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知主義者

    從降生開始,人就得為生命利益去鬥爭,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就是你的父母親也不能真正代表你的生命利益。生命利益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你自己的責任,生命利益將你與所有的他人區別開來。所以,有了你、我、他之分,人與人是界限分明的,劃分界限的物質就是利益。人是以利益為單位的人,家庭是以利益為核心的自然組合,團體是以共同利益為目的的聯盟,國家是以民族利益為中心的集合體,社會則是利益分配機構和管理機構,也是利益的交換場地。生命倫理從誕生起,就用利益作為切刀,將整體事物劃分為利益單位,個人就是利益的受體。生命的本質帶有利益的屬性,因此,生命與生命,人與人有不同的利益區別,人的一生,走不出利益壁壘半步。

    利益是什麼?利益是生存需要的資源和材料,利益是實現生存目的的各種條件,利益是生存的必須品。利益就是生存所需的緊缺資源,利益就是生命與生命、人與人必須去爭奪的東西。所以,社會生活的格局就是以利益運轉狀態來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實際關係,就是利益關係。動物和人群居在一起,既創造了生存利益,又損害了生存利益,特別是人,與他人合作可獲取最大的利益,與他人分割利益則是最大的危險。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利益與反利益同在,他人的利益,不但不是你的利益,相反威脅到你的利益,於是,用利益對抗利益,用利益來摧毀利益,是人間關係的常態,諾大的社會,就是利益的競爭場、交易場、角鬥場和生死場,人們的利益交織、糾纏,互相利用又互相排斥、互相合作又互相詆譭,事實上,人們辛苦生產和竭力獲取的利益很大部份損耗在分配和管理的過程中,真正有效使用於人的只是利益爭奪過程的剩餘部份,到人們使用這些被撕碎的利益的碎片的時候,緊缺的利益就更加緊缺了。

    生命利益的本身就因為個體屬性而具有不完整性,經過人們的激烈爭奪後其碎片性更加明顯,所以,沒有一個人擁有過完整的生存利益,沒有一個人享受過全面的生存利益。人們各執一端,彼此相睨、彼此戒備的過著各自殘缺的生活,這就是生命利益格局下的人間狀態。生命利益撕裂了人、隔離了人和危害了人,生命利益非但沒有有效地服務於人的生存目的,反而極大的損害了人的存在,這是人們有目共睹的既有事實。

    感知利益是生命的另一種利益形式,當人以感知體方式存在,感知為存在的目的與意義,人們為了這個一致的目的而存在,生命與物質成為感知載體與過程,他們都服務於人感知的目的。在這種存在立場上,存在的愉悅就是人感知的利益。存在愉悅本身具是整體性和綜合性的,不能被分割。而人作為感知者,感知利益是共同的,每個感知者都是感知的始端和顯示終端,沒有各自的利益所有,社會生活不但是感知的共同現場,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感知共同體,人的各種感覺和各種認知都集合於一處,不可能再分割為各個感官所有,也就是說,人獲得的感知利益是整體的、不再只是某一感官體驗的碎片。每個人的感知顯示的都是共同的、整體的感知狀態,而且,這種顯示不是分配的,每個人的顯示都是整個感知系統的組成部分,是感知共同體的運轉程式,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顯示都是感知系統的寶貴資源。每個人生活著,不只是感知資源的消耗,而有很大的成分是感知資源的新增。人都在互相感知,這本身就是感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感知利益的無限來源。

    感知不僅是人的各個感覺系統的享受過程,也是感知運動的輸出過程,所以,人的感知利益是互在互補的,感知利益沒有任何紛爭,反倒是受眾越多,利益越大,因此,感知利益如雪球般滾動,這種滾雪球效應將惠及到每一個人,這是利益與利益的增值,這是利益與利益的疊加,世上每一個人,無一不在利益範圍以內,無一不是利益鏈條的一環。這種利益無論從經濟、社會、個人角度考慮,都是理性的和理想的,這才是智慧的感知體——人,應該創造的存在形態。

