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興和開心的爸爸

    個人推測,應該不屬於直接連續發射十幾根弩箭,應該可以間接發射的,類似漢陽造步槍的原理,得一個拉弦的步驟。拉一下射一箭,箭可以一次儲存十幾根在弩上,也是需要一下一箭,

  • 2 # 古樓殘卷

    那個連發可不是跟機關槍一樣嗖嗖嗖的發,而是可以裝一排一下打出去,對於步兵方陣還是有一定的殺傷力的,大軍團作戰不需要瞄準,對於準確度要求不高

  • 3 # 黃昏史話

    諸葛連弩最早見於《諸葛亮傳》中,: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魏氏春秋》記雲: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由於寥寥數語,“一弩十矢俱發”便引發了不同的理解,因為“俱”這個字在古文中是都的意思,也就是說十支箭都發射出來了。因此有的專家認為是諸葛亮弩可以連續快速的射出十支箭,並且借箭了戰國時期的戰國連弩來說明。

    後來現代的有些興趣愛好者就開始復原諸葛連弩,複製的諸葛連弩型別都很相似,都是連續發射型別的。但是這些並不符“以鐵為矢”這句話,箭的材質基本都是木材,由於箭矢短重量輕,射出去的箭在空中軌跡很不穩定。如果這樣的話在古代戰場上諸葛連弩射出的完全是隨緣射,不用瞄準的,完全看運氣。古代有了弓箭為何還會有弩箭呢?就是因為弩箭的精準度高,可以短時間內一下發出消滅敵人,裝箭時間是要比弓箭慢。

    真正的連弩我感覺應該跟老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裡曾出現過姜維試射的諸葛連弩姜類似,一把一下十支箭齊發的諸葛連弩。

    參考其作戰軌跡,應是在擒孟獲時,而守城的軍士所使用的弩,而且是一弩發十矢,箭上皆帶毒藥,瞬間把攻城的趙雲和魏延擊潰,獲得的靈感,後經過了自己的改進,繼而發明出了諸葛連弩,要知道諸葛連弩箭矢也是帶毒藥的,殺傷方面主要是靠毒藥。姜維曾經北伐退兵時依靠帶毒的諸葛連弩伏擊司馬師五萬人馬,當場將敵軍擊潰。所以說諸葛連弩是齊發是可以符合史書記載的,“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以鐵為矢是為了更好地射穿鎧甲將毒藥感染給敵軍。三寸是十釐米,八寸大概就是25-30公分,比一般的箭矢短很多,但是更容易裝十支箭矢,從而可以短時間射中大量敵軍。所以說真正的諸葛連弩是齊發的,並不是連發。

  • 4 # 家電衛浴維修游擊隊

    諸葛連弩,又稱“諸葛弩”。發射時不是一次發射十幾支箭,而是發射一支,連弩很快又自動上膛,發射速度很快,箭是一支一支的連續發射。相傳為諸葛亮所制,可連續發射弩箭。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且木製箭桿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便不再受重視。

  • 5 # 萬古歸川

    諸葛連弩最早記載在三國志中,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漢末曹魏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不過我覺得得所謂一次發十隻箭應該是指可以連續發射十隻箭,而不是十隻箭可以同時射出。加上已經失傳,到底怎樣也只能推測。

  • 6 # 北門猿

    有關諸葛亮連弩的記載,見於《三國志》: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裴松之在下面註釋說:

    《魏氏春秋》曰: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從這有限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

    1.諸葛亮是“損益”連弩。

    損是減少,益是增加,就是說,諸葛亮是對連弩進行了改進,在之前已經有連弩這個東西了。

    比方說《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面就有記載:

    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2.諸葛亮改進後的連弩,叫做“元戎”。發射的是鐵製的短箭。

    漢朝一尺我記得是相當於現代的23.2釐米,八寸也就是19釐米左右。

    3.連弩的火力密度很高,“一弩十矢俱發”。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連續發射十根弩箭,一是一次性把十根弩箭全部發射出去。

    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應該是第一種。因為弩一次發射能提供的動能是有限的。加入一次發射十根弩箭,分攤到每根弩箭上的動能就會下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

