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歷史上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並在中原建立王朝,為什麼不見藏族入侵中原啊?
11
回覆列表
  • 1 # 沂藍書院趙月光

    遊牧部落受氣候的影響比農業社會更大,氣候溫暖會導致遊牧部落興盛,然後氣候變冷,又會導致人口變多的遊牧部落生存困難,而侵入農業國家。

    吐蕃(西藏)從唐太宗到唐文宗時期,與唐朝發生多次大規模戰爭。在安史之亂後,趁唐朝國勢衰微,吐蕃的軍隊曾一度攻入唐朝首都長安。吐蕃與唐朝還有八次議和的會盟。

    唐太宗時期的戰爭與和親

    貞觀十年(636年),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被拒絕,松贊干布發兵,號稱20萬,攻打唐朝的屬國吐谷渾。唐太宗派侯君集率5萬軍隊與吐谷渾軍隊,一起打敗了吐蕃軍。但唐太宗也深刻感受到了吐蕃刀尖上的涼意,立即送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和親之後,吐蕃和唐朝有幾十年沒有發生戰爭。

    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吐蕃吞併吐谷渾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貴率兵5萬進攻吐蕃,在大非川戰敗,薛仁貴退軍。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咸亨元年,乃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總兵五萬討吐蕃,且納諾曷缽於故廷。王師敗於大非川

    儀鳳三年(678年),唐高宗派李敬玄率兵18萬進攻吐蕃,在青海大敗而回。

    唐玄宗時期與吐蕃南詔的兩次天寶戰爭

    751年,第一次天寶戰爭,唐朝派鮮于仲通率兵8萬進攻南詔,被南詔和吐蕃聯軍擊敗,全軍覆沒。楊國忠不服。

    天寶十三年(754),第二次天寶戰爭,楊國忠派李宓領兵10萬進攻南詔,再次被南詔和吐蕃聯軍擊敗,全軍覆沒。

    兩次天寶戰爭,使唐朝喪失了18萬精銳部隊,間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後吐蕃進入鼎盛時期

    吐蕃相繼佔領隴右、河西,一度攻入長安。

    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以20萬大軍佔領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立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為帝,佔據長安15天后退出。

    牛魔王滅佛導致吐蕃衰落

    《西遊記》牛魔王的原型是吐蕃的朗達瑪國王。

    《新唐書》:“贊普(即彝泰贊普)立幾三十年。死。以弟達磨嗣。”

    朗達瑪在位期間開始滅佛,史稱“朗達瑪滅佛”。與中國漢地的唐武宗會昌滅佛基本在同一時期。朗達瑪被佛教徒視為牛魔王。公元842年,朗達瑪被佛教僧人貝吉多傑刺殺。朗達瑪死後,他的兒子們相互爭奪王位,各地的起義不斷,吐蕃四分五裂,國力衰退,進入黑暗時期。從此吐蕃就再也沒有恢復獨立的統一,也沒有力量與中原皇朝爭奪霸權了。

  • 2 # 愛讀史的胖子

    為什麼要入侵中原,一個字“窮”。遊牧民族靠什麼為生,靠放牧。要經常轉移草場(就是牛羊把這裡草吃完了,換個地方吃。)要遷徙。就不可能像中原地區的人一樣,豐年儲藏糧食,災年拿出來吃。因此一旦草原上出現乾旱、暴風雪等,造成水草枯死,牛羊大批死亡。那遊牧民族就沒吃的了,於是在餓死和戰死之間,他們選擇戰死。向中原發起戰爭,搶奪大量的糧食和戰利品,來維持部落的生存。

    藏族也有入侵中原,就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 ,由於唐朝抽調大量防禦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區。

  • 3 # 不正經的軍棍

    戰爭的根本是一個“利”字,一切戰爭都是由利而起。

    縱觀古今中外,一切戰爭都是由利而起,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無論是土地還是金錢,都能決定一個民族政權的前途。所以,戰爭是歷史潮流中不可避免的。

    古代中原政權以農耕為生,遊牧民族以放牧為生,中原的農耕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活與經濟發展,而遊牧則不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生,哪裡水草富足,就在哪裡放牧,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情況,遊牧民族沒有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以至於經濟手工業製造業都無法穩定發展,而中原人則是穩固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相對較高。一個局面就是,中原很富庶,草原很窮。

