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科舉制度,是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制度改變了以前的用人制度,打破了血緣世襲和士族壟斷的局面,讓一些生活在中下層的讀書人有了發展進取的機會,科舉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科舉制度對後世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科舉制度成型在隋唐時期,但科舉的萌發是在南北朝時期。同時李世民、武則天和李隆基是創立完善科舉制度的重要人物。

    楊廣雖然被認為是暴君,雖然導致隋朝的滅亡,但他並不是一無是處的。隋煬帝楊廣主要是因為常年用兵,以至於國疲民憊,濫用民力,人們苦不堪言,才激起民變,起義不斷,狼煙四起。

    但是楊廣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雖然在當時是勞民傷財的事情,但對於後世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後世人也受到大運河很多的實惠,所以他修的大運河是利在千秋的。

    同時楊廣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雖然好大喜功,但也彰顯出當時隋朝軍事的強大。

    雖然科舉制度萌發在南北朝時期,成型於唐朝時期,但是楊廣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明經試經術,形成了完整的分科選才方法。他建進士科,定科舉制度,這是有著很大影響的,

    同時楊廣在外交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藩屬國尊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如果有不願意臣服的,隋朝會採取戰爭手段讓他臣服,如果有一國攻打另外一國,隋朝也會維護朝貢體制,幫助被攻打的一國打敗侵犯國。不過隋煬帝卻好大喜功,浪費不少人力物力,讓隋朝國力也損耗不少。

    所以隋煬帝雖然名聲不好,被認為是暴君,但並不是一無是處,同時有的人也認為隋煬帝雖然殘暴,但以他的文治武功而言,卻也算是有作為的皇帝。

  • 2 # 平民經濟學人

    科舉制度在隋朝建立,在隋煬帝楊廣時確定。

    為什麼?

    因為楊廣想打擊關壟集團。

    隋朝表面強大,皇帝權力一把抓,但是軍政大權實際上把控在關壟集團這些上柱國大將軍手裡。

    楊廣和關壟集團是即合作又對立的。

    其實隋比唐強大,為什麼三徵高句麗不下,反而亡了國,給李唐奪了權,可以看出關壟集團對楊廣的鉗制。

    所以楊廣才要建立科舉制,設進士科,進士合格即可任官,從而擺脫關壟集團對國家權力的壟斷。但可惜楊廣沒有成功。

    到了唐朝也一樣,同樣面臨關壟集團的問題。到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統治時期,也是透過科舉制,才最終打垮打散了關壟集團,此後中國再也不存在什麼門閥世家了。

    這還只是表面上的,更深層次是科舉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了科舉這麼一條公平的上升通道,只要肯讀書,都可以參於科舉,都可以當官,封侯拜將再不看你的民族種族階層。

    楊廣首創科舉制招賢納才,任用官員,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光這一條,就足夠抵消他所有的缺點。(這就跟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實行郡縣制的對中國的千古影響一樣。)

  • 3 # 王榮聯1

    謝謝邀請。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創始於隋朝隋煬帝年間。此前的秦漢魏晉南北朝,選拔朝廷官員基本侷限於達官貴人範圍之內,而許多出身貧寒的品學兼優的讀書人則被拒於官場之外,顯然,這樣選拔官員的所謂制度是不公平的。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創新發明了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那就是科舉制。不論出身貴賤、地域遠近、有無背景關係,凡欲入仕途者一律要經過朝廷考試,然後擇優做官。這項科舉制度,興起於隋朝,完善於唐宋,之後的元明清一直綿延了千年。只是到了1905年,光緒皇帝才宣佈廢除科舉制。據說,就在晚清政府廢除科舉制的同時,大英帝國卻在設計完善國家體制時還學習參考盛行千年的中國科舉制。隋煬帝楊廣在位僅14年,能設計出應用千年的科舉制,能開挖出至今還是全世界最長的人工大運河,這樣的皇帝,能說一無是處嗎?

