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影觀史

    七國之亂時立了大功的竇嬰和梁王,他們和晁錯啥關係,魏其侯竇嬰,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這人還是挺不錯的,豪俠仗義。

    早在漢文帝時期,他做吳國相,因病才辭官,但實際上竇嬰已經看出來吳王吳王劉濞的謀反之心,年輕的竇嬰知道自己惹不起吳王,難道躲不起嗎?於是他稱病罷相,回到了朝廷。

    到了漢景帝時期,竇太后得勢,竇嬰也做了郎官。有一次,漢景帝宴會,突然說他死了將帝位傳給弟弟梁王,這時候的竇嬰公開表示反對,他對漢景帝說,陛下有太子,傳位給太子才符合常理。竇嬰的話徹底惹怒了竇太后,憤怒的竇太后把竇嬰削籍,不讓他來皇宮上班。

    後來晁錯開始削藩,舉行庭辯時,竇嬰第一個反對晁錯削藩。竇嬰的理由是,削藩是要削的,但不是一口氣可以完成的,如果逼急了諸侯王,諸侯王一定會造反。

    漢景帝採用晁錯建議,推行削藩令。果然,吳國楚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北王等7國聯合造反,吳軍迅速兵至雎陽。漢景帝派周亞夫欒布酈寄為將,攻打7國。

    然後把竇嬰叫過來,竇嬰以病推辭,但是漢景帝還是讓他帶兵打仗。魏其侯竇嬰派兵屯守滎陽,防止趙國和吳楚兩國匯合。剛好,袁盎從吳軍逃回來,竇嬰把袁盎護送到長安,急上眉頭的漢景帝召見竇嬰袁盎,袁盎出主意斬了晁錯。後來吳楚軍潰敗,朝廷終於平定7國叛亂。

    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罷免了衛綰,提拔竇嬰當丞相。竇嬰是竇太后的死對頭,漢武帝罷免了竇太后的丞相,竇太后就找機會罷免了竇嬰。

    這樣,竇嬰失勢了,賓客散的散,冷落的冷落。灌夫看不下去,想替竇嬰拉點人氣。這個時候,竇太后死了,田酚當丞相,很多門客跑到田酚哪裡去。灌夫主動拉田酚去竇嬰家,田酚答應第二天去,結果竇嬰等了很久沒來。直性子的灌夫趕著馬車到田酚家,見田酚還沒起床,非拉著他去竇嬰家。田酚只得趕去。在酒席上,田酚和竇嬰表現很熱情,灌夫看在眼裡,以為是和好了,卻不知道是客套話。

    過了些日子,田酚叫人對竇嬰說,他看上了竇嬰家一塊地,希望竇嬰給他。竇嬰氣得火冒三丈,堅決不給,這事讓灌夫給知道了,火爆脾氣的灌夫罵田酚不得好死。

    不久,田酚娶了燕國公主,辦酒席。竇嬰灌夫也參加了。灌夫大鬧婚宴,弄得田酚丟盡臉面。田酚將灌夫關進大獄,並調查灌夫判其死罪。

    竇嬰急了,連忙上書給漢武帝申冤,漢武帝舉行庭辯。竇嬰說田酚貪婪,田酚說竇嬰養門客有謀反之心,漢武帝一查,竇嬰果然養了很多門客,將他打入大牢。

    為了救灌夫,竇嬰自己也搭了進去。這就慘了,竇嬰為自救,就向漢武帝說他有遺詔。竇嬰獻給漢武帝遺詔,漢武帝去找副本,結果發現根本沒有。

    漢武帝火了,這竇嬰欺君之罪就是死罪。竇嬰和灌夫一起被拉過去砍了,而丞相田酚也因此瘋了。

  • 2 # 尋根拜祖

    晁錯和竇嬰都是冤死的西漢重臣,從本質上說,他們都是政治的犧牲品,被冷酷無情的帝王,當做朝政的棋子,無情拋棄了!

