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舟疾發
-
2 # 金睿家拍客
您這問題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無所謂好於不好。
首先,每個人的世界觀不同,看待事物的標準就不同,那麼判斷事物的對於錯的標準就不同。
其次,如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也並非非對及錯,合理就好。您覺得呢?
第三,個人覺得多教育孩子一些基本的衡量標準,更多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可能會更好一些。
-
3 # 朵朵囡美膚
這個問題是我看到的一個孔子學院影片後有感而發提的,孔子學院老師這樣對外國學生說,老師和家長的話就是絕對正確的,你們必須聽,這是我們早先的文化,現在五十歲以上的華人大多是從這種文化過來的,至於現在如何,首先,無論你是否同意,我們的教育體系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執行的,老師就是絕對正確的,你們之中的任何一個有質疑過老師嗎,即使有,那有用嗎,說不是的人,實際你意識不到自己是這樣被教育的,至於家庭教育,過去肯定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的,至於現在,大多家長也是不和孩子講道理的,大多家長也不會去了解孩子想啥,怎麼溝通,因為家長本身就是那麼被教育大的,只是你意識不到而已。
-
4 # 大王NICKY
作為一名孩子的父親,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這樣,有些家長可能希望孩子變成聽話的乖寶寶,我更希望陪著滿口為什麼的孩子一起探索未知世界。
在教育中,我們自始至終在強調的都是“標準”二字,什麼都套上標準的框架,當然標準化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在教育上標準往往意味著壓制想象力和創造性。小朋友一上幼兒園,老師就會教你坐在小板凳上兩腿併攏,兩手背後抬頭挺胸看老師,清一色的標準姿勢。大一些上了學,我們又都在為“標準答案”而努力奮鬥,標準答案就是高分,就是目標,意味著就是好的大學,好的工作,好的前程。而那些個性鮮明,思維跳躍的孩子就變成了一些老師的“眼中釘”。大家都在“同”的環境裡,如果有“異”的出現,往往伴隨的是白眼排斥,冷嘲熱諷。
進入新時代,我們進去了一個彰顯個性的年代,創造創新成為了主流。試問一個從小到大自我思想被緊緊束縛,只知道聽從命令,隨波逐流的人即使沒有了枷鎖,也無法放飛自我,因為他的自我早已被磨滅。如此想想都覺得可怕,沒有自己的思維,對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對未知世界沒有探究的能力,一切只能是別人安排好的,多麼悲哀!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知道聽從老師家長他人話的人,如何在社會上生存?老師家長都有離開我們的一天,孩子沒有獨立自助的能力,健全健康的三觀也是家長的失職,透過孩子家長也是學習成長的過程,透過孩子我也學到了很多,希望大家能夠一同進步。
-
5 # 線上靈童
謝邀!凡是自小被灌輸成人意識的孩子,等到其思想成長起來後,就會出現極為強烈的反逆心理。為什麼?因為被灌輸的孩子,思想成熟後會發現自己被支配被灌輸被架空被洗腦被欺騙。他們認為自己之所以愚昧無知,完全是因為被成人灌輸的之過。所以他們會把所有矛頭指向灌輸者,以發洩心中不滿的情緒。
-
6 # 節度使95
人在外面附從價值觀很容易,在家裡會很放鬆,心性外露。懶惰貪婪、滿口怨毒刻薄的父母,教不出金鳳凰。如果這樣的家庭有孩子能成器,那必定是這個孩子天賦如此,父母干涉不起作用。一般來說,父母和陪伴人的身教言傳對孩子思維行為的塑形影響最大。喜歡閱讀思考的父母,一定有一個愛思考觀察的孩子。用心對待孩子的父母對教育的感悟不同於開口是“我花了多少錢”的父母吧?認真用心和花費多少沒多大的關係,教育需要引導和陪伴,孩子的質疑需要引導孩子自己追尋答案。
