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CAN美劇

    根據《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記載,可得出以下原因:

    1、在於清朝皇室皇子,在出生後都必須讓其她妃嬪撫養。雍正出生其母德妃還沒有撫養權利,便給了佟佳氏撫養,所以雍正與孝恭仁皇后關係不好。

    所謂生恩不如養恩大,從雍正一出生到6歲去書房學習,一直在佟妃處生活,所以跟親生母親德妃關係並不親近。

    而雍正的親弟弟十四阿哥出生時,德妃已經處在妃位,十四阿哥是德妃親自撫養長大的,感情自然不一樣。所以給予雍正的關注越來越少,一直希望十四阿哥當皇帝,這也導致雍正和她關係的進一步惡化。

    2、政治目標不同。由於成長經歷造成兄弟感情一般,再加上“九子奪嫡”中,兄弟倆始終處於對立面。

    作為胤禛奪嫡的最大障礙,八阿哥一直以來是以賢明籠絡了一大批人,十四阿哥就是八爺的堅定支持者,也正因為如此,雍正繼位後,十四阿哥被罰去守靈。

    相對於“八爺”和“九爺”的悲慘遭遇,雍正對親弟弟還是留了一絲情面。

    擴充套件資料:

    胤(yìn)禵(tí)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個兒子,其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和雍正本是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宮中爭奪皇位的鬥爭中,這親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雍正帝登基後將胤禵幽禁起來,直至雍正帝死後,胤禵才得以恢復了自由。雍正帝胤禛(zhēn)登基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兵征討策妄阿喇布坦。胤禵出征之前,康熙皇帝在太和殿親自授印。胤禵一身戎服,上殿受印。所有不出徵的皇子以及二品以上的大臣,全部身穿蟒服,等候在午門之外,為胤禵送行。

    這樣的陣仗,無限榮耀。康熙皇帝把這份榮耀給了十四子胤禵,要說康熙皇帝沒有一點想法,那就實在太過麻木。同時,胤禵在眾位兄弟當中脫穎而出,要說他對未來沒有一點想法,更顯荒唐。

    康熙六十年十月他被召回北京,康熙皇帝面授機宜。第二年三月,胤禵重新返回西北,那以後不久,康熙皇帝突然去世。

    雍正皇帝下令召回胤禵,可是,當胤禵快到北京的時候,雍正皇帝又禁止他進城,要他等在景陵,等待父皇的喪葬大禮。

    雍正皇帝的做法,首先是讓胤禵與他掌握的西北軍隊脫離開,然後再禁止他進北京城,又把他與其它的皇子們分隔離開。胤禵留在景陵,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成了一個光桿司令。

    實際上,就算胤禵一直留在西北,他的機會也不大,因為雍正皇帝早已經在他的身邊安排了自己人,那就是年羹堯。

    胤禵一直被晾在景陵,按照雍正皇帝的說法,是讓他時時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痛改前非。胤禵的心中必定怨恨交加,對雍正皇帝的態度當然不會好。對此雍正皇帝一樣一樣都記在心裡,說他:“在朕前放肆傲慢,犯禮犯分”。

  • 2 # 一貳一橙

    以題主的說法,就是雍正和老十三坐鎮京城,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將軍,處理青海戰事,年羹堯還是陝甘總督,在後方控制老十四的糧草,和康熙朝時的佈置一樣,而不是放著老十四不用,把年羹堯提升為大將軍,集權於一身,像烏雅氏老太太說的那樣:讓雍正左右為難了。

    這樣的佈置其實說起來很美好,可實際上卻是行不通的,要知道老十四可是一直都認為自己才是康熙皇帝的接班人,他無兵無權時都不安分,何況是做了大將軍,手握雄兵和數省的戰時指揮權。胤禵在奪嫡時就因為放棄了兵權而悔恨終生,如果再把兵權交給他,那可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了,以胤禵的身份,說不準會釀成比年羹堯更大的禍患出來。康熙皇帝在位時,權力在握,眼線遍佈朝廷,胤禩和胤禵尚且敢冒著殺頭的危險,偽造太子手諭,深夜調兵;甚至敢把國家的六萬大軍當做墊腳石,讓他們幾乎全部戰死在西北,就是為了讓八爺黨掌握兵權;胤禩和胤禵貌合神離後,胤禩還製造“死鷹事件”來陷害胤禵,差點把康熙給氣死。這兄弟倆為了權力連父親、兄弟、江山社稷都敢玩弄,可以說是毫無人倫和道德。

    尤其是雍正繼位後,八爺黨已經是喪心病狂,什麼科舉案、弘時奪嫡、八王議政,手法層出不窮,把國家攪得天翻地覆,無非是為了爭那一口氣。如果雍正讓胤禵做了大將軍,不錯是能免除年羹堯日益跋扈的危害,可胤禵掌握了兵權後,他還會不會聽雍正的話可就難說了。

