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鹹魚專撕雞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鏡子:

    1、表因 唐太宗李世民一段時間沉迷養鳥,因此 魏徵一日上早朝彙報情況時,發現李世民 心不在焉,退朝後就向李世民進諫。時李世民知道魏徵來諫,就立刻將鳥塞到了袖子裡。魏徵直腸子一直絮絮叨叨勸諫,李世民急的要命,鳥在袖子裡就快要被悶死了。李世民也不和他扯了,就把鳥從袖子裡拿了出來,魏徵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就和他講了前代皇帝如何玩物喪志,荒淫亂國。李世民聽後有感而發“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深因 魏徵品行正直、剛正不阿,自小熟讀詩書有才能。後來魏徵投奔了李世民,敢於直諫使李世民及早發現錯誤,免於頒佈錯誤政令影響國家發展,後使唐朝在李世民在位時期,直達“貞觀之治”。

  • 2 # 奔波的金錢豬

    其實簡單的說,魏徵這個通知性格比較較真,敢於直言,是對的就是對的。不會為了阿諛奉承皇帝而放棄了自己的堅持。

  • 3 # 君君讀書

    魏徵敢於說實話,他的諫言經常直接映照出李世民言行的真實不足。於李世民而言,魏徵就像鏡子一樣可以一覽無餘照見自己的缺點。

  • 4 # 路遙lgy

    謝謝邀請!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幕僚!玄武門事件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魏徵本是不服的。李世民禮賢下士,知道魏徵之才,特許他為諫臣。有事可以直說,只要是國家之大事,隨意發表意見!這樣為了隨時提醒自己,使得自己在大事上不犯糊塗!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這是表明李世民的虛懷如谷的用人之道!

  • 5 # 晴空喜歡笑呵呵

    鏡子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作用可以透過鏡子看清自己的長相, 魏徵是唐代著名的諫臣、忠臣。先說個例子,曾經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隻小鳥,很是喜歡,看到魏徵來了怕魏徵說自己玩物尚志,趕緊藏了起來,後來小鳥被活活憋死了。可見對魏徵是有很大的敬畏之心。一個皇帝為何會對大臣能做到這樣呢?因為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只要認為自己是對的,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因此作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對他會產生敬畏之心,這樣的事在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因此將魏徵比作一面鏡子,這樣唐太宗可以透過這面鏡子看清自己身上的缺點,好改正。後來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曾說到吾失面鏡子亦。

  • 6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魏徵出身名門望族,但家道中落。他先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掌管圖書的小官。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了皇帝,就是唐太宗,他對這位前太子的手下不計前嫌,仍然重用,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這是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官員。

    魏徵這人性格剛直、才識卓越,敢於對皇帝說真話。他在提意見時往往不顧及皇帝的顏面。有一次,唐太宗實在忍受不了了,怒氣衝衝地說道:“我一定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後經皇后、大臣的勸說才漸漸消氣。而魏徵依然神態自若,沒有絲毫膽怯,照樣該說什麼還說什麼。其實,唐太宗心裡知道,魏徵是不可多得的賢臣和忠臣,只是他的有些做法實在讓自己下不來臺。 魏徵的批評意見涉及面很廣,最重要的內容是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為了從隋末戰亂中儘快恢復,他規諫皇帝要讓百姓休養生息,停止營造宮室臺榭和對外用兵;為了社會的安定,他規諫皇帝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的刑律;為了政治清明,他規諫皇帝用人要人品和才能並重,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在法律面前,他認為“貴賤親疏應該一律平等。

    此外,在皇帝的個人生活上,魏徵也會時常提醒。一次,魏徵在路上看到太宗的車馬出行,像是要去遊山玩水。太宗見到魏徵,急忙下令調頭回宮。魏徵追問:“聽說陛下要駕幸南山,怎麼突然不去了?”太宗笑著說:“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還有一次,唐太宗在玩鷂(yo)子。正巧魏徵來了,唐太宗怕魏徵批評自己,便把鷂子揣在了懷裡,其實,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在眼裡,他故意拖延談話的時間,最後鷂子被活活地悶死了,太宗很生氣,但想到這是魏徵在勸自己不要玩物喪志,終於按下了怒火。 正是由於唐太宗和魏徵君臣一個敢於提意見,一個虛心聽取意見,雙方默契配合,使得唐朝國力迅速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慟之極,思念不已,他對大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的離世,讓朕損失了一面鏡子啊!”回顧歷史,這確實是唐太宗的肺腑之言。

