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七個球369

    原文地址:說說清朝大臣的諡號作者:固山貝子 諡號是人去世之後加給他的稱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皇帝有皇帝的諡號,大臣有大臣的諡號。清朝的諡法基本延續前朝。文臣一般入過翰林的諡號為文*,後面一個字就是對大臣的評價,其中區別很有講究。最好的諡號就是文正,這是作為一名大臣身後的最高追求,所謂正,主要還是講究品行操守,正色立朝,德被後世。清朝第一個文正是康熙年間的理學名臣湯斌,最有名的是曾國藩,還有像劉墉的父親大清官劉統勳。帝師一般都是道德的楷模,又受皇帝的尊重,所以可能被諡為文正,比如朱圭和李洪藻。曹振鏞是典型的誤國官僚,但因為一生受道光皇帝信任,也是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諡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實心為朝廷辦事的,受人尊敬的,比如李鴻章、林則徐、文祥、胡林翼、榮祿。有武功的大臣可以諡為文襄,典型的是左宗棠、勒保、福康安。張之洞一生沒打過仗,臨死希望諡文襄,可能是對書生揮斥方遒的嚮往。很多有名的大臣諡號是文端,也是不錯,顧名思義是講理學的,像尹繼善、鄂爾泰、王傑、朱軾。諡號為文恪的似乎下場不大好,比如孫毓汶、王鼎、高士奇。其他的,文定(沈桂芬、孫嘉淦)、文恭(翁同和、董誥)、文靖(寶均)也不錯,還有丁寶楨(文誠)、劉墉(文清)、張廷玉(文和)、紀昀(文達)、陶澍(文毅)、阿桂(文成)。有的人的特點,從諡號上一下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康熙朝的大清官于成龍(清端),雍正年間的李衛(敏達)、田文鏡(端肅)戰爭中遇難的都有“壯、烈”一類的字眼,比如傅恆的哥哥傅清被西藏叛軍殺害,諡號襄烈,王有齡在杭州被太平軍攻破後遇難,諡號壯愍,江忠源也是與太平軍作戰自殺,諡號“忠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唱作品如何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