    一、死於“削藩令”的晁錯

    晁錯早年作為太子舍人,陪伴在時為太子的漢景帝身邊,與漢景帝私人感情深厚。晁錯學問好,分析問題深入透徹,曾經多次上疏漢文帝,受到漢文帝的賞識。

    漢景帝繼位後,晁錯憑著個人能力以及與漢景帝的私人關係,很快顯貴於朝堂。雖然晁錯的身份僅僅是個內史,但漢景帝無論什麼事,都要諮詢晁錯,使他的地位大大超過了九卿。

    晁錯個人不大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同僚的關係很不好,加之漢景帝的特殊恩寵,導致晁錯在朝中很孤立。他與丞相申屠嘉,太常袁盎及魏其侯竇嬰的關係都比較糟糕。

    後來被提拔為御史大夫的晁錯,向漢景帝提交了那份使他走向深淵的《削藩策》,鼓動漢景帝,儘快啟動對諸侯王們的勢力削減。漢景帝也不顧竇嬰的反對,開始了削藩行動。

    正如竇嬰預料,削藩令激起了諸侯王們的反抗,由吳王劉濞導演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了。劉濞在謀臣應高的建議下,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

    面對來勢洶洶的七國之兵,漢景帝有點慌神。朝中大臣以丞相陶青、中尉陳嘉等為首,紛紛要求誅殺晁錯,漢景帝接受了建議,在晁錯上朝的路上攔截住他,直接以朝服腰斬於長安東市。

    事實上,晁錯死後,劉濞等並沒有因此停止叛亂,他成了一個無辜的犧牲品。晁錯之死就是個千古冤案,他所提出的削藩策應該說是沒有錯的,削藩是中央政府必須要走的一步棋。如果說錯,錯在漢景帝,在削藩前並沒有做好相應預案,把責任推卸給晁錯,非常不負責任,也給自己的一生帶來一個大汙點。

    晁錯唯一的責任就是他人緣太差,平時依仗皇帝的寵信,把同僚得罪光了,到關鍵時候,不但沒人為他說句公道話,還被人落井下石!

    二、稀裡糊塗捲進“偽昭案”的竇嬰

    竇嬰此人性格耿直,品行高潔。隨著他的大靠山竇太后的去世,不善謀身的竇嬰在朝中基本失勢了。但因為好友灌夫被丞相田蚡陷害入獄,竇嬰為了救灌夫,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灌夫被捕後,竇嬰找漢武帝求情,本來灌夫的事情不大,漢武帝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問題。但他怕釋放灌夫得罪王太后(王太后是田蚡的姐姐),於是耍了個滑頭,請朝臣廷議,想以朝臣的口堵住母親的嘴。

    想不到的是,在爭辯過程中,竇嬰和田蚡相互攻擊,把事情弄到上綱上線的地步。結果王太后大怒,逼著漢武帝將竇嬰關入監獄。竇嬰為了自救,讓家人取來一份漢景帝去世前留給他的一份遺詔,要求見皇帝。

    結果漢武帝讓人去檔案處一查,竟然沒有遺詔的底檔,沒有底檔的聖旨只能被認為是“偽昭”,竇嬰最終被以偽造聖旨罪殺害。

    “偽詔案”至今依然是個歷史謎團,沒人說得清到底是怎麼回事,從邏輯上推理,參與到這件事的雙方,竇嬰不存在偽造的動機,王太后也不存在毀掉底檔的動機(遺詔內容對王太后沒有任何威脅)和可能性。

    事實也是如此,竇嬰的死,讓朝中的輿論一下子瞄準田蚡,漢武帝藉機“大發雷霆”,勒令母親王太后從此不得干政,並將田蚡嚇出了病,第二年就死了。以韓安國為首的“觀望派”大臣顯然被漢武帝的手腕嚇到了,從此拜服在漢武帝腳下。

    所以,竇嬰之死本,質上是他成了漢武帝借用的一枚棋子,儘管漢武帝本人對這個表舅很欣賞,但當政治需要的時候,他毫不留情地拋棄了他!

