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進擊的黑馬

    羅馬東征過,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克拉蘇帶著十萬羅馬軍團東征帕提亞,也就是安息帝國,結果全軍覆沒,克拉蘇被俘處死。

  • 2 # 銀河淘玉

    請記著。做為第二波斯帝國的安息帝國就橫在中東西亞。並多次消滅了來犯的羅馬帝國軍隊,終羅馬一生,都沒有吞併得了安息帝國。作為同樣文明型的安息,是一個巨大的存在。羅馬對安息以東的瞭解都很有限。更別說跨越安息了。

  • 3 # 無頭騎士Tomas

    羅馬一輩子都在征戰,從未放棄對東方的征服,只是突破不了東方防線而已。

    https://i.snssdk.com/rogue/ugc/profile/?version_code=720&version_name=70200&user_id=3786350547448731&media_id=1629955088609288&request_source=1&active_tab=dongtai&device_id=65&app_name=news_article

    羅馬最初並不強大,經過幾代將領的疆域拓展,到了羅馬帝國圖拉真時代,已經達到極盛。其實羅馬不是沒有向東繼續擴張,羅馬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轟轟烈烈的征服史,共和國時代的幾百年裡,基本上每年都在打仗,它從來沒有放棄對周邊地區的征服。甚至羅馬衰亡有一部分原因正是過度擴張和軍事支出過大。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跨越大西洋覆蓋了中東幼發拉底河周邊地區,要管理如此大的疆域,對帝國的行政管理和後勤供給來說是一場噩夢。即使他們有良好的道路系統,羅馬人也無法對佔領地區的管理做出及時有效的處理。羅馬帝國無法為前線提供足夠的軍隊和資源來鎮壓當地的叛亂和外部勢力的入侵。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被投入到帝國的軍事開支中去,技術發展放緩,羅馬帝國的民生基礎建設陷入了僵局。

    圖(凱撒)

    羅馬的擴張分為5個部分:

    1、建國,羅馬歷史就像是一本創業史,最初和我們梁山好漢一樣,就是佔山為王。建國者&第一國父“羅穆路斯”,帶著3000個流寇光棍在7個小山丘的羅馬建村。

    2、統一義大利,第二國父“卡米盧斯”經過三次維愛戰爭、三次薩謨奈戰爭,以及拉丁戰爭、皮洛士戰爭等戰爭統一義大利。

    3、稱霸地中海,三次布匿戰爭、三次馬其頓戰爭,以及敘利亞戰爭等向外擴張的戰爭。

    4、凱撒時代,高盧、埃及等地的征服,基本奠定羅馬帝國的版圖。

    5、後凱撒時代,羅馬帝國與周邊地區疆土拉鋸戰爭。

    從以上可以看出,羅馬一直都在擴張,也沒有放棄過對東方的征服,在第3階段時,羅馬就開始向希臘、本都地區擴張;在第4階段,龐培繼續向東攻打敘利亞、耶路撒冷、大馬士革,BC62年龐培將部分中東地區變為羅馬行省,他為羅馬新增了1200萬人口,1538個城市納入羅馬的統治。而凱撒同樣征服了1200萬人口的高盧,並將埃及納入羅馬行省。

    同樣前三巨頭中的克拉蘇,看到龐培、凱撒為羅馬建功立業,他也想建立戰功,BC53年克拉蘇率領8個軍團,其中6個軍團只是新兵,約4萬人,亞美尼亞支援1萬兵馬,凱撒給他1000騎兵,發動了帕提亞(安息)的卡萊戰役。亞美尼亞獻計從山路直接進軍帕提亞的首都,可惜克拉蘇太自大,我大羅馬不需要繞路奇襲,直接正面硬剛。克拉蘇從沙漠地帶直接攻擊帕提拉,在帕提亞弓箭手、弓騎兵的箭雨下潰不成軍,亞美尼亞拋棄羅馬,最終羅馬軍團只有1萬人逃回去,克拉蘇和他兒子戰死。有種說法是克拉蘇的羅馬第一軍團逃到中國,流落到中國甘肅永昌縣驪靬村。

