同的產區,還有不同的分級,比如波爾多的1855列級莊,比如勃艮第的特級園和一級園。

  • 2 # ChadSir

    法國葡萄酒的分級類別最為繁雜,各個產區的分級和官方機構的分級相互交錯,總的來說,參考酒莊的分級會更加靠譜,以劃分產區為主要功能的AOP分級反而跟品質的關係不大。官方分級的法國葡萄酒並不能簡單理解為品質優劣之分,他更多是根據原產地來劃分葡萄酒等級的,這些等級就是我們常見的VDQS、AOP、IGF和VdF。這個老牌的分級制度影響了很多其他國家,也被許多國家效仿。成立於1935年的INAO (Institut National des Appellations d"Origine),即國家原產地名稱研究所,就是負責執行分級並在法國規範和監管質量標準的官方機構。等級評判的標準是以葡萄酒生產的主要元素——風土為準,“風土”這個詞源自法語Terroir,是對葡萄酒的質量和特性有著決定影響的重要元素。 風土不僅是指一般的土壤哦,它比soil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包括小氣候和土壤條件等方面,以及 INAO 規範調整過的葡萄和葡萄栽培條件,例如在某一地區可以種植的葡萄品種和產量。然而,單單依靠風土來劃分等級的官方標準,本身就有著天然的缺陷。 最顯著的一點,它對獲得熱門評價的產區,會形成一層天然壁壘,並且對其品質的後續監控十分鬆懈。難聽點說,就是藩王把位置坐實了,就不會再下來了,因此這個評級幾乎等於伴隨終生,即使真的要改變或降級,過程也是極其緩慢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如今售價一百多人民幣一瓶,號稱法國AOP的廉價酒大行其道,僅僅是因為老祖宗積德,早年評了個AOP風土,導致該原產地出來的入門酒,也來蹭AOP的熱度,抬高身價。法華人估計也意識到這套老掉牙的分級標準有缺陷,因此幾年前就一直在進行調整升級的工作,並於2012年起啟用新調整的評級標準。新標準只適用於2012年起生產的葡萄酒,裡面的主要調整是,將原有的四個葡萄酒等級分類減少一個,即廢除了原來的VDQS(Vin Delimité de Qualité Supérieure)類別,因為只有不到1%的葡萄酒能達到這個類別的標準,沒想到啊,高冷過頭被擠掉了。另外,高級別的葡萄酒會被重新命名為 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s),取代了之前的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其實意思變化不大,中文翻譯由原來的“受管制”(Contrôlée)變成了“受保護”(Protégés)。類別 VdT (Vin de Table)將更名為 VdF (Vin de France),而 VdP (Vin de Pays)將更名為 IGP (indication geographic protegee)。還有一些其他細微的調整,但是基本上都是換湯不換藥,畢竟法華人也是要做生意的啊,好不容易AOP被炒熱了,還不抓緊時間血賺一把?VDQS字面上翻譯的意思是“品質上盛的葡萄酒”,品質大體介乎AOP和IGP之間。VDQS是在上世紀50年代推出的,只有極少量的葡萄酒(主要來自盧瓦爾河和法國西南部)被評鑑為 VDQS。舊時的VDQS 區域與2012年被取消後,一部分被劃入為 AOP 區域,有些則被歸為 IGP 標準。AOP/AOC法華人把這個分類列作是最高級別,這要求該葡萄酒必須來源於一個特定的地區,並且必須符合許多葡萄品種的品質要求,其中包括被承認的葡萄品種,每公頃的平均產量,釀酒方法等等。 由於一般等級的葡萄酒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場的追求,法國葡萄酒的總產量今年大幅下降,但是高級別的A.O.P葡萄酒產量卻逆勢上升,可見在消費者的認知中,A.O.P的名號還是響亮而好用的。可是有一點疑問總讓人細思恐極:低端酒消失了,AOP增加了,這其中會存在某種相互轉化的關係嗎?IGP/VdP字面上的意思是“受保護的地理標識”(自2012年起),也就是之前的VdP(國酒)。