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某些益智類電視節目不是孔子說過什麼話就是孟子說過什麼話?還有些專家在精闢分析,自我陶醉的模樣都讓人噁心!3000多年的歷史證明,中國文化無法讓中國的文明跟上世界的發展,我不贊成徹底放棄但也不至於天天灌輸給孩子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這類節目中灌輸法制,民主的觀念?
16
回覆列表
  • 1 # 多少美名

    所謂“益智”類電視節目,從字面上就不難理解這是一檔以提高和增進觀眾“智力”為最終目的的電視節目樣式。中國出現這種節目,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 1998年央視開播《幸運52》之後,一大批益智類節目亮相於中國電視熒屏,並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備受業內人士看好。一、中國大陸益智類節目的發展狀況

    80年代中期,中國還沒有像英國、美國那樣成熟的益智類節目,當時盛行的知識競賽節目便成了益智類節目在中國的雛形。從中央電視臺到各省市電視臺都一窩蜂地舉辦各類知識競賽節目,《節水知識競賽節目》、《保險知識競賽節目》、《軍事常識知識競賽節目》、《黨史知識競賽節目》、《中學生知識競賽節目》等等,可以說,雛形期的益智類節目是知識競賽唱主角。

    起初,受眾對於這樣一種寓教於樂又略帶懸念競爭意味的新型節目形態充滿好奇,但是久而久之,呆板的問答形式,題目的專業性過強打擊了普通受眾的收視願望和興趣,電視現場答題與坐在家中收看的受眾之間缺乏溝通互動,受眾逐漸失去了對於這類節目的好奇心,自然也使得知識競賽節目很長一段時間在熒屏上“半死不活”。

    隨著傳播觀念的變化,特別是“傳者中心論”向“受者中心論”的轉變,電視工作者對於受眾地位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此時,電視工作者又重新拾起了知識競賽這種節目樣式,經過一番精心包裝後全新登場,將知識競賽在提法上改稱為益智類節目,並如願以償地掀起了全民益智的高潮。

    90 年代初期,上海電視臺開播的《智力大沖浪》可以說是新一輪益智類節目的率先倡導者,收視率居高不下。伴隨著中央電視臺《幸運52》、《開心辭典》、《三星智力快車》等一批大型益智類節目的閃亮登場和在受眾中急速提升的人氣指數,全國各大電視臺紛紛“重拳出擊”,湖南臺的《超級英雄》、上海臺的《財富大考場》、江蘇臺的《無敵智多星》、廣東臺的《步步為贏》、香港的《百萬富翁》……這些節目都在當地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益智風”吹遍神州大地。在全國上下 “益智熱”中,益智類節目進入到了它的發展期。

    節目集趣味、益智、知識、獎金、緊張、幽默於一身;由高科技網路、聲訊手段支撐,確保場內場外熱情互動、扣人心絃的參與氣氛;舞美、燈光、音響協調配合;從參與到收視完全面向普通受眾,平民化意識得到加強;選手選拔機制科學、公平;題目設定廣泛且難易適度;這些都保證了節目自始至終吸引人心。2000年上海剛推出的《財富大考場》把通常每週一檔的節目週期縮短到每天與受眾“不見不散”。

    總體上講,這個階段的益智節目更注重娛樂、更加尊重觀眾、更加平民化。經過精心打造的益智類節目極大地強化了娛樂競爭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加強又恰好契合了現代人逐漸增強的展現自我、張揚個性、樂於競爭的心理,對於參與者而言,無論動機怎樣,他們完全進入到遊戲狀態中,沒有太多的外部壓力,完全是一種主觀競爭願望和求勝心切的心理展示的融合。

    然而,益智類節目在佔盡風頭得到較充分的發展之後,要想延長它的輝煌就有賴於節目形式的不斷翻新。正在此時,益智類節目中又推出了新貴《智者為王》,為漸趨走弱的此類節目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表明益智類節目在面臨新一輪的“智者風暴”的同時,也開始步入到更新期了。

    二、從平面單一角度的“知者”到立體全方位的“智者”展現

    從所有益智類的節目形態分析,我們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知者為本體。無論是第一階段處於雛形的單純知識競賽,還是到第二階段發展期的結合娛樂休閒的益智類節目,節目策劃者或編導都沒有將視線他移,即緊扣主題,圍繞“知識益智”而進行,當然,這裡的所“益”之“智”,也只是圍繞“知識”的全面、回答問題的敏捷、口才的流利以及運氣的最佳。其核心始終沒有繞開“知識益智”的圈。一種思維定式的出現,使得節目雖是花樣迭出,但萬變不離其宗,對於藝術形態而言,也只是停留在雕蟲小技和拼盤上,實質上的“益智”再是“衝浪”也不過是點點浪花而已。