    圖(屋大維、安東尼的羅馬內戰)

    克拉蘇的戰敗,在羅馬引起轟動,凱撒也決心要向帕提亞報復,可惜他在元老院身中23刀當場死亡,要不然以凱撒的能力是有可能打敗帕提亞的。之後的後三巨頭安東尼為了給羅馬報仇,也發動過對帕提亞的戰爭,BC36年安東尼率領10個軍團,約6萬步兵、1萬高盧兵、西班牙騎兵和盟國的3萬軍隊東征。斯塔蒂阿努斯和本都國王波羅蒙先後戰死,羅馬再次被亞美尼亞拋棄,純步兵難以承受帕提亞弓騎兵的游擊戰,損失了4萬人後,也沒有從帕提亞撈到什麼好處,只能再次撤兵。後來安東尼和屋大維進行羅馬內戰,也使得安東尼無法再次東進,要不然以安東尼的性格,他肯定是鐵了心要打下帕提亞的。

    圖(圖拉真時代)

    公元11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將羅馬版圖擴張到極盛,他一路打到波斯灣,佔領了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俘虜帕提亞公主,他是第一個打到這裡的羅馬統帥。可惜第二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要不然他還可以繼續東進的。圖拉真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臨終前宣佈哈德良為養子。而哈德良當上皇帝后,他以保守、溫和著稱,是羅馬最好的皇帝之一,他放棄了前任圖拉真的過度擴張政策,從帕提亞撤軍,並且修築“長城”抵禦蠻族,他聲稱不再入侵美索不達米亞,他重申帕提亞帝國與羅馬帝國以幼發拉底河為邊界。

    公元163年羅馬入侵亞美尼亞,另一位羅馬將軍卡修斯在第二年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羅馬人攻陷了塞琉西亞和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並把這兩座城市焚燬。上天再次眷顧帕提亞,很多羅馬士兵在這個時候染上天花,羅馬軍隊只好撤退,此後這種瘟疫在羅馬帝國大為流行。

    公元197年,羅馬皇帝塞維魯再次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羅馬人再次攻佔塞琉西亞和泰西封,但他未能攻陷哈特拉,兩年後他把美索不達米亞併入帝國的版圖。

    圖(公元2世紀上半葉-亞歐大陸勢力範圍)

    公元211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繼位,他罷黜了奧斯若恩和亞美尼亞國王,在這兩個地區建立行省,卡拉卡拉以迎親為名,再次率軍東征,征服了底格里斯河以東的艾比爾。他準備第二年春季再次進軍帕提亞,可惜被自己的部下刺殺。

    公元224年,由於長期與羅馬的對抗,已經嚴重削弱了帕提亞帝國,帕提亞最終無力抵抗一位名叫阿爾達希爾的地方領主,帕提亞帝國被薩珊波斯取代。

    圖(公元4世紀下半葉-亞歐大陸勢力範圍)

    公元230年,薩珊波斯反攻羅馬帝國,之後羅馬帝國內部鬥爭嚴重,自顧不暇,羅馬和薩珊波斯在東部反覆拉鋸,互有勝負,最終美索不達米亞還是落入薩珊波斯的勢力範圍。之後羅馬帝國分為東西2個羅馬帝國,加上匈人汗國阿提拉對羅馬的進攻,羅馬險些滅亡,要不是阿提拉離奇死亡後,西方歷史可能要改寫了。這之後西羅馬帝國抵不住蠻族入侵入滅亡,東方強盛的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崛起,東羅馬帝國(也叫“拜占庭”)能繼續苟活1000多年已經實屬不宜,還談什麼東征。要說東征,可能十字軍東征算是繼承羅馬帝國的遺志,可惜這時的世界已經不是當時的羅馬世界了,穆斯林此時是碾壓羅馬世界的 。