  • 7 # 文磨史刀

    論述題主的問題,其實,可以從職位性質和魏徵思想、成就來細究。

    魏徵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是唐太宗朝的重臣、名相、諫臣,他的工作和職位類似於今天國務院秘書長。他長遠的政治眼光和勇於批判的精神對後者影響深遠,為人做官良好的聲譽已受到後世讚譽。

    一、魏徵國務院秘書長工作

    (1)國務院秘書長

    國務院秘書長在總理的領導下,負責處理國務院的日常工作。國務院設立辦公廳,有秘書長領導。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領導的工作機構的職能有:助手職能、參謀職能、樞紐職能、協調職能、保密職能、公關職能、溝通訊息職能、管理實務職能、辦文辦會、督促檢查職能等。

    (2)魏徵國務院秘書長工作

    現在國務院秘書長職能包括起草會議檔案、協助領導處理突發事件、組織調查研究報告、主持召開會議、負責協調領導的日常事務工作等等,這和魏徵在唐代的核心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

    歐陽修在《新唐書·魏徵傳》中指出,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大臣,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他曾要求唐太宗不要視他為僅為盡忠職守的忠臣,因為他不怕得罪君主的勇於勸諫精神,良臣是他的為官信仰。並對魏徵的在工作中展現的人格魅力進行了描述:“徵狀貌不逾中人,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霽威。”在這本書中也記錄了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夫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

    在《資治通鑑》中也講述魏徵作為秘書的事件,貞觀十二年,唐太宗開始疏遠政事,沉迷糜爛生活,生活作風發生了明顯變化,微徵憂國憂民,於是寫下《十漸不克終疏》上書,文中深情地闡述了唐太宗自登位始為政的十大變化。後來又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有關學者在對魏徵的諫文研究時,稱讚其是一個大家之才,不僅能在公文中闡述自己的觀點,還能讓中央集權者信服其治國思想,最終達到勸解作用,他踐行著了作為一個國務院秘書長的責任與使命。

    吳兢在《貞觀政要》中記錄了魏徵關於徵召中男入軍而勸諫太宗的名言“臣聞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獵,非不得獸,明年無獸。若次男已上,盡點入軍,租賦雜徭將何取給?……其數雖眾,終是無用”。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工作及處事原則,同時在任職中總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等,被史學研究者稱之為“萬世師表”、“一代名相”、“千秋金鑑”等。

    (3)輔佐治國治民的民本思想是魏徵國務院秘書長文書工作的價值立場

    人為本的“仁”是他疏體公文核心思想,比較突出的有《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儘管李世民一再宣稱他將成為一個開明的君主,但事實上,他渴望舒適、奢華,不願聽取良臣的建議。一系列貪圖享樂問題日益暴露出來。為了使李世民清醒,永遠做一個開明的君主,魏徵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對朝廷的政治狀態時刻保持警醒,處處監督君主不但經常面諫李世民,兩年時間裡連上四道奏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和主張。在他的晚年,辭去宰相之職後,還給李世民上書,就是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文章根據歷史朝代興衰的角度從十個方面論述了貞觀中期以來的唐朝政局,指出朝廷的危險性。問題論述得十分深刻透徹且動人心魄。

    魏徵不主張做忠臣,而是主張做良臣。從魏徵到太宗的200多條忠告,幾乎涵蓋了唐初內務外交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朝廷事務、大臣關係、君子關係等方面的協調,取得了良好的協調效果。所謂忠臣都是以君主利益為最高標準,一切必須以維護君主利益最大化為行動前提。許多大臣的忠誠觀念使他們的政治生涯陷入了某種誤區,他們沒有真正履行好大臣對人民的承諾。

    國家由人民個人組成,國家的興衰也是由人民決定的。正是因為魏徵具有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他在提出建議時才能夠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權利。忠誠的大臣和善良的大臣是不同的概念。君主和人民是兩個不同的群體。當然,會有不同的階級利益。對君主有利的東西,在某些方面會涉及到人民的基本權利。魏徵處理時,賦予百姓利益與君王利益因果關係,因此,為君王要先保障百姓利益。

