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崇禎也許能力有欠缺,但是不至於真的有3100萬兩銀子還捂著不肯用,有的話早拿出來當軍餉了。

    所謂崇禎內帑有白銀三千多萬兩的說法,主要是明末一些人的筆記,比如趙士錦的《甲申紀事》裡記載:

    賊載往陝西金銀錠上有歷年字號,聞之萬曆八年後,解內庫銀尚未動者。銀尚存三千餘萬兩,金一百五十萬。闖破城後,日以內庫銀騾車運至西安。見其錠上有鑿萬曆八年字者。聞內庫銀用至萬曆七年止,八年以後俱未用也。陳陳相積,扃而不發,卒至以國與敵,可為後世有國者之戒。

    還有楊士聰的《甲申核真略》裡也提到李自成從內帑找到白銀共計三千七百萬兩,金若干萬兩。

    然而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個說法有問題。趙士錦說內帑只用到萬曆七年,但是萬曆時皇帝個人能收到的一年不過100萬兩左右,扣除宮廷巨大的開銷,實際剩餘不可能這麼多。黃仁宇曾經考證萬曆實際留下的不過700萬兩白銀,而且大部分被移交給了各部,內帑並未留下多少。

    而萬曆以後,並沒有大規模增加皇帝收入的記錄,也不可能重新充實內帑。從崇禎後來不得不低聲下氣向大臣借餉來看,內帑也不可能有太多白銀。

    實際上也有大量的資料可以表明當時內帑已經空虛,比如《崇禎遺錄》提到“兵興以來,帑藏空虛”,《慟餘雜記》裡記載“內庫無有矣”,《晚明史》裡則寫了“內庫只存銀七萬兩”,甚至《甲申紀事》裡也提到了“庫中止銀二千三百餘兩”。

    所以現在有觀點認為,所謂內帑發現大量藏銀,只是大順軍做的宣傳,讓人以為崇禎藏了很多私房錢,實際這些都是拷問大臣所得。

  • 2 # 小南讀

    網路上有不少傳言說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後,在崇禎大內蒐羅出無數金銀,傳言之數不一,有3700萬的,有7000萬的,甚至是9000萬的,且不說以明王朝的年歲收入需要多少年才能積攢下如此身家,就說這數千萬之數的金銀,連那些清粉所說的康乾盛世裡面國庫最豐實之時也沒這麼多。

    所以個人認為這傳言是假的,首先史料都有記載,比如談遷在《國榷》之中有記載:“所掠輸共七千萬。大約勳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二。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意思是李自成掠奪了白銀7000萬,勳貴和宦官各佔十分之三,官員和商人各佔十分之二,崇禎自己節衣縮食,全部都用在軍備上了,賊人破城之後掠奪了無數財富,卻對外說是從大內獲得的,知道實情的人都十分痛恨這些人。

    毛奇齡《後鑑錄》:“進拷索銀七千萬兩,侯家十三,閹人十四,官十二,估商十一。餘宮中內帑金銀器具以及鼎耳門環鈿絲裝嵌,剔剝殆遍,不及十萬。賊聲言得自內帑,惡拷索名也。鑄錢不成,鑄金璽又不成。熔金餅,每餅千兩,竅其中,貫以鐵絙,凡數萬餅。”

    在《熹宗實錄》之中記載,天啟皇帝(崇禎的老哥)拿內帑充做軍餉的事情不在少數,而天啟和崇禎的爺爺萬曆是明朝出了名的能搜刮,他在位48年內帑都沒能搜刮出1500萬兩,又有天啟在位七年的花費,崇禎的內帑如何能積攢下如此財富?若說崇禎還能在天災不斷兵禍連綿的情況下積攢出這些銀子,明也亡的太冤了。

