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陶淵明等詩人形成中國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中國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形成中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物件,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 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發展脈絡 1、《詩經》和《楚辭》作為秦漢前詩歌的兩座高峰,雖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寫,如“關睢”、“桃花”(《詩經》)“薄荷”“摯鳥”(楚辭)等,它們或者是作為比興之媒介,或是作為比德之物,本身並不具審美的價值。諸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樣的寫景佳句,也只是作為人事活動的一種背景而出現,起得是藝術媒介的作用,自身還不是一種獨立的審美物件。在《詩經》、《楚辭》所經歷的漫長年代,還沒有出現一首專門描寫自然山水為主要內容的詩篇。兩漢數百年,樂府五言詩,特別是鋪採摛文的辭賦,已有了較多的自然風光描寫,在物件領域較之《詩》《騷》無疑深廣了許多,但是,在強調人倫之用的儒家思想影響下,漢詩中仍未能出現山水之作。 只是漢末建安時期,曹操寫了一首《觀滄海》,這才算是曲終奏雅,為漢以前詩壇獻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樂章。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胸懷一統天下的偉大氣魄,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興之所至,作《觀滄海》。自此,滄海,作為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銘刻在文學史冊上。鮮明逼真的描寫,構勒出滄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漢的壯闊畫面。自然環境作為審美客體,作為詩歌摹寫的物件,這是一個大膽的開創。全詩不加作者主觀抒情,只作客觀描寫,在魏晉之前絕無僅有。魏晉之前,詩歌的內容都是與人本身有關的生存、慾望、政治、戰爭等等,自然風光還是未被人識的一塊天然璞玉。 2、真正將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物件,詩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寫詩,則始於魏晉六朝,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的。 魏晉六朝,既是一個干戈紛擾,政治紊亂的時代,又是經學衰落,玄學盛行,思想開放,人性覺醒的時代,走馬燈似的王朝更迭和殺奪,人命危淺、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許多具有覺醒意識的詩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詩人,產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焉足賴”這樣的認識。他們為了全身遠禍,不得不離開動盪的政治,藏身匿跡于山泉林木之間,希企逸隱之風一時大熾。這樣特殊的社會條件和風氣,將詩人帶到一個新的天地,看到了遠離囂鬧的都市和政治風波的自然山水之美,並有了“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審美新發現,於是,他們苦悶的精神和悲憤的感情,便在這足以娛情解憂的青山綠水間覓得了可以寄託和安放的處所。 魏未晉初詩壇,山水詩已逐漸增多,在嵇康、張華、左思、郭璞等人的詩篇中,便出現了“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左思《拈隱詩》)。“寄言之德,託意玄珠”的玄言詩,其觸發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風物為闡發玄理的契機。山水詩又經過了五言詩的曲折經歷,到了晉宋時代,終以陶淵明、謝靈遠這兩位大詩人的出現,而在詩國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陶謝作為山中田園派開宗立派的詩人,他們都明顯地受到了玄學思潮的影響,但由於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學在他們詩中又有不同的印跡。陶詩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現在詩中多有飽含人生經驗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種玄旨就滲透在詩中“此中有意”的田園畫面上。而謝詩主要是透過那些“空翠難強名,漁鉤易為曲”“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之類的玄言理悟來表達,“玄旨”並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詩中。 陶詩雖然以自然為審美物件,並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于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汙濁世態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復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己。《歸園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脫脫勾勒出一個超然物外,悠閒、適性的偉大詩人。透過晨霧暮靄,他葛衣芒鞋,荷鋤走來。簡樸的居處,平常的村落,作者卻以十分欣賞的口吻一一道來,甘於淡泊、守拙歸真。詩人率真的心性和卓邇的氣節,猶如芰荷滾露,月白風清。他的田園詩,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寫景物重在寫意,只追求平和悠閒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著渾然天成的大境界。寫詩,對他來說只是那種“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蘇東坡說“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元好問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 如果說陶淵明開寄意田園山水之先河,與陶同時代而稍後的謝靈運則開模山範水、雕縷字句的先河。謝靈運山水詩句秀辭巧,如善於排程語言的匠師,往往一字而傳山水情態,在提煉詩意,感悟語言方面有過人的才氣,這一點連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斂冥色,雲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亂流趨正絕,孤嶼嵋中川。”