    2002年初,由英國C製作的高水準名牌益智類的節目《最薄弱環節》,以授權個別地區製作的形式在中國大陸登陸,命名為《智者為王》,獲獎者最高獎金可達20萬。這檔節目,不僅是獎金極高,更主要是節目形式的出新,十分有吸引力。

    《智者為王》的出現,可以說是從“知識益智”的“衝浪”遊戲,進入到一個綜合性的“航天”計劃。雖然節目從表面上看仍然沿襲了發展期益智類節目的知識性、平民化、高額獎金刺激等眾多特點,但是節目的競賽規則、淘汰機制、獲獎方式、參與者之間的關係等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參與者必須有知識、技巧、速度以及頑強的生存能力———他們要團結成一個團隊進行比賽,但同時彼此又是競爭對手,最終只有一人能夠勝利並拿走全部20萬的獎金。

    這個節目最本質的變化就在於,節目現場提供的“擬態環境”,把現實生活中“適者生存”的理念悄然引入,這一富有創意性的節目形態與其說是在進行一場“知識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本性秀”、“生存秀”。這時的益智類節目已不僅僅是一場遊戲,其中也夾雜著參與者複雜、多元的心理活動層面。主持人冷若冰霜的表情與發展期益智類節目主持人輕鬆活潑、嬉皮笑臉的做派形成鮮明對比,再加上現場冷藍色追光和陰森恐怖的亮白光束配合,急促的音效營造了“ 劍拔弩張”的氣氛。因此,《智者為王》從嚴格意義上講,不是在進行知識競賽,而是在進行一次模擬生存的競賽,是將“知識”本體轉化成了“人性”本體,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革命。它從平面的遊戲切入生活的岩層進行深度的人性開掘,展現人性的側面。與其說這是選手在場上進行的生存競爭,不如說是向人們展覽人性的善惡。因此,大眾傳播學者約翰·費斯克指出:益智類節目透過遊戲的形式巧妙地重現了社會競爭,每個人被視為享有同等的競爭機會,但個體能力的差異造成了最終物質與社會成就上的不同。

    從受眾心理角度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受眾在觀賞《智者為王》的時候,總是被節目中自然流露出的戲劇性所吸引,彷彿在觀賞著一部春秋戰國時期雄霸一方的諸侯各國之間,上演的瓦解吞併、合縱聯盟的活劇。節目程序中受眾更注意的可能不是答題對錯本身,而是選手將怎樣運用自己的策略確保自己不被淘汰出局。節目始終使受眾處在興奮點上,受眾會不自覺地為參賽者或拍手叫好、或幸災樂禍、或哀其不幸、或怒其不爭。雖然場上並無互動裝置,但節目過程的懸念迭起、競賽結果的撲朔迷離已經足以激發受眾的主動自娛性的收視熱情。

    三、對中國益智類節目的發展趨勢的思考

    中國大陸的益智類節目從發展模式上看,目前還基本停留在模仿階段,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同類節目無疑給了中國的電視人以深刻啟迪,但形式的模仿最終導致了克隆後的變異,異型的恐懼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也許,將節目的形式創新和大眾文化心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尋找出一條既符合電視本性,又符合大眾觀賞習慣的節目策劃之路,是所有中國的電視人研究不盡的一個重要課題。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是喜好欣賞具有較強情節性和故事性的文字,故事往往成為欣賞者的焦點,這種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也不斷地校正著藝術的創作。

    從益智類節目的本體認知角度看,我們也許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能將“益智”單純地認知為“知識”甚至“常識”,而應該將“益智”視為以“智”為主的宏觀課題,將以“知”為主體轉向以“智”為主體,“智”更關注著人性的種種呈現,而且必然將逐漸走向益智類節目策劃的焦點位置。

    從傳播知識為主體,到傳播知識、提供娛樂並重,再到以生存競爭為主,在“擬態環境”中凸現“智”的建構;從被動參與到競相報名、層層淘汰選拔的主動參與;從受眾被動的觀賞性參與到傳授雙方互動的競爭性參與再到受眾主動的自娛性參與,益智類節目在不斷的自我革新中帶領著中國受眾經歷了其自身發展的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推進都體現了一個“變”字,推陳出新便成了中國益智類節目得以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了。

    近來,大眾娛樂選秀節目在廣電總局不斷出臺的政策管理下,在觀眾見仁見智的爭議聲中有逐步退潮之勢。與此同時,益智競猜類節目則大有方興未艾之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卻以後再度升溫,它是否能繼選秀節目之後,在中國的熒屏上風雲再起?

