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王和驢

    唐玄宗的罪過最大,他既是盛世的締造者,又是盛世的終結者。

    28歲登基,剷除異己勢力,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泰山封禪。

    然而晚年怠政,任用奸臣,全國上下一片奢靡腐敗之風,又疏於對邊關藩鎮的管理控制,認胡人安祿山為義子,並派其擔任三個藩鎮節度使,傭兵數十萬,實力遠超唐中央軍。

    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安史之亂爆發。中央軍毫無抵抗能力,唐玄宗棄城逃跑。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人口和國力銳減。

    後期雖由郭子儀平亂成功,但唐朝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對各地藩鎮和西域的威懾力大大下降,逐漸不受控制,各自割據對抗朝廷,唐朝自此衰落。

  • 2 # 百科識普

    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讀過歷史的都知道,這三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帝王,三人又有著極其相似之處。

    先說漢武帝,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4年)在政治上採取中外朝制、刺史制和監察制,推行推恩令,進一步加強君主專權制和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有觀點稱,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即《輪臺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並且“輪臺罪己詔”標誌著漢武帝的治國路線發生轉變,由尚功、“有為”轉向守文、息兵富民,而漢昭帝、漢宣帝則因堅持守文、與民休息,開創“昭宣中興”。但也有學者認為,《輪臺詔》並非罪己詔,也不具備政策路線轉變的意義,漢武帝晚年悔過的形象是由司馬光等塑造出來的。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李隆基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天寶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鄉,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戶口之盛,極於此”。

    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李隆基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唐玄宗為唐的高度繁榮起過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給唐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細數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當中漢武帝、唐太宗在位國家對內經濟強盛,對外保持對異族採取高壓軍事行動,開創盛世,雖然漢武帝窮兵黷武,差點導致漢朝滅亡,但好在及時更改,頒佈“”罪己詔”把大漢從死亡邊緣拉回來,而唐玄宗早期流落過民間,深知民間疾苦,官吏混亂腐敗亟待治理,登基之後採取一系列政策,“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但到了後期,唐朝就開始走下坡路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於揣測李隆基的意思。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從洛陽回京長安,但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李隆基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於揣測李隆基的意思。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從洛陽回京長安,但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李隆基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南韓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13]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而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

  • 3 # 小川讀歷史

    一場安史之亂,就足夠讓唐玄宗晚年的罪過比漢武帝和唐太宗更大了。

    人無完人,再偉大的帝王,都會有犯錯的時候,而區別在於所犯的錯誤大小。

    在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人當中,唐玄宗晚年所犯下的錯誤無疑是最大的。

    漢武帝尚且能夠認清自己的錯誤,穩定國內局勢。

    晚年的漢武帝迷信鬼神之說,追求長生不老,最終引發了巫蠱之亂。這場動亂最終導致太子劉據的冤死,眾多功臣之後被株連,一度給大漢王朝造成的不小的震盪。不過漢武帝能夠認清自己錯誤的地方,很果決的斬殺那些方士,還是成功的穩定了國內局勢。

    唐太宗並無大的錯誤。

    唐太宗晚年有什麼罪過?這點我很是疑惑。要說承乾太子叛亂吧,尚處於萌芽時期就被唐太宗發現並撲滅了。要說武則天吧,在唐太宗時期,武則天只是後宮中妃子之一,並沒有什麼實權。要說迷信長生不老吧,坊間傳聞唐太宗是服用印度僧人的丹藥過量而亡,可這是人家自己的愛好啊,並沒有給國內局勢帶來什麼影響。所以在唐太宗的晚年,並沒有什麼錯誤的決策能產生可以與漢武帝及唐玄宗晚年作為對比。

    唐玄宗晚年過於自信,最終在他的縱容之下,唐王朝由盛轉衰。

    回顧大唐三百年,由盛轉衰的時間節點就在唐玄宗時期。在開創了開元盛世後,唐玄宗逐漸的沉溺於奢靡當中。由於國力的強大,局勢長期穩定,他開始滿足,追求享樂,不再推行節儉之風,也不再勵精圖治的鑽研治國良策,開始疏遠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反而親近那些阿諛奉承之人。信任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安祿山委以重任,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千秋功業毀於一旦。

    在我看來,唐玄宗對安祿山等人的縱容,最終到是唐王朝走向崩潰,是他最大的罪過。與他相比,漢武帝晚年引發的巫蠱之亂只能算是小兒科,而唐太宗並無大的過錯。所以說,在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人當中,唐玄宗晚年的罪過是最大的。

  • 4 # 鄧海春

    古代的帝王往往會出現年輕時勵精圖治,中年之後逐漸自滿於自己的功業,所以逐漸懈怠朝政,甚至犯下許多錯誤。漢武帝北征匈奴,弘揚儒學,開創“漢武盛世”,唐太宗則治理唐朝,締造貞觀之治,唐玄宗唐玄宗中興唐朝,並創造“開元盛世”,他們三位帝王都在統治前期功蓋千秋,但晚年都犯下錯誤,那麼,他們在晚年誰的罪過最大呢?

    我們先來看看漢武帝劉徹,他的暴脾氣是出了名的。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以文治武功著稱,但性格確實非常的急躁,體現這一點的典型例子便是李陵事件。李陵本是“飛將軍”李廣之孫,他帶兵很有一套,天漢二年(前99),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北上,卻不幸遭遇匈奴主力的數萬騎兵,李陵被匈奴軍包圍,情況十分危急。

    李陵帶領手下士卒拼命廝殺,才終於突圍,並以少勝多,用步兵擊殺了數量多於自己的騎兵。他且戰且退,向漢朝疆域撤去,但皇帝的援軍遲遲不到,最終李陵被俘虜,無奈之下只得投降。訊息傳回朝廷,漢武帝十分生氣,不久,又傳來李陵為匈奴人練兵的謠言,漢武帝竟然直接殺了李陵全家。

    隨後,為李陵辯護的司馬遷也被判處死刑,太史公選擇用宮刑代死,才得以留下《史記》。漢武帝晚年對匈奴的戰爭取得的效果很小,但每次他都給出鉅額封賞,加上數量龐大的軍費,百姓深受其苦。徵和四年(前89),漢武帝寫下《輪臺詔》,向天下宣佈停止戰爭。

    而說到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汙點,除去各種野史和陰謀論,可能便是要求修改《起居注》了。《起居注》是記錄帝王言行的重要史料,而它也歷來是不允許帝王本人觀看修改的,但李世民很愛惜自己的形象,害怕其中有對自己不利的記載,便多次要求閱讀。

    起初,掌管此事的褚遂良堅決拒絕,後來唐太宗又找到房玄齡,房玄齡將修訂後的《起居注》給了唐太宗,但未修訂的仍然存在並不為唐太宗所修改過。雖然修改自己的傳記有些不體面,但根據史料比對,唐太宗並沒有對其進行大面積刪改,只在“玄武門之變”上可能有些改動。

    唐玄宗比起另外兩位,名聲似乎要差上一點。他繼位前期,大力改革,任用賢能,確實締造了一個強盛的王朝,但“開元盛世”的背後暗藏著盛極必衰的定理。他先是罷免了賢相張九齡,改用善於迎合聖意的李林甫,後來又聽信讒言將自己的幾個皇子廢掉並殺害,另立太子。

    隨後,他奪走兒子的妃子,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楊貴妃。唐玄宗日益沉迷於楊貴妃,便將其兄楊國忠立為宰相,楊國忠為非作歹,朝政一片混亂。唐玄宗的對外征戰也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原本的“小邑猶藏萬家室”變成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看來,唐玄宗的罪過可謂另外兩位所“望塵莫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