    而兩個政權交界處,時常有貿易往來,語言不通習俗不同的人們經常會有小規模的摩擦衝突,時間長了,就變成大規模的衝突仇恨。同時,中原政權與草原政權在交往上,經常有不愉快,民間有小的商貿,朝廷之間就有大型的通商往來。往往這個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雙方都不愉快,矛盾多了就撕破臉皮了,撕破臉皮了怎麼辦,打唄。

    中原政權往往是打不過草原騎兵的,歷朝歷代都是苦心建設騎兵以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如果統一的話,一德一心,中原很難對付,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很大程度長城是為了防範北方匈奴。(最初長城是各個小國互相防範)

    趁亂入侵,趁你病要你命。

    古代很多時間,遊牧民族入侵都是在中原政權動盪,或者一個新生政權剛剛建立之時。春秋戰國時期,胡人大舉出兵,漢朝初年,直至漢武帝時期,匈奴才徹底服軟。而到了晉朝結束之後,長城內外先後五胡十六國,幾百年戰亂不息。到了隋朝,突厥人大舉南下雙方互有攻守,而唐朝初年,國力微弱,突厥大舉入侵,打的唐軍聞風喪膽。玄武門事變之後,政權再度更替,突厥人再度南下,事實上,這個時期唐朝時分裂的,一部分人追隨李建成,一部分人追隨李世民。突厥人抓住時機,迫使李世民簽訂城下之盟。再到宋朝,這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就相對穩定,同時期兩個大國,西夏和遼國,這兩個是宋國萬萬惹不起,時不時就被打的滿臉血。突然某一天迅速崛起個女真,在宋遼打的火熱的時候,協助宋國滅了遼,再進一步滅了北宋,形成南宋與金國對峙局面。從此衝突不斷,而後來再崛起個蒙古,再度滅掉了兩國。而清軍入侵更是如此,明朝動亂,清軍迅速入侵完成佔領。

    自己亂,總要有人漁翁得利。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窮是很難生活的,旁邊就有個時不時氣你的人,手頭富裕,家境闊綽,不打你打誰啊,要打,肯定是趁你不備,趁你來不及收拾我的時候。畢竟中原城牆穩固,對於騎兵來說,很難,而動亂,則是很好的時機。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動機無非有以下幾點。

    第一,惡劣氣候導致食物和生活用品的匱乏,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部分生產資料遊牧民族無法自給自足,他們又不想受中原王朝給出的貿易條件的束縛,自然就直接來搶。

    第二,僅僅就是因為忌憚中原王朝的崛起。遊牧民族自己心裡也十分清楚,人口基礎和生產潛力方面遠遠落後於中原王朝,所以必須要削弱中原王朝的力量,壓制住其實力的發展。就像金國讓軍隊定期屠殺蒙古草原部落適齡人口,實行“減丁”政策一樣,這就是約束對手發展的策略。而草原遊牧政權同樣可以透過掠奪中原邊境地區人口和財物,破壞生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權力鬥爭的需求。草原遊牧部落由於民族特性,首領子嗣眾多,權力的繼承也往往沒有嫡長子繼承製那樣一個規範化的標準。所以依靠武力征服建立的軍功是讓部眾誠服,爭奪最高權力的有效手段。從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崛起的例子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戰功威望對於凝聚部眾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的藏族自然也是有入侵中原的例子的。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的公元763年打進了長安,燒殺搶掠半個月後才被唐將郭子儀驅逐。在吐蕃公元8世紀末年達到鼎盛時期時,其疆域已經囊括了整個青藏高原,以及甘肅,寧夏,新疆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和唐王朝以隴山為界。

  • 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有藏族入侵中原的時候嗎?答案是:有的!這就是著名的吐蕃與唐之戰。

    吐蕃是公元6世紀到9世紀興起於中國西藏地區的統一的強大政權。一般認為松贊干布是其開國之君。吐蕃強大之時,有民千萬,兵馬四十萬,吐蕃南征北戰,東方吐蕃與唐朝爭奪河西走廊和青海地區,北方與唐朝爭奪西域,西方與阿拉伯帝國交戰,往南一直打到恆河流域,國力強盛可見一斑。

    從公元623年開始,唐朝和吐蕃就斷斷續續交戰了近百年。安史之亂後,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唐朝聯合回鶻、南詔、阿拉伯帝國,合圍吐蕃,加之吐蕃連年征戰,百姓民不聊生,國勢大衰,最後於877年分裂。

  • 6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歷史上,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其實就一個原因,草原經濟模式太單一,一不足以支撐社會生活,二不足以抵禦自然災害侵襲。

    沒有牧區生活經驗的人,對草原的認識一般都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或者“暮色下牛羊歸欄,蒙古包炊煙裊裊”。