    網上給崇禎潑“內帑”髒水的不外乎人云亦云,或是看書看了一半,只是看了句“賊人揚言皆得之大內”,便如獲至寶,不由分說就與他人擺龍門。也有人將明史奉為經典,滿清為了將自身統治合法化,對明的抹黑是有目共睹的,其內記載就別太認真了。

  • 3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據《甲申紀事》載,崇禎臨了時的內帑有3000多萬兩白銀和150萬兩黃金,以至李闖為清兵所敗的逃跑途中遺落大量金銀,除了強索官吏所得之外,多從此來;又據《平寇志》載,崇禎此時並沒有多少私帑,根本無法湊夠百萬之數。崇禎平常生活很節儉,到臨了的幾次湊撥軍需,都要從內庭的宮廷器皿上摳下鑲嵌的金銀以充數。

    這是兩相矛盾的史考,無法擇一採信。

    但是,無論當時崇禎有沒有這筆急救款,我們從崇禎對李自成的態度上即可判定,崇禎視李自成為治下之匪,就算有錢也不會給~

    據《小腆紀年附考》載,李自成當時向崇禎提出了三個退兵條件:一是割據西北封王並索要一百萬兩軍餉;二是可助朝庭剿除其他各支農軍勢力;三是聽調不聽宣。只聽排程不面見崇禎帝;只要崇禎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撒兵回陝西,並無打算攻進北京。

    崇禎對李自成這三條要挾條件不屑一顧。這是因為,崇禎很正常地自視正統江山,臥塌之側豈容匪患酣睡?崇禎的血脈裡既流存著先皇祖上的遺傳血性,又連帶融入著有明一代仕子讀書人的氣節(這是明代仕子讀書人的顯著於他朝的特性)。心存“天下之大,莫非皇土,率土之濱,莫非皇臣”之念,又怎麼會向被其視為匪盜的李自成拱手妥協呢?

    這無論從兵法謀略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現代觀念角度看,只要崇禎當時權且答應下來,以為緩兵之計,崇禎當時這燃眉之急也許就解了。但作為一國正統的崇禎,又怎肯向匪患低頭呢?再則,一是缺乏對國情形勢的全盤精度瞭解,深憂其他匪患有樣學樣,此伏彼起;二是對當朝軍事抗擊能力缺乏一個全盤的綜合瞭解和考量。

    這是失智呢?還是迂腐呢?都不是。而是崇禎受到了彼時代文化背景的思維觀念侷限所致。

  • 4 # 高宗1986

    對於崇禎內帑最後銀子的記載有很多種,有的說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還有三千多萬兩,有的說內帑空虛。我們中國的歷史都是後人寫的,既然是後人寫的肯定會有立場不同刻意歪曲或者加大的嫌疑,再者後人所寫歷史由於時間久遠難免有偏離事實的情況,還有由於那時候是明清交替的動亂時刻,所以歷史記載也難免會出錯。所以我們後人看歷史不能盡信史書,有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確實是這樣,如果死讀書不思考那就成書呆子。

    個人覺得崇禎末年內帑肯定是沒什麼錢,何以見得?因為明末內憂外患,崇禎為了平定內憂和抵抗外患,不得不一次次向百姓徵繳各種稅負,當時又天災不斷,如果是王朝太平時朝廷非但不會增加稅負,反而會從糧食富足的地區調集糧食支援災區。可是明末到了生死邊緣,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崇禎不會不知道他增加稅負是無奈之舉,因為把老百姓逼急了,造反的人就更多。所以說崇禎內帑還有幾千萬兩那應該不是事實,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崇禎就算是個守財奴他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假如國家都不在了錢有何用?

