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峰徐來89
-
2 # 香茗史館
其實不止雲南沐家軍,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整個靖難四年,不僅沒有任何軍隊勤王,建文帝甚至都沒有辦法調動距離較遠的軍隊。這也是到後來,朱允炆不得不抽調京營,導致南京護衛力量極弱,被朱棣一舉攻克的原因。朱允炆身為皇帝,為什麼卻無法調動軍隊呢?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
△朱允炆
失去人心,天下人並不傻雖說朱棣起兵乃是造反,但從整個靖難過程來看,在人心向背的問題上,朱允炆甚至還不如朱棣。這一方面與朱棣打著“遵祖訓,清君側”的旗號有關,但另一方面卻與朱允炆的所作所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棣
其實,朱允炆原本不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真正的皇太孫乃是朱標的第三子朱允熥。然而由於朱允熥母親早逝,再加上朱允炆表現的極為“忠孝”,這才被朱元璋扶正,成為了皇太孫。然而就是這位“忠孝”無比的朱允炆,所作所為卻令天下側目。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六天之後,朱允炆繼位。而就在朱元璋死後還不到一個月,屍骨未寒之際,朱允炆就在同年七月對自己的叔叔們下手了,以謀反之罪將周王朱橚廢為庶民。
△朱元璋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允炆又連續將齊王、湘王、代王三位親王廢為庶民,而湘王朱柏更是不堪受辱,舉家自焚。兩個月後,岷王朱楩同樣被廢為庶民。
你削藩就削藩吧,朱允炆偏偏還要“找”各種罪證,證明自己削藩乃是天經地義。天下人並不傻,在朱元璋去世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各地藩王就紛紛要造反了?尤其是湘王朱柏的舉家自焚,更是讓朱允炆“忠孝”的名聲毀於一旦。因此,當時天下人對於朱棣的造反其實並不反感,這從朱棣繼位之後,天下迅速平定就能看的出來。
失去軍心,根本調不動朱允炆失去軍心,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朱允炆繼位之後的重文輕武,另一方面則是削藩所帶來的影響。
1、朱允炆重文輕武。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之後必然要提拔一批自己的心腹,朱允炆自然也是如此。他繼位之後,迅速將黃子澄、方孝孺和齊泰引為心腹,這三位乃是鼎鼎有名的飽學之士,奈何卻沒有任何的執政經驗,尤其是方孝孺,他竟然一心想要恢復“周禮”,今天改個衙門名稱,明天改個地理名稱,今天裁撤官員,明天大肆提拔官員,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對於軍事,朱允炆將齊泰任命為了兵部尚書,這怎能令各地將領心服,尤其是雲南沐家、西涼宋家這樣的功臣之家。
△朱棣等藩王與武將關係更近
2、削藩帶來的負面影響。明初的王爺可不是閒散王爺,而是真正的實權藩王,這些藩王通常都有節制地方軍政的權力,尤其是封地在北方的藩王們,因為北元的存在,他們曾多次奉命率領軍隊出征,在開國將領紛紛去世的情況下,這些新晉將領大多都是隨同藩王出征後被晉升上來的,因此這些藩王與軍隊將領的關係要比朱允炆這個新皇帝要密切的多,這些因功被提拔的將領們,早已遍佈全國各地,又豈是朱允炆能夠調的動的?這同樣也是朱允炆為何只能用耿炳文、李景隆、梅殷這些閒置京城的人帶兵,而不敢用各地將領的原因,難道當時天下真的沒有會打仗的將領了嗎?其實不然,他不敢用而已。
正因為朱允炆根本調不動遠離京城的軍隊,他才不得不抽調京營出征,在南京出現兵力空虛的情況下,不得不派人到南京周邊去募兵,然而還沒等他徵兵完成,朱棣就已經攻破了南京。
所以,不是朱允炆不想讓軍隊勤王,而是絕大多數軍隊都不是他能夠調的動的。
-
3 # 蕭武
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勤王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為勤王意味著總動員,不僅要打亂既有的全國軍事部署,抽調地方軍隊入衛京師,就可能造成地方上可能出現混亂。而軍隊駐紮地離京城遠近不同,從各地到京城,需要沿途經過的地方供應糧秣,也會擾亂這些地方的正常秩序。更重要的則是,這種徵召全國軍隊入衛京師的命令,請神容易送神難,不一定能各地的軍隊都來,而先來的一定會試圖控制朝廷。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一般都不太願意徵召全國各地的軍隊勤王,入衛京師。
