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魑魅涅槃

    殲轟七綽號飛豹,是中國在上世界80年代研發的一款具備對海對陸攻擊的戰鬥轟炸機,這款多用途戰機也讓我軍有了一款很不錯的支援武器。飛豹的研發起源於中國西沙海戰期間缺乏一款具備大航程、大載彈量的戰機,當時的轟五、強五都有點力不從心,所以急需一款具備優異戰鬥性的戰機,最好是具備對陸對海攻擊能力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最早的時候國內好幾家都投標了,最後只剩下採用當時主流的可變後掠翼的強六和效能平庸的飛豹。強六是強五的締造者南昌飛機制造廠(現在的洪都)基於前蘇聯的米格23仿製的,當時這款戰機的起點可不低,計劃採用中國第一款大推力的渦扇6發動機,不過後來因為技術問題強六下馬了,渦扇6發動機也因為技術指標太高和殲9下馬失去了裝機物件都不了了知了,要知道當時的渦扇6已經進入臺架試驗階段,如果能堅持下來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一定要更優秀,不過限於渦扇6採用了當時不主流的後置渦輪設計和運10飛機以及運10的配套發動機渦扇8一樣下馬了。最後飛豹憑藉著研發進度快和後期選擇了英國羅羅的斯貝發動機中標,雖然斯貝發動機中國產型號渦扇9秦嶺直到2000年以後才全部中國產,但是飛豹的裝備服役也為我軍提供了一款很不錯的多用途戰機。飛豹的效能表現算是中等水平吧,雖然定位是一款具備空戰能力的戰鬥轟炸機,但是機動性太差也只能進行一些低強度空戰,所以飛豹在我軍中的定位主要是大航程和大載彈量,畢竟不忘初心嗎。飛豹也在經過改進後發展出了電子戰型,可以掛載大型電子吊艙實施電磁攻擊/壓制任務。而且網傳西飛在飛豹的平臺上發展了一款隱身豹的圖片,但是飛豹的停產說明這個平臺雖然改裝優勢大,但是受限於平臺老舊也只能放棄了。但是放在現在來看飛豹的確落伍了,特別是我軍大量裝備殲10C和殲16多用途戰機後,飛豹對我軍的需求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還有一個是飛豹戰機的可靠性不佳的原因也導致出勤率不高和出事率較高。現在飛豹戰機早已經停產,很明顯就是為更先進的殲16讓路,而且飛豹的停產也說明殲16已經成功取代飛豹。而成功替代飛豹在我軍地位的殲16現在已經上位成殲20隱身戰機的帶刀護衛,一個踢門一個搗毀的搭配組合。首先殲16來自具備優異機動性的蘇27家族的中國產版本,再加上後期對航電系統的重達升級、機體平臺也使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來減重,以及換裝中國產WS-10A大推力發動機後,其空戰能力相比飛豹已經高出了一大截,而且也能掛載多款中國產新型武器,並且還發展出了電子戰型號,所以殲16從裡裡外外、對空對陸對海各個方面來說都遠超JH7飛豹。

  • 2 # 冰雹藍天

    殲16已經開始服役,這是未來一段時間空軍高配版的對地、對海以及對空作戰的新機型,而且還會不斷地升級,這也是未來殲16多用途戰鬥機逐步大量裝備部隊守衛祖國安全的利器,但同時飛豹殲轟7將在升級中繼續服役。

    這裡冰雹認為題目中不應該說是取代,更確切的表達應該是補充和升級,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殲轟7“飛豹”目前還有升級的空間,但是由於其立項是在70年代後期開始,到80年代末90年初服役,其電子系統、火控系統、雷達、動力、載彈量和延伸版等仍有一定的升級空間,未來會作為高低搭配中低的一個層面繼續履行作戰巡邏使命。

    殲轟7最主要的一個作戰用途就是對地、對海的攻擊,其超低空突防能力很強,絕對是敵海面艦艇的噩夢。但是隨著現代武器系統的不斷升級改進,殲轟7已經略顯吃力,尤其是面對不斷出現的低空攔截導彈系統更是危險重重,再者殲轟7載彈量較低,近8噸的載彈量明顯不能滿足現代現場需求,即使在升級後也未必能突破10噸的載彈量。

    殲16是一款綜合多用途戰鬥機,更強調對地、對海的攻擊能力,超低空突防和高空對地面武器系統、裝置、設施以及對海面艦艇的打擊能力非常強大。

    殲16是在殲11的基礎上研製,外形與蘇30MKK相似,採用雙發雙座的多用途戰鬥機,載彈量最大可以達到12噸,擁有12個外掛點,真可謂是空中彈藥庫。其採用相控陣雷達,可以掛載鷹擊62、鷹擊83等重型空對艦導彈進行超視距作戰,相信這一定是未來人民空軍痛殺敵人的利器。