    圖(公元7世紀下半葉-亞歐大陸勢力範圍)

    縱觀羅馬帝國曆史,不是羅馬沒有往東方擴張,而天時地利人和眾多要素決定了它無法突破帕提拉這道東方防線,也無法重現亞歷山大東征的輝煌。

    圖(亞歷山大帝國)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擴張是有一個極限的,因為古代帝國的通訊手段遠遠沒有現在這麼接近,不僅費時而且資訊渠道十分有限,準確性也十分可疑。從英國的哈德良到幼發拉底河大概4000公里,在公元4世紀需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走完,因此按照古代的通訊和交通速度來判斷的話,我們可以認為羅馬帝國管理著一個相當於今天歐盟5到10倍大小的政治實體。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帝國擴張的終點往往止步於河流,比如日耳曼尼亞地區的多瑙河和中東的兩河流域。

    首先是後勤供給很成問題,處於後勤保障的顧慮,羅馬人將帝國的邊界設定在了河流邊,因為河流為駐紮在邊境的部隊輸送補給提供便利。在帝國初期。一個5000人的軍團每個月大概需要225噸糧食和13.5噸草料。

    龐大的疆域帶來龐大的邊防壓力,因此羅馬帝國用於東方邊境的駐軍是有限的,在安息王朝存在時,羅馬和其交鋒就討不到多少便宜,雖然公元2世紀開始獲得一定優勢,安息王朝陷入劣勢。但更強大的薩珊波斯卻崛起了,羅馬人面對威脅不得不進行了軍事改革。

    帝國後期的部隊不再由軍團和輔助部隊組成,而是分成邊界的常駐軍,和地方野戰軍,分工也更加專業。

    可以想象,羅馬帝國連近在咫尺的日耳曼蠻族區域都征服不了,更何況政治結構更穩固和國家資源整合能力更強大的帕提亞帝國與薩珊波斯呢。

    很不巧,很滑稽的是,當東羅馬帝國在希拉剋略的帶領下把薩珊波斯打得半死不活的時候,自己也元氣大傷的時候,更可怕的敵人阿拉伯人又崛起了。歷史總是相似啊……

  • 5 # 萬歲1148858845

    羅馬其實是個以移民為主構成的以地中海貿易為生的島嶼式國家,比如他的主要對手就是在北非也以商業貿易為主的迦太基(布匿戰爭延續一百多年)還有與希臘的戰爭(比如伊皮魯斯的皮洛士)都是在爭奪地中海的貿易控制權,因此羅馬對征服東方的土地缺乏足夠的利益動機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裡的東方指什麼意思呢?如果是以羅馬最初立國的羅馬城為中心,那麼羅馬帝國的領土中有相當一部分都位於羅馬城以東。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的疆域大致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耶路撒冷、大馬士革、帕爾米拉都曾是羅馬帝國東部的重要城市。公元前146年羅馬崛起道路上最危險的敵人迦太基終於被羅馬征服,此時在羅馬的東方是由亞歷山大帝國分化出來的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國,均處於衰敗時期,這為羅馬向東擴張提供了良機。然而羅馬在向小亞細亞擴張的過程中羅馬遭遇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本都王國——這是一個位於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東南沿岸的國家,於公元前281年由米特拉達梯一世建立。公元前89年羅馬和本都之間爆發了戰爭,歐亞兩大國在地中海東岸打起了拉鋸戰,連綿不絕的戰爭眼中破壞了當地經濟,大量流離失所的居民開始落草為寇。一般來說落草為寇有兩個方向:一個上山當山賊,一個是下海當海盜。當時從地中海東岸直到西西里的廣大海域都是海盜活躍的地區——這些海盜擁有大量的兩列、三列槳船,西西里、敘利亞、塞普勒斯等地的居民都和他們有聯絡,他們不但攔截羅馬的貿易運輸,甚至還製造了攻城器械準備攻打設防城市。不久之後地中海海盜的力量就極具膨脹——他們甚至打敗了西西里總督的軍隊,將自己的勢力一直向西擴張到直布羅陀,整個地中海都成為海盜活躍的舞臺。