    一、中國電視市場的益智類節目細分及發展現狀分析

    1.知識、娛樂、競爭是益智類節目的三個最基本共性

    究其根源,益智競猜類節目是遊戲競技這個大型別中按訴求點的不同進行的二次細分,而遊戲競技類節目又屬於綜藝娛樂類節目的一個分支。出於內容組織、形式設計和節目製作等多方面的考慮,目前大多數的遊戲競技類節目都是益智競猜型別的,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是決定成敗的惟一標準。因此,“知者為本體”,是所有不同形態的益智類節目的共性。無論是第一階段處於該類節目發展雛形的上個世紀80年代的單純知識競賽,還是發展到第二階段的上世紀末,以《幸運52》、《開心辭典》為代表的娛樂遊戲元素的融入,再到以《幸運52》改版後的“小學課本”為提問範疇的現階段,益智類節目始終都緊扣“增長知識,啟發智慧”這一中心思想。

    不過早期的知識競賽節目是純粹的知識問答,沒有任何娛樂遊戲的因素,是形式最純粹、最單一的益智類節目。這類益智節目的形式感覺是在電視螢幕上搭建一個模擬考場,選手就是考生,較量的是個人對知識的積累,而觀眾在收看這些知識競賽節目的同時也增長了知識。第一階段的益智類節目雖然嚴格體現了“知識為本”的節目宗旨,但是卻未能及時順應市場的發展,適應觀眾的欣賞口味,最終導致觀眾失去觀看興趣。觀眾的流失導致知識競賽節目幾乎從螢幕上銷聲匿跡了。

    第二階段的益智類節目集知識、益智、趣味性為一體,並設定了獎金、獎品來刺激選手的參與熱情和觀眾的收看熱情,節目氛圍時而輕鬆幽默,時而緊張刺激。題目也不再生僻、冷門,而是更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更娛樂化和平民化。經過精心打造的益智類節目極大地強化了娛樂競爭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加強又恰好與現代人逐漸增強的自我展示、張揚個性、樂於競爭的心理不謀而合。對於參與者而言,無論參賽是為了展示知識,還是為了獎品獎金,他們完全投入到遊戲狀態中而不是像上考場一樣,這是一種主觀競爭意識和求勝願望的融合。這個階段的益智類節目可以說是中國電視人對於節目製作進行嘗試的一次成功,添加了娛樂遊戲元素的益智類節目既沒有偏離“增長知識,提高智慧”的中心又大大提高了節目的可觀賞性,益智類節目真正成為一種成熟的節目形態而獨立發展起來。

    有競爭即意味著有成敗,驚險刺激、各顯神通的奪冠過程是益智類節目的看點之一。益智類節目的獎金和獎品對於所有參與者來說也是機會均等的。所有的益智類節目其實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這是益智競猜類的遊戲規則。因此,競爭是益智類節目的第三個共性。所有的參與者,都使盡渾身解術回答問題,力求能比別的選手答對更多問題從而成為競猜節目的勝利者。大眾傳播學者約翰?費斯克指出:益智類節目透過遊戲的形式巧妙地重現了社會競爭,每個人被視為享有同等的競爭機會,但個體能力的差異造成了最終物質與社會成就的不同。有的參與者成為大贏家滿載而歸,而有的就只能在眾目睽睽之下退出舞臺。

    綜上所述,益智類節目的共性有三個基本點:知識、娛樂、競爭。由此,我們可以將益智類節目視為:由主持人、競猜選手和觀眾一起建構的互動空間,參與者透過知識、智慧的競爭來決出節目的贏家即獎金(獎品)的獲得者的知識型娛樂節目。

    2.中國市場主要益智類節目的再次細分

    按節目涉及的內容劃分:綜合知識類和專業知識類

    多數的益智類節目中,主持人所提問題涉及的領域都很廣泛,幾乎跟每個專業相關的問題都有可能被隨機抽到;此外還有生活常識問題也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代表是《開心辭典》,從誕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視欄目的知識性,打出了“知識就是財富”、“一人努力,全家開心”的口號。這個欄目所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題目涉及歷史、數學、文學、音樂、科技、生活百科等等。這就要求參賽選手的知識面必須很廣泛。

    另一類益智類節目是隻針對某一個專業領域的知識進行提問,如東方電視臺音樂頻道的《超級音樂通音樂強手》,以觀眾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棋盤遊戲“強手”以及電腦遊戲“大富翁”為藍本,創造一個現場版的音樂智力遊戲節目。每位選手可以化身為遊戲人物,經過各種不同的格子,回答題目,參與不同的遊戲,體驗意外驚喜和有趣懲罰。《音樂強手》的所有的題目遊戲都和音樂知識、音樂生活有關,牢牢遵循寓教於樂的宗旨,參賽選手從所有報名參加的普通觀眾中挑選,是一檔立足於大眾參與的節目。