比如東漢末,大將軍何進為了誅殺宦官,徵召當時在幷州的董卓進京,董卓還沒進京,宦官將何進騙入宮中殺死,袁紹、袁術兄弟火燒宮城,攻入皇宮,大殺宦官,洛陽大亂,董卓在這時到達洛陽,很快就控制了洛陽,隨後也控制了朝廷,廢立天子,逼辱妃主,公卿大臣無可奈何。袁紹、曹操等逃出洛陽,回到地方上以討伐董卓為名招募軍隊,一些地方官員也同時行動。最後,諸侯討伐董卓不成,就開始各自搶地盤,割據一方,征伐不已,形勢更加糟糕,最後演變為三國鼎立,分裂長達近百年。
所以,歷代在徵召軍隊勤王的問題上都是非常謹慎的。如果京城只是遭到一般性的圍攻,寧可從近處徵召軍隊來保衛京師,也不太願意命令全國各地勤王。實際上,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從朝廷釋出勤王的命令傳播到全國各地,到各地接到命令之後組織軍隊,選任將領,籌集糧草物資,再加上長途跋涉,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短則三四個月,長則半年到一年,多數情況下,即便這些軍隊是真心忠勤王室,是來保衛皇帝的,也是緩不濟急,等這些軍隊到達京城的時候,京城都已經被攻破了。
明朝實行衛所制,但從成祖開始,為了便於持續的北伐,又徵調各地精銳軍隊,組成京營軍隊,實際上已經變成團營制。英宗率軍出征時,所率領的便是京營軍,但仍然留下了一部分在北京。所以,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監國,只能抽調當時在南直隸、北直隸、山東、河南備倭糧運諸軍入衛京師。也先率軍攻破紫荊關,進犯京城時,景泰帝先下詔徵召各地藩王勤王,同時下令宣府、大同總兵官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巡撫招募軍隊入衛京師,並且要求北韓、河州也同時徵兵入衛。待到瓦剌撤退之後,就馬上下令“詔止諸王兵”了。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朝廷雖然未能徹底討滅燕王,但整體而言,也仍然是朝廷處於優勢一方。建文四年朱棣率軍南下奔襲南京之前,總體上仍然是朝廷的軍隊在戰略上對燕軍形成圍攻之勢,雖然忽有勝敗,但燕軍仍然處於劣勢,建文三年底,朱棣甚至多次上書請和。建文四年燕軍輕兵奔襲開始之後,因為朝廷軍隊主要都部署在河北一帶,山東防禦空虛,所以很快就被突破了。這之後,盛庸、平安等人趕緊率軍南下追擊,同時朝廷也派魏國公徐輝祖率軍北上救援山東,徐輝祖與都督何福在江淮地區與燕軍交戰,初戰告捷,盛庸、平安等人的追兵也已追來,這時候如果朝廷持重一些,是完全有可能把燕軍包圍在江淮地區的。
但朝廷這時候聽說徐輝祖得勝,燕軍已經向北撤退,於是命令徐輝祖撤軍,讓何福成了孤軍。之後,朝廷諸軍與燕軍在靈璧大會戰,結果是朝廷諸軍敗績,盛庸所率朝廷主力軍隊也在淮上發生潰散,入援的遼東兵才走到直沽就直接兵潰,這時候形勢才完全逆轉,官軍中開始出現不斷投降燕軍的情況。燕軍到六合,官軍再次收集亡散,與燕軍會戰,仍然被燕軍擊敗,未能構成有效防禦。這時候,朝廷才慌了,下詔命令天下勤王,同時派官員到外出徵募軍隊,但這時候朝廷京畿附近已經沒有軍隊可以徵調,加上城內出了內奸,燕軍很快就攻破了京城。
而到了建文帝下詔命令天下勤王的時候,形勢已經完全逆轉,燕軍勢如破竹,官軍連戰連敗,尤其是在江淮之間未能取勝,勝敗大勢已定,就算是地方上勤王,也已經來不及了。而且,要想地方上的勤王軍隊能夠有效支援朝廷,朝廷至少要在江淮之間能夠戰勝燕軍,最起碼是要形成僵持和膠著的態勢,才能讓地方將領和藩王們看到勤王有成功的希望,否則他們當然也不會冒著得罪未來皇帝的風險起兵勤王。而朝廷在江淮之間未能戰勝燕軍,大勢已去才下詔勤王,當然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
所以說,在勤王這件事上,把握好時機很重要。在自己還有能力組織防禦的時候就要下詔各地勤王,這樣即便敵人退走後,自己也有能力控制局勢,不致於讓勤王的諸侯控制朝廷,到自己已經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了才下詔勤王,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了。這時候,對各地諸侯而言,觀望成敗,保境自守會是普遍現象。就算是地方諸侯接到命令之後並沒有派兵勤王,而朝廷也能穩住局勢,朝廷大戰之後實力下降,一時半會兒也沒有能力追究責任,多數情況下也只能不了了之。