    第二點崇禎末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這時候有人建議朝廷向官員募捐,這可是得罪人的事情,崇禎也到了無奈的時刻,只有這麼做了。這就證明朝廷確實沒有錢了,有錢的話大可不必這麼做。而且崇禎生性節儉,明代就沒有一個皇帝有他這麼節儉的,他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補丁衣服。我就問你假如你家財萬貫你會這樣活著嗎?那你斂財的目的何在?假如崇禎時期真的國富民強,他犯得著過這樣節儉的生活嗎?還有李自成的軍隊逐漸逼近北京,當時守城的將領報告崇禎說守城士兵很疲憊,每次那鞭子抽起來一個,另一個又坐下了。為啥?因為吃不飽,而且士氣低落,士兵絕望了,假如崇禎真的幾千萬兩,他在國家面臨危亡的時刻為啥不拿出銀子來犒賞守城將士來激勵士氣?這都到了生死關頭,崇禎不會這麼傻吧,還會捨不得嗎?不拿出來的話難道等著送給李自成?所以我覺得明末崇禎內帑確實什麼錢了

  • 5 # 晴天140828856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

    按道理講,老朱家從朱元璋開始,也進化了兩百多年快三百年了。如果是個草根出身,愛財如命尚可理解。但近三百年的進化,即便不是貴族,也至少有貴氣吧?眼看國破家亡了,那點軍費就是不願拿。

  • 6 # 國史春秋

    這個問題有意思,不知道是誇崇禎呢,還是罵崇禎呢!

    如果是誇崇禎,那就是說他有骨氣,不肯向李自成獻媚、低頭,寧死不屈。如果罵崇禎,意思是說是個守財奴,捨命不捨財。事實證明,崇禎沒有苟且偷生,確實很有骨氣的去上了吊。那麼命都沒有了,財還是自己的嗎?這個3100萬的天文數字,很明顯就是憑空捏造。如果崇禎皇帝真的有那麼多的銀子,就不可能被逼的上了吊,再說北京城都被李自站領了,給不給李自成銀子他也說了不算呀!(崇禎皇帝劇照)

    事實上,明朝晚期,軍隊的戰鬥力之所以那麼弱,完全是因為政府給不了軍餉。將士們之所以捨生忘死的上戰場拼命,說白了就是指望那點銀子養家餬口。而士兵們得不到軍餉不說,甚至還經常餓肚子,試想誰會為這樣的朝廷賣命。所以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明軍無論是在李自成的大順軍面前,還是在清軍面前,都是一幫一觸即潰的烏合之眾,而當清軍入關之後給滿清充當打手的時候,眨眼間又成精神百倍的虎狼之師。

    為什麼呢?

    原因再簡單不過了,清政府不欠餉,待遇優厚啊!

    如果崇禎真有那麼多的銀子,他不可能讓三軍將士寒了心,銀子、江山孰輕孰重,崇禎不會弱智到是非不分的地步。其實真正有錢的是明朝的大臣,崇禎皇帝求他們捐錢的是都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而當李自成大刑侍候的時候,每個人都成了出手闊綽的富翁,所以最終被李自成拷掠出8000多萬兩銀子,連崇禎的3100萬都顯得寒酸了。(崇禎皇帝劇照)

    那麼崇禎皇帝有沒有小金庫呢?確實有,但叫作內帑。

    明朝的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大塊土地,簡單說他們也是地主之一,而這些土地的收入全部存入內帑,然後歸皇帝使用支配。比如宮女、太監的薪資,后妃的胭脂水粉及皇宮日常的糧食、衣物等一切消費開資都出自內帑。而國庫的錢,皇帝是不能動的,專款專用,分得很清。國家每遇到比如拯災、修建宮殿、興修水利、發放軍餉等大宗支出時,先由六部做預算,最終由皇帝稽核決斷。

    那麼問題來了,崇禎能不能積攢下來3100萬的銀兩呢?顯然不可能。

    且不說崇禎皇帝每年有多少收入,光是那些瑣碎的支出就足夠寵大,如果是風調雨順的和平年代,最多也就是維持個收支平衡。而崇禎即位後,天災人禍不斷,內憂外患重重,就連老百姓都背井離鄉、四處逃荒,崇禎皇帝那塊地早就荒了,他還去那裡弄那兒攢那麼多的銀子!(崇禎皇帝劇照)

