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杲杲湖山提示:在我釋出的“悟空問答”的回答文章《為什麼“有些壞人倒子孫滿堂人丁興旺,而有些好人卻人丁凋零?”》的一文後有友問愚某: “有道是:天容君子賊,雷打好心人。設法解釋!”(未改一字) 儘管第一時間告訴我——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這樣的觀點觀念是荒謬絕倫的——根本站不住腳,即不合理又不符合邏輯但表面上看,其不然,卻是存在合理和具有邏輯性——因為它在“世面”流傳,其涉及哲學思辨問題,要採用思辨哲學的方式進行回答,不是一言兩語能夠解釋的清楚,一寫就是上千字或幾千字,因此就想,若此直接回復不如將其形成一個提問和一篇文字供大家參與回答和考鑑,如是豈不是更好。是故就形成了這個提問和這篇文章。 關於“天容君子賊,雷打好心人”這個問題,你以為如何?請運用思辨哲學思維進行回答。
6
回覆列表
  • 1 # 杲杲湖山

    儘管第一時間告訴我——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這樣的觀點觀念是荒謬絕倫根本站不住腳,即不合理又不符合邏輯,但表面上看,其不然,卻彷彿存在合理和具有邏輯性——因為它可能已在“世面”流傳,最低限度是有人提出來這個概念形成了,它涉及到了哲學思辨問題。因此需要採用思辨哲學的方式進行回答,不是一言兩語能夠解釋的清楚,我想一寫就會是上千字或幾千字,因此若是直接回復不如將其形成一個提問和一篇文字供大家參與回答和考鑑,如是豈不是更好。是故,就形成了這個提問和這篇文章。

    此文為了還原真相洞悉本質,採用了分析推導的辯駁方式和借用了部分古典文學,請用幾分鐘看完這篇四千多字的文章定有所獲。

    一、語言文化的形成過程之曲折複雜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彙中的成語和俗語的形成原因非常複雜,往往本源曲折難免產生謬誤,而造成以訛傳訛,前繆而繆襲之現象。再就是事物又存在兩面或多方面性的,往往站在對面或多個角度看都是對的,或曰都有對的例證,無論是經常出現或偶爾形成的都可謂“存在”,那麼存在即正確,即使不正確,甚至極其荒謬也難以辯駁。

    是故我在很早之前就發現世界上竟有這樣的現象,如道理是對的、邏輯也可謂是對的,但就是錯的;但往往或有時道理邏輯不對但它是對的,或道理邏輯都看著是不對的,即違反常規的,但它是正確的。

    那麼為何說存在道理邏輯是對的但卻是錯的現象?比如那些邪惡的——陰謀詭計、設計陷害、誣陷忠良和背後放暗箭的東西為什麼會實現?因為其具備了即合乎事理又合乎邏輯,而且又符合某者的心理需要之諸點要素的聚焦——但它偏偏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扭曲事實,造成上者無道昏庸蒙主害人之陰險邪惡的,是故中國曆代君王多是把人錯殺了後才幡然醒悟,當其明白過來早為時已晚。是故你能認為這是對的麼?即存在的,流傳的不見得是對的。

    現在說回來。

    二、關於語彙中詞性詞意的兩面性

    如上所言事物存在兩面或多面性,而語言語彙亦如此除了多意外,還存在轉演之變,以及訛演訛傳。下面暫具舉幾個例子:

    1、如左肘/柳生肘

    《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至樂〉:

    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崑崙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唐·成玄英疏:「蹶蹶,驚動貌。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將死之徵也。二叔遊於崑崙,觀於變化,俄頃之間,左臂生柳,蹶然驚動,似欲惡之也。」 ”很顯然這樣的解釋是錯了,如清末大儒郭慶藩集釋引其叔清末官員郭嵩燾之言注曰: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 “柳,瘤字,一聲之轉。”還有清末學者王先謙集解有曰:“瘤作柳,聲轉借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古時期的支離叔和滑介叔兩個人在一個叫“冥伯”的地方的山丘上和瀕臨崑崙山的曠野裡遊賞,那裡是人類始祖黃帝曾經休息的地方。不一會兒,滑介叔的左臂肘上長了一個瘤子,他感到十分的吃驚和(對其)流露出極厭惡的表情。”由此可知如上所言“俄而柳生其左肘”的“柳”乃是“瘤”字的“一聲之轉”,即“柳”就是腫瘤的“瘤”字,說的是滑介叔的左臂肘上忽然長出了一個瘤子。可是到了清代末年才將此徹底弄得明白過來。這樣就難免訛傳訛用了。