-
4 # 大飛哥愛歷史
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世代駐守雲南,靖難時不是不讓沐家軍勤王,一是距離太遠,根本來不及支援。,二是朝廷太過自信,低估了燕王的實力。1402年,也就是建文四年,靖難之役已經打了四年,這一年是關鍵的一年,朱棣和道衍和尚謀劃,再這樣一個城一個城的打下去不是辦法,光一個濟南就打了三個月,畢竟自己佔領的土地人口較少,長期打下去對自己不利。所以他們出奇謀,避開堅城,打不下來我繞著你走,不計一時一地的得失,長驅直入,四月底在靈璧擊敗朝廷軍隊,生擒了陳暉、平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員大將,四名內官(宦官),一百五十員朝廷大臣,獲馬二萬餘匹,降者無數,這場戰役基本確定了朱棣的優勢地位,掃清了朝廷在江北的勢力。五月攻佔中都鳳陽、揚州和高郵,七月十三日佔領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軍隊進展如此迅速,主要是上下同心,戰略戰術正確,避實擊虛,以閃電般的速度直下南京。遠在南方的沐氏家族,作為常駐雲南的軍事力量,首要責任是保證雲南的穩定,鎮壓諸蠻,並未接到回京師平叛的命令,而且當時朝廷軍隊實力尚存,北部濟南、徐州等重鎮都在自己手中,建文帝根本沒預料到戰局會短時間內變得這麼糟糕,燕王的軍隊長驅直入,連克數城。等到兵臨城下再想調兵已經來不及了。另外,靖難之役本是皇帝的家事,眾將多采取觀望態度,同皇家關係密切的黔國公沐晟不出兵也是意料之中。
-
5 # 葛大小姐
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少發生的事情,朱元璋直接越過了兒子們,將皇位傳給了孫子。這樣的做法本身就令其他兒子們不滿意,再加上建文帝上位後對皇叔們實行削藩打壓政策,最終造成了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名為清君側,實則是造反,並且成功了,而朱允炆最終則下落不明。
對於朱棣和朱允炆的這場戰爭而言,雖然朱棣的能力突出,但是卻並不一定完全有勝利的把握,因為朱允炆的手中還是很多的幫手,而沐晟就是朱棣最為忌憚的人之一,因為他有一支30萬的沐家軍鎮守雲南。但為什麼在靖難之役中建文帝不讓沐家軍勤王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1、建文帝的嫡系部隊——鎮守雲南的30萬沐家軍。這支鎮守西南的沐家軍有三十萬之多。沐家軍的首領沐英是個孤兒,後被朱元璋收養,認作義子。他從小就跟隨在朱元璋的身邊,朱元璋將他看做自己的親生孩子,教他讀書寫字,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沐英長大後屢立戰功,洪武三年被封為鎮國將軍,後來又掌管天下兵馬,沐英行事果斷,總是能及時解決問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再後來沐英平定雲南之亂,此後一直鎮守雲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是生死之交,他聽到朱標的死訊後,十分難過,最後甚至因傷心過度去世了。沐英的兒子沐晟從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寵愛,與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說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繼位後,立刻就把沐晟封為侯爺,讓他帶兵去雲南平叛,鎮守雲南。
可以說,鎮守雲南的30萬沐家軍是建文帝的嫡系部隊。當“靖難之役”發生之時,如果建文帝下令讓沐晟帶兵去勤王,這將是一個強大的援助。
2、何為“靖難之役”?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