    吳兢在((貞觀政要·第五卷·論公平》中,收錄了魏徵在貞觀十一年(637)向皇帝呈遞的一份長達三千餘言的奏疏,這份奏疏針對皇帝近來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如貞觀初年謹慎、公平的情況對皇帝進行勸諫,其中有段更是集中論述了他對法律的本質、作用和目的等問題的一些基本認識。“法者,當安人”,這是魏徵對法律的理解。可以說,魏徵的法制觀念非常高。他可以意識到法律的作用不僅僅是懲罰,最終目標是確保人民和國家的安全。沒有規則不成方圓,沒有法律作為社會規範,整個社會必然會混亂無序。國家由個人階級組成,不同的階級和個人有自己的利益,利益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有法律可循的情況下,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利益主體的穩定。魏徵主張,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必須遵循嚴格的標準,堅持人人平等的原則,不為私利而扭曲法律。他認為,“教育”是法律制度的基礎和前提,行刑是最後使用的手段。在他的法律思想中,充分考慮了人民的利益。他主張立法的前提是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於階級差異,法律不能分為三六九等的階級。他還主張在處罰措施上要謹慎。懲罰是最後的選擇。

    二、成就

    魏徵早年潛心研究縱橫之術,建設好了自己在險惡官場安身立命的保障力量,學習了許多陳述利害、勸諫君主的方法,在以雄辯的口才打動君王保全了自己,使自己沒有落入歷代進諫者常見的“智不存身”的悲劇,同時使自己為民請命的政見能被上級唐太宗採納,充分體現秘書工作的社會意義。總體來說,,李世民對魏徵的重用給唐朝帶來了極大繁榮。唐太宗上臺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朝為教訓,密切關注人民的利益、民心,與周圍的文武大臣緊密結合。先後實施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低賦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獎勵有功官員;注重科舉考試,選拔執政人才,消滅不公正政策,努力治理;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斷改進治理方法。這些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文化恢復和發展較好,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歷史學家稱這段歷史為“貞觀之治”。唐太宗即位後,魏徵先後任諫議大夫、光祿大夫、尚書丞、秘書監等秘書官職,最後任門下省主官侍中。大多數人都知道魏徵性格端正,才華橫溢,是一個敢於冒犯龍顏的大臣,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一個善於協調的好大臣。唐代從魏徵到太宗的200多條忠告,幾乎涵蓋了唐初內務外交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朝廷事務、大臣關係、君子關係等方面的協調,取得了良好的協調效果。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是對魏徵的高度讚揚。

  • 8 # 古驛輕塵

    魏徵是一名政治家思想家,他因為敢於直諫而名垂史冊,而唐太宗也是因為他的大膽進言而不斷革除政弊,從而使社會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氣象。可以說,輔助唐太宗執政治國,魏徵功不可沒。據《舊唐書.魏徵傳》載,魏徵死後唐太宗常常難過地對近臣說“夫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忘矣。”

    為什麼唐太宗要把魏徵比作一面鏡子?由上述可知,以魏徵為鏡,唐太宗可以知道自己的對錯得失,從而鞭撻自己不斷進步。

    唐太宗之所以以魏徵為鏡,與魏徵這個人的能力與性格有關。

    大業十三年,魏徵在歸唐之前事從瓦崗寨李密,他為李密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建議卻不被採用。次年,李密多次擊敗原本為西域胡人的江東通守王世充,但魏徵卻看到瓦崗寨兵少糧草不足的弱點認為應該養精蓄銳,可惜這一提議不被認可,結果李密後來在打敗宇文化後因為輕敵而被王世充打個大敗,既丟了原來的地盤,還失去了大批精兵良將。由此可見魏徵的謀略與遠見。

    玄武門事變後,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勢力人心不穩,魏徵出任安撫使,釋放了欲押往京城問罪的將領並使他們仍任舊職,從而一舉安定了人心,消除了唐太宗的後顧之憂。 貞觀七年,侍中王珪因罪貶同州刺史,魏徵代任侍中,積極斷案,解決了許多積案,因為合情合理而使各方都心悅誠服。

    魏徵還是一個文學家,作文了得,因此被任命為秘書監。

    由上可知,魏徵是一個有多方面才能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當然,以魏徵為鏡,更重要的還是因為魏徵這個人耿直的性格與敢於直諫的勇氣。

    長樂公主準備嫁妝之時因為太宗個人喜好而表示“禮數欲有所加”,皇帝歡喜,大臣們也樂得順水推舟,一致拍馬屁要“雙倍於永嘉長公主”。皇帝與大臣們一直認可的喜慶之事,魏徵認為“逾越了禮制”,不怕得罪一班權貴而一再反對。所幸長孫皇后是位極為開明的人,不但不責怪魏徵,反而認為他能夠明白事理堅持原則而大加賞賜。

    唐太宗上位一度溺愛自己的兒子,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路上遇到親王要下車”,此舉又被魏徵與王珪的極力反對,認為是違反法度與禮儀,最終唐太宗接受了諫議。

