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第一巨猩粘母絲

    失天時:

    (1)曹丕篡漢,劉備漢室宗親,不討賊而攻吳,政治不利;

    (2)劉備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當時天氣乾燥,作為攻方的蜀國每天冒著烈日行軍,士兵計程車氣和體能都慢慢衰弱。

    失地利:

    (1)劉備孤軍深入,不諳地勢;

    (2)劉備於森林茂盛處紮營,給陸遜可乘之機。

    失人和:

    (1)劉備出征前不聽諸葛亮勸告,出征後又把智勇雙全的趙雲安排覆轍糧草,內部不和;

    (2)劉備枉自託大,小看陸遜;不聽黃權勸告,一意深入。

    (3)孫權結盟曹丕,上下精誠團結;陸遜一時人傑!

  • 2 # 大神嘿快跑

    首先,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戰績驚人那是不可恭維的,經常就是三兄弟在各方諸侯來回的蹭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才略有戰績,但是這都不是他的功勞,只要是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張趙等。夷陵之戰,劉備什麼人都沒有,而且又報仇心切,哪裡是陸遜的對手,焉有不敗之理。

  • 3 # 歷史微點

    劉備一生征戰不假,戰績驚人卻談不上。在諸葛亮到來之前,劉備顛沛流離,打仗基本上鮮有勝績,在赤壁之戰後,才逐漸站穩腳跟,建立根據地。其後逐漸擴張地盤,佔涪城,收益州,取漢中,建立蜀漢政權。

    公元219年,三十六歲的陸遜接替呂蒙擔任東吳前線總指揮。他先甜言蜜語的麻痺關羽,讓關羽疏於防範,然後趁關羽在前方與曹操作戰時,偷襲後方,取下荊州,致使關羽敗走麥城,遭擒被殺。

    公元221年,劉備經過兩年準備,想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開始大舉進攻東吳。陸遜受命進行抵抗劉備大軍。

    劉備率軍在初始階段所向披靡,連戰連捷。打到夷陵地區時,和陸遜所部形成相持之勢。陸遜之所以選擇這裡作為防禦陣地,一是因為先避開蜀軍水陸齊頭並進的銳氣,便其經長途跋涉到此地時,已顯露疲憊之勢,二是夷陵地區是山區與平原交界處,既能利用山勢險要,阻擋蜀軍進攻,又能有利於後方資源供給,所以陸遜把它選作理想的作戰地域。

    陸遜審時度勢,認為蜀軍遠道而來,初始時期士氣高漲,取得連勝,到達夷陵後,放棄水軍,全部改成陸軍作戰,已漸成疲憊之師,兩軍形成對峙之後,依山紮寨,營房相連,容易有機可乘。於是下令堅守不出,消耗蜀軍計程車氣,造成其防守鬆懈。

    劉備多次尋找戰機,均無功而返。在相持八月有餘之後,陸遜開始捕捉戰機,看到蜀軍逐漸疏於防守,利用大風天氣,突然發起猛烈進攻,他令士兵手持火把,採取火攻,焚燒劉備軍營,由於蜀軍長期疲憊和缺乏戰鬥準備,連成一片的軍營,被火借風勢,轉瞬變成一片火海,部隊當即潰不成軍,一敗塗地。劉備只能落荒而逃,退往白帝城後,憂憤交加,不久去世。

    夷陵之戰之所以能大獲全勝,絕非偶然,也是很不容易的,這與陸遜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同為火攻,用兵之妙,不輸於赤壁之戰。

  • 4 # 中聯遊戲

    夷陵之戰,是三國一個重要的節點戰役,勝敗直接影響到吳蜀兩國的國運走向。這裡面有幾個因素在裡面

    1.雙方主帥因素:

    劉備嚴重輕敵,這個三國演義裡面也是這樣講述的。劉備征戰一生,從討黃巾開始一路殺來,經歷了無數次戰鬥,經驗是比較紮實的。這方面勿噴,很多經典戰役是劉備親自指揮的,不過被嫁接給了諸葛亮,關羽等人,再有此時的劉備剛正面打敗不可一世的曹操,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肯定有點飄了。陸遜是誰?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一個,劉備只認美周郎,魯子敬這些老人,估計連呂蒙都沒放眼裡,何況陸遜了。劉備肯定以為東吳沒人了。

    劉備還犯了一個大忌,情緒化。東吳坑死了他手下一號戰將關羽,奪了他幾乎三分之一土地,斷了隆中所定天下的大計。氣氛,估計要氣炸了。帶著情緒化出兵,出昏招也是在所難免的。

    再看陸遜,年紀輕輕便統帥三軍,出任大都督,必定十分謹慎,估計連劉備的資料研究個透透的,常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也沒有情緒化,再加上陸遜本身也是才能出眾,有當年公瑾遺風。