    年羹堯是雍正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之間至少還有君臣的情義,雍正可以用情義來控制住年羹堯,年羹堯專橫跋扈時,雍正完全可以說年羹堯忘恩負義,要殺他自然就順理成章。可是這情義對胤禵就不行了,首先他的大將軍王本來就是老父親康熙給的,現在雍正就算再封他為大將軍也是理所應當的,再小氣一點的還可以說雍正是剝奪了胤禵大將軍王的爵位,給一個大將軍也不算什麼。而且胤禵一直認為這皇位是他坐的,連老母親烏雅氏也是有這樣的心思,雍正如果讓胤禵去了西北,難保胤禵不會故意把國家前途拿來發洩,出一出自己的一口怨氣(這事他可沒少做,胤禩被康熙處罰時,胤禵都能把康熙氣得七竅生煙,更別說是他一直都看不上的四哥了)。

    如果軍機處以作戰不利而處罰胤禵,可這畢竟是皇上的親弟弟、當朝太后的親兒子,不好弄啊!就是雍正親自動手,那也得看在烏雅氏的面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一來,胤禵在外作戰不利,空耗國家民力財力,內部烏雅氏又一個勁地力保,打又不能打,罵又不能罵,換也不能換(一軍主帥可不是衣服,說換就換的),這才是真的讓雍正“左右為難”呢!即使胤禵開竅了,打了大勝仗歸來,對雍正來說也不過趕走了老虎來了群狼,他和胤禵一向不和,胤禵自然還會投入八爺黨的懷抱。胤禵會打仗,又年輕,地位高、身體好、又身處京畿重地,是老十三胤祥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八王議政時,八爺黨就敗在了手握兵權的老十三手裡,可如果八爺黨裡有一個大將軍老十四的話,憑老十三即將燈枯的身體,是絕對贏不過老十四的,那八王議政的結果就得顛倒過來了。

    身為皇帝的雍正也得想到這些情況,讓胤禵做大將軍是有一利而得百害,除了掙一個兄友弟恭的美名外就毫無用處了。雍正要處罰年羹堯很簡單,雖然年羹堯是他大舅,始終是外姓人,康熙對他的大舅託合齊也是有罪就罰,直接就挫骨揚灰了,可雍正對親弟弟胤禵卻不好下手,隨便動一下都得背上個“害弟”的罵名,加上烏雅氏老婆子動不動就來個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雍正不管怎麼處理都是不對的。

    而且康熙臨終遺言,要雍正善待他的兄弟,以康熙對胤禩、胤禟等人的態度,這兄弟很有可能只是指雍正的親弟弟胤禵。有骨肉至親在先,父親遺言在後,雍正對這個整天鬧事的親弟弟也是很為難的,所以雍正在繼位後立馬把他發配到景陵給康熙守陵,又拒絕了八爺黨和烏雅氏推舉胤禵做大將軍的“建議”,除了保護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住這個不省心的親弟弟,讓他遠離朝廷,做一個悠閒王爺,至於他肯不肯做,那就不是雍正能夠控制的了。

  • 3 # 文史哲趣味談

    讓老十四為大將軍王,以陝甘總督年羹堯的軍需糧草來制約老十四。胤禛繼位後,為何不這樣呢?我想主要是以下的原因:

    1,怕軍權旁落

    即使老十四安安心心打仗,不去造反,但是帶兵久了,就容易出現兵只知道將領,不知道皇帝的情況。細柳營中的軍規,漢文帝是領教了;《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得勝回京,天氣熱,雍正讓軍士卸甲,大家不聽君令。這樣的情況,帶兵久了終歸是要發生的,要是老十四刻意培養,那就更麻煩。

    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圈禁的時候,老四胤禛去看的時候,鄔思道給胤禛一張寫有名單的紙。上面都是老十三當年練兵帶過的人,要老十三看看哪些是還能繼續效力於老四和老十三的。要是老十四帶兵一些年,不知道會有多少勢力人馬被暗中培養出來。

    所以,軍需糧草可以控制,有很多是無法控制的。

    2,勝賞不易,敗罰更難

    老十四要是打贏了,那可就真是譽滿天下,讓雍正怎麼賞?封王什麼的,都是不稀罕的,封個鐵帽子王那是給自己培養對手。功高蓋主的時候,雍正的位子就更難坐,老十四不是那種謙虛的人,驕橫跋扈起來,雍正的皇位都要被震動。

    要是敗了呢?年羹堯的一仗勝了,把雍正的皇位也給安置穩妥了。可見勝仗對於新君的重要性,老十四會安安心心,或者盡心盡力給雍正保皇位嗎?估計不會。這一仗要是敗了,西北局勢甚至蒙古局勢都會動搖。到時候去罰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嗎?天下人第一會認為雍正指揮無方,第二會認為他借軍事失敗而害人殺人。