(《登江山孤嶼》)“白雲抱幽石,綠蓧媚清連。”(《過始寧野》)“池塘生春草,柳園變鳴禽”。(《登池上樓》)“春晚綠野秀,巖高自雲屯。”(《入澎蠡湖口》)“野曠河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對山姿水態、昏曉陰晴的變化窮貌極形精雕細刻,細微獨到描摹,再現了一種自然美的藝術境界。從這一點上看,謝靈遠絕對的靈慧,觀察事物十分精微,駕馭語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風光,經他妙手剪輯,即刻製成了流光溢彩的清麗畫面,因而在魏晉詩歌中獨樹一幟,令後人有“謝詩如新發芙蓉、自然可愛”之說。 山水詩形成以後,雖然它在不斷尋求外部空間的開拓和內部體制的完善,從而在各個不同時代,而有了新的風貌和姿態,但是,道釋玄禪的人生情趣和藝術精神,卻始終貫穿于山水詩的發展中。 3、隨著唐詩繁榮局面的到來,山水詩出現了麗日經天的壯觀。王維與孟浩然等繼承了陶、謝山水詩傳統,形成了一個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的山水田園派。在唐代詩人中,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寫出自然山水為題材的詩篇。如:王績《野望》、王勃《山中》、陳子昂《度荊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王之煥《登鸛雀樓》;杜甫《望嶽》、《江村》、《登高》;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顧況《過山農家》;張繼《楓橋夜泊》;戴叔淪《蘇溪亭》;儲光羲《釣魚灣》;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孟郊《遊石龍渦》;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劉禹錫《巫山神女廟》;柳宗元《漁翁》《江雪》;李賀《巫山高》;杜枚《山行》;李商隱《樂遊原》;溫庭筠《商山早行》……唐代詩人中以山水詩聞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詩成熟的,主要還是孟浩然、王維、李白。 幽居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時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詩人之一。李白有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隱者。古代士人“達別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選擇了第二條路,清心寡慾,淡泊寧靜地陶醉於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詩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詩近於陶詩,而又自有風格。“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這類氣象雄渾的詩並不多見。有代表性的還是那些呈現著清寂、冷峭意境,深印著隱者情調的詩作。他詩寫隱者的情懷:“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秋登蘭山寄張王》)他詩寫田家的歡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林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飾不了內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心高氣傲的詩人鬱郁獨行在山道上,山風吹拂著飄逸的長衫。 王維寫過政治詩,邊塞詩,但能反映他獨特成就的還是他那別有勝景的山水田園詩。他目睹了官場傾軋,世情翻覆,並且自身也體驗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後,“願得燕弓射天將,縱死猶聞俠骨香”功業心和熱情迅速冷卻下來。中年以後,即抱持了“漆園非傲吏,自闕經世務。但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的生活態度,內隱外仕,選擇了一條亦官亦隱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園詩,既是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 王維山水詩,既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象,更多見清逸雅緻的山水畫面。如:《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樓,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再如《終南山》“太乙還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入處宿,隔水問樵夫。”前一首詩,寫江漢風光,運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大處落墨,勾勒出江漢雄渾壯闊,水天一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的景色。後一首詩,寫終南山的勝境,意象朦朧,含蘊極富,山中的青嵐疊翠,千巖萬壑盡都籠罩於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 但是,王維詩中更多是那些帶有幾分禪思玄意的清逸雅緻的畫面,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人,超人的才氣不僅在詩、書、畫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參禪悟道方面,也有大徹大悟的智慧。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詩人的感覺,佛家的心態,賦予他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力量,他幾乎把每一項景物都注入特有的靈魂和感覺,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裡,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莊禪境界。王維的山水詩,以境寫心,了無痕跡,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韻外有致,有一種悠遠的意境。如《鹿柴》、《竹裡篁》、《鳥鳴澗》、《草荑塢》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鳥……這裡是一個多麼清靜幽美,純潔無暇的天地,又是一個多麼獨立而封閉的世界。這種靜謐、空靈的無人之境,正是詩化了的物我兩忘的莊禪境界! 《輞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閃耀著一種仍有的禪意玄思,顯現出一種物我冥一,思索境諧的畫面。