    那就談不上什麼威力了……

    因此,連弩應該是能夠快速連續射擊,扣一下扳機,就能一口氣把十發弩箭持續不斷地射出去,中間不需要手工再次上弦。

    就好像老式拉栓步槍和機槍之間的區別一樣。

    4.現代有人複製過類似於連弩的東西。

    大體來說,就是在弩上方裝了一個類似於彈匣的東西,前一發箭射出之後,後一發箭自動落下,完成裝填。

    無法證明諸葛亮發明的“元戎”就是這個結構,但至少說明類似的東西是可行的。

    5.如果連弩所用箭矢是用“彈匣”(或者說箭匣?)裝填的話,那麼“矢長八寸”和“一弩十矢”就都可以解釋了。

    用八寸長的短箭,可能是為了和箭匣的尺寸適應。而一次十發更好解釋,這是箭匣一次的裝填量。

  • 7 # 猴大爺說

    三國志諸葛亮傳裡對於連弩只提了一句“亮性長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曰: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失,失長八寸,一弩十失俱發。

    從後邊的話中,我們對諸葛連弩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一,弩箭是鐵的,二,三國時期一尺等於十寸,一尺約核24.1 釐米,由此可知諸葛連弩每根弩箭長度大約在20釐米左右,第三,諸葛連弩一次性發射十根弩箭。

    對於諸葛連弩,我個人更傾向於它是一種大型的野戰裝備,是中國古代版的“喀秋莎”火箭炮,利用弩箭一次的多發以及數量多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打擊的扇面,以最大的殺傷力和麵積殺傷敵軍野外陣中或者衝鋒集團裡的有生力量。

    之所以這麼認為,我認為是和當時蜀國的國力以及蜀軍的作戰物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自荊州失守以來,蜀國基本上就是在四川這一個地區當土皇帝,在一州之地發展,儘管有今天的雲貴地區,但是南中當年還處於不毛之地,百姓不習王化,當地還存在很多的動亂因素在其中。

    益州之地雖然沃野千里,但是要看到其內部汶山廣漢乃至西部,羌漢雜居甚至羌族滲透較為廣泛,三國志蜀書裡對少數民族叛亂的鎮壓寫的也不在少數。另外,東征孫吳,南征孟獲,對蜀國青壯年勞動力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在加上內部不時有百姓起義(向寵不就算鎮壓起義的時候被包了餃子死的麼)。

    綜上,有限的國土和人口以及內部諸多原因導致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不會帶太多的兵力,一出祁山的時候基本上是把能拿出來的家底兒都帶上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次北伐失敗前,在撤退的時候,蜀軍都會將當地的百姓全部帶走。劉備曾說“欲成大事,必以民為本”。有百姓才有發展的資本,對後來的蜀漢來說更是如此。

    其次,蜀軍北伐曹魏,首當其衝的就是曹魏的雍涼二州兵馬。從董卓入京,到郭汜動亂,再到馬超為父報仇,西涼部隊以其兇悍的戰鬥力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西涼祁連地區自古就是產馬的地方,馬超在被曹操殺敗之後依舊能縱橫雍涼,固然和其本身的應用,西羌的一定支援密不可分之外,另一方面就是馬超的部隊基本以騎兵為主,往來迅速,戰鬥中突擊速度快,戰鬥意志堅決,所以曹公曾有言“馬兒不死,孤不得安”。

    在看蜀漢,雖有崇山峻嶺為險固,但蜀軍缺少足夠的馬匹做為核心的突擊力量。面對以騎兵為主要兵力的雍涼部隊,本來就人數較少的蜀軍就只能出奇制勝了。一方面靠智慧員足夠的智謀,以較少的代價殲滅敵軍主力,另一方面藉助技術裝備優勢或者其他條件來達成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曹魏方面損失五萬人沒什麼,從河北,宛洛、兗州、徐州等地去可以調派,蜀漢如果一仗損失五萬人,只能從益州或者漢中補充,而補充和等待的時間又相對較長。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發明出來連弩,寄希望於用它在和曹魏主力進行決戰的時候,用數量(弩箭數量多,連弩數量多)的優勢彌補己方的劣勢,在殺傷對手進攻之後,放出己方有限的騎兵做為反擊力量,從而達成戰役勝利的目的,這一戰術有點類似於後世劉裕的“卻月陣”,須知劉裕當時面對的是數萬鮮卑騎兵,己方兵力不足,此戰勝利的關鍵在於,一,防禦方有足夠多的箭簇來遠距離進攻對手,二,外圍防禦設施足夠堅固,又是車又是長矛,第三,劉裕軍背水列陣,除了有水軍支援外,另一方面,其背後沒有敵軍干擾,後方的穩固使得劉裕的軍隊可以專心致志一個方向。