    3,有更合適的人選

    既然讓老十四帶兵勝敗難料,那麼能力好的人,有沒有呢?有,而且還是現成的。年羹堯能文能武,而且也是自己人,知根知底。年羹堯和雍正是嚴格捆綁在一起的,年羹堯的仕途和妹妹都攥在雍正手裡,如果他有二心,死得會很慘。

    年羹堯對勝利的渴望和雍正一樣強烈,他本人的軍事能力也過硬。雍正全力支援他,軍需糧草,傾全國之力,甚至連抄家這樣的招數都用了,以保證軍事費用充足。因為雍正知道,這一仗勝利了,就完完全全是自己的功勞,沒有任何顧忌的。

    4,防範宗室

    三國曹植的本領是非常出色的,然而曹丕是不可能用他的,曹丕寧願重用司馬懿等,而曹丕的兒子也不用曹植,儘管曹植苦苦哀求。雍正也是一樣,寧願要年羹堯,也不要老十四。自古以來,防範宗室是做皇帝的必須課。因為儘管講究立嫡立長,但是其他宗室子弟被推上皇位的也是數不勝數。

    所以權力中心一般是不讓宗室染指的,特別是軍事權力和最高權力。雍正的軍機處成立時,還有跟著雍正的鐵桿宗室人員,但是到乾隆的時候,就沒有宗室了,以後除了嘉慶時有短暫親王進入,以及恭親王這樣特殊的情況,軍機處基本是杜絕皇室宗親,不讓他們接觸最高權力。

    5,自己的天下

    雍正不讓老十四繼續作戰,可能真的怕他造反。在康熙的時候,老十四敢起兵造反,雍正沒有什麼顧忌,畢竟錦繡江山還沒有到自己手裡,鹿死誰手,還沒有塵埃落定,而如今天下是自己的了,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內線作戰,打爛的盆盆罐罐都是自己的。

    作為皇帝,一國的最高領導人,能守在四夷、禦敵於國門之外,這樣是最好的。因為戰爭一旦發起,生靈塗炭,兵燹過後,善後處理就很難。那麼作為消患於未萌的手段,解除老十四的兵權,讓一切可怕的後果都消失在無形中是最好的。

  • 4 # 逝去即歷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不用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是必然的,沒有哪一個帝王會給自己的競爭對手提供謀反的機會的,除非他的腦子被驢踢了或是腦子進水了。

    老十四並非善類,在康熙在位的時候就有了奪嫡的野心,並且為了奪嫡也是煞費苦心。

    1、老十四偽造太子調兵的手諭

    不但陷害了太子,加快了胤礽被廢的進度,康熙發現手諭是假的的情況下,將懷疑的目光對準了百官推薦量最多的八阿哥胤禩。

    這次的“假手諭”事件還使大阿哥胤禔暴露了自己赤裸裸的野心,被康熙貶為庶人,終身圈禁。還令三阿哥胤祉因為舉報大阿哥對太子使用“魘鎮”但是沒有提前彙報,而遭到了康熙的訓斥,雖然說沒有被康熙處罰,但是也失去了奪嫡的資格。

    可以說僅此一個手段,就幹掉了四名強有力的對手。

    2、調查江夏鎮淮安營被殺案件

    八阿哥胤禩在得到太子胤礽寫給任伯安的信後,讓老十四給康熙上摺子。但是老十四僅僅是將信件寄給了康熙,自己並沒有隻言片語稟報。

    這件事情促使了康熙逼迫太子造反事件的發生,同時又讓康熙對八爺黨產生了不信任和膩歪的感覺。

    老十四自己反而是置身事外,離皇位更近了一步。

    3、懷疑雍正搶了自己的皇位

    康熙在最後要選一個大將軍王去平定西北,大家都認為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的繼位人,所以都打破了腦袋去爭,因此康熙死後,老十四從西北會回來奔喪,認為康熙應該是傳位給自己而不是老四胤禛,所以藉機在康熙靈前大鬧。

    基於以上三點,雍正就可以認定老十四是不安定的因素,一個為了避免將來老十四領兵造反,所以雍正不可能再派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不但不會安排他帶兵,甚至找了個理由讓老十四去守皇陵去了,其實就是變相的圈禁。

  • 5 # 千毫千娛

    《雍正王朝》中雍正即位後不重用老十四胤禵,派他去守靈,主要目的是避免與老十四發生矛盾,也是變相的保護老十四。

    在古代,“孝道”作為文化的核心,不僅普通人信奉,而且帝王更加重視,雍正和胤禵的矛盾由來已久,基本就是不可調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疏遠胤禵,讓他遠離權力中心,這樣對他們雙方都有好處。