    但後來詩人墨客就以“肘生柳”就用為比喻生死、疾病等意外的變化了——即用意的轉演之化。如唐宋諸大詩人詩句。王維:“昔時飛雀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蘇軾“當時修道頗辛苦,柳生兩肘烏巢肩。”王安石的“肘上柳生渾不管,眼前花發即欣然。”及近代詩人雷鐵崖的:“燦爛筆生花,槎枒肘生柳。”

    2、如“慢鳥先飛晚入林”

    這句話是在上小學的時候聽外邊的老年人們講的,而且頻率還挺高。還有一句是聽家裡的老人講的“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我不由得做起了研究,在初中的時候我曾跟老師們辨析過上邊的這句話(從小學三年級直到現在我都是語文和文學佔有優勢),我說“慢鳥先飛晚入林”這句話是錯的,不應該成立,因為它沒有激勵作用、沒有正面積極的教育意義,是沒有價值的。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能成立和不應該成立,不能成立和不應該成立的東西就不應該流傳傳播。“慢鳥先飛”還“晚入林”誰還先飛,有那工夫還不如躺著睡大覺,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呢,即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但是我在村裡卻屢屢聽到這句話,我真不理解。有老師問我:你的意思應該怎樣?我直壯地曰“慢鳥先飛早入林”,既然飛得慢就要及早地飛,你們歇著正撒歡玩的時候我早上路早早的奮飛,中途亦是如此,以此超越最先“入林”達成目標——應該是這樣的結果。師們曰“善”。

    可是及長,我確實發現有不少“慢鳥先飛晚入林”和“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如拿做企業辦公司來說吧,有的辦的挺早起早貪黑、累死累活的,不是企業成長的慢20年也做不好的就是兩三年就中途退出關門大吉了的;有的創業的不算早,儘管中途也有很多坎坷曲折,但發展的很快10年上下就做大做強了。還有上學期間有的同學來的很早,學習也能吃苦,但成績總是趕不上,有的還非常吃力,有的則顯得輕輕鬆鬆名列前茅。此正是可謂“慢鳥先飛晚入林”和“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然而,除了有偶然突發之不可預知的情況而延誤的現象,當然有天賦、命運、實力和素質能力等因素問題。但要說的是,還要進行思辨地看待這個問題,畢竟“慢鳥先飛晚入林”和“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只是一種事物的現象和少數現象——即不過是世間和事物的一種客觀現象而不是規律,不能主觀地把它當成一種事物的規律和圭臬來認可傳播——因為它是消極的,不可實踐之“不打糧食的”。

    當然,無論如何吧,也無論是誰和什麼樣的結果,都逃不出“因果定律”、“馬太效應”和“叢林法則”之“不可抗力”的因素的制約、限制與影響。

    3、如“南轅北轍”

    這個成語比喻的是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內含對做法錯誤之愚蠢、愚昧無知的嘲諷譏笑之意。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於西漢文學家劉向的《戰國策·魏策四》裡:“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然而,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只要你沿著一個方向不斷前進最終會回到你出發時的原點,這早已有先例證實了。我在很多年前就反思這個問題,反思質疑這個寓言成語的正確性。

    由上可知,一是這個成語之比喻所反應的意思也不是沒有問題的,再就是這個寓言中的“南轅北轍”之者的做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啊?不能認為其站不住腳,其給出來條件完全能夠滿足其實現目標:①“吾馬良(我的馬好)。”②“吾用多(我帶的路費多)。”③“吾御者善(我趕車的技術好,即我和我的馬善於長途奔波)。”他既然具備了以上三個如此充足的件達成其“南轅北轍”的目標也不是不能啊?有什麼不對麼?他想的是:我雖然要到楚國,可我想先到魏國或燕國玩玩,然後我轉個小圈再到楚國有何不可?我又沒有什麼急事,我的馬跑得快、帶足了費用,再就是我又善於長途御馬,馬又善於長途跑路——我倆都能吃苦不怕累,我的做法有什麼不對嗎?我只當是旅遊玩玩我早晚到了楚國就得了唄。比如現在你打算由保定到南京→你可以先坐火車到北京→辦完事後在乘飛機去南京——誰說你這樣不可以呀?完全可行啊?!