    隨著海盜勢力的膨脹使本都國王開始注意到他們——本都國王為海盜們提供了大量援助,使他們擁有了更加精良的裝備。羅馬的海上貿易線被海盜們完全切斷了,自征服迦太基以來原本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的羅馬城就已轉型成為一個商業城市,海上貿易線被切斷後羅馬的各種物資都極度匱乏,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日益飛漲。嚴峻的形勢迫使當時的羅馬決策層把剿滅海盜提上議事日程,同時消滅地中海海盜的支持者本都王國也成為羅馬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羅馬元老院任用格涅烏斯·龐培來完成這一任務,賦予他在直布羅陀以東的全部海面和離海岸400斯塔迪亞(約74公里)陸地上的絕對權力,他有權在這些地區自主募兵和徵收賦稅。在此之前龐培曾創造過以40天時間征服努米底亞王國的奇蹟,在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中也是戰功赫赫。在得到元老院賦予的徵兵、徵稅權力後龐培迅速集結起由12萬步兵、4000騎兵、270只戰船組成的武裝力量,在羅馬共和國的歷史上此前還從沒任何一個人被授權只會如此龐大的軍隊。龐培受命後將整個地中海劃分為12各戰區,由他的副將分別只會一部分軍隊駐守,而他自己則穿行在這些戰區之間協調指揮:他先花40天時間在西地中海巡視部署,然後穿過羅馬到東地中海又巡視了40天,之後他率領主力部隊攜帶攻城器械前往西西里攻打海盜的老巢。

    在對陣地中海海盜的戰鬥中龐培殺死了1萬多名海盜,捕獲了70多隻海盜船,剩下的海盜向他投降並交出了300多隻船,海盜所佔據的據點如今全部被龐培佔領。隨後他趁勝發動了針對海盜們的幕後支持者本都王國的戰爭,終於在公元前65年征服了這個繼迦太基之後羅馬又一個危險的對手,至此地中海東部除埃及之外的所以地區都被龐培納入了羅馬的勢力範圍。從本都王國奪取的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等地都被設定成羅馬行省,而位於更東方的帕提亞帝國則與羅馬建立了友好關係,直到公元前53年雙方的關係開始走向對立:這一年羅馬政壇的三巨頭之一克拉蘇來到敘利亞,準備策劃針對帕提亞帝國的戰爭。他在留下1個軍團駐守敘利亞之後帶著7個軍團向帕提亞城市塞留基阿進發。但在這條道路上必須穿越一段十多公里的沙漠,當克拉蘇的大軍進入沙漠後迷失了方向,當他們走出沙漠時幾乎已耗盡攜帶的乾糧和淡水。也就是在這時帕提亞將領蘇雷納斯正率部在沙漠的出口嚴陣以待:帕提亞輕騎兵的弓箭射程遠遠優於羅馬弓箭手,一時間羅馬人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不過他們憑藉以往的經驗認定:帕提亞人的箭很快就會射光,到那時他們就能輕鬆擊敗對手了。然而帕提亞人的箭卻源源不斷,羅馬軍隊的陣型開始鬆動。克拉蘇命令自己的兒子率騎兵還擊以圖壓制帕提亞軍隊的攻勢,蘇雷納斯則率部後撤以暫避其鋒,結果不知是計的羅馬兩千精銳騎兵被誘入包圍圈。克拉蘇的兒子自殺,他手下計程車兵不是陣亡,就是被俘。帕提亞騎兵誘殲了羅馬騎兵後再次衝到克拉蘇的本陣前扔下克拉蘇兒子的首級。原本就已開始動搖的羅馬軍團被徹底擊垮了心理防線,經歷了喪子之痛的克拉蘇為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只得率部發起絕地反擊,可當羅馬軍團見到帕提亞軍隊的軍旗在Sunny下熠熠生輝時完全喪失了鬥志(據說這面軍旗是用從中國傳來的絲綢編織的)。最終羅馬軍團全軍覆沒,克拉蘇本人也戰死沙場。