    之前舉薦老十四實屬無奈

    雍正還是皇四子胤禛的時候,西北大戰傳爾丹幾萬兵馬損失殆盡,表面上看是傳爾丹立功心切、指揮不力,本質上是在九子奪嫡特殊背景下的較量。

    眾人舉薦八爺允祀當皇太子沒有成功,這也徹底暴露了八爺的野心和八爺黨的實力,這時候只要八爺能打贏西北戰事,那麼康熙根本沒有理由拒絕允祀當太子。在私利的驅使下,八爺黨不及時給傳爾丹提供糧草,導致傳爾丹大軍糧草受限,不得不冒險與叛軍決戰,最終敗北。

    西北戰敗嚴重影響了朝廷的實力,此時在鄔思道的提醒下,胤禛拋棄了個人得失,主動舉薦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將軍王。

    胤禛這樣做好處很明顯:

    一是老十四屬於八爺黨,他出任大將軍王一定能得到八爺黨的支援,清除了一切障礙,基本保證大戰勝利;

    二是老十四帶兵打仗方面的能力還是不錯的,不亞於老十三,他出馬帶兵讓朝廷放心;

    三是胤禛自己主動舉薦老十四,不僅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康熙看到自己心胸寬廣;

    四是自己的舉薦加上老十四能立大功,這樣能離間老十四和八爺黨的關係,弱化八爺黨的實力,間接增強自己奪嫡的把握。

    同時讓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牽制前線糧草供應,可以說胤禛舉薦老十四既博得美名同時也獲得實利。

    綜上來看,之前舉薦老十四實屬無奈,並非真心實意,沒有任何感情因素,全是現實利益驅動。

    雍正繼位與老十四胤禵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雍正繼位初期局面動盪,不得不提防八爺黨

    雍正雖然繼位,但是局面依舊不樂觀,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就連朝廷鑄錢也被八爺黨改成了“銅六鉛四”,同時民間傳言雍正是軾父奪嫡,整個局面對雍正即為不利,此時為了朝廷的安穩,不得不暫時重用八爺黨,但是雍正也明白,八爺黨需要用,但是也得防。

    八爺黨中武功水平最高的就是老十四胤禵,他不僅有豐富的帶兵經驗,而且之前西北大捷眾人皆知,在朝廷、軍隊中威望很高,他也是八爺黨手中的王牌。要想有力牽制八爺黨,那就不得不削弱老十四,此時,巧合老十四大鬧康熙靈堂,雍正趁機處罰老十四給康熙守靈,可以說“師出有名”,讓人無話可說,同時打擊了八爺黨的囂張氣焰,讓八爺黨有所收斂,讓朝廷局面暫時穩定。

    雍正瞭解老十四的秉性,擔心他造反

    之前老十四偽造太子手諭,僅此一招就導致太子被廢、大阿哥被圈進、三阿哥被康熙怒斥、八爺被康熙懷疑,但是作為始作俑者的老十四啥事也沒有,可見老十四也是有勇有謀,並且也有心奪嫡。

    老十四成為大將軍王進軍西北,恰逢康熙大壽鄰近,老八暗示他不要著急決戰,但是老十四為了取悅康熙趕在大壽前一站定乾坤取得大捷,可見老十四不像老九、老十那樣完全是老八的附庸,而是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奪嫡意圖明顯。

    雍正繼位後,老十四大鬧靈堂、埋怨老八不作為,這一切都表示他認為自己才是康熙的繼承人,只是自己不在朝廷被雍正改詔了。這種強烈的不滿加上之前積累的軍功,讓老十四有了造反的口實和實力,雍正不得不防。

    雍正維護自己的聲譽

    康熙在世的時候,面對太子造反,儘管對朝廷造不成嚴重威脅、儘管可以輕鬆擺平,但是康熙還是問了問張廷玉若是太子再次被廢千秋之後世人怎麼看自己,可見帝王都很重視自己的歷史聲譽。

    雍正和老十四一母所生,真正的親兄弟,雍正繼位後很明白,他和八爺黨的矛盾只是暫時緩和了一下而已,以後只要有機會,八爺黨必然還會造反,到時不得不嚴肅處理他們。而老十四不僅是八爺黨的骨幹,而且對自己早已心生不滿,到時若是牽扯上老十四,那麼不管怎麼處理,自己也會留下罵名,與其這樣,不如趁早讓老十四遠離朝廷,遠離是非,這樣也算變相的保護老十四,同時維護自己的聲譽。

    雍正即位後不重用老十四胤禵,是現實的需要,避免胤禵捲入更多的是非中,從後來的結局看,胤禵也算下場相對比較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特勒拒絕森林狼4年1.1億續約,他會成為下一個小托馬斯,億元變底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