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愛好者
-
2 # 江蘇新東方烹飪學校
牛腩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
3 # 中國美食研究所
牛腩喜歡吃的人士越來越多了,其實說實話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吃牛腩的,因為我家裡是農村的也是養牛的,年底的時候也殺牛買牛肉,一年要殺很多牛,所以吃牛肉吃的也比較多,做這行的所以認識的也是關於這行的,牛販子,養牛的,開牛餐館專門吃牛肉的等等認識的都是這些人。所以對於牛肉這一塊還是比較瞭解的,吃的也多。
牛腩簡單的說,就是那些只要是裡面夾的有肥肉,筋這些的都叫牛腩,在外面餐館吃的也基本上都是這些肉,如果說真正的牛腩就是牛肚子上的那一層比較薄的肉,像我們這邊農村地區,這樣的肉比較便宜,買牛肉的人都只喜歡全瘦肉的,有一點肥肉都會叫你割掉的。
但是隻要是比較喜歡吃牛肉的人,就會喜歡吃牛腩,這些很多人不喜歡的肉,其實牛腩這些做好了真的比全瘦肉的好吃多了,我自己對於吃牛肉已經是沒有多大的興趣了,但是喜歡吃牛腩,牛蹄,牛尾巴,牛鞭等等。特別是牛蹄和牛鞭真的非常好吃,每年殺的很多牛,牛蹄,牛鞭這些都不捨得賣,有時候沒辦法在殺牛之前很久就被人定了。
牛腩在家裡的做法很簡單,如果你覺得有腥味,那就先煮一下放點鹽,然後切塊爆炒,放入辣椒,花椒,胡椒等等調料,我是湖南的,我們喜歡吃辣所以辣椒是不能少的,而且炒肉類的菜我們這邊不放辣椒的話感覺就真的一點味道沒有,炒好了之後,倒入水,多倒一點,後面就不要加了,先大火燉開,然後改小火慢燉四五十分鐘左右就可以了。這些是家裡比較常見的做法,當然酒店餐館那些的做法就不一樣了,就比較講究了。
如果家裡是農村的,而且有人殺牛的話,還有一塊肉比較好吃,很有嚼勁,不喜歡吃有嚼勁的就覺得不好吃了,我比較喜歡吃的,這這塊肉也沒有人會賣的,就是在牛肚子裡面,挨著肝臟的有一塊肉,這塊肉為什麼我自己喜歡吃呢?和牛腩有一點像,這塊肉的外面以後一層薄膜,就是一些筋,肥肉組織吧,做好了很有嚼勁,這塊肉每次我們都是殺牛了之後,馬上就做了吃了,味道很不錯。
-
4 # 啞巴美食家
牛肉是細分成非常多的部分,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吃貨們的努力,基本上哪些部分比較適合哪些烹飪方式差不多有一些基本的共識了。說起家常紅燒、燉煮方式的牛肉,那麼耳熟能詳的就是西紅柿牛腩、土豆燒牛腩、蘿蔔燉牛腩等等,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牛腩”是指的牛身上的哪部分。
其實我覺得題主會有這個疑問,主要是因為“腩”這個字不太常用,不信你們仔細回想一下除了“牛腩”、“腩肉”之外,我們幾乎不太會說到“腩”這個字。其實“腩”這個字在中文裡的意思就是:肚子上鬆軟的肌肉,這基本就清楚了吧。最簡單來說,“牛腩”就是牛肚子上鬆軟的肌肉,大概就跟豬五花的意思是一樣的。
不過現在由於我們幾乎是沒什麼機會簡單比較整體的牛肉了,都是分割好擺在那裡的,尤其是一些進口牛肉,所以很多類似的情況的有肥有瘦、肉筋較少、肉質比較鬆軟的都被稱之為“牛腩”,比如牛的外脊肉上面就有一層肉,同樣的少筋、少肥油、肉質相對鬆軟,也很適合紅燒。
牛肉的烹飪方式我個人還是比較鍾愛各式燒牛腩的,牛腩有肥有瘦、肉味濃郁香醇,而且紅燒或者燉煮的方式做出來濃香軟爛,實在是讓人慾罷不能。關於牛腩做法我們之前也說過了,在這個問題裡就不贅述了。
-
5 # 奧田整合灶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
牛腩只是一種統稱,如果依照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
國外進口的,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
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
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
6 # 王小廚7913
“牛腩”一詞,常見於粵語,也許因為香港茶餐廳文化在北方漸漸流行,現在普通話也接受牛腩了。但國標GB/T 27643-2011“牛胴體及鮮肉分割”裡面,是沒有這個詞的。那麼,牛腩到底是牛身上的那個部位呢?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
牛腩只是一種統稱,如果依照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
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
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以香港對牛肉的分割標準為例,牛腩大致可分為坑腩、爽腩、腩底、腩角和挽手腩,當中最普遍是坑腩。