在這裡,詩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裡,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無人之境”;那“青苔上的Sunny、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鳥、自開自落“辛荑花”……,它們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詩人寂靜內心的幻化。王維這類思與境諧的山水詩,不僅內涵了一種靜態之美,而且顯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閒雅”的藝術特色。 繼王、孟之後,李白又為山水詩開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詩的顯著特徵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個性化。山水詩本來就是詩人審美理想的物件化,是詩人心靈的外化,山水詩必然要表現詩人自我。但是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那裡,自然山水畫主要是他們寄託精神,消融苦悶之處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託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強烈的主體意識,使詩人“自我”不是消融隱沒在自然山水畫中,而是使自然積極地表現著詩人自我。他那些最有個性的詩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登高壯觀天地闊,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現了詩人不拘撿,肆性情的詩人自我,這裡自無而落的黃河,依傍星斗的廬山、飛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詩人狂放不羈、傲岸不群的鮮明個性。李白詩中自然山水,多帶有流動飛揚、奔放不羈的特點,顯示了一種動態美,與王維形成對照。 如果說,王維在靜態的山水中隱沒了自我的話,那麼,李白則常常藉助動態的自然山水而浮現出詩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種“道”的宇宙觀來看待自然,自然萬物不只是動態的,而且,正是這種動態顯示著萬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於是,詩人便能夠在“天地與我棄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體驗中,與那些動態的,有生命的自然萬物融通相與,親密往來了:“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雲見我去,亦為好我飛翻。”(《題情深樹寄象公》)“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白雲、明月、山花、清風、……都成了有情的存在,與詩人默合符契,相與往來。 物我合一的藝術思維,產生了移情作用,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留下了“眾鳥高飛去,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詩篇。 李白的山水詩,還充滿逍遙遊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遊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山,何時復更還。”這裡與其說是詩人在寫山水,不如說是借山水而遊仙。實際上李白把陶謝山水與郭璞遊仙詩熔於一爐,自成風貌。 4、山水田園詩到了宋代以後,雖在運用詩化的語言抒情、狀物、寫景、敘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詩的境界上子已遠遠比不上唐朝。 宋初山林隱士林逋、魏野、潘閬、詩僧九僧等多用五言近體髮長林幽壑之思,孤高野逸之趣,寫過一些炙燴人口的律聯佳對。梅堯臣、蘇東坡、王安石、陸游等大詩人在山水詩方面都多有造詣,而真正在山水詩方面開拓新路的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從“師法古人”邁進到“師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詩歌轉變的主要樞紐,開創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遊)範(成大)都保守或穩健了。”(錢鍾書《宋詩選注前言》)評論家稱其詩法為“生擒活捉”法,具體說,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當永珍畢來時,用新鮮的語言把親身的觀感生動形象而巧妙地描繪出來。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過鬆源晨炊漆公店》)極常見的事,寫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並透出某捉哲理。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緻,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亂插成井字,卻道農夫不解書。”(《暮行田間》)他還善於捕捉自己剎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擬人化的手形象凸現出來,如:“好山才皺無人見,卻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流雲是“一峰忽被雲偷去”,寫狂風是“拜殺蘆花未肯休”。同代詞人姜蘷和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懈君”。 范成大以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進入兩宋優秀詩人行列。這一組詩是個多側面的立體,是風俗畫和風情畫的結合,現實感強,散發出烈的泥土氣息,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抒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面貌,使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潛相提並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 南宋後期。有以“永嘉四靈”“江湖詩人”為代表的詩人寫過一些寫自然小景的山水詩,但大多模山範水、寄寓閒情逸趣。