    從主帥方面比較,劉備勝在經驗,敗在主觀因素,再加上他是皇帝,手下的人未必能夠全力出謀,可能更多的是附和和執行,這個原因估計所有華人,所有的時代都有的問題,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不解釋了。

    2.軍隊方面因素:

    蜀漢軍隊當時很忙,在襄樊之戰前就和東吳糾纏荊州的問題,不過當時荊州南郡在關羽手裡,劉備壓力並不大。後來因為曹魏軍隊佔領益州門戶漢中劉備帶著大部隊千里跋涉又跑到漢中跟曹操一場大仗。當時劉備是傾全國之力的,史料有記載大家可查。漢中打贏了,後來襄樊之戰開始,始料未及的是關羽敗亡,東吳佔了荊州地盤。劉備讓剛經歷了大戰軍隊只是稍作休整就傾巢出動,連年征戰,人困馬乏,已是強弩之末。軍需資源也大不如前,在漢中消耗太多了。

    反觀東吳僅僅是打了一次襄樊戰役,而且是偷襲,沒有多大損失,還得到了大量荊州降軍和物資。

    3、具體戰術:

    劉備是來奪地盤報仇的,窮追猛打,陸遜是防守,主動收縮戰,把不利的地形讓給了劉備,當然這裡面最嚴重的問題來了,因為劉備輕敵,進兵速度快,開始太順利,已成驕兵,出現重大紕漏。其實當時雙方差距並不是太大,劉備沒有想到這是吳軍主動詐敗,把蜀漢軍隊引入圈套之中,所謂的紮營七十里,不過是個結果而已,因為在那個地方不分散紮營也沒那麼大的地方聚在一起。之後的大家就知道了,火燒夷陵,蜀軍大敗。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一個輕敵被憤怒情緒化的主帥帶著一群疲憊的軍隊,一個是思緒縝密,以逸待勞;一個是主場,一個是客場;優劣已定了。只可惜隨劉備征戰天下的猛將良謀已多數不在。

  • 5 # 龍武驍衛

    夷陵之戰是襄樊之戰的後續,蜀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興兵東進攻吳,吳主孫權在求和不成後任命陸遜擔任前線總指揮 領兵五萬對抗劉備,最終陸遜火燒劉備連營,戰役以劉備慘敗告終。

    其實劉備兵敗不奇怪,要是勝了我反倒覺得有些古怪。這場戰役劉備其實本就沒什麼取勝的資本。在攻滅關羽之後,孫吳得到大部分荊州,收降關羽荊州軍數萬。再加上原本就佔據的江東和交州之地,勢力達到巔峰。反觀劉備,雖得漢中卻是一座空城,曹操早已將百姓遷走,再加上丟了荊州,吳蜀之間國力已經拉開了差距,更何況夷陵之戰蜀軍千里東征,深入吳地,兵馬錢糧均難以補給。

    當然國力不夠,可以能力來湊,但是想要壓制陸遜劉備不夠格。

    一、軍事方面,劉備的確是戎馬一生,歷經戰陣,見多識廣,經驗豐富,這是他的優勢。但是在陸遜看來劉備雖然征戰不斷,但是勝少敗多,空有經驗缺乏能力。反觀陸遜,這位仁兄的確打的仗不多,有段時間還一直在屯田,但是陸遜仗雖然打的不多,但是人家勝多敗少,基本沒輸過,所以在軍事上劉備佔下風。

    二、謀略方面,戰役初期蜀軍沿江而下氣焰極盛,急於與吳軍決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劉備多次使用計謀企圖吸引吳軍來攻,均被陸遜識破。雙方在夷陵一帶形成相持,一直拖到第二年夏天,拖是對劉備一方極為不利。此時的劉備又犯了一個錯誤,由於天氣炎熱,劉備將水師調往岸上陰涼處紮營,主動放棄水陸並進,此舉正中陸遜下懷。眼見於此,陸遜發起全面反攻,大破蜀軍連營,劉備兵敗逃亡白帝城。

  • 6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劉備軍事上的才能相當有限,一生難得打勝仗。

    劉備,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賣草鞋及編織葦蓆維持生計。最後竟成為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蜀漢帝王,完成屌絲逆襲,令人佩服。但他的特長是搞政治、甄別人才,並不是軍事,一生敗仗遠多於勝仗。

    他先後敗給了呂布、曹操、孫權等梟雄……他打的勝仗寥寥無幾,一是赤壁之仗(前線總司令周瑜,他參與合股),二是征服益州(法正先做內應後任總參謀長),三是漢中之仗(法正是總參謀長,居功自偉。餘皆是敗仗。