坑腩屬近腰肋骨的肉,除去肋骨後會出現一條條坑,所以稱為坑腩。其肉質韌性大,肥瘦相間,最適合用作燜或煲湯。
牛腩外形呈橢圓形狀,肉塊扁平,其肉中有筋,肌肉間脂肪明顯;性溫,味甘鹹;烹調方法主要為燜、燉、紅燒等。
但這些名詞仍然是俗稱,不同店家指代的,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我們配上圖片,以讓大家分辨清楚。
牛腩分類:
坑腩(無骨牛仔骨):
牛味最濃,取自牛胸前的牛仔骨,或旁邊牛肋條部位的肉。
崩沙腩:
牛的橫膈膜,連著少許的肉。
爽腩:
又叫“牛白腩”,是牛肚皮的腩位,位於牛的橫膈膜附近。
挽手腩:
集坑腩和爽腩的優點於一身,味濃有韌性。
腩底:
連著坑腩近牛皮下的一塊肉,又粗又韌。
腩角:
爽腩和坑腩中間的一塊肉,分量極少,四面都有軟膠質,非常爽脆。
先貼一張圖,這裡面分別有:
1、爽腩
2、挽手腩
3、坑腩
4、崩沙腩
坑腩,最普遍的一個部位。
坑腩是牛肋骨之間的肉,肉味較香濃,連著牛骨軟膏。
按描述,坑腩為牛胸前八支骨腩肉。
牛有13根肋骨,按照美國式的分割法,前5根的部分是brisket,6—12根是plate,13根及後面是flank。估計這裡的8根,就是6—12這七根加不知道第5還是第13根肋骨的部位,即主體仍是plate。
下面這張圖是整頭牛,按歐洲或美洲的分割法分出來的肉名,不用仔細去看。因為很多情況下,說胸啊、腹啊,哪怕是英文名,不同國家的分割法都不一樣,最方便就是拿骨骼橫剖面來說明。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橫截面
坑腩包括了貼著肋骨的筋膜,以及圖中0037的肋間外肌/內肌,如果厚一點,估計也會帶著脂肪和上部其它肌肉。
崩沙腩,是牛的橫膈膜,筋膜連著少許的肉,肥瘦剛剛好。
橫膈膜在腔內,也就是肋骨裡面,兩端連在肋骨,而不是整個貼著。而上面提到的坑腩,是在肋骨間和肋骨外面。
在下圖,就是0012的部位
爽腩,又稱牛白腩,割出來後就是一塊薄薄的筋膜,口感帶韌性,爽而脆。
而爽腩的位置,就在站立的牛的腹部正下方,與坑腩連線。
挽手腩,顧名思義就是筋膜、軟膏都有的部位,從第一張圖也可以看出來,連線在爽腩和坑腩之間。
有圖指示的就是這4個部位了,另外兩個詞如腩底、腩角則指代得不是很清楚,有些看描述是挽手腩,有些是爽腩。
但回到最初的問題,滿街的牛腩,特別是在非南方語言地區,估計從brisket,plate到flank,整個牛胸腹部的肉,甚至包括chuck的某些部位,都可以叫做牛腩,因為反正做成紅燒或者咖哩味,也不一定能夠吃出來。
-
7 # 佩奇姐姐
牛腩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
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
8 # 鄭州市新東方烹飪學校
番茄燉牛肉是道非常經典的菜,味美湯濃、開胃、爽口。今天,鄭州新東方烹飪學校中餐老師就為大家帶來這道番茄燉牛腩的做法,快去學起來吧~~
番茄燉牛腩的食材:·
牛腩、西紅柿、蒜、姜、小蔥、豆瓣醬、料酒、醬油、白糖、食鹽、胡椒粉、色拉油。
番茄燉牛腩的做法:
1. 牛腩洗淨切大塊,冷水入鍋焯水,撇去浮沫,撈出洗淨,瀝水備用。
2. 熱鍋上油,油熱後下薑片、蔥蒜和豆瓣醬爆香,加入牛腩煸炒。
3. 牛腩炒香後調入料酒、醬油、白糖翻勻。
4. 一次性加入足量的開水,大火燒開。
5. 轉小火燜1小時左右,再加入切塊的番茄,煮15分鐘左右。
6. 調入鹽、胡椒粉調味,再略煮幾分鐘後,即可關火起鍋。
-
9 # 老表食好D
根據資料指出,牛腩指的是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是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的統稱。其實牛身上的許多部位都可以叫做牛腩,比如裡脊肉上層、牛腱等等。牛腩根據中文理解還可以分為坑腩、爽腩、腩底、腩角、挽手腩以及牛仔腩。
牛腩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含有高質量的蛋白質以及多種氨基酸,並且氨基酸的比例與人體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一致。
牛腩適宜於生長髮育、術後、病後調養的人、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黃目眩的人食用。
-
10 # 720奈米之外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牛腩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這只是一種統稱。
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
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看網上說了那麼多我還是不知道在哪?