    所以說,即便是崇禎真想給李自成100萬兩銀子,但他也沒有。更何況,歷史上更沒有記載李自成從崇禎內帑搜出3100萬兩銀子一說。因此崇禎皇帝這個大富翁當的太冤了。

  • 7 # 明月缺

    首先我們來看看3100萬兩是個什麼概念。以當時的大米價來算,一兩白銀能買米兩石,換算成現在的價格大約在八百塊人民幣左右,3100萬兩就是248億人民幣,這個數值放在現在來看好像也不多,才兩百多億,能有這麼多錢的富豪,現在很多。但是我們要明白這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是在戰火紛飛人民處於水聲火熱的年代。

    另外我們再看一下,當時明代一年的GDP大概也就是一千多萬兩,也就是說當時全華人民要不吃不喝乾兩年,所有的財物一起加起來才能勉強有崇禎一個人私房錢多,這是個什麼概念。就相當於現在有一個超超超級富豪,他的財富相當於我們全國十四億人不吃不喝乾兩年加起來的財富,也就是相當於180多萬億,這就恐怖了吧,比爾蓋茨,馬雲,王健林這樣的富豪也就幾千億,跟180萬億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看完了這些換算對比,我想你應該能明白了吧:說崇禎有3100萬兩銀子,純粹是脫離實際胡說八道。

    另外要知道崇禎所處的時候,正是各種天災人禍,內憂外困的困難時期,整個北方都已經糜爛了。平時湊個幾十萬兩的軍餉、賑災款,都得東拼西湊最後還湊不齊,還得拖欠。而崇禎自己連穿得衣服更是補丁連連,走路都要漏風的那種,可見他手裡確實是無有錢了。

    那為什麼會出現說崇禎內帑3100兩的說法呢?我們要知道,崇禎自縊後,大順軍進了城,佔領了皇宮,而崇禎的小金庫自然也被他們一起佔了,所以說崇禎有鉅額財產(實際沒有)的話,最早應該是從李自成的大順軍裡傳出來的。那他們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我覺得這是故意栽贓崇禎,把自己的造反說得更具有正義性:你們都看看吧,你們愛戴的皇帝是怎樣一副嘴臉,天下都爛成這樣了,皇帝卻對你們的痛苦視而不見,手裡那麼多錢,卻捨不得施捨一點給你們。把錢說得越多,大家就越仇恨崇禎,自己的地位就更穩固。

    所以才有了崇禎帝有鉅額財產的說法,但實際上呢?崇禎是真沒那麼多,而且我個人估計,他連一個零頭都沒有,而且基本是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至於大明江山滅亡的原因,我覺得不是崇禎能力的問題,而是崇禎性格問題和大明朝朝政日非積重難返等多重原因所致。

  • 8 # 酒騎風

    明朝的金庫分成內庫和外庫,內庫就是崇禎的私人小金庫,這裡面的確是有錢的,但問題是,咱編故事也要講基本法。

    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這個說法後來被郭沫若等人瘋狂引用。

    文人就是數學不好,後來有個史家叫計六奇的,他就說,搬這麼多銀子,大概需要1850萬頭騾馬才行,不曉得當時地球的騾子加起來夠不夠崇禎拉內庫銀子的……

    比如《後鑑錄》就說,皇宮裡的各種金銀器具什麼的被“剔剝殆遍,不及十萬”。

    開玩笑,崇禎皇帝有個鬼的錢。其實這說法談遷自己也不信,所以在其他地方,談遷也給了公里財產加起來不到十萬的說法。

    崇禎窮的程度,已經讓當時的官員都發指了:

    比如吳履中說:

    “吾嘗司計,請發內帑,上令近前密諭曰,內庫無有矣,遂墮淚。”