  • 4 # 大飛熊騎士

    隋煬帝楊廣當然不是“一無是處”,相反,他的很多舉措是有歷史意義的。錯就錯在楊廣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民不聊生,過大於功。

    再說大名鼎鼎,影響深遠的“科舉制”。“科舉制”的建立是有爭議的,科舉制萌芽於南北朝,草創於隋朝,確立於唐朝,鼎盛於宋明。所以,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草創“科舉”,更像是一種過渡時期,於是很多學者認為,唐朝才是“科舉制”的建立時期。但是無論如何,隋朝對用人制度的影響,是有正向的,順應時代的意義的。

    在封建時期,科舉制前,用人制度會影響到國家權力集團的天平。比如說漢朝的“察舉制”和“徵辟制”,催生了很多地主高強,東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地主豪強做大,君權旁落。因此,三國時代,曹丕和陳群發明了“九品中正制”,來壓制豪強,讓庶族有機會參與治國。也正是如此,魏晉的體制也一直領先蜀漢和吳國。滅亡蜀漢的鄧艾,就是典型的窮苦人家出身。

    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期開始變味,成了“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這相當於打壓了豪強,士族卻崛起,無非是換了另外一批人而已。到了魏晉南北朝,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南北兩地政權都出現“四大門閥”,隋唐則是“關隴貴族”。這一切根源都在“九品中正制”造成的“門閥制度”。

    (牛李黨爭)

    於是,當權者為權力的平衡,開始打壓門閥制度,萌芽了“科舉制”。隋朝時期廢掉了早就變味了“九品中正制”,為科舉制提供了基礎。但是,即使到了唐朝,科舉制並非唯一的用人方式。唐朝用人制度有兩種,一種是庶族透過“科舉”進入仕途,比如白居易,元稹都是如此。一種是“恩萌制”,既透過父輩的功績入仕,比如李德裕。因此到了中,晚唐的“牛李黨爭”就是以“恩萌出生”為代表的李德裕和“科舉出生”為代表的牛僧儒之間的爭鬥,而起因正是因為“科舉制”。

    隨著後來“恩萌制”衰弱,“科舉制”也在宋明發展到了巔峰。

  • 5 # 第一節歷史課

    這是兩個問題,先說第一個!

    科舉制是隋朝時候出現的!

    對,就是這個臭名遠揚的“大暴君”楊廣整的!

    第二個問題,楊廣是不是一無是處?

    不是!鐵定的不是!誰還沒個長處啊,任何一個人都有個長處的好吧?就算是個傻子,他也會比平常人更能堅持不懈,更樂觀好嗎?

    扯遠了,說回楊廣。

    人人都知道他是個大暴君,荒淫無道,好大喜功。女人、權力、功勞,都是他極其喜歡的。上位後,先是想辦法整死了自己的哥哥楊勇,又把自己的弟弟貶為了庶民。不顧百姓疾苦,三番五次發動大規模對外戰爭、修大運河、三下揚州、兩巡塞北,年年出去旅遊,做的“惡”數不勝數!

    可你有沒有想過?

    李世民是怎麼登上皇位的?殺自己兄弟了嗎?乾隆是怎麼消耗國庫的?沒有年年去遊玩嗎?

    都有!

    可是人們為什麼不罵他們?反而有“貞觀之治”,有“康乾盛世”?

    因為勝者為王敗者寇啊!誰成功了誰說的話,那才叫做話!

    楊廣雖然是有很多缺點,不太懂民間疾苦,但歷史上真實的楊廣,還是很聰明的。早期的他,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也有可能為了皇位裝的);十三歲時被封為晉王,二十歲已是平陳時領銜的主帥,能力方面自不必多說。

    做的那些功勞,有很多都是正確的決定!就拿修大運河來說,帶動了多少年的經濟?三徵高句麗、滅吐谷渾、討占城、徵契丹,哪個不是應該做的決定?

    從大局觀上來看,這些事情,都是一個國家君主該做的事情,錯就錯在楊廣太心急,太高高在上,只是為了自己的想法而去強硬的發展,根本不顧百姓的疾苦。

    也許有人還會說,那楊廣色啊,喜歡女人啊,呵呵,古代皇權至上,喜歡女人的不止楊廣一個,只不過楊廣表現的激烈點了而已吧!

  • 6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隋煬帝繼位,為了擺脫利益集團——關隴貴族集團的控制,他建東都、開運河,從地理空間、政治版圖、經濟基礎等方面逐漸開始跳出關隴貴族集團的包圍圈之後,就著手謀劃從最核心的人事制度方面跳出關隴貴族集團的包圍圈。

    原來,在隋煬帝剛繼位的初年,他的宰相班子,6個人中5個是貴族集團的代表,具有非常濃厚的“關中本位”色彩。

    其實,不僅宰相班子的構成是這樣的,整個高階官僚層的構成都是這樣,關隴貴族集團透過不合理的職官制度,牢牢把持著隋朝的朝政。

    於是,他從大業二年開始,陸續對官員制度進行改革。

    大業二年,隋煬帝增加了進士科,正式確定了科舉制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公務員考試(簡稱“國考”),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創設科舉制,是隋煬帝的“一小步”,卻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步”。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開始走向終結,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與到中央政府中來,既為國家選拔了真正有用的人才,又讓政府的代表性更,廣泛合法性更高。