中國自古繼皇帝位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說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資格做皇太子。朱元璋當皇帝時立的太子是朱標,但這太子短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並且朱元璋的二兒子、三兒子也相繼去世,於是朱元璋又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使皇得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心裡相當反感,況且朱棣文韜武略、戰功赫赫,資歷比皇長孫朱允炆強得多,更適合太子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立朱允炆為太子。以至於朱棣與朱允炆產生了矛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力封賞自己的幾個兒子為各地藩王,坐鎮一方,名義上獎賞,實則是為鞏固自己的大明功業,另一方面,將各個兒子“發配”到各地,他們遠離了朝野,也就不會威脅到新皇帝的位置,有利於政治穩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齊泰、黃子澄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援,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援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正式激化。於是,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發動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3、建文帝為什麼不讓沐家軍勤王?一是沐晟前往雲南的目的是平亂、鎮守,這遠比幫助朱允炆與朱棣的鬥爭重要。況且他們是內部矛盾,倘若此時下令讓沐晟隨意離開,並最終釀成了大禍,朱允炆就成了明朝的罪人。
二是朱允炆錯判形勢,從實力上來講,朱允炆手下的將士達到了百萬之上,而朱棣只有十萬軍馬,即使擴軍也不過二十萬,朱允炆認為自己佔據著絕對優勢,沒必要動用沐家軍。
三是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朱棣和朱允炆的爭鬥是明朝皇族的內部矛盾,並且沒有勝負。而沐晟剛剛繼承沐家軍,還沒有足夠的威信,倘若他此時因為個人的情感而出手幫助朱允炆,大家或許並不會聽他的。所以,朱允炆沒有動用沐家軍。
四是建文帝高估了李景隆,因為他們親戚關係,對於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朱允炆沒有想到李景隆會那麼不頂用,敗的一塌塗地,朱棣的大軍會那麼快的攻入京城。況且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時候,本來可以防守一段時間,但他卻開啟城門,迎接燕王,這使得朱允炆反敗為勝徹底無望了,根本就來不及動用沐家軍。
五是建文帝根本沒有時間去調動鎮守雲南的沐家軍。在對戰朱棣軍隊上,朱允炆的中央軍中很多將軍是燕王朱棣曾經的手下,面對朱棣這曾經的統帥根本就是不戰而降,朱允炆沒想到部隊潰敗的這麼快,再加上雲南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了,古代的通訊不便,從傳遞訊息到他們出兵到達南京勤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朱允炆根本就沒時間去調兵。
所以,小編認為,建文帝自小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不但和父親朱標一樣性情寬厚,而且身上也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但這也是一大缺點,做事優柔寡斷,再加上沒有戰鬥經驗,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雖然有30萬沐家軍的嫡系部隊,最終還是導致了失敗,如果他能及時呼叫沐家軍勤王,明朝的歷史將會是另翻景象吧。
-
6 # 愛看愛思考
遠在雲南呢!而大明燕王(後來的永樂皇帝)出奇兵,兵臨南京城下。事實上,江北的不少國土還是處於朱允文的大明王朝的控制之下。由雲南到南京,得多常時間?再說了,朱允文想到了朱棣能夠突襲兵臨南京城下?