    從兩種利益的比較很容易得出結論,人沒有理由不選擇後者,因為前者已經和正在讓人吃盡苦頭,浸淫在生命利益中的人其實苦不堪言,因為任何利益擁有者都並不能真正有效地使用其利益,常常卻在不經意間,就做了自己利益的受害者。所以,生命利益中人,不可能有真正愉悅、幸福的人。

    人們很容易認同感知利益的理論構想,人們懷疑的是它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為用生命邏輯來度量,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譚,如果要讓人們換一個邏輯方式來思考,那就是另外一個很大的話題了。

  • 2 # 使用者3591969004834

    很現實丶很正面。人不為已,天誅地滅。誰都一樣,為了自己而努力。但需要在法律法規和道德框架內,去創造最大財富,這無可非議。

  • 3 # 大河灣精靈

    這個標題說的還很不到位,到位的說法應該是:在給更多人帶來更多利益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道理很簡單,人心都是肉長的,好歹都懂得。人對我好,我要回報;人對我壞,我要回敬。和下的人可能半真半假,惹下的人一定是真的。

    損人利己的人再怎麼偽裝,總要得罪很多人,許多交接人給他設坎詛咒,他能好得了?

    最大限度利人利己的人,眾人幫忙,眾人期待,焉能不好!

    人在社會上出來做事,總要和別人打交道,發生利益關係。某種意義上說,在利害二者之間必選其一,中間地帶是無事可做的。除非是退休回家了,什麼也不做了,不利人也不損人了,何來自己利益最大化?

    從這個意義上說,標題是個偽命題。正確的命題是:只有讓他人利益最大化,才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如果讓他人利益最小化,結果是自己利益最小化。孤立的利益是很少存在的,利益多是包含在群體的土壤之中。

  • 4 # 俯首豔陽天

    這就是一個偽命題。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和不傷害別人在實際中是不能並存的事情。什麼叫傷害?恐怕人們根本沒有確定答案,所以,自以為沒傷害誰就成了自欺其人的平常現象。人們對利益最大化一般都有比較清楚的預期和定義,但對是否傷害人就很難投注精力去防範了。國際如此,國家如此,人人如此。人吃蒜是在享受自己的權利,但人不一定會考慮旁邊的人討厭滿嘴蒜味。十幾年的時間就把幾百年養成的林子砍光了,誰去考慮這已經傷害了子孫呢!瘋狂的開墾土地,誰會考慮後人沒法享受清清的河水和鬱鬱蔥蔥的野地呢!只要人類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就必定產生無窮無盡的傷害!

  • 5 # 無我無你亦無他

    如果用經濟學思維來看,商業不就是不損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麼?

    人們透過商業協作和交換,讓生活變得更便捷、豐富。

  • 6 # 藍音

    關鍵是看(傷害)尺度細化的定在哪一個水準上,

    比如,在我們看來是在平常不過點事,你呼吸出一口空氣都有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對周邊的其它人造成傷害(細菌,汙濁氣體,傳染病菌,致命病毒等等可能就在你撥出的一口氣或噴濺出的唾液當中,傳染給其它人……)。

    所以現行情形下的貌似合理的(沒介定為傷害)

    但隨著環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越來越高和對環境更趨於越來越環保的要求質量的提升……

    對於,〈在不傷害別人的前題下,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這句話是不是偽命題〉?