這一等級於1973年至1979年間實施,旨在鼓勵生產比VdT(餐酒)等級更高的地區葡萄酒,目前,法國出產的葡萄酒中約有34% 經評鑑具有 VdP 品質。要符合VdP的評鑑標準,在血統方面,該葡萄酒必須來自特定的地區,必須由特定的葡萄品種製成,不能與其他地區的葡萄酒混合,而且還必須符合規定的每公頃平均產量。在釀造方面,則必須達到最低要求的酒精度數,並須經由專家小組品嚐認可。IGP的葡萄酒有三種類別劃分:按產區劃分、按部門劃分和按地點劃分的,全法國總共評鑑了約150個IGP標識,大多數都是在朗格多克盧西隆和法國南部等地區生產。 那些眼光只會盯著AOP的人肯定不會想到,其實IGP葡萄酒的品質有時更優質,價格也高昂得多。一些生產商為了使用不獲AOP承認的葡萄品種來釀造或混合優質的葡萄酒,甚至願意放棄葡萄酒的AOP評鑑等級,而這並不會妨礙真正“識貨”的人花費比AOP更高昂的價格購買IGP葡萄酒。VdT/VdF翻譯過來就是指餐酒,2012年之前被稱為“普通葡萄酒”,這些都是人們早期消費的簡單而便宜的葡萄酒,大多數都是紅酒,但也有一些是白酒。 近年來,由於消費者轉而追求更高品質的葡萄酒,這些餐酒的產量已經大幅下降到不到12%的佔比。新的規定允許 VdF 葡萄酒在標籤上標明年份和葡萄品種,這在以前是不允許的。上述是官方分類。然而,還是有必要跟眾多AOP腦殘粉提個醒,法國葡萄酒以其地域特徵聞名,不要簡單粗暴地套用AOP>VDQS>IGP的公式,尤其入門的話,從IGP開始應該是不錯的選擇。當然還有其他類別可以參考。The Alsace Classification (阿爾薩斯分類)阿爾薩斯葡萄酒有兩個等級,AOP/AOC葡萄酒必須在標籤上註明葡萄品種和AOP/AOC產區,那些被歸類為“特級酒莊”(Grand Cru)的葡萄酒還必須遵循AOP/AOC的標籤,而且要在標籤上註明產區的名稱, 目前,阿爾薩斯有51特級酒莊。The Bordeaux classifications(波爾多的分類)波爾多地區一般以本地的生產者,即莊園名來對葡萄酒進行分級:1、The Medoc Classification of 1855(1855年《梅多克分類》)2、The Graves Classification of 1953, 1959 and 1987(1953年、1959年和1987年的格拉夫分類)3、The St. Emilion Classification of 1955(每10年更新一次的1955年聖艾米利安分類法)4、The Crus Bourgeois Classification of 1932(1932年《中產階級分類法》)5、Second labels(副牌),這個要多說兩句。一種常見的做法,是對波爾多葡萄採收的部分葡萄進行分級,它允許生產商在確保各自葡萄種植和出品保持一個高標準和價格的基礎上,由年輕的葡萄或不符合分類質量水平的葡萄酒被作為副牌產品出售。年份特別差的葡萄酒,以及一些著名的酒莊買下了的附近莊園產品,也可以作為副牌葡萄酒出售。總的來說,副牌就像是正牌的次品。想象一下,一件次品,因為生產商的好名聲就比同其他等級產品高溢價許多,這樣的副牌價效比是很差的,不建議購買,除非你想拿來裝逼,如果你堅信副牌有逼可裝的話。The Bourgogne Classifications(勃艮第地區分類)對於波爾多的葡萄酒,人們一般以酒莊名稱(Domaine)進行挑選,而對於勃艮第葡萄酒,則更多以區域進行比較。勃艮第的區域分級(appellation)往往是由不同的幾個莊園共享,這些莊園的葡萄園相對較小,因此標籤上的主要凸顯的是區域的名號,而不是類似波爾多那樣凸顯酒莊的名稱。列級莊園(Grand Cru)列級酒莊的葡萄酒產量只佔法國總產量的2%左右,只有特定區域的最好的葡萄園才會被授予列級酒莊的地位。這個級別的葡萄酒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釀製過程,通常5至15年,也有可能更久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產量規定以每公頃3500升為限,最頂尖的莊園通常每公頃產量不超過2000至2500升。 其他級別的勃艮第葡萄酒都需要標示村莊或產區的名稱,但由於列級莊的名氣比產區更大,因此其葡萄酒在標籤上標明的只有莊園的名字。