    二、劉備身邊少了軍事奇才法正。

    如赤壁之仗,周瑜全面指揮,他只是出出力氣就行。如益州之仗、漢中之仗,軍事指揮上他倚仗龐統、法正,離開了法正,他獨立指揮就露出了他的短板一不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這對御駕親征的軍事統帥來講,後果相當嚴重!最終被陸遜火燒。

    三、劉備被赤壁大仗後的幾場仗的勝利充昏了頭腦。

    赤壁大仗後他收荊南的戰役,完勝;隨後又掃平益州;尤其是漢中大仗,他打敗了強敵曹操。

    曹操在漢中大仗中,竟未撈到任何便宜,連同族兄弟夏侯淵也被黃忠所殺!最後,因糧草長途販運有大困難,被迫撤退。劉備記性不好,忘了曹操是帶著漢中全部人口主動撤退,特別是忘了曹操說過的一句話:劉備這小子不編草鞋了,改行搞軍事這次怎麼會玩得過我?原來是得到法正的幫助!

    四、陸遜為人低調,屬後起之秀,不為人所熟知。

    其實,呂子明偷襲荊州,就有陸遜的計謀;呂蒙託病讓暫時替代他為帥,抵禦荊州關羽、襄樊曹仁的就是陸遜!陸遜和劉備相比,要年輕一輩,老兵油子劉備伐吳,一路凱歌,自然不把這個乳臭未乾的新兵蛋子白面書生放在眼裡!

    五、劉備作戰時的地形影響了他的戰局。

    猇亭一仗時,劉備遠道而來,速仗對劉備有利;但陸遜以守代攻,劉備屯兵于堅城之下,又值天氣酷熱,劉備既不能讓大軍在曠地曬日光浴,又不想後撤折了銳氣,他上了山上去避暑。劉備忘了森林能避暑,也能點著把他當紅薯!陸遜打仗,一點也不遜色,直接放火燻,於是劉備成了曹操第二,先燒了龍袍,後燒著了眉毛,最後在魚復縣(永安縣)連病帶氣,尋關羽、張飛兩個好哥們去了!

  • 7 # 景小旅遊攝影

    劉備戎馬一生,身經百戰,卻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打得一敗塗地,深入分析他戰敗的原因,他的失敗並不是偶然,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共同交織在一起導致的失敗

    1、天時不利

    當時雙方作戰的季節是夏季,作戰地點是江南,夏天很乾燥、溫度高,炎熱酷暑,正是火災高發的時候,蜀軍駐紮的地方是樹林,周圍都是易燃的樹葉和雜草,這其中就潛伏著著火的隱患。陸遜也有著很高的軍事才能,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命令士兵點燃茅草,藉著高溫和風力,火越燒越猛,蜀軍大亂。在這樣的逼迫下,蜀軍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在這場戰役中,劉備敗給陸遜是失了天時。

    2、地利不利

    劉備對東吳發動的這場戰爭原本就是不該發動的,從一開始,似乎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在戰爭中最常見的就是運用地理優勢讓自己成功,但是劉備卻栽在了地理位置上。地理上的劣勢無疑增加了獲勝的難度,他最後的失敗或許是必然的。

    3、人和不利

    劉備此次出軍,根本就沒得到太多人的支援,人心渙散,也是他失敗的原因。先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給出了適合劉備的外交原則,要聯合東吳,對抗曹操,以蜀國現在的實力攻打東吳,沒有大的勝算。劉備發動對東吳的戰爭已經是違背了當初諸葛亮給他制定的戰略規劃。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君王,劉備做得很成功,具有突出的政治、軍事才能,但是在這一戰中,他太過著急,缺少長遠的考慮,他最終失敗了,雖然死裡逃生,但沒過多久便鬱鬱寡歡而死。

  • 8 # 魁哥說歷史

    自從諸葛亮出山後,輔助劉備奪荊州,進取西川,吞併漢中,最終讓劉備躋身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地位。劉備也認為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後“如魚得水”,待孔明以師禮。

    俗話說月滿則虧,在關羽死後,蜀漢基業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是急轉直下。這是為何呢?因為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毅然發動了夷陵之戰,率領舉國之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熟知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蜀國下了很大的血本,準備一舉剿滅東吳,可是夷陵之戰的結局是蜀國被陸遜擊敗,劉備兵退白帝城,僅以身免。

    劉備一生大戰無數,戰績斐然,戰鬥經驗豐富,為何敗給了小將陸遜?

    夷陵之戰,劉備來勢洶洶,而東吳方卻任命一個名不經傳的書生為大將,年紀輕輕的陸遜不但擊敗了蜀漢大軍,還在日後保衛江東數十年,難道陸遜是劉備命中註定的剋星?