孩子的疑問怎麼會沒用呢?自主思維的萌芽,創新思維的起源。真實的就是善美,不是話多、辭藻堆砌得好還掌握了評判權就是真理,這就是應試教育最糟踐人的地方。下面這段選自因果人生,因果思維裡大篇幅說教育,想教好孩子父母自己就得很用心地求變求提升。我翻翻,把相關內容貼一點上來。
“因果人生之六
……(三)反思中知已定願 小學作文《我長大了要當…》就是一種發願,雖然這不科學,因為兒童限於成長環境和家長的見識,不一定能被辨識或自辨天賦。所以一個人從孩提時懷疑周邊人的判斷和行為目的開始,不止是值得肯定這種懷疑,閱讀、思考、觀察就要伴隨行動。知識就是力量,若沒有行動,沒有閱讀和實踐,所有的想都是空想、胡思亂想。這個時期,陪護人關注孩子的質疑,支援鼓勵孩子以行動自主釋疑,對孩童的思維啟迪和塑造起著很大的作用。
如果孩提時沒有發現問題,那任何年齡段有疑問了追求釋疑都不晚。思維的接續發展能力與年齡無關,“血氣筋力則有衰,若夫智慮取捨則無衰”。少年人以好奇心取勝,中年以堅韌心持行為強。持續求知的心行決定一個人的神態面目,年輕態取決於心性,人到中年的閱歷所賦予的定性不是其它年齡段能比擬的。心性,信願而行賦予人的朝氣,能使中年不油膩。
只是任何時期都不要對自己的外貌形體過於挑剔:乾淨是為了自己的健康,整齊是為了節約自己的時間,管理是為了群體行為有序節約時間;悅目是為了自己賞心,以健康為代價、花大量時間在悅目的後續——這樣的行為是不認可自己,對自己與周邊環境的交融不能確定。化妝能裝飾外表,但改變不了內在知識和思維結構。“重外者拙於內”,還是多花時間瞭解這個世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讓自己的心靈安定的好。美好是從內向外發光,愛基於好奇、理解、人性的關懷,閱讀思考能讓生命發出愛的光。所謂紅顏薄命也只是習慣了利用美貌換便利,不重視訓練思維來做判斷,實是思維能力低下導致的人生選擇錯誤。細數上天給予的眷顧,透過調整作息和運動改善健康,就是珍惜上天的恩賜。內在的改變和思維的提升才是持續的美好,能帶來輕鬆和快樂的心境。 ”
“因果思維 2
正確的做法是陪護人在關注孩子的飲食作息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由著孩子去尋找樂趣並且予以解答:幼童不厭其煩地提問,是在透過重複來認知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階段長輩的關愛表現在溫柔鼓勵地微笑和耐心地解答,不懂的知識馬上告知孩子會在找到答案後再回復,這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知態度。家長坦然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尋找答案,會讓孩子學習父母積極的求知態度,這是身教言傳。
身教重於言傳的理由是:行為比語言更容易在孩子的腦海裡清楚地印下問題的處理次序。此後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遇事會自動回溯此景,思考學習界定尺度的理由和行事分寸。家教的不同,無非是為人父母的行事尺度不同傳授給孩子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不同。行事尺度就是素質,一個人的情商決定素質。情商由心地和個人知見決定,外顯在素質。素質體現在語言行為上,屬於價值觀的外顯。一個人的素質小時候在於家庭教育,長大成年後由自我反思界定自己的行為,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長的陪伴與小夥伴們的陪伴不一樣:家長的陪伴傾向於單向的扶助,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更多的是得到包容和關愛;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是學習在平等狀態下如何溝通,互相尊重地玩耍、合作遊戲是瞭解同齡人之間相處尺度且以行為實證的方式。論術才有巧用,實證過的思維模式才是有用的,屬於個人認知。長輩的陪伴並不能代替小夥伴的友誼,不要把被迫的孤單當作不一樣的成長,這雞湯有毒。