-
7 # 安居西安
朱元璋戎馬一生,最後卻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主要是因為他過於思念太子朱標,當然野心勃勃的朱棣朱元璋並不是沒考慮到,所以留下了兩張王牌,沐家軍和耿炳文。
結果以防守見長的耿炳文,掛帥出征,直接大敗,沒辦法支撐到沐家軍的到來。所以導致慘敗。
-
8 # 公益與你常相隨
1399年建文元年,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位後,在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削藩運動。鑑於削藩物件均為皇家子孫,建文帝及朝庭文武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決定,僅參與平藩的軍隊就達40餘萬人,對付區區幾萬各地的藩王乃小菜一碟。起初平藩運動推進的很順利,使得年輕的允炆帝漸漸產生了輕敵思想,在與打著“靖難”旗號的四叔燕王軍隊作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竟然作出“勿傷我叔”的可笑指示,導致朝庭將士不敢全力奮戰,甚至連手下執掌幾十萬大軍的平藩總指揮李基隆也開啟城門投了燕王。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克明都應天,明恵宗朱允炆在熊熊燃燒的大火中“人間蒸發”。允炆皇帝之所以會平藩慘敗並失去了王位,最主要是他年少氣盛,且過於輕狂和追求“完美”的性格所致,以至於在後來與燕王的決戰中出現了“勿傷我叔”的怪象;由於朱允炆的輕敵,加上他輕狂迂腐性格,決定他戰鬥到最後也不讓沐家軍來勤王也在情理之中,或許在朱棣率兵攻陷應天、平亂統帥李基隆開城門投降,以及建文帝又身處熊熊大火之中,這些倒黴的事均來之瞬間,這也是小皇帝更本想不到、出乎意料的,同時也沒有給年少氣盛的允炆帝留有思考問題或搬救兵的空間。
-
9 # 公平公正使者
主要原因還是建文帝懦弱造成的,其次在他認為可能朱棣不可能有強大的實力能擊敗他奪取皇位,而且建文帝深受封建社會的仁心之道,堅決不讓傷害朱綠棣,這就使得手下將士畏手畏腳,戰場情勢急轉直下,以至於到形勢緊迫時再想調動大軍勤王也來不及了。
回覆列表
建文帝過於仁慈,而且愛慕虛名,因為自小深受仁義的教育,儒家的迂腐理論,從小在建文的心中更是根深蒂固。在起初,建文的優勢佔據著絕對的優勢,而朱棣在剛上來則是處於下風的。
但機會不是總要等人的,因為建文的仁義和迂腐讓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溜走,假若開始建文就抓住機會的話,朱棣早就死了幾次了。
可惜,迂腐而又仁義的建文還是太信任自己的親叔叔了,始終認為自己的叔叔不會加害於自己。因為建文也始終不願加害自己的親叔叔,但事於願違,朱棣卻突襲了南京城,看到自己的親叔叔一路殺來,誓要奪掉自己的皇位,建文這一刻才終於明白,自己是痴心妄想了。
建文此刻絕是心灰意冷,自己徹底失算了,此刻也沒有再想其它的出路了,沐家軍雖然也是一張王牌,但建文已經想放棄了,更何況沐家軍還堅守著守護雲南的重任。
此刻,朱棣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建文已經是無路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