    其實,草原哪有那麼田園牧歌,草原生活是及艱苦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草原上人口膨脹的很慢,中原的漢族人歷史上也曾經歷過多次大變亂,比如說安史之亂短短七年,就讓唐朝損失上千萬的人口。

    但只要有幾十年的安定日子,人口很快就能迅速回升補足缺口。農耕地區的人口迭代速度,是草原地區絕對難以想象的,這如實的反映了牧區生活的艱苦。

    另外,草原上的自然災害也是農耕區很難想象的。

    即便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草原遭遇白災(雪災)都能在幾天內凍死數十萬頭牲畜。我在內蒙草原的親戚曾親口向我描述,冬季草原起白毛風(風吹雪)的時候,目不視物,視線距離只有幾米遠,很多人就在家附近被凍死。

    等天氣變好,牧民們去尋找走散的羊,這時就會發現,一大群羊靜靜擠在一起禦寒,全都站著被凍死在雪地上。

    所以,內蒙草原才會流傳一句俚語:“家財萬貫,有毛的不算。”

    另外,太過單一的牧區經濟,導致了兩個嚴重問題:

    一、生活所需的產品不能自己生產;

    二、遊牧民族天生沒有協作與配合。

    因為草原環境的限制,牧犬經濟無法發展出採礦、燒炭、冶煉、金屬加工等工業領域,這導致牧區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能自給自足。

    明朝時“邊禁商品”的目錄裡,鐵鍋都赫然在列,據說當時牧民家裡沒有鐵鍋,只能用皮囊裝水煮肉。

    其次,沒有各種手工門類也意味著,民眾間沒有互相協作配合的機會和動力。

    草原上的民眾基本是以部落小叢集的方式生活,各部落間用刀子說話的機會更多。

    這一點是遊牧政權多遽起遽亡的根本原因,並不是遊牧騎兵不能打,而是不能長時間團結在一起打。

    清楚了上述兩點,便可以知道,為何遊牧政權有南下侵襲的動力了。

    簡單說,就是兩個訴求:以掠奪來壯大自己部落,或用掠奪逼農耕政權開放互市貿易,這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動力。

    我們的歷史裡面,很喜歡用結論反推原因,給人感覺成就霸業的少數民族領袖,似乎從小就心懷天下,立志要幹翻農耕政權取而代之。

    其實,以當時的資訊條件來說,生於一隅的少數民族領袖,根本不可能知道中原有多大,如何可能有志於天下?

    遊牧騎兵南下,基本狀態都是打著看,打著打著發現有機可趁,勃勃之心才升騰的不可抑制。

    說完了遊牧民族南下的動力,我們來說第二個問題,藏族政權是不是也曾侵襲中原。

    答案是有,而且一度極其劇烈。

    但藏族政權只在吐蕃王朝時期,有實力窺視中原。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地區便陷入了持續一千多年的低迷。別說東進中原,就是自己本土的事務,都受到外域政權勢力強烈的影響,淪為一個既悲催又尷尬的配角。

    但吐蕃王朝東進的腳步也不算順利,因為他們與唐朝恰好迎頭相撞。松贊干布崛起時,正趕上李世民最強勢的歲月。

    貞觀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兩國在唐朝劍南道交通要道松州(今四川松潘)一番大戰。

    雖然,《舊唐書》、《資治通鑑》都記載著松贊干布擁兵二十萬,並放出豪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但其實,松州之戰不過是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摩擦,以當時吐蕃的國力來說,幾無可能傾盡國力,以二十萬之眾寇關。松贊干布也不會,對一個完全未知的對手賭上國運。

    我比較贊同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的估算,“吐蕃在松贊干布時期,其軍隊劃分為四茹四十東岱,東岱就是千戶所。每東岱管理1000多戶,每戶出1兵,則其總兵力在4萬至5萬,當是比較合理的。”

    再有,吐蕃軍隊不過被唐軍小挫後,便徐徐退去,也能印證這一點。松州之戰雖然是唐蕃二百年國戰的開篇之作,但實際意義不過是兩國各自比劃了一下,都認識到對手不是軟柿子,不太好弄。於是,公主和親便成了一個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吐蕃在祿東贊和他兒子們(噶爾家族)的領導下,先後吞併了白蘭羌和吐谷渾,並以青海草原為前進和後勤補給基地,開始向北謀求截斷河西走廊、向東侵襲隴右(六盤山以西)、向西染指安西四鎮的爭霸之路。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唐蕃大非川之戰和安西四鎮的六度易手。