一級莊園(Premier Cru)在勃艮第生產的葡萄酒中,來自於被稱為“頂級葡萄酒”的一級莊園葡萄酒約有12%。和列級莊的葡萄酒一樣,一級莊葡萄酒大多數在窖藏3至10年時間之後才能達到最佳狀態。一級莊產量以每公頃4500升為限,而且必須說明該村莊或產區的名稱,然後才是莊園的名稱。那些在同一個村莊或產區的莊園,均預設彼此間可以選擇只標示村莊或產區名城,後面無需標示各自莊園的名字。村莊級葡萄酒(Village wines)具有村莊等級的葡萄酒可以來自村莊級產區內的多個莊園,或者來自單一的無等級劃分產區的莊園。村莊級葡萄酒約佔勃艮第葡萄酒產量的三分之一,每公頃產量規定以5000升為限,且要求標籤上應註明村莊的名稱,假如葡萄酒僅僅來源於某個單一莊園,那麼莊園的名稱可以標示在該村莊的名字後面。一些村莊級葡萄酒也會把他們最著名的莊園名字新增到該村莊或產區的名字中,例如皮利尼蒙特拉謝(Puligny-Montrachet)。雖然少數村莊級葡萄酒可以窖藏較長時間,但大多數還是應該在2至5年內飲用。地區餐酒(Regional wines)在法國,只有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被允許按照列級莊、一級莊和村莊等級釀造,而且必須用霞多麗或黑皮諾釀造,但地區餐酒在釀造選擇上並沒有那麼受限制。餐酒沒有窖藏能力,要在一兩年內喝掉,很多商家說大多數葡萄酒沒有窖藏能力,這話並不準確,應該說廉價的餐酒沒有窖藏能力。地區餐酒的產量均限制在每公頃5500升,主要有三個命名類別,分別是勃艮第AOC/AOP(Bourgogne AOC/AOP)、產區分支命名的葡萄酒和以葡萄品種或酒類命名的葡萄酒,如勃艮第帕斯圖岡(Bourgogne-Passe-Tout-Grains)以及勃艮第起泡酒(Cremant de Bourgogne)。無分類葡萄酒(Declassified wines)為了確保出產最高質量的高貴葡萄酒,各個莊園都希望僅使用該級別產區內最好的葡萄酒作為其主要標籤。這點來說勃艮第還是比波爾多有節操多了,不會大量出產副牌葡萄酒來混水摸魚。沒辦法,誰叫當年波爾多的名頭那麼響呢?產量就那麼多了,供不應求啊,不開發點副牌把廉價酒的錢也賺了,又感覺對不起自己啊!不過勃艮第也有自己一套運營方式,它允許各莊園根據市場需要,生產比本身等級低一級別的無分類葡萄酒,例如列級酒莊可以出產一級莊級別的葡萄酒,一級酒莊可以出產村莊級別的葡萄酒,村莊級的又可以出產勃艮第AOP。再給各位敲黑板了,AOP等級是勃艮第墊底的,別沒事湊熱鬧當AOP腦殘的了啊!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勃艮第各個區域的葡萄酒都在標籤上標明瞭該區域的等級,但同等級中不同莊園的葡萄酒在質量、風格和特性上都存在很大差異。 要真正瞭解勃艮第葡萄酒的各區域分級,地理知識很重要啊,像我這種地理知識差的人就很痛苦。勃艮第下轄的產區也存在著兩個地區性的葡萄酒分級標準,博若萊分級標準和夏布利分級標準。1、博若萊分級標準(Beaujolais classification)博若萊是勃艮第河地區的一部分,擁有90多個村莊喝12個不同的產區。該地區每年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葡萄酒以博若萊新酒的名字出售,但幾乎沒什麼白葡萄酒存在,因為葡萄酒商不允許種植超過10%的白葡萄品種。除了博若萊酒莊級別的葡萄酒外,大多數博若萊新酒都需要在1到2年內飲用。最初的博若萊分級始於1936年,後來被更新了好幾次,最後一次發生在1988年。 不過無論標準怎麼改,記住這個由低到高的等級排序就可以了:博若萊AOP<博若萊-村莊AOP<博若萊特級村莊,還是那句,AOP/AOC都只是風土標示,不能說明品質的優劣。博若萊AOP(Beaujolais AOC/AOP)在這個等級的博若萊葡萄酒大約佔了60%,產自博若萊的60多個村莊。這個等級的酒要求葡萄園的最大產量不能超過每公頃5500升,大多數博若萊新酒莊都是這個等級,還有一些博若萊高階葡萄酒產區也做這個等級,他們出產的葡萄酒酒精度必須比普通等級的高0.5%。博若萊-村莊AOC/AOP(Beaujolais-Villages AOC/AOP)這個等級的葡萄酒產於北部的高階博若萊產區裡的30多個村莊,這個等級的酒要求葡萄園的最大產量不能超過每公頃5000升。