    劉備作為當世梟雄,能力是很強的。如黃巾起義時,斬將立功,如不是朝廷腐敗,必然成為一方諸大員。甚至連統治中央的曹操都不禁稱讚劉備:“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在得到諸葛亮後,更是如虎添翼,不但聯合東吳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還鯨吞荊州南方四郡,連江東孫權都因忌憚劉備的實力而“進妹固好”。公元211年,又在西川謀士張松法正的帶領下進軍成都。雖然取川之戰十分波折,但終成大功坐領成都,而且還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稱漢中王。

    單看劉備的戰績,在赤壁之戰後簡直就是峰迴路轉,一路凱歌,蜀漢實力大增。就這樣一位老兵出身的霸主,居然敗給了一個乳臭未乾的江東小子,簡直讓人難以相信。不過綜合分析後,也不禁為劉備倒吸一口涼氣,真應了諸葛亮的那句話“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首先,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大將可用。

    可能好多朋友會問,劉備東征,可是動用了全國的兵力,除了少數防守曹魏外,幾乎都加入了戰鬥,而且大將吳班,馮習,廖化,關興,張苞等都在,為何說是強弩之末,無將才可用呢?

    都知道蜀漢最強的戰力是五虎大將,即關羽,張飛,趙雲,黃忠與馬超。而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張飛還沒等出征,就被屬下範疆、張達所殺害;老將黃忠也死於征戰的路上。此時能用的只有馬超、趙雲、魏延了。

    而此時的馬超與魏延要在北面防守曹魏,趙雲也因反對東征而被劉備拋之腦後,不讓隨行。所以劉備在東征的時候,已經沒有大將可用,只得率領第二梯隊的將領強行進攻。這些人雖然也可以一用,但勇猛謀略根本無法與陸遜抗衡,所以在用將上就是一個短板。

    謀士方面呢,劉備所倚重的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殺害,法正也病逝在東征之前,三個重要謀士只剩下臥龍先生諸葛亮一人了。諸葛亮主張聯合東吳,也同樣反對東征孫權。劉備氣急敗壞,根本不聽諸葛亮,秦宓等人的建議,所以留諸葛亮鎮守成都,也同樣沒有隨行。

    而反觀東吳方面,在這生死關頭,可以說已經動用了一切可以戰鬥的力量。韓當、周泰、淩統、潘璋、徐盛、丁奉等都是江東十二虎臣,各個能征慣戰。陸遜本人又是一個堅韌不拔,足智多謀的帥才,這等組合不是輕易可以擊潰的。

    其次,劉備雖然戰鬥經驗豐富,但是過於自負,而陸遜的忍耐力超乎劉備的想象。

    劉備在東征前期還是很順利的,擊敗了孫桓,朱然,潘璋等人,威震江東。孫權為了緩和與劉備的關係,甚至把張飛的首級,與範強張達等人都親自送到了蜀軍大營,任劉備發洩仇恨。但劉備滅吳之心過於堅決,沒有見好就收,而是繼續攻打江東。韓當週泰等人被擊敗後,陸遜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新任大都督。陸遜與江東的其他將領不同,面對來勢洶洶的蜀軍,閉門不戰,等待時機。

    劉備命軍士挑戰吳軍,甚至赤身酣睡勾引,但陸遜只是不出,任憑蜀軍叫罵。劉備只得退去埋伏,讓軍士回軍休整。吳軍將領都笑陸遜懼戰,可是陸遜還是不準出戰。直到蜀軍露出破綻,才讓大軍出動。可以說在這場戰爭中,陸遜超人的意志已經戰勝劉備了。

    劉備自認為自己久經戰陣,而陸遜又是個黃口孺子,自己走過的橋比陸遜走過的路都多,怎麼可能戰敗呢。劉備的輕敵與陸遜的堅韌形成了對比,蜀軍不敗都難。

    然後,由於劉備在七月份出戰,此時正是江南的炎炎烈日,蜀軍雖然復仇心切,但也不敵天氣炎熱。眼看東吳避戰不出,劉備只得把命軍士依山傍水駐紮,以避酷暑。謀士中只有馬良看出了端倪,但此時的劉備不聽任何人的建議,馬良只得畫了圖本回成都讓諸葛亮審查。

    原著中寫道:先主遂命各營,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澗;待過夏到秋,併力進兵。馮習遂奉旨,將諸寨皆移於林木陰密之處。

    而此時居然沒有一人向劉備進言,可見蜀軍之中已經沒有謀士可用,全憑劉備一人裁決。最終還沒等馬良回來,就被陸遜火燒連營,打的大敗。

    綜上,蜀軍沒有將才、謀士的輔助下,劉備仍然心高氣傲,不把江東人物放在眼裡,豈有連營數百里而拒敵的。江東陸遜才略過人,又有孫權這樣的雄主,劉備縱然一生大戰無數戰績斐然,也難以取勝!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乞丐和花的故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