    這有可能是中國古代出現了一個被恥笑的最聰明的人,反而是華人反智都反了二千多年了,其千古以來卻一直被當成最愚蠢譏笑的笑柄了。

    當然舉例到此就可以說回來了——這樣的玩法那肯定會出現“慢鳥先飛晚入林”的現象。

    三、“天容君子賊,雷打好心人”繆傳之辨析

    明代萬曆進士江盈科在《雪濤小說·諧史》中有曰:語云: “賊是小人, 智過君子”。

    1、關於“雷打好心人”之說之辨誤

    其實這句話還有另一個版本叫“好人遭雷打”,同樣源於一個鮮活生動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委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婦人回孃家,她一手抱著孩童,一手提著一包行李,背上還揹著嬰兒,在崎嶇的山道上艱難地走著,這時,後面趕上一個大漢,他看到婦人手裡那一大包行李,就虛情假意地對婦人說: “你抱著孩子,又要拿這麼重的行李,如何走得了路?眼看天要下雨了,我來幫你拿行李吧,好快些到前面避雨!”婦人正在舉步難行之際,以為碰上好心人,便感激地把行李遞給了大漢。只見那大漢接過行李,越走越快,一心要把婦人遠遠甩開,正心中暗喜欲帶著這一大包東西溜之大吉呢!誰料這時天氣驟變,天灰濛濛起來,一道閃電劃過,“轟”地一聲,大漢被炸雷擊倒在地。婦人聞聲趕上,只見那行李滾落路邊,而大漢卻直挺挺地被雷擊死了。婦人不禁放聲痛哭: “蒼天不長眼,雷打好心人啊!”路人駐足相問,婦人便訴說情由,悲慟不已。從此,“好心遭雷打”這一俗語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

    試問,這是“雷打好心人”和“好人遭雷打”麼?這本來是錯感之訛傳,反而是“蒼天極有眼,雷打壞心人”和壞人遭雷劈的精典“案例”,正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早與來遲”的一個完美的註腳。但由於局內的主人公——這個善良的婦道人家以為自己心地善良別人也是如此(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投射效應),她被這個天打雷劈的壞人給矇蔽欺騙了眼睛,根本沒有發現感知到這個壞人的見財起意之人性淪喪,反對他的惡報(而不得好報)非常痛惜悲憫,竟把他當成了好人及和傳頌讚揚的榜樣。嗚呼,其死的活該也!

    那麼試問,如此人性淪喪之徒,就因為一個人的認知錯誤的(而錯把壞人當成了好人的)一句謬讚訛傳已矇蔽了人們幾千年——若今天的人還是把這句話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圭臬,或還如此固執己見,毫無思辨質疑地將其當成了衡量事物的規律持有這樣觀念認知——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和缺乏思辨力之愚蠢與幼稚啊?

    2、關於“天容君子賊”之說之辨誤

    1君子和賊是什麼意思?

    (1)什麼是“君子”?君子除了對帝王的稱呼,就是泛指才德出眾的人。

    《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漢代班固在《白虎通·號》中說:“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宋代王安石亦在《君子齋記》中說:“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王充在《論衡·講瑞》裡有曰:“君子在世,清節自守,不廣結從。出入動作,人不附從。豪猾之人,任使用氣,往來進退,士眾雲合。夫鳳皇,君子也,必以隨多者效鳳凰,是豪黠為君子也。歌曲彌妙,和者彌寡;行操益清,交者益鮮。”

    (2)“賊”又是什麼意思?

    賊,指的是強盜、盜賊;違法的人與行為;有危害的人和殘害、傷害他人的動機與行為;邪惡、奸詐不法的的和不正派的人與行為;狡猾詭計多端的人與行為。如《書·舜典》:“蠻夷猾夏,寇賊奸宄。”奸宄:指幹搶奪、違法作亂的人和姦詐不法的事。《傳》殺人曰賊。意思是殘害人命就稱之為“賊”。《周禮·夏官·大司馬》賊賢害民,則伐之。《疏》賊虐。意思是殘害賢良禍害百姓。

    然有語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出自《論語》,意思是君子可以做到“超我”並能夠控制自己安於困厄,而小人遭受困厄就會毫無顧忌胡作非為;“賊是小人,智過君子。”這句說的這種“賊”小人那是賊的厲害,他們的智謀卻往往勝過君子,因為它們毫無底線,道德淪喪,為了一己之私和實現不可告人的目的,處心積慮,無惡不作。

    還有《詩·大雅·抑》中有關方面的正面意思,如:“不僭不賊,鮮不為則 ”。說的像是不犯過失不傷害別人的人,就可以成為學習的榜樣。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梁惠王》下)。意思是,損害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子曰:“鄉愿,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篇)。鄉愿指的是社會上那些偽善、毫無原則,言行表裡不一,欺世盜名,不分是非流於世俗,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人。這種人,才是賊害賢良和破壞道德禮儀危險的小人。可見這種人就是“賊仁”者。

    《論語》有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和孔子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當然君子儒一定是坦坦蕩蕩之大胸懷大格局視野者,是故在《三國演義》裡作者借用孔明之口表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而小人之儒我並不認同孔明的說法(因為偏激,出於打壓對手的需要),我認為就是稍微比“鄉愿”強,但胸懷和格局視野小者,即不免蠅營狗苟之行為,是故夫子訓誡之。然而嚴重者或稍有偏差就成了“鄉愿”之“德賊”者了,為何孔子說這樣的話?在當時肯定有這樣的人。舉目看看現在,賊德的鄉愿、心胸狹窄的君子儒和道德淪喪的人與行為有多少?