至明清兩代,山水田園詩走向衰退,尚模擬,少獨創,雖有“獨抒性靈”的公安、競陵二派,袁枚、鄭夑等才氣橫露的詩人,但傑出的詩人廖若星辰,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 代表作品: 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陶淵明等詩人形成中國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中國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形成中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物件,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 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發展脈絡 1、《詩經》和《楚辭》作為秦漢前詩歌的兩座高峰,雖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寫,如“關睢”、“桃花”(《詩經》)“薄荷”“摯鳥”(楚辭)等,它們或者是作為比興之媒介,或是作為比德之物,本身並不具審美的價值。諸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樣的寫景佳句,也只是作為人事活動的一種背景而出現,起得是藝術媒介的作用,自身還不是一種獨立的審美物件。在《詩經》、《楚辭》所經歷的漫長年代,還沒有出現一首專門描寫自然山水為主要內容的詩篇。兩漢數百年,樂府五言詩,特別是鋪採摛文的辭賦,已有了較多的自然風光描寫,在物件領域較之《詩》《騷》無疑深廣了許多,但是,在強調人倫之用的儒家思想影響下,漢詩中仍未能出現山水之作。 只是漢末建安時期,曹操寫了一首《觀滄海》,這才算是曲終奏雅,為漢以前詩壇獻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樂章。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胸懷一統天下的偉大氣魄,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興之所至,作《觀滄海》。自此,滄海,作為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銘刻在文學史冊上。鮮明逼真的描寫,構勒出滄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漢的壯闊畫面。自然環境作為審美客體,作為詩歌摹寫的物件,這是一個大膽的開創。全詩不加作者主觀抒情,只作客觀描寫,在魏晉之前絕無僅有。魏晉之前,詩歌的內容都是與人本身有關的生存、慾望、政治、戰爭等等,自然風光還是未被人識的一塊天然璞玉。 2、真正將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物件,詩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寫詩,則始於魏晉六朝,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的。 魏晉六朝,既是一個干戈紛擾,政治紊亂的時代,又是經學衰落,玄學盛行,思想開放,人性覺醒的時代,走馬燈似的王朝更迭和殺奪,人命危淺、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許多具有覺醒意識的詩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詩人,產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焉足賴”這樣的認識。他們為了全身遠禍,不得不離開動盪的政治,藏身匿跡于山泉林木之間,希企逸隱之風一時大熾。這樣特殊的社會條件和風氣,將詩人帶到一個新的天地,看到了遠離囂鬧的都市和政治風波的自然山水之美,並有了“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審美新發現,於是,他們苦悶的精神和悲憤的感情,便在這足以娛情解憂的青山綠水間覓得了可以寄託和安放的處所。 魏未晉初詩壇,山水詩已逐漸增多,在嵇康、張華、左思、郭璞等人的詩篇中,便出現了“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左思《拈隱詩》)。“寄言之德,託意玄珠”的玄言詩,其觸發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風物為闡發玄理的契機。山水詩又經過了五言詩的曲折經歷,到了晉宋時代,終以陶淵明、謝靈遠這兩位大詩人的出現,而在詩國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陶謝作為山中田園派開宗立派的詩人,他們都明顯地受到了玄學思潮的影響,但由於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學在他們詩中又有不同的印跡。陶詩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現在詩中多有飽含人生經驗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種玄旨就滲透在詩中“此中有意”的田園畫面上。而謝詩主要是透過那些“空翠難強名,漁鉤易為曲”“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之類的玄言理悟來表達,“玄旨”並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詩中。 陶詩雖然以自然為審美物件,並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于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汙濁世態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復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己。《歸園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脫脫勾勒出一個超然物外,悠閒、適性的偉大詩人。透過晨霧暮靄,他葛衣芒鞋,荷鋤走來。簡樸的居處,平常的村落,作者卻以十分欣賞的口吻一一道來,甘於淡泊、守拙歸真。詩人率真的心性和卓邇的氣節,猶如芰荷滾露,月白風清。他的田園詩,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寫景物重在寫意,只追求平和悠閒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著渾然天成的大境界。寫詩,對他來說只是那種“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蘇東坡說“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元好問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 如果說陶淵明開寄意田園山水之先河,與陶同時代而稍後的謝靈運則開模山範水、雕縷字句的先河。謝靈運山水詩句秀辭巧,如善於排程語言的匠師,往往一字而傳山水情態,在提煉詩意,感悟語言方面有過人的才氣,這一點連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斂冥色,雲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亂流趨正絕,孤嶼嵋中川。”