    未來人民空軍將採取殲16和殲轟7高低搭配的作戰補充,殲轟7執行一般的低強度作戰任務,而高強度的作戰則依靠殲16進行突擊,而且殲16的衍生版比如專門用於電子戰的殲16也已經開始裝備。

  • 3 # 一葉楓流

    殲轟七設計之初是為了解決西沙群島的空中打擊力量空白。最主要的效能要求是航程遠。殲轟七把強五的速度和轟五的航程結合起來,是第一款專門設計的遠端對地攻擊機。

    為了實現效能指標,採用了雙發常規佈局。發動機選用從英國引進的斯貝渦扇發動機,應用在掠奪者艦載攻擊機和鬼怪戰鬥機上。該發動機的美國型號是TF41,用於A-7海盜艦載攻擊機上。很適合作為殲轟七的動力。

    在當年的情況下,殲轟七將會大幅度提升中國海軍遠海作戰能力。設計之初也沒有其他的任務。

    後來空軍發現殲轟七這個專案了,就想採用,想要對設計進行修改,結果扯了幾年皮。

    現在殲轟七仍然可以滿足海軍的反艦作戰要求。海面比陸地平坦,不需要地形跟蹤系統,一般也不需要飛到敵方軍艦上空投彈,防區外發射反艦導彈就可以。攜帶制導炸彈也是打擊速度慢、防護力弱的商船或島嶼。

    所以殲轟七在海軍還可以繼續服役較長時間。現在中國發展航母,殲轟七的重要性下降。等到中國彈射型航母服役,殲轟七已經服役三十多年了。沒有繼續改進的價值。海上打擊力量將依靠艦載攻擊機。而且以後會發展無人機作為攻擊平臺,使用起來比單純的導彈更靈活。兼具打擊和威懾能力。

    對於中國空軍來說,對地攻擊在上個世紀一直都不是主要任務。對地攻擊機主要是配合陸軍作戰。空軍的主要任務還是防空。巨大的防空壓力一直存在。

    空軍的對地打擊力量缺乏技術手段。轟五速度慢,載彈量小,航程短,很早就被淘汰了。轟六速度慢,載彈量小,雖然不堪重用,但是由於其較大的航程,還是繼續保留。強五是速度快,載彈量小,航程短。如果不保留,空軍就瘸了一條腿。就看著殲轟七眼紅。殲轟七讓空軍在結構上實現了中程戰略打擊,遠端戰術打擊和近距離戰術支援的進攻體系。雖然這個體系只是結構上的樣子貨,但是完善了體系,具備了現代戰爭的意識。

    戰爭指導思想決定戰爭方向和成敗!

    從俄羅斯引進蘇27以後,利用其悠秀的氣動佈局作為平臺,實現一機多型,一型多用,是合乎航空產品的發展規律的。

    現代高技術戰爭中,隱身性是主要要求。不論殲轟七怎樣修改設計都不可能提高隱身效能。發動機效能也限制了殲轟七的進一步提高,而且作戰效能單一,就是一架純粹的對地攻擊機。相比之下,蘇27平臺雖然也無法隱身,但是航程更遠,載彈量更大,隨著中國產發動機投入使用,效能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而且還具有多用途性。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在氣動設計方面,蘇-27比F-15要好。不考慮隱身效能,二十年後也未必有可以超過蘇-27的。中國空軍的戰略是進攻性防禦,進攻是有限度的。非隱身攻擊機還有用武之地,而且可以一機多用。

    現在停產殲轟七,逐步淘汰強五和殲轟七,可以減少裝備機種,降低後勤支援保障難度。將來的空軍戰略打擊力量是洲際導彈和隱身轟炸機,淘汰轟六。戰術打擊力量和戰術制空合二為一,以戰術彈道導彈、有人駕駛多用途戰鬥機和無人機三足鼎立。

    機載巡航導彈、智慧化無人機和戰術彈道導彈是將來的主要打擊手段。

  • 4 # 重大現場

    不是未來啦,殲轟七已經停產了,不會再有新的補充。未來使用壽命到期時,自然會逐步退出現役,代替它的型號也就明確了,那就是:殲16。談及殲16時,許多人往往把它與殲20或者蘇34等戰機進行對比,實際上屬於完全的錯誤作戰,殲16在我軍當中的定位是重型多用途攻擊機,而不是制空型戰機,它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對地攻擊或反艦作戰。

    殲16也是目前的唯一的替代型號,除了它以外,沒有更為合適的型號,中國在殲轟七之後,再也沒有研發過專用的攻擊機,現代航空技術的潮流中,已經沒有專職攻擊機的理念了,已經進入了多用途時代。