    另外多說一點,或者說腦洞大開一下,木牛流馬,後世認為此為諸葛亮為解決北伐戰爭運輸困難而做出來的裝置。在我看來,木牛流馬,尤其是木牛,更有可能是諸葛連弩這種大型古代版“喀秋莎”的載體。書上說一弩十失俱發,都打完了呢?怎麼快速裝填?弩箭又是鐵打,單靠人背,一個人能背多少?而有了木牛,弩箭就可以放在牛肚子裡,利用木牛體型大的優勢裝在搬運大量的弩箭,連弩架設在牛背上,打完一次,從牛肚子中取出箭頭裝填好完成第二次射擊的準備。

    而流馬則是有可能是為運輸軍糧用的,其運輸速度之快,運輸當中的省力,故而取名流馬。

    隨著諸葛亮的去世及後來蜀漢的滅亡,曾經的戰場神器諸葛連弩及其木牛流馬也隨著煙雲而故去了。

  • 8 # 老王春秋觀史

    傳說諸葛亮發明了叫“連弩”的武器,它真能一次射出十幾支箭嗎?首先得說明,連弩並不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亮只是改進,對於諸葛弩一次能射出多少箭也沒有明確的答案,由於歷史記載諸葛亮改進連弩的只有寥寥數語,因此對於諸葛亮改進後的連弩是一次發射一發箭支還是十發箭支到現在已經不可考證了。但根據推測和今人實驗考證,諸葛弩只能是連續發射十隻箭。

    諸葛亮是改進連弩而不是發明連弩

    最初是弓箭一次發兩支三支箭,這個不算弩。等到後來弩出現後,就有了一次發射兩支箭,三支箭的弩出現。連發弩的定義其實有兩個,一個是一次發射多隻箭,一個是一次一支箭的連續發射。這兩個方向中國古代也都有研究。

    弩相傳為黃帝發明,但具體的發明者已經不可考證,可見弩在中國的歷史上使用的歷史非常久遠。戰國的時候,已經出現了一次發射兩支箭的連弩。一九八六年湖北江陵秦家咀四十七號戰國楚墓出土了一件連發弩,長僅二十七點八釐米,結構複雜,但效能比普通弩優越很多,這種弩一次可裝二十支箭,連續發射十次,每次射出兩支箭,射程達二十至二十五米。

    有關連弩的記載在東漢末年以前的歷史記載中就已經出現了。在有關秦和西漢的歷史中,《史記》和《資治通鑑》對西漢使用連弩都有過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連弩的記載:

    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史記》中劉邦白登之圍的記載中也有提到連弩:

    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強弩傅兩矢外向,徐行出圍。

    這裡記載的弩就是一次發射多隻箭的連弩,其中的“傅”通“附”,這裡講的就是一次安裝兩支箭的意思。

    《資治通鑑卷二十一》中記載的李陵和匈奴的作戰中使用了連弩:

    陵軍步鬥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

    《後漢書耿純傳》中赤眉軍攻擊耿純的時候的記載:

    時赤眉、青犢、上江、大肜、鐵脛、五幡十餘萬眾並在射犬,世祖引兵將擊之。純軍在前,去眾營數里,賊忽夜攻純,雨射營中,士多死傷。純勒部曲,堅守不動。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繞出賊後,齊聲呼噪,強弩併發,賊眾驚走,追擊,遂破之。

    可以說在西漢末年劉秀軍中也是用了一次發射多隻箭的連弩,透過上面所講的史書上的記載以及考古發現來看,不論是一次發射還是連續發射的弩在諸葛亮製作諸葛弩之前,在中國的歷史上都已經出現了。所以諸葛亮製作的諸葛弩是在前任的基礎上對連弩的改進,而不是發明。

    諸葛亮改進後的連弩其先進性

    諸葛亮改進後的連弩在史書中叫損益連弩,說它先進,一是諸葛弩的箭支可以隨意的增加和減少,這裡的增加和減少是指箭支裝上弩之後在使用中可以根據需要減少和增加箭支。以前的連弩就不行了,要麼一起裝上箭支,要麼一起取下箭支,這在作戰中是很耽誤時間的。諸葛亮改進後的連弩增加了機括,應該還有箭匣,這樣的話,增減箭支就方便了很多。二是諸葛弩提高了連弩的殺傷力,諸葛弩又叫元戎弩,元戎就是主將的意思,從元戎的意思我們就可以看出,諸葛弩具有很大的殺傷力,不然不會取名元戎。再加上連發,提高了發射速度,使得火力密度提高,殺傷力也相應增強,可以說和元戎這個名字完全匹配。三是由於諸葛弩可以增減箭支,這就為連弩作戰提供了連續性以及根據目標選擇箭支數量的方便,避免了因為更換箭支延誤射擊以及浪費。

