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臥龍村116

    黃道周、黃宗羲、黃百家父子三代在中華國學領域的建樹高標一時。黃道周以一代名臣遭魏忠賢集團迫害而亡,黃宗羲報父仇而錐刺奸黨,世人稱奇。觀其《原君》一書,對帝制的公證性充滿質疑和詰問,思想直承孟子,實為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論發端。他原本是抗清的,但是由於清朝迅速地奠定了統治基礎,並沒有排斥中華文化,他內心是預設清朝的,並且在修史一事上和清政府達成諒解,將國學傳統儘可能多的保留下來。對明朝後期的政治得失,很大程度上摻入了他一家的主觀評判。從黃百家的經歷看,黃宗羲反對為清朝效力,而清朝卻對黃宗羲非常尊敬。歷史就這麼怪誕。

  • 2 # 阿滿說歷史

    清朝入關以後,開始大多數漢族知識分子都堅持抗清復明,甚至在武夫們紛紛掉頭轉向之後,一群一群柔弱的人還寧死不屈。為人之中也有一些著名的變節者,但是他們也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這也可能是由於文化的力量所導致的。一切軍事鬥爭都是表面現象,而事情要到了動搖到某個文化生態系統的時候,才會真正變得嚴重起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最終意義上的不是軍事的,政治的,地域的而是文化上的,當時江南地區好幾次重大的抗清事件都起之於“削髮”這件事情,漢人歷來束髮而清人則強令削髮,甚至到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這種地步。頭髮的樣式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卻關乎文化生態,結果頭髮問題成了抗爭的最高爆發點。最後,在強大的壓力下,老百姓的頭髮終於被削掉了,而不少人還在拼死堅持。比如說劉宗周,自從清兵進入杭州以後,便開始絕食20幾天之後死去。另外,他的門生著名的大學者黃宗羲也投身於武裝抗清行業失敗以後回到家鄉著書事母。

    但是到了康熙那會兒情況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清朝政府卻奇怪地流瀉出了一種壓抑不住的對漢文化的熱忱。剛開始大家以為是一種籠絡人心的策略,但是從康熙身上看好像不完全是,在討伐吳三桂的戰爭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下令各級官員“崇儒重道”,向朝廷推薦學問兼優,文詞卓越計程車人。一開始時文人們也是反對,但是到後來慢慢的那些最有牴觸的漢族知識分子,也開始和康熙和解了。黃宗羲是大人物,康熙更是禮儀有加,多次請黃宗羲出山未能如願,於是便命令當地的巡撫到黃宗羲家裡,把黃宗羲寫的書認真抄來送到宮裡自己拜讀。這一來黃宗羲也不能不有所感動。當然自己出面終究不方便,於是讓他的兒子黃百家代理進入清朝的皇家修史局,幫助康熙完成交下的《明史》任務。這不是變節,也不是妥協,而是文化意義上的開始認同。當然康熙也非常的爭氣,這位清朝的帝王竟然比明代歷朝的皇帝更加熱愛和精通漢族傳統文化大凡經、史、子、集、詩書、音律,他都下過一番功夫,對朱熹哲學鑽研很深。而且還親自批點《資治通鑑綱目大全》與一批著名的理學家進行水平不低的學術探討。命人編寫了《古今圖書整合》《康熙字典》文化氣魄鋪天蓋地。在他的倡導的文化氣氛下,湧現了一大批在中國文化史上一流的大師,在這一點幾乎很少有哪個朝代能與康熙王朝相比肩。所以說一代文人黃宗羲對康熙皇帝是非常的稱讚有加。

  • 3 # 非常道畢延河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餘種,300多卷,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攻下南京,弘光政權崩離,黃宗羲乘亂脫身返回餘姚。閏六月,餘姚孫嘉績、熊汝霖起兵抗清。於是,黃宗羲變賣家產,召集黃竹浦600餘青壯年,組織“世忠營”響應,著《監國魯元年大統歷》。

    黃宗羲跟隨南明魯王反清多年,與阮美、馮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長崎島、薩斯瑪島,未成而歸。遂返家隱居,不再任職魯王行朝。黃宗羲遭清廷三次通緝仍捎魯王密信聯絡金華諸地義軍,派人入海向魯王報清軍將攻舟山之警。

    順治十年九月,黃宗羲開始著書講學,作為明遺民,拒不仕清。

    康熙十七年(1678年),詔徵“博學鴻儒”,學生代為力辭。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禮敦請”赴京修《明史》,黃宗羲以年老多病堅辭。康熙帝令地方官抄錄其所著明史論著、史料送交史館,Quattroporte又延請其子黃百家及弟子萬斯同參與修史。萬斯同入京後,也執意“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受俸”。是年黃宗羲始停止講學,悉力著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參與修纂《浙江通志》。