家長對孩子之間的爭執以平等為原則認真地溝通處理,是給孩子極早根植平等的觀念,有益於孩子情商發展。家長尊重孩子的物權所有意識,在處理孩子的玩具衣食之前徵詢並尊重孩子的意見,是為孩子的獨立人格發展紮下根基。孩子並不是誰的私人財產,孩子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兒童是人類的未來!社會公共安全系統介入監督父母家庭責任的完成,保障兒童安全,是管理的人文職能體現。人文管理的重點在事前對父母進行價值觀灌輸和法律警示以及完善行為管理的流程,人文管理執行的重點在行為的邏輯。“上以為政,下以為俗”,公序良俗由法律監督違規行為來領航,社會才能長久穩定。
零到三歲的孩子重在父母給予的擁吻愛語,安排足夠的睡眠時間和健康的飲食保證個體發育。生冷食物損傷腸胃影響記憶力,缺失睡眠影響腦力發育,而擁吻是愛的表達也是讓孩子確定自我存在的意義。尤其對於不擅表達的父母,擁吻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一天兩到三次的擁抱和臉頰親吻並不會讓孩子產生畸形的愛戀心理。
三到六歲的孩子主要從夥伴們的遊戲中完善自我認知,奔跑、遠足和十一小時以上的充足睡眠對孩子的腦力後期發育有益,這一階段能夠在作息中固定安排半小時的靜心聽讀讓孩子感受音樂和語言的魅力。
九到十三歲的孩子仍要保證十小時的睡眠,並且重點培養固定作息和自行閱讀的習慣。閱讀或者其它愛好,首先來源於家長言傳身教,其次是提供條件讓孩子自已尋找熱愛的事物。這時的家庭裡只能有一個權威的聲音管理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理順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能力。這與管理以思維層次界定話語權和權責劃分是一樣的,所以談教育就是在談管理。
大家庭要在孩子呀呀學語時就達成對教育的一致認知和實施方案,“悠久所以成物”,傳承所以成人。同樣的,運營的初創期就要做好決策層的三觀溝通、股權架設、兩者與制度之間的承接框架,以保證遠期發展。
物質財富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教育的關鍵在理念和行為合一實證人生。孩子的世界主要是美不美、開不開心,怎麼欣賞這樣的問題。告訴孩子怎麼分配時間、怎麼利用金錢、怎麼用金錢首要保障健康……這些都是超越金錢的快樂心態培養。比起在孩子面前用“別人因為我們窮所以看不起我們”造成孩子心底的自卑,家長用快樂成就人生、用行為實證思想更有益於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因為孩子成年後至世界觀建立之前,要清除原生家庭根植的非人本混亂價值觀影響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是在挫折中和思維混亂的狀態下艱難地重建三觀。與教育一樣,運營管理的初創期決策思維的中心不是資金,而是思考如何用人、用什麼人。對用人而言,決策者的思維和三觀與各級成員的三觀能逐層對接是關鍵。
“再窮不能窮教育”是說教育的思維方式和手段不能匱乏。成人公平處理孩子們的糾紛,平均分配零食,告訴孩子們怎麼交換和利用玩具,是初始的平等觀灌輸――公平地處理孩子們的關係就是在灌輸孩子人格平等的意識。
“均,天下之至理也,連於形物亦然”:均衡是天下最高的真理,涉及有形的事物都是這樣,但對物的公平處理首先要有無形的觀念灌輸。孩子身心的健康比物質的佔有更重要,推理一下是人比金錢重要。人格的平等確立比物質的特殊待遇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對孩子未來與社會接觸時的自我認知有利,對孩子的責任感培養有益。平等在管理中的表達是公信力的需要,也是制度能不斷因人調整至高效、管理能因時勢而行的需要。”
-
7 # 幸福人生課堂
在中國,父母和老師說的話就是絕對正確的,不允許孩子疑問,這對孩子的成長好還是不好?
