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晨遊戲開發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絡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絡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遊、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汙,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幹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中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裡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後,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徵,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裡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僕),“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痴叟”(陸採),“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嶽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裡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華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乾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裡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諡,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六)少見的數字姓名 在中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自己的姓名,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古書中會遇到,所以這裡需要提一下,引起我們的注意。以數字為姓名的有三種情況: 1.姓是數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雲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國蜀漢任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代正德年間任永春縣訓導。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間做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乾興年間進士。 2.名是數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鎮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數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遊外詩草》和《臺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風氣,清朝時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取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寫入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10個,民間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麼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麼起的呢?大多數是在小孩降生時,根據其祖父母的年齡或父母的年齡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護欄十大品牌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