    黃宗羲雖然拒絕仕清,但是多次稱讚康熙,晚年時,他在書信等之中,每每讚譽康熙皇帝為“聖天子”,稱清廷為“國朝”、清軍為“王師”,用康熙年號,希望“同學之士,共起講堂,以贊右文之治”等。

    康熙對黃宗羲是寬容和大度的,黃宗羲作為一個反清的大臣,一個通緝犯居然在鄉間講學而安然無事,很明顯這康熙故意的。作為一個落後的民族入主中原,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收攏天下士子之心,自古以來都是得士者得天下,失士者失去天下。康熙繼位以後,跪拜孔子,以儒治國,對待黃宗羲這樣的大儒更是高看一眼,多次徵召,以示誠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康熙的目的就是讓天下士子看到大清朝的厲害,我們不光是剃髮易服的野蠻人,也是追求文化認同的正統王朝。黃宗羲就是康熙進行政治宣傳的最好榜樣。

    康熙二十九年,黃宗羲年已八十有一。“二月,聖祖仁皇帝問徐尚書乾學:‘海內有博學洽聞、文章爾雅、可備顧問者?’乾學對曰:‘以臣所知,止有浙江黃宗羲,學問淵博,行年八十,猶手不釋卷……’聖祖曰:‘可召至京,朕不任以事,如欲回,即遣官送之。’乾學對:‘前業以老病辭,恐不能就道也。’聖祖因嘆人才之難如此!”(《黃梨洲先生年譜》)

    黃宗羲在晚年似乎忘了自己的明遺民身份,被康熙所感動,他在《周節婦傳》裡寫道:“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裡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一句“無幽不燭”完全寫出了青年康熙帝孜孜求治,日理萬機的情形。康熙二十六年,黃宗羲給左都御史徐乾學的信裡有這樣一段話——“去歲得侍函文,不異布衣胥肉之歡。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當其盛也。今聖主特召,入參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蓋未有兩。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朝野相賀,拭目以觀太平,非尋常之宣麻不關世運也……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

    黃宗羲讓自己的兒子徒弟去幫康熙修《明史》,實際上就是對清朝的一種預設。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宗羲不入史局,而史局大事必諮之,其所辯論,史局常依之資筆削焉。”儘管如此,黃晚年並未拒絕與滿清官員的私人交往,不干涉子弟門人參與科舉考試,在文章裡採用了康熙、順治等年號,對於康熙也偶有讚美之辭。

    明朝遺民呂留良評價他“蛟龍變蝌蚪”,以前是條龍,吹捧康熙之後,就變成蝌蚪了。章太炎評價:“黃太沖以《明夷待訪錄》為名,陳義雖高,將俟虜之下問。”意思是黃宗羲寫《明夷待訪錄》調子很高,其實是有心作清朝顧問。

    從康熙元年開始,黃宗羲的人生取向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從矢志抗清轉向於著述講學。對如何做遺民有他自己的認識,“止於不仕而已”是“遺民之正”,不做清朝的官就是正統遺民。

    康熙三十年(1691)黃宗羲82歲,撰《楊士衡先生墓誌銘》一文,說:

      當夫喪亂之際,凡讀書者,孰不欲高箕、穎之節。逮夫世變之紛挐,居諸之修永,波路壯闊,突灶煙銷,草莽籬落之間,必有物以害之。故卑者茅靡於時風,高者決裂於方外,其能確守儒軌,以忠孝之氣貫其終始者,蓋亦鮮矣!此無他,凡故疇新畝,廩假往來,屋廬僮僕,吾不能忘世,世亦不能忘吾,兩不相忘,則如金木磨蕩,燎原之勢成矣。吾於士衡先生,為得遺民之正也。……銘曰:彼炎午之生祭兮,固大義之開陳;其後上書牧庵兮,何恕己而刻人?皋羽掛劍於桐江兮,不佔故土之一疄;思肖寄木主於蕭寺兮,悲飢鬼之蓁蓁。唯先生之得其正兮,足不越乎榆枌。彼世路之是非兮,亦相割如吳、秦。何必汗漫而遠遊兮,方為故國之遺民。