    把出身門第高但不學無術的人擋在了官場外,提高了官員的整體文化素質。

    把人事權從地方豪強世族手中“解救”出來,重新迴歸到中央政府手裡,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政局的穩定,有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

    正因為有這些明顯的優點,科舉制度被歷朝歷代所沿用,一直到清末。

    大業年間,考取進士的有房玄齡、楊纂等人,後來都成為名留千古的賢臣名相。

    其實,他的前任隋文帝建立隋朝時,就對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人事制度進行了初步整頓,但仍然存在著隊伍龐大臃腫、機構設定不合理、品階制度繁雜混亂等眾多嚴重問題。

    隋煬帝的人事制度改革,基本上消除了以上弊端,這些改革奠定了唐代官制的基礎,影響非常深遠。

  • 7 # 為愛剪輯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科舉制正式出現的標誌是隋朝隋煬帝楊廣正式設立進士科。

    秦朝以前,政府選拔人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是官爵和祿田世襲制。後來逐步轉變為按軍功授爵的制度。

    漢朝出現察舉制徵辟制。察舉制就是由各級地方向中央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它的特點是自下而上推薦。徵辟制是察舉制的補充,徵辟制就是皇帝和官府徵召名望顯赫的人出來做官,皇帝徵召稱為“徵”,官府徵召稱為“闢”,特點就是自上而下徵召。

    魏晉南北朝時,曹操的兒子曹丕任用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就是由指定的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標準從民間選拔人才,最後分為九品錄用。

    不論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始終脫離不開的一個弊端就是選拔人才的權力始終掌握在士族門閥的手中,後期甚至選拔人才的標準僅限於門第出身。官場逐步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直到隋朝,為了更好的從民間選拔人才且避免權力過多的落入士族門閥的手中,隋文帝想了一個辦法。

    一、隋朝科舉制度的創立

    隋文帝即位後,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他廢除了之前只看中門第不看重才學的九品中正制。開始採取分科考試的方式進行人才的選拔。他命令各州每年貢士三人,設不同科目選拔人才。直到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標誌科舉制度的正式建立。主要考參選者對時事的一些看法,按考試選拔人才。

    二、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唐朝科舉發展為常科制舉。常科就是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制舉就是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常科分為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科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而制舉需要皇帝下召臨時舉行,具體科目和舉辦時間均不固定。到唐太宗時期,唐太宗擴大了學院的規模,擴建了許多學舍,學員大量增加。武則天時期增加了殿試策問武舉。此時期科舉制開始逐步發展。

    宋朝時科舉不僅內容上和唐朝做出較大改變之外,還有很多創新。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稱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其次,宋朝由每年一考的兩級考試確立為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殿試成為定製,錄取權在皇帝手中,進士及第者稱為“天子門生”。宋朝還首次開創了糊名謄錄的防作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舞弊的發生。

    三、元朝科舉制度的短暫衰落

    元朝由於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並不重視知識分子。初期並不進行科舉考試。直到元仁宗時期(1315年)才開辦。元代的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比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比較嚴格。鄉試、會試名單按種族分配。元朝的科舉制處處體現元朝民族等級制度的不公。最終,元朝只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史稱“元十六考”。

    四、明清科舉制度的繁盛

    明清時期科舉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五、科舉制度的衰落和終結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即停辦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政府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同時停止,並命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清政府又命令設立學部,作為管理全國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自此教育行政才從禮部中獨立出來。從此,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

    楊廣雖然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這裡主要說一下楊廣的功勞。

    一、遷都洛陽

    隋仁壽四年,楊廣命令楊素、宇文愷營建東京,隋大業二年,新都城建成。宮城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穿過都城,有河漢之象,東邊距離舊城十八里。

    楊廣遷都洛陽這件事情,有人認為是為其是為了更好的荒淫娛樂,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按照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看,遷都洛陽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

    二、修建大運河

    公元603年楊廣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又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400公里的“江南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隋朝大運河中心為洛陽、北至涿郡、南至餘杭。共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隋朝大運河的修通一定意義上加強了中國南北的溝通,同時促進了沿河城市的經濟發展。

    三、完善科舉制,開進士科

    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正式建立。從此科舉制成為之後封建社會選拔官吏和人才的制度。後來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才廢除。科舉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為朝廷選拔了許多優秀人才,同時改變了許多家境貧寒書生的命運。

    歷史上的隋煬帝一直被大家認為是暴君。其實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一定非要那麼絕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帝王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杜蘭特,“燈泡組合”是否能打贏“水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