    諸葛弩的缺點

    儘管經過諸葛亮的改進後具有比當時其他連弩很高的先進性,但也是有缺點的。一是體積過於龐大,重量太重,移動上不方便。這也導致諸葛弩只適用於防守,特別適合守城戰,而不適合進攻戰。二是成本大。根據歷史記載,其發射的是鐵質箭支,儘管只有八寸長,但我們知道,在歷史上鐵可是戰略物資,而且開採不易,所以鐵並不便宜,這就導致諸葛弩作戰成本很高。三是後勤壓力大,由於箭支是鐵質的,重量中,再加上其連射的特點,箭支消耗多,以古代的運輸條件,後勤的壓力肯定會大增。

    諸葛弩並不能一次發射十隻箭,而是連續發射

    不論傳送歷史的記載還是根據今人實驗,諸葛弩一次性的發射十隻箭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這麼說?首先,一次發射十隻箭沒有必要,不論是進攻,還是守城,不可能存在敵人排著隊等著你去射擊的情況,一次發射十隻箭,箭支由於是鐵質的,沒有尾羽,出去後是分散的,這樣發射就是浪費,作為研製諸葛弩和經常親臨前線的諸葛亮不可能是閉門造車,肯定時針對實際情況來改進,加之蜀漢實力最弱,各種物資緊缺的情況下,諸葛亮肯能讓一次發射十隻鐵箭去浪費嗎?

    其次一次發射十隻箭殺傷力肯定降低,學過物理的都知道,在提供的動能一定的情況下,發射的物體越多,每個物體得到的動能越少。那麼諸葛弩一次發射十隻箭,推動每隻箭的動能有多少?以三國時的物質條件,弩弦也就是牛筋之類的,又沒有其他張力很大的東西做弩弦,箭支一次發射這麼多,還能射多遠?而歷史記載的諸葛弩殺傷力可是很大的。

    最後根據今人的實驗,也可以肯定諸葛弩並不是一次十發的一齊發射。2014年6月,一個姓廖的師傅為了驗證和重現諸葛弩,製造出了六箭齊飛的單弓諸葛連弩,六箭齊發可飛出7.3米。這可是用現代工藝製作的諸葛弩,在工藝如此發達的今天,六箭齊飛才廢除了七米多,就這七米多還是指箭支落地後的距離,那它的殺傷距離有多大?四米?五米?這樣的殺傷距離能符合戰爭的需要嗎?肯定不能,因此,諸葛弩只能是連續發射,而不是一次齊射十隻箭。

    所以,諸葛弩只能是十隻箭支依次發射,這樣才能在連射的情況下,保證諸葛弩的殺傷力,也才符合戰爭的需要。

  • 9 # 談古論金

    《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注引《魏氏春秋》則說得更具體:

    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但是,因為諸葛連弩在後世已經失傳,所以這裡的『十矢俱發』究竟到底是能夠一次性同時發出十箭,還是能夠先後連續發射十箭,實際上並不清楚。

    同時代曹魏官員、發明家馬鈞曾經看到過諸葛連弩,他的評價是:

    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他表示自己可以做出一種連弩,發箭的效率能增加5倍,但是這只是一個意向,馬鈞希望朝廷立項讓他製作之後試驗並推廣,但是曹魏朝廷沒有理會他的建議與要求。

    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分析,諸葛連弩很可能是類似明朝時候研製出來的『諸葛武侯弩』一種連續發射的弩,惟其如此,才符合『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樣的技術資料,其輕便程度也能夠被單兵使用,並適合『蜀道難』的地理環境。然而因為當時(指明朝)火器已經出現,諸葛武侯弩沒有得到重視與推廣,再次失傳。

    『諸葛連弩』或曰『元戎弩』在三國的失傳,或許主要原因在於為了實現連續發射,降低了弓箭的射程以及穿透力,而比較巧的機械機構,在沒有工業化生產的時代,生產成本較高,故障率也較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杜羅面對美國顛覆政權擁立臨時總統採取溫和應對,是否會錯失剿滅良機導致滅門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