    這就不難理解黃宗羲,為什麼在撰文時稱清朝為“國朝”,稱清朝軍隊為“王師”,稱康熙皇帝為“聖天子”。因為他的底線就是不做清朝的官而已。

  • 4 #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在中國歷史的文化變化發展中,能夠稱得上超凡入聖的沒幾個人,而明末的黃宗羲就是其中一位,他第一次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限制君權,在當時封建禮教的社會里可謂是大逆不道。可是他的思想在現在看來是極具前瞻性的,被後人譽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黃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官宦之家,他的父親被魏忠賢一定構陷抓入大牢,黃宗羲也是個熱血男兒,寫好訴狀壞了藏了一個錐子就要進京告御狀。但是等他到了京城,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一黨被趕了出去,但是其爪牙還在肆無忌憚的為禍百姓。

    黃宗羲上書提出要肅清魏黨,崇禎帝照辦了,責令刑部嚴辦宦官集團。在與害死父親的罪魁禍首對簿公堂的時候,作為皇親國戚的許顯純還是相當囂張,看著害死父親的仇人還在張牙舞爪,黃宗羲已經忍不住了,掏出懷裡鋒利的錐子就刺向許顯純,對方服軟了之後被割了一大把鬍鬚用來祭奠父親的亡靈,還痛打了許顯純的幫手崔應元。在當時的強權之下能夠做到這些已經不容易了。

    之後明朝滅亡,清兵入關,黃宗羲投入了抗清的武裝鬥爭中,雖然這個曾經的明朝讓黃宗羲飽受了風霜,但是最為遺民,在外族面前還是不能忘了本。他還變賣家產組六百多多青壯年組成了“世忠營”在江南與清軍展開鬥爭,還真有點宋末“古惑仔”辛棄疾的風格。

    之後隨著南明等政權覆滅,反清的事業也緊張的不順利,黃宗羲畢竟是個文人,文人就應該幹文人應該乾的事情,最後他隱居在家鄉餘姚,他要是在清朝的官場上混應該也混得不錯,但是他放不下手上的書卷。

    在慈溪、紹興、寧波、海寧等地設館講學,著書立說。後來康熙皇帝三次請他出仕,他都拒絕了。跌宕起伏的生活已經磨平了黃宗羲的稜角,那個在盛怒之下公堂刺閹黨的熱血少年已不在,那個胸懷壯志反清鬥爭的鬥士也不在了,只有夕陽下拿著書卷在學堂裡細細品讀的老夫子了。

    作為曾經的反清鬥士,在清朝的明朝遺民,黃宗羲卻曾給明朝抹黑,讚揚滿清的康熙皇帝。那是為什麼呢?

    在《明夷待訪錄》中的“置相”一篇中,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廢丞相始也。”意思是說明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廢止了丞相制度。黃宗羲還把明朝無善治歸罪於宦官專權上,。在這兩方面可以說黃宗羲是把自己對宦官集團的痛恨帶到了歷史評價當中了,有失偏頗。明朝的滅亡最大的原因應該歸罪於不團結,利益集團各自為戰,就是在大敵當前、國破家亡之時還歇斯底里的內鬥。

    黃宗羲對康熙皇帝的讚許之情表達的不是一兩次,在書信中,經常贊康熙皇帝為“聖天子”,稱清朝為“國朝”,清軍為“王師”,用康熙的年號等。

    當時的明朝遺民都笑話批判黃宗羲,我覺得黃宗羲是站在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時代的發展,再說當時的清朝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進行漢化,並沒有把漢人當做異類加以排斥。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黃宗羲也是認同了清朝的各方面才做出這些讚譽康熙的事情。我想在他的心裡沒有想著法的去討好康熙,而是順應時代的潮流,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學問。

  • 5 # 小竹葉青歷史

    明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國祚也有兩百多年,是中國封建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朝代,但是令人唏噓的是,明朝最終被落後的滿族部落取代,是世界上少有的野蠻取代文明,落後取代先進的例證。而清朝取代明對於中國最深遠的影響或許我們可以從民族脾性方面來一窺一二。

    中原漢民族與女真族宿怨由來已久,北宋時期,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就在宋朝北方建立了政權,國號金。金國與宋朝不和,發生過許多戰爭,最後更是將北宋滅亡。岳飛的滿江紅一詞中,“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描述的就是北宋亡國的這一經歷。

    時隔幾百年,女真族又一次依靠鐵蹄勁弩將中原政權傾覆,這一次他們做得更加徹底,入關之後,取而代之,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第二個由異族建立的政權。而這一次,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大創傷。

    今天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清軍入關之後的殘暴行為,只來探討清軍入關對於中華文化的破壞和對中國原生文明的衝擊。在明朝末年,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民間不僅興起了各種商業活動和僱傭關係,民眾思想更是前所未有地開放,簡單說幾個事例大家就能明白到底有多開放:

    據記載,在明朝萬曆時期,有男子當街裸奔,而居民不以為異;四大名著在明朝出現了三本,甚至還出現了一代奇書《金瓶梅》,這裡我沒有拜讀過,不多做評論。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明朝末年風氣有多開放,甚至可以說,在西方在進行資本主義的同時,我們並沒有落下,但是滿清入關之後,就生生打斷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程序,浪費了兩百多年的時間,造成了近代史的百年屈辱。

    其實除了民風民俗方面,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明朝末年,湧現了許多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李贄、顧炎武……我們談及思想啟蒙的時候,總是離不開西方思想啟蒙運動,而關於西方思想啟蒙運動,最常被提到的就是民主、自由。而這兩個詞,也絕對不是西方所獨有,我們的哲學家,在明朝就已經提出了關於這樣的概念: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君臣劃舟不可偏……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民本思想已經在我們民族的精英階層開始萌芽。

    其中黃宗羲又被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上承王陽明“致良知”,下啟百年之後康有為進行維新變法,可以說影響力極大。而黃宗羲本人也很有意思,他在明朝時期,是一個著名的孝子,與閹黨有著殺父之仇,明思宗稱他是“孝子孤臣”。

    清軍入關以後,黃宗羲不願身處異族鐵蹄之下,於是隨著流亡的南明政權到了南方。後來清朝統一全國之後,黃宗羲也不願意仕清,沒有在清廷官場上做官,比之洪承疇、吳三桂之流不知好到哪裡去了。

    但是在康熙年間,黃宗羲卻一改對清廷的不假辭色,對康熙大帝讚譽有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一點,我們恐怕得從黃宗羲的主張當中去探究。黃宗羲的思想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天下不是君主的天下,天下人選出君主是為了將一己私利變成天下功利,也就是說,君主並不是選出來作威作福的,他不僅享有權利,更應該承擔義務,而君主的義務,就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天下人謀求利益。

    那麼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黃宗羲的思想主張當中,是誰坐那個位置不重要,關鍵是他得為天下人謀福利,天下百姓安康幸福,那麼龍椅上的那位就是合格的君主。應該說,這是中國社會第一次將皇權的正當性從哲學方面進行剖析。

    那麼按照這個觀點,明朝末期的幾個皇帝有誰是利用天下公器為萬民謀福利的呢?很遺憾,沒有。或許前期的萬曆皇帝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萬曆皇帝在日復一日的繁瑣程式當中,早就失去了為生民計的想法;而崇禎,一繼任就面對著大廈將傾的爛攤子,心有餘而力不足。

    反觀清朝,清兵入關之後,雖然對關中百姓多有屠殺,但那僅僅在順治一朝,康熙繼位以後,就一改順治以來的苛政,與民間休養生息,採取懷柔政策,重用漢臣,對待舊明學者更是禮賢下士。這樣的帝王,理所當然地用他的大胸襟大格局征服了明朝遺民。

    而且康熙最令人佩服的一點,也是他能夠徹底征服明朝遺老的一點,是他對明朝君主的尊重。康熙曾經多次巡視江南,而他的每一次巡視江南,都會去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墓前祭拜一番。康熙皇帝第一次去祭拜朱元璋的時候,明朝遺民覺得這不過是在貓哭耗子,假慈悲罷了,沒有人相信這位大帝的胸懷氣量。可是每一次康熙大帝都去朱元璋的墓前祭拜,去得多了,明朝的遺民也就被這位大帝的胸襟折服了。這當中,就包括黃宗羲。黃宗羲對清廷的態度,也經歷了從武裝反抗、著書批評到不效清廷再到派子替之,最後認可、讚賞清廷統治。

    在看待這位大思想家的變化過程時候,我們不應該站在狹隘的民族主義角度來看待,黃宗羲是一個真正心懷天下的偉人,在他的心中沒有小家小戶之別,甚至沒有滿漢之別,早期對清廷的不滿,完全是因為清軍早期在中國大地上進行的屠殺活動,然而當清廷展現出了它好好治理天下的決心的時候,黃宗羲仍然願意去相信,這個替換掉腐朽的明朝的新王朝,能在這片萬馬齊喑的土地上,再次創造出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的新國度。我想,這便是一代偉人心中最高尚的理想了吧。

    那麼黃宗羲對於清廷態度的轉變,我們又何必站在一個上帝視角去苛責於他呢,他不過是被那個早期清明的新王朝所說服了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漢名臣晁錯和國戚忠臣竇嬰為何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