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玩第一次尋狗是因為爺爺把狗弄丟了,第二次尋狗是因為她後媽讓他爸把狗送去狗肉店,這兩次尋狗對於李玩來說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6
回覆列表
  • 1 # 劉先森的腦洞真大

    真·愛因斯坦——自私的愛

    我不想像個*河蟹*一樣,去噴家庭教育,去噴我們父母輩的“棍棒孝子”論,我能夠充分理解他們的出發點和他們的愛意。只是,他們並不太能理解我們的訴求,畢竟家門外的世界從來不會圍著某個人轉。

    這就像男女戀人分手前的對白: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是要分手?”

    我會告訴那個男人,你給他的並不是他想要的,你的付出只是感動了自己。

    所以影片的重心還是在說錯誤方向的愛,而非壓迫的恨。而父輩、祖輩在無計可施之後,所表現出的強硬。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還沒老;另一方面是覺得我們還沒有足夠成熟。當有一天他們真的老了的時候,我們獲得了決定人生的自由,肩上卻也多了許多擔子。

    以上是我對片子主旨的理解,如果您看的時候只有憤怒,那可能您還在青春期;站在家庭的角度審視每一個人以及微妙的人物關係,更多的是代溝的酸澀吧。

    李玩青春的成熟和蛻變,就是以名為“愛因斯坦”的兩條狗作為分界線的。所以我們先從第一條狗,也就是真的愛因斯坦說起。

    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再婚,後媽又生了個弟弟。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李玩是很容易被忽視和遺忘的。果靜林在產房外的這個複雜的表情變化,從慌張的不知所措,到最終單純地沉浸在得子的喜悅中。這就相當於把李玩從這個家庭中再次推向了更加邊緣的地帶。

    喜歡天文、物理,學習成績不錯但英語偏科,性格較為孤僻。這是李玩的人物特點,至於她有多寂寞,從晚上夜宵的那碗泡麵就能看出來。坐在窗邊吃麵,把筷子舉得老高,在視窗比劃一圈,就像舉起酒杯敬給窗外一桌看不見的朋友一樣。期初我還以為她是要喂一些貓貓狗狗,但發現還是隻有她自己。晾涼之後,在把一整筷頭的面放在嘴裡,這個面吃的,就叫做寂寞。

    強制性的教育方式(特意加了一個“的”,以免你們看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講是很難接受的,他們有時在乎的不是結果,而是在過程中自己的想法沒有受到足夠尊重。而大多數家長能夠想出的緩和辦法,也無非是“打一個巴掌,再給個甜棗”。

    而這個“甜棗”,可以是錢,也可以是條作為禮物的狗。

    當李玩第一眼見到小狗時,她的臉上自然地流露出了喜愛,畢竟萌物是少女殺手。可聽到是父親送來時,小孩子的拗勁兒就上來了,所以立馬拉下臉來不接受,這個瞬間的情緒變化,也很到位(作為一個不養狗的人,特意去查了一下,這是英國可卡犬)。

    這個階段的李玩,是需要一個情感寄託,來填補自己的寂寞生活的。她需要被給予愛,也需要學會施與愛。而至於為什麼小狗被接納,就是這個道理。透過小狗的一頓賣萌(如果撓們這麼好使的話,請給我一個寡婦家的座標,謝謝),李玩感受到了自己是被需要的,不再像自己對於這個家庭一樣無關緊要(重男輕女的家庭,在一堆人看到兒子和孫子時,的確會讓人感覺到不適)

    所以,小狗被授予了一個光榮稱號——愛因斯坦(感覺不像是物理迷,反倒是像高階黑乾的事兒,捂臉)。

    影片對於一些生活細節的處理,概括起來就是:用一條狗教你互撩的日常。

    包括但不限於:

    她回家的時候,愛因斯坦下巴著地的飛奔迎接;

    故意吐奶餵狗;

    從碗裡甩出好吃的餵狗;

    以及專門下廚做狗飯,然後自己也跟著一起吃。

    整個相處的環節,告訴了我們,李玩不是不懂如何去愛,只是她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一個契機,也缺少一個單純的能夠敞開心扉的物件,最終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了愛因斯坦身上,因為她對愛因斯坦的愛,是能夠收到小狗的迴應的。

    然而,溫馨總是短暫的,這只是為了後面的矛盾衝突做的鋪墊。只有前面的融洽,才能夠讓後面的失去撕心裂肺。對,爺爺把愛因斯坦給弄丟了。

    有時,我們該認為成年人(或者)的腦回路簡單嗎?也不見得,他們也知道自己犯了一些過失,會及時找辦法彌補。

    但從某方面說,又確實簡單了些,不瞭解孩子的情感,然後將情感物化,以為物質可以彌補情感上的缺失。不是他們不懂,而是在大人的世界裡,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想想那幫哄女人開心的男人們的內心世界吧)。

    一雙旱冰鞋是很好的禮物,但它不能取代一個伴侶的地位。另外一點比較讓人心寒的就是:禮物永遠是要用在刀刃上的——愛崗敬業的救火隊員。

    這時,矛盾就擺在桌面上了:

    如果這都不算愛,你還要我怎樣?要怎樣?