(《登江山孤嶼》)“白雲抱幽石,綠蓧媚清連。”(《過始寧野》)“池塘生春草,柳園變鳴禽”。(《登池上樓》)“春晚綠野秀,巖高自雲屯。”(《入澎蠡湖口》)“野曠河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對山姿水態、昏曉陰晴的變化窮貌極形精雕細刻,細微獨到描摹,再現了一種自然美的藝術境界。從這一點上看,謝靈遠絕對的靈慧,觀察事物十分精微,駕馭語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風光,經他妙手剪輯,即刻製成了流光溢彩的清麗畫面,因而在魏晉詩歌中獨樹一幟,令後人有“謝詩如新發芙蓉、自然可愛”之說。 山水詩形成以後,雖然它在不斷尋求外部空間的開拓和內部體制的完善,從而在各個不同時代,而有了新的風貌和姿態,但是,道釋玄禪的人生情趣和藝術精神,卻始終貫穿于山水詩的發展中。 3、隨著唐詩繁榮局面的到來,山水詩出現了麗日經天的壯觀。王維與孟浩然等繼承了陶、謝山水詩傳統,形成了一個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的山水田園派。在唐代詩人中,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寫出自然山水為題材的詩篇。如:王績《野望》、王勃《山中》、陳子昂《度荊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王之煥《登鸛雀樓》;杜甫《望嶽》、《江村》、《登高》;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顧況《過山農家》;張繼《楓橋夜泊》;戴叔淪《蘇溪亭》;儲光羲《釣魚灣》;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孟郊《遊石龍渦》;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劉禹錫《巫山神女廟》;柳宗元《漁翁》《江雪》;李賀《巫山高》;杜枚《山行》;李商隱《樂遊原》;溫庭筠《商山早行》……唐代詩人中以山水詩聞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詩成熟的,主要還是孟浩然、王維、李白。 幽居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時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詩人之一。李白有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隱者。古代士人“達別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選擇了第二條路,清心寡慾,淡泊寧靜地陶醉於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詩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詩近於陶詩,而又自有風格。“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這類氣象雄渾的詩並不多見。有代表性的還是那些呈現著清寂、冷峭意境,深印著隱者情調的詩作。他詩寫隱者的情懷:“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秋登蘭山寄張王》)他詩寫田家的歡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林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飾不了內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心高氣傲的詩人鬱郁獨行在山道上,山風吹拂著飄逸的長衫。 王維寫過政治詩,邊塞詩,但能反映他獨特成就的還是他那別有勝景的山水田園詩。他目睹了官場傾軋,世情翻覆,並且自身也體驗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後,“願得燕弓射天將,縱死猶聞俠骨香”功業心和熱情迅速冷卻下來。中年以後,即抱持了“漆園非傲吏,自闕經世務。但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的生活態度,內隱外仕,選擇了一條亦官亦隱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園詩,既是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 王維山水詩,既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象,更多見清逸雅緻的山水畫面。如:《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樓,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再如《終南山》“太乙還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入處宿,隔水問樵夫。”前一首詩,寫江漢風光,運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大處落墨,勾勒出江漢雄渾壯闊,水天一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的景色。後一首詩,寫終南山的勝境,意象朦朧,含蘊極富,山中的青嵐疊翠,千巖萬壑盡都籠罩於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 但是,王維詩中更多是那些帶有幾分禪思玄意的清逸雅緻的畫面,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人,超人的才氣不僅在詩、書、畫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參禪悟道方面,也有大徹大悟的智慧。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詩人的感覺,佛家的心態,賦予他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力量,他幾乎把每一項景物都注入特有的靈魂和感覺,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裡,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莊禪境界。王維的山水詩,以境寫心,了無痕跡,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韻外有致,有一種悠遠的意境。如《鹿柴》、《竹裡篁》、《鳥鳴澗》、《草荑塢》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鳥……這裡是一個多麼清靜幽美,純潔無暇的天地,又是一個多麼獨立而封閉的世界。這種靜謐、空靈的無人之境,正是詩化了的物我兩忘的莊禪境界! 《輞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閃耀著一種仍有的禪意玄思,顯現出一種物我冥一,思索境諧的畫面。