  • 3 # 晴空喜歡笑呵呵

    其實晁錯和竇嬰都是為了漢武帝而死,屬於政治犧牲品。

    晁錯提出的削藩策是漢景帝最想實行的方略,也是他自己為臣子的政治理想。當時漢朝藩王的權利已經凌駕於中央之上,只有削藩才能將皇權集中中央,結果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清的是誰?是提出策略的人晁錯,漢景帝知道晁錯是忠臣,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沒辦法只有殺了晁錯,才能將七國之亂起兵的合法性消除,從而將其變成一隻不義之師、一隻叛軍。最終晁錯被腰斬於市,成為漢朝史上的一大冤案。

    竇嬰其實也可以說是漢武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震懾群臣而成為的犧牲品。漢武帝從繼承皇位後很辛苦才從竇家手裡奪取權利,可以說漢武帝對外戚專權很是痛恨,當時朝野中有兩大派系自己的生母王太后、舅舅田蚡還有竇家一干群臣,漢武帝透過犧牲竇嬰既可以滅了竇家最大的靠山又起到震懾王太后、田蚡的作用,讓他們明白自己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如此對他們,其次漢景帝遺詔事件讓漢武帝不能不殺,如果不殺那麼竇嬰就有了合法發動政變的權利,那麼皇帝就喪失了合法性,這是漢武帝萬萬不能容忍和發生的事,只有嚴厲辦理竇嬰才能消除內在的隱患,維護自己的皇權。

  • 4 # 劉一千五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出劉邦大封同姓的弊端,給國家造成動亂。異姓諸侯靠屠殺消除,同姓王卻是要手下留情。這就得看決策為政者的果決與魄力了。

    這藩國,就是帝國的潛在替代者,一旦勢力轉化,就跟三家分晉,周天子淪落為諸侯位置一樣,最後為下屬滅亡。這種禍害,周代就是明證。秦始皇鑑於此,才不封一寸地給子孫,秦朝便沒這種禍亂。這實在英明。

    這種弊端不止晁看到錯,文帝時的賈誼也看到,並多次上書文帝,文帝不忍,把皮球踢給兒子。結果,各諸侯國不尊朝廷,不述職納貢,稱病不朝,殘害中央派到地方巡查官員,多行不法。

    到漢景帝時,形勢惡化。御史大夫晁錯出臺第一批削藩名單,引起蓄謀已久的強橫的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打著"清君側,誅晁鍺"的旗號起兵叛亂,企圖顛覆國家,重新來過。此時,漢景帝還不想大動干戈,希望透過其他途徑解決問題。適逢袁盎進言,說晁錯為政太過,激起諸侯事變,若斬之以塞諸侯之口,事情即可平息。漢景帝還是不忍心下手斬晁錯。不久,廣陵舉叛旗的訊息傳到朝廷。晁錯勸皇帝親征叛逆,他晁錯留守。這讓漢景帝狐疑又失望。回頭相信了袁盎,藉口朝會,派車去接晁錯。車載晁錯過東門鬧市,即腰斬晁錯以死。

    為什麼要穿朝衣而腰斬大臣?不外乎傳這樣的資訊,晁錯死於國家,光明正大地死。死於街上,讓間諜確信這是真的。晁錯都死了吳楚趙再不退兵,那就是罪不在晁錯,吳楚就是謀反坐實了。朝廷就有理由舉大兵征討不義,殺完為止。就此看來,漢景帝心術深似海,無人可探險其心地。後來平定叛亂之後,漢朝兵將對待叛軍則是一路痛殺,所過之處,吳楚兵將幾無遺類。

    至於竇嬰之死,說白了是二代外戚相爭相殘的結果。

    漢武帝見識過外戚樺權對國家的危害,他才不在乎你二族鬧得魚死網破。他樂得收現成。他看不起舅舅飛揚跋扈的樣子,也看不慣表叔意氣消沉,怏怏不樂的模樣。只不過他敬佩竇嬰的魏其侯是竇嬰自已掙來的,而舅舅的武安侯則是皇帝舍給他的。竇嬰本來死不了,偏他要拽個遺詔出來,而遺詔又沒有證據證明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即可判定為矯詔,不消說矯詔是謀迕的大罪,所以,漢廷判定平定過吳楚叛亂的大功臣竇嬰矯先帝之詔之罪,族誅。竇嬰死於矯詔之罪,不是漢武帝要殺他。