    益智類節目的新生代――大人小孩競答小學題

    去年一批新的益智類節目湧現出來,並且這些新節目都是採用讓大人來回答小學水平的問題這種節目模式。《幸運52》在去年6月改版,主持人李詠變身“麻辣教師”出起了小學水平的題目,考查成人選手的記憶力、對學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識的更新速度。類似的節目還有深圳衛視的《誰比誰聰明》、陝西衛視的《不考不知道》以及湖南衛視將於2008年推出的《1 VS 100》等。這類新節目的湧現在電視娛樂節目中形成了一種“小學生”現象,在選秀節目風潮之後成為娛樂類節目的新“噱頭”。

    參加這類節目答題的嘉賓首先都是小學早已畢業了的大人,甚至有的節目還專門邀請知名人士作為答題嘉賓,如明星、專家學者、企業家等。面對這些“學過卻忘了答案”的小學題目,大人甚至是名人、專家也得甘拜下風。他們不得不在眾目睽睽之下無限唏噓地承認 “我小學沒畢業”,“我沒有小學生聰明”。一邊是名人、大人的冥思苦想、抓耳撓腮,與之對應的則是小學生的對答如流。這才是這類節目的最大看點。從受眾的心理角度來講,看大人特別是名人現場尷尬狼狽,要比邊看電視邊溫習小學知識點的娛樂性更強。

    參與方式的不同:現場參與和電話參與

    現場參與的益智類節目是我們常見的節目形式。電話參與就是主持人在節目中先提出問題,然後正在收看這個節目的電視觀眾打電話參與答題。如黑龍江電視臺都市頻道的《都市夢想》,最近在貴州衛視、廣西衛視、江蘇衛視及多個地面頻道播出的《智慧中國》就是這種電話參與答題贏取獎金的節目。

    僅存的知識競賽形式的益智類節目

    知識競賽是益智類節目的雛形,這種節目形式現在基本已經是存者寥寥了。但這種純粹的知識性、專業性很強的節目形式並沒有“絕跡”。現在北京八套每週末播出的《SK狀元榜》就是一檔面向中學生的知識競賽節目。

    二、益智競猜類節目的播出收視特徵

    1.節目收視表現不一,少數節目收視提升

    各益智類節目收視表現各有不同,其中的少數節目取得收視提升。北京八套的《動感秀場》、天津少兒頻道的《你能畢業嗎》和東方電視臺音樂頻道的《超級音樂通音樂強手》收視率都高於同時段收視表現。《超級音樂通音樂強手》在開播的當月(2007年3月)收視即排名上海地區晚間所有音樂類節目第五名;《動感秀場》開播後觀眾規模和市場佔有率也是節節攀升,成為北京八套的主打娛樂欄目。更多數節目的整體收視表現與同時段相比略有下降,但觀眾特色相對突出。如深圳衛視的《誰比誰聰明》,35-44歲年齡組觀眾的收視率要比4歲以上所有人的收視高出73%。《SK狀元榜》作為初中學生參與的純知識競賽類節目,初中教育程度的觀眾構成達到35%,超出了其他各年齡段觀眾群體,15-24歲觀眾的集中度水平更是高達16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節目的成功定位。(注:《幸運52》收視資料基於CSM35城市,其他為各播出頻道所在省會城市。)

    2.“迴歸小學”類益智節目觀眾構成各異

    同是小學範圍內的知識問答競猜類節目,但受到內容、主持人及嘉賓觀眾、表現形式和播出平臺等的影響,各節目的受眾群體卻自有不同。在圖1所列的五個節目中,就性別而言,大部分都是女性觀眾居多,以深圳衛視的《誰比誰聰明》為甚,但廣東公共頻道的《五年級插班生》男性觀眾就遠遠多於女性觀眾,天津少兒頻道的《你能畢業嗎》性別比例較為接近。在年齡構成上,大部分集中在15-24歲這個年齡段,但也各有區別,《你能畢業嗎》4-24歲的觀眾偏多,《誰比誰聰明》的觀眾年齡段則主要集中在15-44歲的觀眾,ETV湖南經視綜合頻道的《智慧家庭救助隊》觀眾年齡段最為廣泛,受眾分佈較為均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坐月子很重要,可以說是女人第二次重生?從哪些方面可以防止產後抑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