    誰能逼我將就?

    找狗這段,張雪迎的表演還是有點欠火候,欠了那麼點兒瘋魔的意思。因為從李玩這個人物來看,一個很難敞開心扉的人,把全部的感情都傾注在了愛因斯坦身上,在尋找它的時候是要到崩潰和魔怔那個點的,但可惜,單純的哭喊達不到那個情緒高度。

    因為達到了這個點,才會不顧一切,才會讓不顧阻攔推搡爺爺受傷顯得自然而然。

    後面在到處張貼尋狗啟事時,眼神裡的失魂落魄才把這種魔怔帶出來,但這種更多是絕望和無奈,錯過了影片節奏緊張時的癲狂。(不過對於同樣十幾歲的演員而言,我認為張雪迎的發揮是要比文淇好一些的,文淇真的佔了好多資源的優勢)

    這真·愛因斯坦的走丟,反映出此時李玩的一個狀態——自私的愛。

    她對愛因斯坦的愛,單純而又深刻,融入到生活中無微不至的角落,儼然愛犬填補了自己生活和情感中的那一大塊空白。

    她甚至會義無反顧、目空一切、不願妥協:

    明明是你們做錯了,為什麼要讓我遷就?

    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也把家人逼得走投無路。(也許有的觀眾會說,他們沒有努力去找過,怎麼能叫走投無路呢)

    所以,此時李玩的愛是自私的,是有侷限性的,僅僅侷限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出不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沒有顧及家人的感情。

    當然也有人會說,感情是雙方的,是互相的,家人沒有給予我足夠的愛,我憑什麼要諒解他們呢?難道一味地遷就和忍讓,就是大人們所謂的“懂事”嗎?

    但反過來想想,既然愛是互相的,可李玩為什麼之前沒有向家人邁出妥協的一步呢?歸根結底,我們要衡量的方式很簡單:假設李玩推爺爺那一下不巧,讓爺爺因為意外而過世了呢?李玩為了找愛因斯坦而失去了爺爺,這一定會令她抱憾終身吧的吧。因此,“懂事”並不是沒有原則地妥協,而是我們知道,哪一個更值得珍惜,容不得我們犯錯後才追悔莫及。

    假·愛因斯坦——矛盾中的迷惘

    當家人再也受不了深陷牛角尖中的李玩時,積攢起來的怨氣,總會在一個點得到爆發,就像達到100℃才會翻騰的沸水。

    大人們似乎對於活在謊言的世界和編織謊言已經司空見慣:

    “睜著眼睛說瞎話”

    “把假的說成真的,把黑的說成白的”

    這時諷刺的,就不再是某個家庭或者某個人了,而是整個的成人世界。只是李玩還沒進入這個世界,就更別提理解和接受了。

    而對大人世界的失望,不講理的壓迫,張雪迎這一個冰冷、憤怒又帶些委屈的眼神我給滿分。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

    這時就該輪到一家之主——果靜林飾演的父親——紅起臉來唱白臉了。

    雖然全片一直貫穿著陝西話,但個人認為,李父這一段的方言更有張力。我想這一段是很多孩子叛逆期都經歷過的事情了。

    這個時候,衛生間這個元素就值得拿出來推敲一下了。之前,家裡人似乎很喜歡把狗關在衛生間裡。比如說,狗丟的當晚,李玩回來發現找不到,第一反應是家人把狗鎖在了衛生間裡;再比如,奶奶一直唸叨著,“這人住的地方,咋能養狗麼”;假愛因斯坦,第一次出場時,也是在衛生間裡咬紙。

    所以衛生間似乎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用來隔離這個家庭的空間。當李玩被父親打後,她也衝進了衛生間,把自己隔離起來,此時她的處境,就和當初關的小狗差不多了吧。

    風暴過後,是一個不太好讓人接受的修繕工作。

    這段來說,父女兩人其實都很複雜。

    父親是慍怒後平息下來的歉疚;