    殲16就是在中國產殲11戰機基礎之上發展的一款雙座多用途戰機,雖說在許多方面與殲11相同,也許區別就是採用雙座設計,但是它在設計上,更注意注重於對地攻擊,與殲11有著本質的區別。

    殲16更注重於對地攻擊能力,故而其設計進行相應的變化,主要是改雙座設計,後座飛行員將主要負責操作武器系統,同時整個航電系統進行了調整,以適應對地對海作戰的要求,可以更多類的彈藥,同時對整個機體進行加強,從而可以重掛載,大大提高了載彈量,以及適用的彈藥型別。

    雖說為提高對地攻擊能力,對制空作戰能力進行弱化,但是殲16依然擁有制空作戰的能力,所以依然不能小看它的。

  • 5 # 國平軍史

    殲轟-7,是上世紀70年代初研發,80年代末期研發成功,裝備了空軍以及海軍航空兵,屬於一型戰鬥轟炸機,能攜帶4枚C-801K/803空艦導彈,執行對艦打擊任務。

    雖說殲-轟7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但最主要還是實施對地(艦)攻擊,綽號“飛豹”的此型戰轟機,是一架二代機+,殲轟-7A才是準三代機。

    畢竟機體笨且重,達不到空優機的空戰效果,一旦遇到空中戰機,只有有限的自衛能力,不具備和敵方戰機空中格鬥的能力。

    因此,對地(艦)打擊,才是飛豹戰轟機的老本行,既要執行對地(艦)打擊,又能實施空中格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舍其一,保其一。

    作為一款戰鬥轟炸機,殲轟-7僅攜彈6噸,巡航速度每小時900公里,作戰半徑1300公里,僅從技術引數就知道,此戰轟機並不先進。

    蘇-27等俄製重型戰鬥機,不僅航速、航程、作戰半徑,都在殲轟-7之上,而且都能輕鬆外掛8噸彈藥起飛,制空型戰鬥機載彈量竟然比專職的戰鬥轟炸機還要多。

    因此,用一款新型的戰鬥轟炸機,取代各項效能指標包括航電裝置和雷達系統都已落後的殲轟-7,是空軍實現戰略轉型的必然趨勢;終於,殲-16橫空出世,成了空軍絕對的主力戰鬥機,以及戰術轟炸機。

    殲-16除了機殼是第4代機,隱形效能一般以外,內部的航電裝置、相控陣雷達、操控系統、平顯系統等都是第5代機的配置,綜合戰鬥效能非常強大;在2018年空軍金頭盔比武中,殲-16力壓其他機型,榮獲了冠軍。

    殲-16的技術引數非常耀眼,最大速度2.5馬赫,作戰半徑1500公里,具有12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12噸,既有出色的空戰效能,能夠主動和第4代機接戰,也能實施對地(艦)精確制導打擊,優異的高空高速突防能力,使得殲-16具備了強大的戰場生存能力。

    最主要的是殲-16不似殲轟-7,只是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機動能力使其能與第4代戰機在空中硬碰硬地較量,絕對是殲轟-7所無法比擬的。

    總之,有“炸彈卡車”之美譽的殲-16,既可參與空戰,又能實施對地(艦)高價值目標的打擊,是新世紀空軍對地打擊的主力機型,目前,與殲-20成了最佳的空中拍檔。

  • 6 # 聯合防務

    殲轟七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研製的殲擊轟炸機,在當時僅有殲七、殲八撐起空防的年代,這種擁有1600多公里作戰半徑,載彈量達5噸的超音速中國產戰機是非常引人矚目的,即使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算先進,時間很快過了30多年,這型戰機很多方面落伍了,確實到了考慮更新換代的時候。

    原本西飛有進一步發展殲轟七的方案,甚至帶有一定的隱身設計,但鑑於該機整體設計過時,潛力非常有限,與沈飛殲-16等任務重疊,效能差距大,因而雖然設計出了原型機,但進一步發展的計劃終止了。

    現在看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戰術的更新發展,取代殲轟七的戰機不會是一種,取代的應該是殲轟七所擔負的任務,比如海軍航空兵的殲轟七擔負的遠端反艦任務,這很可能就由艦載殲-15或其後續機種擔負,岸基可以由殲-16來執行,空軍殲轟七擔負的對地打擊任務,掛載反輻射導彈或遠端對地打擊導彈、滑翔制導炸彈等,則根據敵方防禦能力、距離遠近,由殲-20、殲-16、殲-11B、殲-10B/C來執行,現代戰機多用途能力都很強,不會再出現那種“不把一磅重量用在對地攻擊上”的純粹制空戰機,而對地反艦導彈等武器的小型化,相控陣雷達帶來的優越探測能力,資訊化帶來的目標資訊分享,都使得戰機能夠執行多種任務,沒有必要專門研製對地反艦打擊機種。