在這裡,詩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裡,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無人之境”;那“青苔上的Sunny、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鳥、自開自落“辛荑花”……,它們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詩人寂靜內心的幻化。王維這類思與境諧的山水詩,不僅內涵了一種靜態之美,而且顯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閒雅”的藝術特色。 繼王、孟之後,李白又為山水詩開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詩的顯著特徵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個性化。山水詩本來就是詩人審美理想的物件化,是詩人心靈的外化,山水詩必然要表現詩人自我。但是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那裡,自然山水畫主要是他們寄託精神,消融苦悶之處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託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強烈的主體意識,使詩人“自我”不是消融隱沒在自然山水畫中,而是使自然積極地表現著詩人自我。他那些最有個性的詩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登高壯觀天地闊,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現了詩人不拘撿,肆性情的詩人自我,這裡自無而落的黃河,依傍星斗的廬山、飛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詩人狂放不羈、傲岸不群的鮮明個性。李白詩中自然山水,多帶有流動飛揚、奔放不羈的特點,顯示了一種動態美,與王維形成對照。 如果說,王維在靜態的山水中隱沒了自我的話,那麼,李白則常常藉助動態的自然山水而浮現出詩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種“道”的宇宙觀來看待自然,自然萬物不只是動態的,而且,正是這種動態顯示著萬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於是,詩人便能夠在“天地與我棄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體驗中,與那些動態的,有生命的自然萬物融通相與,親密往來了:“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雲見我去,亦為好我飛翻。”(《題情深樹寄象公》)“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白雲、明月、山花、清風、……都成了有情的存在,與詩人默合符契,相與往來。 物我合一的藝術思維,產生了移情作用,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留下了“眾鳥高飛去,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詩篇。 李白的山水詩,還充滿逍遙遊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遊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山,何時復更還。”這裡與其說是詩人在寫山水,不如說是借山水而遊仙。實際上李白把陶謝山水與郭璞遊仙詩熔於一爐,自成風貌。 4、山水田園詩到了宋代以後,雖在運用詩化的語言抒情、狀物、寫景、敘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詩的境界上子已遠遠比不上唐朝。 宋初山林隱士林逋、魏野、潘閬、詩僧九僧等多用五言近體髮長林幽壑之思,孤高野逸之趣,寫過一些炙燴人口的律聯佳對。梅堯臣、蘇東坡、王安石、陸游等大詩人在山水詩方面都多有造詣,而真正在山水詩方面開拓新路的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從“師法古人”邁進到“師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詩歌轉變的主要樞紐,開創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遊)範(成大)都保守或穩健了。”(錢鍾書《宋詩選注前言》)評論家稱其詩法為“生擒活捉”法,具體說,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當永珍畢來時,用新鮮的語言把親身的觀感生動形象而巧妙地描繪出來。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過鬆源晨炊漆公店》)極常見的事,寫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並透出某捉哲理。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緻,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亂插成井字,卻道農夫不解書。”(《暮行田間》)他還善於捕捉自己剎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擬人化的手形象凸現出來,如:“好山才皺無人見,卻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流雲是“一峰忽被雲偷去”,寫狂風是“拜殺蘆花未肯休”。同代詞人姜蘷和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懈君”。 范成大以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進入兩宋優秀詩人行列。這一組詩是個多側面的立體,是風俗畫和風情畫的結合,現實感強,散發出烈的泥土氣息,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抒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面貌,使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潛相提並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 南宋後期。有以“永嘉四靈”“江湖詩人”為代表的詩人寫過一些寫自然小景的山水詩,但大多模山範水、寄寓閒情逸趣。至明清兩代,山水田園詩走向衰退,尚模擬,少獨創,雖有“獨抒性靈”的公安、競陵二派,袁枚、鄭夑等才氣橫露的詩人,但傑出的詩人廖若星辰,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 代表作品: 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