    女兒是驚魂甫定的惶恐和茫然;

    父親的方式是錯的,但眼淚是真的,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同時還要作為家庭的黏合劑,所以她不能任由李玩胡鬧下去,可自己又找不出什麼好辦法,只能選擇最粗暴最無能但卻直接有效的方式——家庭暴力。

    可這一打,對於影片來講,解決了很多問題:

    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舒緩了下來;

    人物情緒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舊事翻篇,新的變數又出現了。

    這就好比張公子評價金庸筆下的周伯通。當很多情節解釋不通,或者說需要一個X因素來推動劇情時,登場的人物一定是周伯通。

    教室裡蝙蝠的那場戲,對NBA比較感興趣的觀眾可能立馬會聯想到馬努賽場怒抓蝙蝠的動圖了。班主任英語吳老師好似馬努附體,一擊即中,瞬間HOLD住了亂糟糟的課堂。

    而這一擊,也讓李玩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貴,所以她找回了之前遺棄的假·愛因斯坦。

    自此,李玩變得順遂,成為了大人們想要的樣子。

    真·愛因斯坦——成熟

    成熟,指人的思想觀念之轉變,從幼稚向更高一級的轉變,對事物的看法更加理解,並且這一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周邊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響。

    ——成熟的心理學解釋(摘自百度百科)

    成熟的標誌可以有許多方面,比如:從自私轉向博愛,學會隱忍,情感上更加堅強而獨立,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和規劃,顯然李玩在影片結束時,都做到了。

    當全家人眾星捧月般地爭搶著李朝朝時,她清楚地感知到了這種對比和落差,一絲完全被忽視的涼意。

    我們能說她不痛麼?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她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緒,因為此時沒有人會關注她是否開心,那她擺出情緒給誰看呢?

    因此,即便是在被堂姐發現自己的落寞時,拒絕了來自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並露出一副“我很好,我沒事”的樣子。

    成長的妥協——逆來順受

    熊孩子的出場,多半是用來挑戰人的耐心底線的。而李玩則告訴大家:我能處理得很好,請放心。

    對於酒桌文化和部分“學者”,曹保平在這裡諷刺得毫不隱晦,可見其對一部分群體的成見之深。

    不過,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個響亮的打臉:李父在酒桌上勸李玩端起酒杯敬酒,而在酒吧卻又指責李玩“誰讓你喝酒”的荒唐話。(抱歉,資源只有英文字幕)

    假·愛因斯坦是如何成為了真正的愛因斯坦的。

    熊孩子似乎都是被家長的雙標慣出來的。

    記得網上有個段子說,孫子打奶奶,奶奶非但不生氣,反而一個勁兒的唸叨,“孫子長大了,能打奶奶了,真厲害”,這種話。片中則是把這一段完整地呈現了出來,而且在李玩要求孫子給奶奶道歉的時候,當初制定規則的人,卻選擇了網開一面,“孩子還小……”,所以這樣的教育方式下,誰都難以判斷孩子到底長沒長大。

    所以,當熊孩子被狗咬了的時候,我的內心非但沒有意思同情,反倒有一絲快感……總是要有一股正義的力量站出來懲罰他一下的,雖然人已經因為溺愛是非不分了,哪怕是一條狗也好啊。

    李玩伸出手,試探性地安撫驚嚇過度的小狗時,她似乎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所以她會向這條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小狗施以同情,並真正地認可它,稱它為自己的愛因斯坦。

    至此,兩隻愛因斯坦都成為了真正的愛因斯坦,那個為李玩所接納的,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愛因斯坦。一個享受了二人世界的自私的愛;另一個享受著具有同理心的博愛。這一前一後的變化,也就代表著李玩的成長。

    作為省級競賽一等獎的獎勵,李玩爭取到了尋找愛因斯坦的機會。

    這一段算是給李父的一點洗白吧,不要讓成年人看上去那麼殘酷。不過良心上的譴責是躲不掉的,所謂誅心,不過如此。

    這一次,愛因斯坦用命,給我們的成年人好好上了一課。狗尚且重情義如此,可為什麼人能說狠心就狠得下來呢?

    這就是我在開頭所說的,令我想起《鬥牛》的道理。

    哀莫大於心死。

    把狗視為至親至愛的李玩,最後在桌上嚥下了狗肉,我很難體會其中的滋味。

    這有兩層意思:大人們把自認為好的東西——狗肉——給了孩子,但卻不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不知道孩子能否接受,一旦遭到了拒絕,第一反應就一定是孩子不懂事,而不是追問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另一層就是:李玩的妥協,從敬酒到吃狗肉,已經逐漸在所謂的成熟和懂事中,放棄了真實的自我。當眾人看到狗肉都已經變了臉色的時候,她卻能夠從容應對,還有什麼她接受不了的嗎?