博若萊有限的白葡萄酒正是處於這一等級,當然了,相比名聲斐然的“馬貢村莊”(Macon-Villages)或“聖維蘭”(Saint-Veran)的白葡萄酒,博若萊的白葡萄酒是差點意思。博若萊特級村莊(Beaujolais Cru)需要注意的是,博若萊的“特級村莊”並非指單個葡萄莊園,而是適用於10個當地的葡萄酒產區。這10個產區中,有7個是村莊,兩個是位於山上的種植園,1個是以當地的風車命名的,我個人最喜歡的風車莊園(Moulin-a-Vent)。我在前文的葡萄酒飲食搭配中介紹過了,不誇張地說,沒品嚐過風車莊園的特級博若萊,就談不上了解博若萊,更談不上了解勃艮第。至於廉價且沒什麼窖藏價值的博若萊新酒,在這個地區是不允許生產的。博若萊特級村莊要求葡萄園的最大產量不能超過每公頃4800升。真正的博若萊特級酒反而很少在標籤上提及博若萊,以區分這些特級葡萄酒與“蹭熱度”的普通博若萊葡萄酒。與博若萊新酒不一樣,博若萊特級葡萄酒通常需要耐心的等待,以讓其達到最佳飲用的狀態。一般酒體較輕的博若萊特級需要存放3年左右,中度酒體的需要存放近5年,最好通常酒體較重,需存放5至10年不等。看到這的小夥伴們以後要注意了,別一看到商家打著博若萊旗號搞團購就失去理智似的,然後花錢買了一堆博若萊新酒還感覺如獲至寶,嚷嚷:葡萄酒不能存放,不趕快喝就要過期了!囧。。。要知道,真正的博若萊特級酒從來不顯山露水,儘管低調,但懂的人自然會懂。2、夏布利分級標準(Chablis classification)夏布利是作為勃艮第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的分級標準,而且與勃艮第分級標準非常相似,一般按以下級別劃分:特級葡萄酒、高階葡萄酒、村莊葡萄酒,還有一個夏布利特有的最低級別,小夏布利(Petit Chablis)葡萄酒。這個分級標準影響力有限,而且基本是照搬勃艮第分級標準的,所以瞭解下就行了,重點還是參考上文的勃艮第分級標準吧。香檳分級(The Champagne classification)香檳分級有別於波爾多分級和勃艮第分級。 雖然香檳分級也以“風土”作為標準,但卻無法像波爾多和勃艮第那樣用分級來劃分葡萄類別和價格體系。原因是香檳區很少有種植者自己生產香檳酒,絕大部分的香檳酒均由少數幾個大型香檳區莊園出產。儘管多年來種植者生產商的數量一直在增加,但香檳區的大莊從種植者那裡購買葡萄生產香檳酒的傳統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占主導地位。現行的分級系統是在20世紀初創立的,經過1910和1911年的抗爭,最終種植者和莊園達成共識,建立一個根據葡萄等級向種植者支付報酬的制度,而不是利用香檳酒莊的規模和勢力來壓低葡萄的價格。出產頂級葡萄的莊園被授予特級園地位,出產高階葡萄的莊園則被授予一級莊園,其他等級的葡萄種植園均歸為AOP/AOC(咋又成最低級別了?囧。。。)。絕大多數的特級莊和一級莊香檳是混合使用不同地區和年份的葡萄釀製,以保持穩定的品質,至於一些單一葡萄品種的香檳,則比較罕見。

    總結:在目前的中國葡萄酒市場,法國和澳洲葡萄酒最能夠賣得起價錢,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大多數出產的葡萄酒都是用來搭配食物的,而不是像義大利和西班牙那樣,以用來做開胃餐酒的種類為主。 許多中低端的餐酒在新罐裝後一兩年之內就必須飲用,而法國和澳洲的高品質葡萄酒,在達到最佳飲用年限之前,很可能要在酒窖中存放超過十年。如果自己飲用的話,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中高階酒價效比會更高,因為他們的知名度不如法國和澳洲的酒,但品質卻一樣有保證,假貨也不多(都去仿冒法國和澳洲酒去了)。餐酒的話就不用太講究了,反正品質都差不多,但還是那句話,自己喝的話不建議買所謂的“副牌”,中低端的酒賣出中高階的價格,誰喝誰傻X。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大喬玩的讓對面想吐,想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