    內庫裡有個屁,都把大臣看哭了好吧。

    事實上,崇禎的故事,我們還真不能代入崇禎的視角去看。

    我們知道,崇禎的前任叫天啟,天啟這個人喜歡做木匠活,對朝中事務不上心的結果,就是崇禎明顯缺乏對具體政治問題的把控能力。

    說到底,沒有在一線幹過的人,根本都弄不清楚人家怎麼偷懶的。所以錢直接進入大臣們的腰包,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搞笑的是,即便是崇禎三令五申大臣要捐款,大臣擠牙膏擠出來的那點錢,真按大明會典算俸祿,也夠砍頭幾十次了。

    但是,崇禎就是沒治。

    對大臣來說,皇帝是我們這幫人扶起來的,結果上臺了還不聽話,不坑你坑誰呢?所以即便崇禎窮死了,我們還在書裡造謠:

    崇禎特別有錢,這人就是死摳死摳的。

  • 9 # 漩渦鳴人yy

    崇禎有3000多萬兩銀子,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個資料是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所得的營養總和,其實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奇怪,北京了本身是天下的行政中心,財政中心能夠花出來3000多萬兩的銀子,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是3000多萬兩又。來自於哪裡?是否和崇禎有關?

    崇禎要是真的有銀子,他就不至於在最後過的那麼寒酸了,崇禎到最後窮的都朝自己的老丈人家借錢了,由此可見當時崇禎的朝廷內部有魚下來多少銀子。

    當時大明王朝面臨著一個困難的時期,一方面內憂就是大成和那些皇親國戚對於整個朝廷內部的資源分享已經達到了窮兇極惡的地步,朝廷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來維持整個國家的執行,所以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個是北方的兵換,另一個就是一系列農民起義,恰巧在這個時候,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災荒,整個大明王朝的財政收入頓時銳減,此時傭兵又達到了一種頂峰,入不敷出的情況之下國庫裡面已經沒有銀子了。

    最後到大明王朝最困難的時候,從珍實在是被逼的沒辦法了,向自己的大臣去借錢,結果自己手底下大成是什麼態度完全就不鳥他,也只有他老丈人家最後仗著他妻子的面,最後給了他5000兩,算是把這件事情暫時圓過去了,可最後的結果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是被逼的一點錢都沒有,沒辦法和李自成談判,最後只能勾上吊自殺。

    從這一點上來講,崇禎手裡面無論是小金庫還是當時掌管銀子的國庫都已經沒錢了,而這個時候李自成挖到的是3000萬,兩是從哪兒來的?是從正手底下那些大成手裡面挖出來的。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後,其實一開始打算推行的是柔和的政策,也就是跟這些北京城的高官當朋友,但是畢竟農民起義軍和這些上層人物之間的矛盾實在太大了,必須得挑兩個出來,而且自己手裡面也沒錢了,因此拿著刀逼著這些大臣把錢給自己。

    這件事情算是開了一個先河,所以李自成手底下那些人本身也窮怕了,把那些大城一個一個從家裡面揪出來,然後把他們大成熟裡面的營養全部都給搶了過來以後這些大臣又重新給殺掉。

    你看看這些東領導,一開始崇禎邀請他們幫一下自己的國家,結果呢一個個都不肯出手,最後大明王朝亡了以後這些人吃了多少東西就吐了多少東西,3000萬兩的營造,如果落的重蒸的時候,裡面大明王朝至少還能夠度過接下來一段困難期,可是正是因為這些人的自私自利搬弄是非,導致大明王朝最後一點兒氣數全部都給搞垮了。

    什麼東西能夠證明,就是這3000萬兩,這些錢是他們自己的嗎?做幾萬年的宰相都撈不到這麼多的錢,這些錢從哪兒來的?還不是民脂民膏,可就是這些人整天標榜著自己有多麼賢明,愛國有多麼的忠君愛國,可國家真正為難的時候,這些人卻有鐵公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經七月中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