    至於情感問題,在文中並沒有細表,因為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成熟的男孩子糾纏一個成熟女孩的故事。彼此之間的經歷和認知完全不在一個層次,而且對對方的需求點也不同,一個想要的是排解寂寞的女伴,一個想要的僅是互相安慰的朋友。

    標誌著李玩最後的成長,有兩個拒絕,一個是拒絕了男孩子的追求,而另一個是拒絕了與愛因斯坦的相認。

    原來情感真的是會隨著時間的消磨而沖淡的。

    從假裝不經意的提示,到愛因斯坦沒有相認的失落,再到故作鎮定的自我安慰。這段看似淡然的告別,實際上,就是李玩在向自己的青春告別。

    當然,她還是會脆弱地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哭泣,但所謂成長,就是絕對不會讓別人看見。

    最後額外說兩個小細節。

    李父還是一個比較重感情的父親的,他也許真的承擔了很多難言之隱。最後接到前妻電話,再到李玩問起母親的事時,李父眼裡全都是被喚醒的曾經幸福的往事和悔恨。

    結尾處李玩在冰場邊凝視著冰面上掙扎的弟弟——他的命運無非是這種家庭教育下的另一個犧牲品。喜歡滑冰的李玩,沒有從小享受過這種興趣的待遇;而不喜歡滑冰的弟弟,卻要被強制性地從小“培養”一種特長。所以,等到弟弟成長之時,又會是另一段悲劇了吧。。。

    如果真的像開場李玩所說的那種平行宇宙,我想那麼在某一個宇宙中,一定有另一個李玩,加入了她所愛的物理小組,看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天文展覽,有一條叫*河蟹*因斯坦的狗陪在她旁邊,而另一條叫*河蟹*因斯坦的狗生活在另一個地方,不會因為在收容所絕食而餓死。

    我想,開場那段獨白的引子,就是想給我們一個關於明朗結局的美好幻想吧。

  • 2 # 轉哥聊影視

    看到這個問題,我也有過跟你一樣的思考,因為電影還沒有上映,所以各個介紹短片以及資料上來看,我認為兩次尋狗的意義如下:

    首先,13歲那年的第一次尋狗失敗後,家庭在她的折騰下,變得不在安寧。它告訴李玩或者是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人總在失去之後才會懂得珍惜,才會懂得如何去愛,失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會後悔。

    其次,第二次尋狗,遇到了“愛因斯坦”,此次愛因斯坦已經不認識李玩了,李玩沒有跟上與之相認,因為“愛因斯坦”現在很幸福,有另外一個主人在關心呵護著它,她不想打攪它的幸福。我認為這個片段,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愛要懂得成全,愛要學會放手。

  • 3 # TANGIN瑞士天珺表

    李玩的兩次尋狗而不得,就是不停丟失的過程,丟失自己的稜角,丟失自己的任性,丟失自己心底的快樂。

    兩次尋狗無疑是影片的衝突爆點。第一次尋狗未果,爺爺受傷,全家雞犬不寧,於是繼母提出解決方案,找一個相似的狗子替代第一隻。

    養第二隻狗子中衝突加劇,奶奶差點走失,父親怒揍女兒後道歉,父女兩人似乎相互諒解。

    李玩兩次尋狗都以失敗告終。令人疑惑的是李玩兩次尋狗過程都是她一個人,其他人都是齊齊整整的坐在客廳等她。我們經常說,陪伴才是最好的愛,但顯然大家沒有給予她陪伴。

    所有的家長都在說愛,但沒有一個家長願意給予一丁點的理解和尊重。奶奶無微不至的照顧李玩十幾年,但還是會讓孫女美早喝一喝就吐的牛奶。父親就更甚了,多次為了飯局而忽視女兒的要求,多次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女兒妥協。堂姐理應是最瞭解李玩的同齡人,但每次李玩最需要她的時候她卻站在了對面。

    劇中的爺爺奶奶父親無疑是愛李玩的,但顯然他們的愛有條件,或者說他們不願更用心的去愛。他們不願意付出一丁點的理解、尊重和陪伴。其實無論是在親情還是在愛情中,愛固然重要,但理解尊重才是更難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貨交易的哪種技術形態,你認為準確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