    克拉蘇死後羅馬政壇由三足鼎立演變為龐培、凱撒雙雄爭鋒,最終凱撒在與龐培的交鋒中勝出,成為羅馬的統治者。凱撒死後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組成新三頭同盟並各自領有羅馬的一部分疆域,其中安東尼分得了東部地區,於是他也開始嘗試征服帕提亞以擴張自己的權勢,然而安東尼征討帕提亞的戰爭再次以失敗告終。隨後安東尼在羅馬內戰中落敗於屋大維,屋大維給自己加上了奧古斯都的尊號,此舉標誌著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型。與此同時在東方屋大維理性地選擇保持克制,從此羅馬與帕提亞講和,雙方的和平得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屋大維晚年曾留下政治遺言:羅馬應當停止對外擴張,轉而致力於對已取得的領土的鞏固。事實上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後其擴張速度的確明顯放緩:除了公元43年克勞狄一世征服不列顛的行為之外幾乎沒再有大的擴張動作,直到公元98年圖拉真即位後一反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後延續百餘年的在對外擴張上的剋制狀態:公元101年圖拉真發動了征服生活在今天羅馬尼亞境內的達契亞人的戰爭;公元114年圖拉真又親率大軍一舉吞併美索不達米亞;公元116年他又攻陷帕提亞帝國的都城泰西封,兵鋒直抵波斯灣,敘利亞沙漠、亞美尼亞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都被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此時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內海。然而圖拉真死後其繼承者哈德良在東方實行戰略收縮:他放棄了圖拉真所設立的亞述省和美索不達米亞省並讓亞美尼亞重新成為僅僅依附於羅馬的小王國,把羅馬帝國在東方的邊界縮回到幼發拉底河,由此重新緩和了與帕提亞帝國的關係。

    儘管雙方實現了和平,但矛盾依然存在: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後帕提亞帝國就成為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之間的中間商,帕提亞靠著經營絲綢之路的轉手貿易積攢了鉅額的財富。帕提亞人很清楚如果讓漢和羅馬直接接觸,自己將失去相當可觀的利潤,這自然是其無法接受的,所以當甘英使團來到帕提亞後帕提亞國王表面上護送他們來到了地中海,然而卻又告訴他們海上風浪滔天,無法通航。由於得不到帕提亞方面提供船隻的幫助,甘英最終不得不望洋興嘆。羅馬方面並不知道遙遠的漢帝國向自己派出了甘英使團,當然也不知道這支使團無功而返。此時羅馬也在嘗試開闢一條繞過帕提亞控制區直接與漢帝國溝通的新通道。在今天德國海德爾堡大學的圖書館裡珍藏著關於羅馬開闢這條新通道的資料:羅馬人利用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從其治下的埃及橫渡印度洋抵達印度半島的黃支國,而這裡正是華夏先民所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由此再往東即可進入南中國海,在這裡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貫通。與此同時大漢帝國和羅馬帝國之間還開通了另一條通道:當羅馬商人抵達印度後向東透過緬甸沿伊洛瓦底江到達漢代雲南的永昌郡。公元166年羅馬安東尼朝皇帝馬可·奧理略(公元161~180)派遣使者自埃及出發經由印度洋,到達漢朝統治轄下的日南郡(今越南境內)登陸,然後北赴洛陽,開創了中國、羅馬兩大國直接通使的紀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年三十晚守夜,家裡各房間的燈都亮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