  • 5 # 狼行萬里111

    漢景帝時提出《削藩策》,試圖改變漢初各劉姓王割據、威脅中央朝廷的局面,但是,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晁錯過於激進,一不懂得分化瓦解對手,二沒有貫徹嚴守法律的精神,找到諸侯王足夠分量的罪行。晁錯以懲罰諸侯王犯下的小錯為名,在短時間內大量削減各主要諸侯王的封地,致使矛盾迅速激化,局勢迅速惡化。

    竇嬰的被殺是不知變通,不識時務,非要同漢武帝的舅舅過招。同時,交了一個“坑友”的好友,把自己牽連進去,最關鍵的是,直到最後時刻才拿出一個先皇的遺詔出來。想想吧,換作哪個皇帝能承認你這個遺詔是真的?所以,最終被殺身亡。

  • 6 # 羽書遲

    晁錯是漢景帝初期被殺,竇嬰則是漢武帝初期被殺。這兩個人都是被冤殺的,都與景帝武帝朝錯綜複雜的矛盾相關。

    針對漢初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權力地盤太大影響到中央集權,晁錯提出削藩建議,被景帝採納。吳王等七個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他們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景帝並沒有做好充足準備,見叛軍勢大,非常害怕。袁盎與晁錯素來不和,趁機向景帝建議誅晁錯,讓叛軍沒有藉口,漢景帝於是殺害了晁錯,但叛軍並未退去。最終仍用軍事手段平定叛亂。

    竇嬰被殺,是因為他與田蚡矛盾激化,而他們代表太皇太后及皇太后背後的外戚勢力。由於太皇太后竇氏已去世,武帝初期田蚡勢力超過了竇嬰,田蚡想徹底擊垮竇嬰,借竇嬰的心腹灌夫的事情發難。竇嬰拿出景帝遺詔,被人鑑定是假的。竇嬰因假傳遺詔被殺。

  • 7 # 戒榮耀的歷史官

    晁錯之死,是西漢歷史上一樁著名的政治悲劇。

    他的死因,是被當成了替罪羊,政治犧牲品,就連年輕無知的建文帝朱允炆都知道所謂的“清君側”不過是藉口,但漢景帝偏偏信了。

    ↑晁錯雖然有政治遠見,但性格有缺陷↑

    漢景帝以為只要答應吳王劉濞提出的“誅晁錯,清君側”的條件,就能換來吳王劉濞的妥協把兵,似乎很幼稚,其實漢景帝這個人,城府深沉難測,晁錯之所以送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低估了漢景帝對他的親近程度。

    當吳王劉濞起兵後,晁錯甚至向漢景帝提出建議:您御駕親征,我坐鎮長安。這種建議也虧晁錯想得出,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貧道”,送死您去,安家我來。

    可惜晁錯搞錯了角色,皇帝不是你家兒孫。所以說,漢景帝處死晁錯,既有政治上的妥協考量,又有被晁錯激怒後的惱羞恥辱感作祟。

    ↑漢景帝刻薄寡恩↑

    漢景帝沒給晁錯任何解釋機會,在晁錯毫不知情,趕來上朝的路上就把晁錯拉去刑場處死,而且還是腰斬!此外,晁錯的家人也全部被株連斬首。

    諷刺的是,漢景帝殺掉晁錯後,吳王劉濞等諸侯聯軍根本沒有罷兵的意思,漢景帝本人深感後悔,也受到當朝大臣們的指責,但漢景帝后悔的是什麼呢?後悔削藩?還是後悔殺晁錯?