    放眼世界,與殲轟七功能類似的戰機也沒有後續發展計劃,倒是隱身、多用途戰機得到高速發展,只要奪得制空權,再強的敵人也灰飛煙滅。L

  • 7 # 鷹鴿分析

    殲轟-7被替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目前中國海空軍裝備體系中,沒有一款戰機可以完全替代殲轟-7,未來對地、對海攻擊任務更多的將由多用途殲擊機所替代。

    殲轟-7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自行研製的一款雙發雙座中型超音速殲擊轟炸機,也是中國殲擊轟炸機家族的一顆獨苗,是中國海空軍對地、對海攻擊作戰的主力裝備之一。1977年正式開始研製,1988年首飛成功,1998年首次公開亮相,隨後大量裝備解放軍海空軍部隊。

    由於受到改革開放軍隊為經濟建設讓步影響,殲轟-7研發週期較長,導致服役之初就顯得設計理念和技術上落後時代發展。殲轟-7最大起飛重量28噸左右,最大載彈量6噸左右,作戰半徑1500公里,最大平飛速度1.8馬赫,可以掛載中國產霹靂-5/8空空導彈、鷹擊系列空艦導彈、空地導彈、各類機載吊艙、精確制導彈藥以及火箭彈和各類航空炸彈,具備較強的對面攻擊和防區外打擊能力。後經過雷達、電子裝置和飛控數字化改裝升級,由原來的二代半戰機水準基本達到準三代機標準。

    殲轟-7殲擊轟炸機主要擔負戰役戰術層次對地、對海攻擊和陸軍近距火力支援任務,從其主要任務種類來看,中國現有海空軍裝備體系中暫時沒有一款戰機可以完全替代殲轟的這三項主要任務。

    21世紀以來,順應世界空軍發展潮流,多用途機型成為中國空軍重點發展方向,以多用途殲擊機取代傳統的強擊機和殲擊轟炸機成為主要趨勢,目前除了美國在論證研發新型攻擊機之外,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類似研製趨勢,畢竟美國因其獨特的軍事戰略研發新型攻擊機也有全球作戰的需求。中國殲-10在研發之初就定位為多用途殲擊機,受制於雷達電子技術限制,直到最新的殲-10C才真正具備多用途作戰能力,雖然殲-10和殲-10B具備一定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從實質上看,這兩個型號更傾向於空優作戰;殲-16是中國多用途殲擊機發展集大成者,被稱為“炸彈卡車”,由此中國空軍形成以殲-10C和殲-16高低搭配、遠近結合的多用途殲擊機體系。

    殲-10C是中國殲-10的最新改進型號,裝備有先進的感測器和資訊攻防系統、綜合航電系統以及多種先進的機載武器,具備較強的中近距制空作戰和對地、對海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能力,尤其對地、對海攻擊中可發揮資訊攻防優勢,極大提升精確打擊能力。由於殲-10屬於典型的中型殲擊機,採用鴨翼式三角佈局設計,具備優異的低空突防飛行效能以及戰機可操縱性,在近距火力支援任務中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同時又具備較強的防區外打擊能力。

    殲-16是中國在殲-11的基礎上深度改進而來的重型多用途殲擊機,裝備了中國產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空地制導武器系統,具有殲-10C所不能企及的作戰半徑、載彈量和滯空時間,可以掛載當前空軍現役的所有空對面武器,最大載彈量超過10噸,是目前海空軍掛載能力最強的殲擊機,除了可以進行超視距空戰之外,在對地、對海攻擊任務中,其單架綜合打擊能力是殲轟-7的兩倍以上。

    原則意義上講,殲-16取代殲轟-7是最合理的選項,也是呼聲最高的選項,但是在殲-16大航程、大載彈量以及長滯空時間的優勢光環下,由於發動機限制,其在近距火力支援任務中能力不夠,遠不如機動性、敏捷性和中低空操控性優異的殲-10C,殲-10C作為中型機本質限制了其難以企及殲轟-7接近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這也是南海巡航很難看到殲-10身影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殲-16和殲-10C兩款多用途殲擊機中,沒有一款可以完全替代殲轟-7的三大主要任務。

    未來研發新型殲轟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海空軍最佳的選擇將是使用殲-10C和殲-16形成高低搭配、遠近結合、各司其職的對面打擊體系,結合輕重型殲擊機各自優勢,共同接替殲轟-7也留下的任務空白,這一點在中國新一代隱形殲擊機殲-20服役後與殲-16和殲-10C進行異型機體系融合作戰訓練中體現的淋漓精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常規賽今天都有哪些場次的比賽?具體戰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