孩子不聽話,孩子不愛學習,孩子談戀愛了,孩子叛逆的厲害,孩子……太多太多的問題出現在現代父母的眼前。
這是現代很多父母焦慮不安的重要原因,到底是孩子錯了還是父母錯了,我認為現代父母們的認知是有待商榷的。按理說孩子不聽話,無論是誰錯了,肯定會有一方是錯了。
咱們暫且不確定是孩子錯了,還是父母錯了。先假設是孩子錯了,那麼孩子的錯誤是怎麼來的?難道孩子生下來就錯了嗎?孩子生下來只是一張白紙,父母要想做什麼樣的圖畫,就做什麼樣的圖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的孩子,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常言說,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那麼你的孩子從一張白紙到現在的錯誤百出,那麼他的錯只能是父母錯了,才導致孩子錯了,孩子上學之前,這樣判斷肯定是沒有錯的。
那麼如果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錯在父母,所以要想糾正孩子的錯誤,首先要糾正父母的錯誤。
否則父母錯誤不改正,孩子就算糾正了,以後還會跟著父母學,父母錯,孩子就會繼續錯下去。
這也和一些教育大家們的思想不謀而合了,“沒有錯誤的孩子,只有錯誤的父母”。
下面再分析進入學校階段,如果孩子叛逆了,那麼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肯定是老師錯了(假設父母沒錯),所以要想孩子不叛逆,那麼老師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
然而目前的社會狀態卻是,老師是嘴上教一套,實際做一套,說的難聽一點就是口是心非,作為一般世人來說,對於口是心非之人是深惡痛絕的。
可是學生們還要跟著這樣口是心非的老師們學習,可想而知他們心裡會有多麼的困惑。
學生正是形成思想和“三觀”的重要時期,“三觀”正確與否,會影響人的一生。
然而在孩子形成思想和“三觀”的重要時期,孩子們卻因為老師(父母)的錯誤思想而困惑了,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無法形成有效的思想和“三觀”。
所以現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因為壓力大選擇了自殺,吾以為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造成的。
他們根本不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損”的道理,輕而易舉的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痛苦,而把痛苦轉移到(父母)別人身上。
孩子的死對於父母來說是巨大的傷痛,這樣的傷口,也許這一輩子也難以癒合了。
這是何等的自私自利行為,一個人如果自私到如此程度,我相信他就算活著也不會幸福快樂到哪兒去。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是人類社會人際交往的最根本的需求,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則屬於更高階精神需求,也只有更高階的精神需求才能給人們帶來持續長久的滿足和愉悅。所以人活著終極目的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可見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這樣的需求相對應的思想狀態應該是大公無私,和自私自利正好是相反的。
因此一個人要想快樂的活著,應該有大公無私的思想是最好的,最起碼不能自私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否則你的一生都將在痛苦中前行。
作為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幸福快樂地活著,而現代人把追求物質財富滿足成了最大的追求,忘卻了初心,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結果就在朝著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追求物質富足本無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然而衣食無憂僅僅是物質追求的開始,真正的達到衣食無憂了,卻又追求起了很多不該追求的東西,這種貪慾才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合理取得金錢本是正能量的事情,讓自己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為了追求物質財富甚至“取財無道”了。
油鍋裡的錢都敢撈,甚至有些人不擇手段違背良心道義的錢都掙,這樣的錢雖然得來容易,但花起來心裡肯定是不舒服的。
像這樣的的道理,對於現代很多父母和老師來說,就是天方夜譚,根本沒有教給孩子,甚至連自己都不懂這些道理。
在中國,父母和老師說的話就是絕對正確的,不允許孩子疑問,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不僅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發展,限制了孩子想象力,這是中國近百年來無法教育出國際頂尖人才的一大障礙。
同時也導致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困惑多多,不能正確判斷而痛苦不堪!
回覆列表
無論父母和老師絕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留下這種印象,對孩子的成長和今後的融入社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傷害和誤區。
讓孩子敢於質疑,勇於求證。這是父母和老師必須給予孩子這種能力和勇氣。不迷信不輕信,透過事實,或其他什麼來證明別人說的是否正確,自己的懷疑和判斷,是否經得起推敲和事實的論證,及時間的考驗。
讓孩子從小明白,不要迷信某一個人,不要迷信權威。崇尚科學,崇尚事實,在科學和事實面前,沒有權威,只有學習和論證。
若不是中國幾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許質疑,只有聽從,順從扼殺了多少人的創造性,恐怕我們的發展至少比這強多了。今天還用種方式毒害我們的未來,再說我們要復興和強大,沒有勇氣了。
想讓你的孩子或學生有出息,允許他們的質疑,這個社會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在質疑聲中誕生的,給他們質疑的勇氣膽量,我們的復興和強大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