    這個問題不是百姓能說了算的事,政府最有拍板發言權了,說你是你就是,說你不是,是也不是。

    標準,尺度,包括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各處地方,均該是由政府檢測,制定,執法等等部門來完成制定的。

  • 7 # 學做個高情商的人

    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實現自我的利益最大化,個人認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不算偽命題。

    比方說小偷,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盜竊他人的財物,這就是傷害了別人,而追求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

    開發商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偷工減料造出一棟棟豆腐渣工程案例,2009年上海的一棟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樓整體倒塌,官方卻以兩次堆土施工為原由而搪塞了過去。以及2011年河南鄭州曝光的“匯景嘉園”安置房多面牆體爆裂,一時間引起社會的輿論紛紛,而被網友調侃為“樓脆脆”。

    所以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實現自我的利益最大化,不算偽命題。

  • 8 # 殿前青燈

    理論上這個觀點貌似也沒有錯誤,主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包括你對自我的清醒認知。

    曾經看過一個講座,講師說了這麼一句話:“晚上我在大學裡教書授課,是一個平易近人的老師。白天我自己有開公司,是一個陰狠的商人”。他這句話包含了2層含義,第一,不同身份他做的事情不一樣,第二,不同身份需要的的心態也不一樣。因為中國有句俗話:“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其中自有道理。

    而在實際社會中,每個人的利益都是均等的,很難說我不傷害你然後就能達成我的利益最大化。談判桌上他讓了你這步他肯定會在其他方面爭取回來,只不過現在時機未到,時機到了你就會知道到底誰的利益才最大。畢竟每個人的格局不一樣。

    不過諧社會講究的是共贏。這是我們都希望達成的一個目標。大家坦誠相待,才能在合作也好,做朋友也好走得越來越遠!

  • 9 # 手背上的螞蟻

    想法很好很善良,可是不見得容易操作!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又能不傷害任何人太難做到了!能儘量這樣做事的人已經算是有良心的好人了!

  • 10 # 千鈞資本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

    第一,在經濟活動中絕非簡單“我贏你輸或我輸你贏”的對立關係即零和博弈。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賺錢即盈利,也就是實現企業(股東)利益最大化。同理,個人的發展也是追求其個人利益最大化,這無可非議。但在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難免與他人即利益相關方發生衝突,這在所難免,更不足為奇。關鍵還是怎麼去權衡和處理好二者之間關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獲得屬於自己應該得到的那部分利益,但不能不擇手段,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第二,在經濟交往中,實現“互利共贏”或者“互利多贏”結果是經常發生的事。採取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進而實現共贏是許多商家管用的做法。比如:阿里巴巴與蘇寧之間的合作、騰訊與京東之間的合作、小米與萬達之間的合作等就是互利共贏的案例。再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同時投資中國聯通,以及由阿里集團、銀泰集團、復星集團、順豐速運、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宅急送、匯通等多方組成的菜鳥網路公司,最終都是謀求實現互利多贏。第三,雖說“商場如戰場”,但商場畢竟不同於戰場,商場中合作往往是常態。“商場如戰場”說的相關方之間競爭關係,“商場不同於現場”說的是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合作關係,他們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絕不是你死我活的簡單邏輯。和平、發展、合作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趨勢,脫離了與他人合作的任何個人和企業,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長袖善舞,也很難獲得成功。“識時務者為俊傑”。靠單打獨鬥和個人英雄主義取勝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現如今,合作也只有透過合作才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第四,要多做“合作共贏”的事,少做“損人利已”的事,不做“損人不利已”的事。無數事實證明,“合作共贏”是最好的結果,往往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應大力提倡而且儘可能多做。“損人利已”的事也不是一點不能做,而是儘可能少做或不做,關鍵要視當時的具體情況來權衡和拿捏。堅決不做“損人不利已”的事,實際上就是一個“雙輸”的結果,既然對雙方都沒有任何利益和好處,幹嘛還要去做呢?結語

    通常情況下,個人認為“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不是一個假命題,而是很有可能做到和實現的。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

    【簡介】財經心觀察 / 專注:企業管理、財經分析、人文觀察 / 財經管理類專著《領導力》一書的作者 / 提供多視角的觀點、提升多緯度的觀察、提交多層次的分析、提出多樣化的方案 / 分享有溫度、有良知的作品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車在10萬以內的什麼車最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