買牛腩,建議買靠近肋骨一側的牛腩,吃起來更軟一些。最好不要買純肚子上的肉,更不要買帶乳頭的牛腩,因為這樣的肉口感會更粗糙一些。
如果不確定你買的牛腩到底是哪個部位,就根據以下經驗來分辨:看牛腩瘦肉部分的肌肉纖維,如果肌纖維很粗,是一束一束的,說明肉質粗糙;如果瘦肉部分比較細膩,那說明牛腩的肉質比較細嫩,果斷下手。
如果家裡是農村的,而且有人殺牛的話,還有一塊肉比較好吃,很有嚼勁,不喜歡吃有嚼勁的就覺得不好吃了,我比較喜歡吃的,這這塊肉也沒有人會賣的,就是在牛肚子裡面,挨著肝臟的有一塊肉,這塊肉為什麼我自己喜歡吃呢?和牛腩有一點像,這塊肉的外面以後一層薄膜,就是一些筋,肥肉組織吧,做好了很有嚼勁,這塊肉每次我們都是殺牛了之後,馬上就做了吃了,味道很不錯。
我會吧這些牛肉來做一道家常菜紅燒牛肉,但是好吃,誰在小的時候沒有吃過媽媽做的這道菜呢?
醬汁濃稠晶亮,裹住飽滿彈牙的牛肉,任誰都會胃口大開。現在,我也想為我的親朋重新呈現這道經典菜餚,並且還發現了更加美味的烹飪訣竅。
1.全部食材
2.牛肉洗乾淨切塊,放入冷水鍋中,加入花椒、薑片,大火煮開後撈出瀝水
3.在鍋中加入油,燒熱後加入幹辣椒段,蔥段、大料炒香
4.鍋中加入牛肉塊,大火炒勻後,加入約500毫升水
5.向鍋中加入姜、料酒、老抽、糖、家樂豬骨湯口味濃湯寶煮沸,至其化開,讓湯底味道更醇厚,質地更加濃稠
6.保持大火,蓋上鍋蓋燜燉40分鐘左右,直到牛肉軟爛。開啟鍋蓋,繼續用大火收至湯汁變濃稠,有層層拉絲的感覺
烹飪技巧
1.切牛肉也是有講究的,因其肉質較粗,組織密實,橫著切才能將長纖維切斷,保證烹飪時入味,才會避免嚼不爛,如果順著紋路切,將會適得其反。
2.在紅燒牛肉的過程中,為了讓湯汁更加醇厚潤澤,就將家樂濃湯寶加入,注意要在燒湯汁的時候就放進去,不要放晚了,徹底攪拌均勻,隨著湯汁被燒開,濃湯寶也會完全融化,這樣再與牛肉相融合,味道更佳。
-
11 # 不吐骨頭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
12 # 客家人靖哥
牛很多部位都可以稱牛腩,包住助骨的肉,是最好的牛腩。牛腱、脊肉則邊一片,牛腹連線內臟一片。牛腩燉羅卜是最佳拍當,我來住客家地區,並不敢說客家做法。牛腩新鮮買回即時要放冰箱凍一夜,即排酸和胺臭,這樣營養更好味道更佳。以三斤來說做法,氽水要寬水溫度六十度燙手即可,不用切就一整大塊氽,放入一杯可口可樂,因為可樂中有磷酸成份,就更易去除血腥和一部份臊味,氽十二分鐘撈起切各適口為妥,羅卜洗淨切各備用。香料:草果一隻、香葉五片、花椒一小撮、甘草五克、大料一個、桂皮五克用料包包緊。小火放入略多一點花生油後,放入老薑各煸香一定要有耐心,將薑辣煸走僅留姜香後加入小米椒一粒,使牛腩微辣和燒勺口感,改中大火後放入牛腩炒利用高溫再除一部份臊味,之後放入滾水僅過面就行了,鹽適量,糖一丁點提鮮回甘作用,再放兩克南乳使它似香非香,老抽僅用幾滴起調色和再增香作用,放入料包,煮滾五分鐘後改微火炆四十分鐘後加入羅卜十五分鐘後,一道似香非香的牛腩羅卜就可以出棹啦,再來一杯溫馨的小酒渴下去,工作事業幹起來!