    魏徵不但敢於對唐太宗自己與皇親的家事說不,還不斷地上諫提出了許多關於招賢治國與教化民眾的建議,這些建議大大提高了唐太宗執政水平與治世效果。正因為魏徵的大膽直諫,唐太宗才得以不斷糾正錯誤不斷進步,所以說以魏徵為鑑可以明得失。

    當然了,對於一個不斷地在自己面前給自己挑刺的下屬,唐太宗絲毫不怪意,這表現了一個明君的寬廣胸襟與治國情懷,說明唐太宗是一位有大志的人物。他少時隨父起兵,手下人才濟濟,戰功顯赫,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 9 # 新銳歷史

    魏徵出身名門望族,但家道中落。他先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掌管圖書的小官。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了皇帝,就是唐太宗,他對這位前太子的手下不計前嫌,仍然重用,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這是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官員。

    魏徵這人性格剛直、才識卓越,敢於對皇帝說真話。他在提意見時往往不顧及皇帝的顏面。

    有一次,唐太宗實在忍受不了了,怒氣衝衝地說道:“我一定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後經皇后、大臣的勸說才漸漸消氣。

    而魏徵依然神態自若,沒有絲毫膽怯,照樣該說什麼還說什麼。

    其實,唐太宗心裡知道,魏徵是不可多得的賢臣和忠臣,只是他的有些做法實在讓自己下不來臺。

    魏徵的批評意見涉及面很廣,最重要的內容是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

    為了從隋末戰亂中儘快恢復,他規諫皇帝要讓百姓休養生息,停止營造宮室臺榭和對外用兵;為了社會的安定,他規諫皇帝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的刑律。

    為了政治清明,他規諫皇帝用人要人品和才能並重,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在法律面前,他認為“貴賤親疏”應該一律平等。

    此外,在皇帝的個人生活上,魏徵也會時常提醒。一次,魏徵在路上看到太宗的車馬出行,像是要去遊山玩水。

    太宗見到魏徵,急忙下令調頭回宮。魏徵追問:“聽說陛下要駕幸南山,怎麼突然不去了?”太宗笑著說:“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還有一次,唐太宗在玩鷂(yào)子。正巧魏徵來了,唐太宗怕魏徵批評自己,便把鷂子揣在了懷裡,其實,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在眼裡,他故意拖延談話的時間,最後鷂子被活活地悶死了,太宗很生氣,但想到這是魏徵在勸自己不要玩物喪志,終於按下了怒火。

    正是由於唐太宗和魏徵君臣一個敢於提意見,一個虛心聽取意見,雙方默契配合,使得唐朝國力迅速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慟之極,思念不已,他對大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的離世,讓朕損失了一面鏡子啊!”回顧歷史,這確實是唐太宗的肺腑之言。

  • 10 # 塔邊讀史

    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來說明魏徵對李世民的重要性!魏徵能直言不諱的點出李世民的不足,而李世民也是度量非常大,能知錯就改,有時候李世民甚至想殺了魏徵,但李世民知道魏徵對自己的重要性就沒殺他,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就開始享樂奢靡起來了,從這也就能看出魏徵對李世民的影響,當然魏徵在大事上不會去觸怒李世民。

  • 11 # 于姓的天空

    魏徵敢於堅持原則,敢於糾正上錯!在唐太宗執政期間他感受到了魏徵直言不諱和公正思維對政治體系維護的意義,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 12 # 修練境界

    其實魏徵這樣的人不少,現代也有。正確的意見被採納本來尋常,被幾千年來認為不尋常倒是不尋常的。我們可能應思考讓這類事情不被再成為經典更有意義些。就這段歷史而言,魏徵之成為魏徵,是他可以讓相信一心助他的君主成為千古一帝,知道他的君主有成為千古明君的理想,換一個人他不太可能也這樣做。而唐太宗呢作為一個人其實是討厭他的,但為當明君綁架自己要容忍並標籤化他。魏徵不缺,缺的是唐太宗,但民族不能賭有很多唐太宗。這樣的實驗不貝可重複性,即使是好的也不是體制層次的。

  • 13 # 哼唧哼唧狗

    說起來很可笑,實際情況是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自尊和好面子需要這個沒什麼流傳千古成績的三姓家奴(也沒什麼突出行政能力,就這樣還名臣)魏徵也清楚的很自己的嘴炮定位。只能說如果李世民是大哥,上位後魏徵活不過一年。全部的吹捧只是掩飾自己殺兄宰弟的不安罷了。魏徵作為一個不結派,無實權人物,死後被下代皇帝羞辱也證明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別為詹皇射落一座總冠軍的雷阿倫和歐文,誰的歷史地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