    2“君子賊”又是什麼意思?

    透過以上分析,現在我們知道“君子賊”應有3方面的意思:①打著君子旗號的惡人壞人;②純粹賊德賊仁的“鄉愿”;③最好的程度是“小人儒”。但從“天容君子賊”這句話的語意上看八成以上指的是前兩者,可見這樣的君子之賊與《易·乾》和《論衡·講瑞》裡講的“君子”完全對不上號至相反。

    (3)那麼“天容君子賊”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那麼根據以上分析“天容君子賊”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它的意思就是上天容忍君子賊——這種披著羊皮的狼。即說的是像打著君子旗號的惡人壞人——披著羊皮的狼和純粹賊德賊仁的“鄉愿”的小人好像收到上天的眷顧,總是收不到報應。另外的一個意思是,往往像這種假仁假義也沒有什麼本事能力的;不守原則底線、會走江湖路子,見風使舵、溜鬚拍馬奉承的,往往混的人模狗樣要風得風要水得水的,吃香喝辣的。然而誠實正直本分的倒往往混的沒有他們強,沒有它們吃香混的好。實在豈可修,亦往往讓人百思不得姐。

    但大家發現一點不?這種小人,越是這種人它們的情商越高或財商也很高,反之君子儒往往智商高情商偏低而且財商也不高,這就造成了人的程度和層次上的差別與差距。因此,我在《為什麼“有些壞人倒子孫滿堂人丁興旺,而有些好人卻人丁凋零?”》一文中說:“為何“而有些好人倒人丁凋零”呢?因為答案是,好人要看你的生產力、創造力、競爭力是否有壞人強,即是否更遵循了叢林法則和叢林法則遵循應用的更好——利用資源整合資源的創造力更強?那麼如果答案是“否”,那麼就什麼話也不用說了。這個結果也就不用糾結了。以本人的學識、觀察和自身的閱歷與社會經歷——可以清楚明確地說:好人不見得智商、情商都高;好人不見得經營管理能力都強;好人不見得利用資源整合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更強;好人不見得生存發展力和生育能力更強。若此——就產生了所謂的“壞人”與“好人”巨大的巨大差距——這就是原因與結果。”當然,其中因果定律和馬太效應在起著制約和限制性的巨大作用,正反如是,這就是這一屆的法則之力,皆局此之限,何可奈何?

    結論

    是故,我在這裡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天容君子賊,雷打好心人”這句話是完全錯誤的,即使世上存有這樣的現象——但我們也不能認為其是對的。因為根據以上剖析可知,這樣的說法屬於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不只站不住腳而且邏輯上也是根本過不去的。

    因為還在休假期間,是故用寫論文的形式對這句話進行了抽絲剝繭之鞭闢,以還原事物的真相與本質。

    2019年2月11日晚

  • 2 # 幸福一家人0613

    謝師友邀。天容君子賊,雷打好心人。我認為這句含意有其中的一層是:做了好事的人卻遇到了不幸的事兒,氣憤的道出了這句子。人們為了一生的平安,都希望多做些善事來園夢,其效果大都很好,偶得其反,則認為是天或神的不公,其實有沒有神呢,說不清,但最起碼有大眾這座神就夠了。

    你做一件,十件,百件好事被大家看見後,對你評價很高,有難的時候大家幫助順利的度過,這就是好人有好報。這個天或神就是大眾。

    我認為君子和賊不能合一,因為君子不會是賊,反之,賊不能稱君子。

  • 3 # 家國怨

    謝邀,沒能及時回覆,見涼。看了你的文章,同意你的結論。這句話的出處不清,但多數人能產生共鳴,說明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碰到類似的現象,但這畢竟是少數,他不能作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如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或許你只看到了他的可憐之處,再者,有些“好人”在外人看來或者在短期內看是好人,從長遠來看並非如此,比如說:溺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月29日,上漲指數再度下跌,已經連跌6天,本輪上漲就此結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