-
13 # 適口為珍
牛腩是指牛肚子及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牛腩大致可分為坑腩、爽腩、腩底、腩角和挽手腩,當中最普遍是坑腩。坑腩肥瘦相間,肉味香濃,最適合燉蘿蔔。
白蘿蔔燉牛腩 ,口感:蘿蔔味道清、潤、甜。牛腩的肉質軟熟,濃厚而不油膩。
牛腩500克,、白蘿蔔一條 。調料: 八角2粒、桂皮1小塊、姜3片、蒜2瓣、生抽5勺、鹽適量。
1、 牛腩洗淨、放入開水燙2分鐘取出洗淨
2、 牛腩切成塊,白蘿蔔沖洗乾淨,削皮後切小塊
4、 白蘿蔔放入開水中焯5分鐘,取出5、 將八角、桂皮沖洗淨,姜、蒜洗乾淨切片
7、 把牛腩、白蘿蔔、等所有材料料放入電壓力鍋中,加水沒過食材。壓30分鐘後放鹽生抽調味,撒上蔥花即可
-
14 # 美食那些事兒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紅燒牛腩是四川省傳統的特色名菜,屬於川菜系。主要食材是牛腩。滷汁乳白稠濃,肉質肥嫩,滋味鮮美。營養價值較高,一般人都適合食用。
食材準備
基本材料:鮮牛腩200克、冬菇10克、生薑10克、蔥10克。
調味料:花生油50克、鹽10克、味精8克、白糖3克、胡椒粉少許、麻油5克、溼生粉20克、清湯50克、老抽王。
製作步驟
1、牛腩切塊、冬茹切片、薑切片、蔥切段。
2、燒鍋下油,放入薑片、冬茹、牛腩煸炒至幹水時待用。
3、再注入清湯,調入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用小火燒酥,汁濃時加入蔥段,用溼生粉勾芡,淋入麻油即可入碟。
-
15 # 套路磚家
牛腩禁忌人群:1.感染性疾病、肝病、腎病的人慎食;
2.黃牛肉為發物,患瘡疥溼疹、痘痧、瘙癢者慎用;
3.高膽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兒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適宜於生長髮育、術後、病後調養的人、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黃目眩之人食用。
基本介紹: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
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功效與作用:1.調節病後體虛牛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髮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
2.補血養血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3.強筋壯骨水牛肉能安胎補神,黃牛肉能安中益氣、健脾養胃、強筋壯骨。
營養價值:
1.牛腩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含有全部種類的氨基酸,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與人體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一致,其中所含的肌氨酸比任何食物都高。
4.牛腩還含肉毒鹼。
食用方法:
1.烹飪時放一個山楂、一塊橘皮或一點茶葉,牛肉易爛;清燉牛肉能較好地儲存營養成分。
2.煮老牛肉的前一天晚上把牛肉塗上一層芥末,第二天用冷水沖洗乾淨後下鍋煮,煮時再放點酒、醋,這樣處理之後老牛肉容易煮爛,而且肉質變嫩,色佳味美,香氣撲鼻。
3.牛腩一般比較嫩,適合燉。
4.牛腩食用不宜用滷的方法。
5.腸胃不好的適宜食用西紅柿燉牛腩。
-
16 # 使用者69874032272
牛腩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也就是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營養豐富,豆香肉軟。牛腩其實還包括:坑腩(boneless short rib,即無骨牛仔骨),爽腩 ,腩底,腩角,挽手腩,牛仔腩。牛奶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全部種類的氨基酸,礦物質和維他命B群等多種營養物質,而且脂肪含量低,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消水腫的作用,所以沒事可以多吃下,燉的時候放點山楂,橘皮或者茶葉會使牛肉燉的更爛,營養也保留的很好。
-
17 # 蜥蜴小哥有話說
狹義講,牛腩指牛身上哪塊肉?