    竇嬰之死,則是他在和田蚡之間的政治鬥爭中失敗的結果。

    竇嬰的靠山是竇太后,此處常常有誤解,竇嬰是竇太后堂兄之子,但他和竇太后的執政理念差別巨大,竇太后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可竇嬰卻喜好儒家之學。

    ↑竇嬰本該依靠竇太后,卻總和竇太后作對↑

    竇嬰雖然和竇太后理念不一致,並因此屢次得罪竇太后,但竇太后很清楚,竇嬰是竇氏家族裡最有能力的人物,一旦竇太后身故,得勢的會是其他外戚集團,那麼竇氏家族的利益保證,只能由竇嬰扛起重擔。

    可是竇嬰不明白這個道理,非要和竇太后作對。

    竇太后對竇嬰屢次敲打,但本質上是支援竇嬰的,七國之亂奠定了竇嬰的軍功,孝景三年,竇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梁王劉武入朝,漢景帝設宴款待。

    宴席上,漢景帝酒醉失言,說死後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梁王劉武,竇太后聽後很開心。結果竇嬰跳出來表示反對,他說按照祖制,父死子繼,而不能兄死弟繼,漢景帝得以挽回這次政治危機,但竇太后大怒,甚至開除了竇嬰的門籍。後來消氣後才又恢復。

    ↑竇太后對西漢統治影響很大↑

    從中可以看到竇嬰此人,不避禍端,心直口快,敢說敢做,有點莽。

    漢武帝即位後,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竇嬰迎來了春天,一度成為丞相。同時,王太后的同母異父弟弟田蚡被任命為太尉,對竇嬰形成制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趙綰、王臧建議不必向太皇太后竇氏請示朝政。太皇太后大怒,將兩人下獄,竇嬰和田蚡也因此被免官。

    如果說這是田蚡的意圖,還可以理解,畢竟田蚡的靠山是王太后,可竇嬰也受到牽連,說明竇嬰也有這樣的想法,這就純粹腦子不好使了,竇太后越是有權力,對竇氏家族越是利好啊。

    從此以後竇嬰在政治上便走上了下坡路。

    建元六年,竇太后去世,王太后獨尊,與此對應的是,田蚡在政治上如日中天,竇嬰則日漸失勢。

    ↑竇太后死後,竇嬰已經不可能是田蚡的對手了↑

    四年後,竇嬰的至交和心腹灌夫由於在酒席上對田蚡不敬,竟被田蚡逮捕判處死刑。竇嬰的莽勁又來了,他不但不避禍,不避嫌,反而盡全力營救灌夫,最後由於王太后施加巨大壓力,灌夫被族誅,竇嬰的下場其實已經註定了。

    竇嬰為了營救灌夫,走上極端,甚至假造漢景帝遺詔,要求面見漢武帝,試圖挽回灌夫的性命,然而他矯詔的事情很快敗露,竇嬰因此被彈劾。

    灌夫死後過了許久,竇嬰才得知灌夫族誅之事,急怒攻心,病倒,他擔心漢武帝會清算他,一度絕食自盡,後來發現漢武帝無意處死自己,又恢復飲食,然而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被處死的命運,兩個月後,他在渭城被斬首棄市。

    竇嬰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他性格的原因,他不知道明哲保身,結交灌夫這樣的朋友也屬於失策,儘管他崇尚儒家的做法一度贏得漢武帝的重用,可他和王太后田蚡之間的政治鬥爭,頗有點以卵擊石的不理智。

    ↑性格決定命運,竇嬰印證了這句話↑

    要不是竇太后背後支援,竇嬰這樣的性格恐怕早就死一百次了,甚至不會有登堂入室的機會,偏偏他和竇太后不對付,不但影響自己的前途,也削弱了竇氏家族的成長。

    西漢末期同樣長壽的王政君,給王氏家族帶來了何等的榮華富貴和權勢,王政君長壽是重要原因,但王家眾人比如王商的積極配合,團結一致也是關鍵因素。

    可竇嬰卻始終擺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位置。到最後,因為爭口氣,非要為了灌夫之事和田蚡王太后等人鬧到決裂,就是漢武帝想保他也沒法保他,純粹是不明智的自尋死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42年中途島戰役日軍沉沒4艘航母后,在太平洋是否無力對抗美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