    很多人都覺得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敗後,吐蕃佔據絕對上風,其實這種看法不甚準確。

    高宗、武后時期的戰場態勢,吐蕃確實比較主動,但唐朝遠遠沒到全無還手之力的狀況。

    二十二年裡,安西四鎮六度易手,恰好可以說明這一點。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溫宿),唐朝被迫罷安西四鎮。

    四年後(674年,上元元年),四鎮復歸唐朝。

    儀鳳三年(678年),迫於吐蕃壓力再次罷黜。

    次年(679年,調露元年),裴行儉千里奔襲西域,生擒阿史那都支,再復安西四鎮。

    垂拱二年(686年),四鎮再罷。

    692年(長壽元年),王孝傑、阿史那忠節西擊吐蕃,在大嶺、冷泉大敗蕃軍,噶爾·贊輾恭頓(漢史稱讚刃,祿東贊五子)逃遁,噶爾·達古日聳(漢史稱悉多於,祿東贊四子)被俘,四鎮再復。

    此後,唐庭吸取了四鎮幾度失陷的教訓,遣軍兩萬四千人常駐四鎮,西域算是基本穩定了下來。

    從四鎮屢廢屢建的過程可見,唐朝即便是在相對遙遠的西域,有尚且有能力和吐蕃一較短長,更何況是在後勤壓力較低的河攏地區呢?

    武后朝晚期、玄宗朝,唐軍打出了一系列的反擊戰,這其中最典型的戰例便是石堡城之戰。這一時期,吐蕃的疆域是在不斷收窄之中,兩國邊境從神龍會盟約定的以赤嶺(今日月山)為界,逐步推至青海湖以西以南地區。唐朝逆轉了戰場形勢,並開始佔據上風。

    但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的爆發改變了一切,唐朝由此陷入內亂困局,吐蕃豪取河西、隴右,截斷了關中和西域的全部聯絡。這一點唐蕃兩國的史料都有比較相近的記載。

    漢地史料記載則散佈於多本史書之中,綜合來看,至代宗廣德元年(763),蘭州(甘肅蘭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肅東鄉)、鄯州(青海樂都)、洮州(甘肅臨潭)、岷州(甘肅岷縣)、秦州(甘肅秦安)、成州(甘肅西和)、渭州(甘肅隴西)等數十州,已經相繼淪沒。

    代宗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突破大震關(陝西隴縣西境),涇州(甘肅涇川縣北)刺史高暉投降,給蕃軍充當嚮導,引軍深入。

    六日,克邠州(陝西彬縣)、奉天(陝西乾縣)、武功(陝西武功縣西北),代宗東逃陝州(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長安陷落。

    吐蕃在長安城內留居十五日(《資治通鑑》記十三日)期間,將留居長安的宗王李承宏找了出來,讓他接替逃到陝州的代宗李豫當皇帝。

    這個李承宏都沒跟著代宗一起跑,說明在唐庭里根本不是什麼重要人物。當他聽說吐蕃將領馬重英(恩蘭·達扎路恭)讓他當皇帝,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心裡說:“李豫又沒死,我當了皇帝,他回來我還好得了?”

    但馬重英不幹,對他說:“你是金城公主的兄弟,俺們是實在親戚。你當了皇帝好,從此唐朝與我吐蕃的關係,就從舅甥關係變成姐夫和小舅子的關係了。這樣好,就是你了,不幹不行!”

    就這麼著,李承宏哭哭啼啼的幹上了傀儡皇帝。可吐蕃在長安只待了十幾天,等到郭子儀以疑兵之計詐走了吐蕃軍隊,代宗還朝後,李承宏這倒黴孩子先是被代宗一頓痛罵,然後就被流放華州,不到一年就稀裡糊塗的死了。

    不過,此後吐蕃軍隊再也沒有突破唐朝在京西隴山一線的防禦,雖然吐蕃為了再次攻入關中,曾一度佔領了鄂爾多斯高原,準備從北向南進攻,但鄂爾多斯高原上嚴酷的氣候條件,讓吐蕃起兵吃盡了苦頭,最終不得不從鹽、靈二州附近撤軍。

    綜上所述,如果您認為關中、河隴也算中原一部分的話,藏族政權是曾經染指過中原的。

    其在河隴地區統治時間還很長,大概有80多年,很多當地河隴唐族都已經開始編髮左衽,說藏語用藏文了。

    我們比較熟悉的沙州歸義軍首領張議潮,在最初給唐庭上書時,便是用藏文書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選股成功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