牛腩,指的是從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那塊鬆軟肌肉,這塊肉由筋、肉、油花組成的。
廣義分,這些部位也可稱作牛腩。另外,在系統一些來分,牛身上還有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比如,國外進口的牛腩部分,大都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去骨條狀肉為主。因此,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很適合紅燒或燉湯。
再有,在牛的裡脊肉上層還一片牛腩,它形狀不大規則,但筋少、油少、肉多,是上等的紅燒肉部位。
除上述介紹之外,其實,牛腱也算是牛腩的一種。它也是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牛建肉適合用做滷,它即不適合燉湯,也不適合紅燒。
牛腩的詳細分類如下:牛腩就只有牛胸腩(Brisket)這一塊。還包括了扇面(五花肉)牛腩(Flank)等。還有以下幾塊:
1、坑腩,取自牛胸前的牛仔骨和肋排或旁邊牛肋條部位的的肉。
2、爽腩,又叫“繃紗腩”,位於牛的橫膈膜附近,爽腩貴坑腩一半,由於有塊薄軟膠質,爽軟不硬。
3、腩底:是連著坑腩近牛皮下的那一塊肉,又粗又韌,很難炆。
4、腩角:是取自爽腩和坑腩中間的那一塊肉,分量極少。四面都有軟膠質,非常爽脆。
5、挽手腩:集坑腩和爽腩的優點於一身,味濃煙韌。
呵呵,蜥蜴小哥向你介紹完了牛腩,再加上令人垂涎的腩肉美食圖片,是不是食慾頓開呀?
-
18 # 話食科普
肉香四溢,香飄十里,肥而不膩,質嫩爽口,口齒留香,說的莫過於牛腩煲了,牛腩作為牛的優質部位,價格也是貴貴的。
那麼牛腩到底指的是牛身上的哪個部位呢?
下面讓超哥告訴你。
答案搶先看:牛腩是指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肉質特點是瘦肉較多,結締組織較多[1]。
廣義上,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都可以被稱為牛腩。
【廣義上的牛腩】
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
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營養價值】
研究表明,牛肉富含優質蛋白,氨基酸種類齊全,脂肪酸比例均衡,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價值,牛腩作為牛肉的一個重要特徵部位,當然同樣具有這些優點。同時,牛腩脂肪含量相對牛肉其他部位較高,蒸煮損失較小,鮮味氨基酸含量最高[1]。營養與口感都極佳,因此成為餐桌上的寵兒。
但蛋氨酸是牛肉的限制性氨基酸,也就是說牛腩的蛋氨酸的含量不高。雞蛋、雞胸肉、魚類、一些綠葉蔬菜如蘿蔔葉、菠菜等的蛋氨酸含量都較高,我們可以透過攝取多樣食物使我們的營養更全面。
【總結】
狹義上的牛腩是指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廣義上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都可以被稱為牛腩。
牛腩富含優質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肉類食物。
參考文獻
[1]原琦,羅愛平,何光中,周國君.奶公犢小白牛不同部位肉品質特性的比較[J].食品科技,2015,40(05):140-145.
-
19 # 合肥普瑞蔬菜哥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
20 # 劉sir31163439509
“腩”這個字應該是粵語較常用的詞,粵語中常把腹部的位置稱為“腩”,魚腹稱為“魚腩”,腹部的肉稱為“腩肉”,肚子大的肥胖人稱為“大肚腩”,這都是粵語中的俗語。“牛腩”也是如此,只不過分的更細些,牛腹部與牛肋骨相聯的牛肉便是“牛腩”是牛肉中最多肉的“牛腩”,粵人稱“坑腩”(有的北方地區稱“牛窩”),“坑腩”肉的兩邊帶筋是“牛腩”中最好的,另外有“牛伯腩”“碎腩”等。“牛腩”一詞來自粵菜,目前已全國通用,有筋的牛肉便是“牛腩”便以成為習慣。
回覆列表
牛腩多指牛腹部以及靠近肋骨處的鬆軟的肌肉。另外牛裡脊肉或者牛腱也可以叫做牛腩。
牛腩營養價值豐富,老少皆宜,適合燉湯和紅燒等多種吃法。但是老年人和兒童消化能力較弱,不宜大量食用。
牛腩比較適合的菜譜有:黃豆燜牛腩、西紅柿牛腩、紅燴牛腩、山藥牛腩、沙爹牛腩、蘿蔔牛腩、烏梅酒燜牛腩、魚香牛腩、咖哩牛腩、豆腐燒牛腩、辣白菜燒牛腩、清燉牛腩等等。
烹飪小技巧,烹飪時放一個山楂、一塊橘皮或一點茶葉,牛肉更容易爛;清燉牛肉能較好地儲存營養成分。
簡單回答,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