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殘陽

    地位高就需要制衡,而制衡就要限制權利,軍機處就是制衡工具。都是為了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雍正時期皇權到達頂峰。

  • 2 # 愛拼才會贏1857320

    規避外朝的雍正內廷雍正朝開始,皇宮內廷行政構成主要包括:在內廷當值的大學士和管理部務大臣、置辦康熙帝喪事的總理事務王大臣、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權貴組成的臨時班子以及奏摺制度。康熙皇帝尤其使用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以規避外朝並完成商討軍事戰略的行政任務。雍正皇帝沿用了這些規避辦法,但做了一些變動:允許有高聲望的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兩個機構存在,但降低它們的等級,逐漸交付一些不那麼重要的事務。下面我們瞭解一清朝的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為何被雍正皇帝削弱等級?

    1、南書房

    南書房(或者稱為"南齋")設立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承擔內廷的一些文墨書面任務,包括撰擬敏感或者重要的諭旨,為朝廷一些考試挑選題目,陪皇帝練習書法,充任皇子老師。

    從一開始,南書房就列入清朝會典,承擔重要工作(包括撰擬一些皇帝諭旨),享有盛譽。辦公處所被劃定在內廷行政區域的核心,位於乾清門西側。能擔當如此重要的文墨和行政職責,又毗鄰著皇帝生活區域,這樣的任命令人垂涎。

    康熙朝,共有四十八位漢人和一位滿人有幸進入這一聲名顯赫的機構。其中許多人來自翰林院。比如張廷玉之父、大學士張英供職南書房,是當時身居高位的知名學者。南書房辦事效率極高,因為它的辦公處所位於內廷秘密之地,這一位置使得皇帝可以很快見到南書房中的飽學之士,隨時可以要求他們侍奉並確保商討政策和撰擬諭旨的機密。

    南書房

    雍正皇帝為何要削弱南書房的職能?

    雍正皇帝統治之初,延續父親康熙皇帝的做法,任命出類拔萃的漢人供職南書房。但不久雍正皇帝開始削弱南書房在朝廷中的顯赫地位,任命一些中級人員、心腹官員的年輕子侄,甚至是新科進士。

    有一人被任命為"行走",而康熙皇帝不可能選取這種人進入他最信任的漢人官員供職的內廷機構。南書房的辦公場所也挪作他用。有記載說,張廷玉獨在它的西炕間以行使內中堂的職責。在接下來的乾隆朝,它作為內廷人員辦理庶務的場所,一度是抄錄某一實錄修訂版本(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實錄)的地方。

    雍正朝的最後三年間,圓明園中的南書房也被內中堂和另一內廷機構使用,後者即新建的非正式機構:辦理軍機大臣。南書房在內廷區域撰擬諭旨的重要職責也被削弱了,並逐步轉移到了由雍正皇帝專門指派的內廷新的個人和機構手中。在乾隆朝,這一職責移至軍機處,儘管南書房繼續存在。

    軍機處與南書房,都很靠近乾清宮

    雍正皇帝對南書房的處置,與最終成為他重組內廷的許多特色做法一脈相承。開始時,南書房作為從康熙皇帝那裡繼承的朝廷組織結構中的一部分,雍正皇帝小心翼翼地予以保留,但同時逐漸削弱它。

    南書房繼續存在,但是光彩日少、職責逐漸被削弱。雍正皇帝希望建立自己的內廷機構並任命自己的人員。若需要任何重要的內廷機構,他就去建立。一個機構在半個世紀中與康熙皇帝親近,擁有高官顯貴,擁有法定地位,如此高的聲望是雍正皇帝不能容忍的。

    康熙皇帝

    2、議政王大臣會議

    雍正皇帝也從康熙皇帝那裡繼承了聲名顯赫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簡稱議政處),這個機構是由滿洲權貴和中層人員組成的,它的建立可以上溯到滿洲人的傳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召集是非正式的,沒有法定地位,這是清初一些滿族內廷班子典型的特點,易於皇帝控制。

    康熙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承擔著特殊職責,制定軍事政策並商討關係滿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人員任命,保持風俗習慣,資助八旗窮人,以及是否允許從事對外貿易等。

    議政王大臣會議由皇帝親自掌握

    雍正皇帝為何要削弱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等級?

    但是新皇帝雍正繼位以後,想要降低滿洲王公和八旗的影響,這就要求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為此目的,雍正皇帝實施積極和消極的兩手,這是他應付從康熙皇帝那裡承繼的內廷機構的特色。結果,儘管他顯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但事實上,他的解決辦法與處置南書房的相同,既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重要性,又避免疏遠有權勢的滿洲貴族。

    議政王大臣會議得以保留,繼續任命議政王及議政大臣。雍正初期,賦予了它許多工,商討如人事任命與軍隊調遣等軍務。然而,同時它慢慢被削弱。因事關議政王大臣會議中的滿洲權貴,雍正皇帝不得不小心從事。

    軍機處機構由滿漢官員共同組成

    雍正皇帝對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不滿,早在雍正元年時就已表露無遺,他嚴厲斥責議政王大臣會議,因為一項決定"尚未行,早已洩露,人人皆知"。雍正皇帝非常憤怒,將其中一些大臣解職。後來雍正皇帝諭準任命外省官員為朝中重要武職,但同時又吐露,他不信任議政大臣所提供的資訊。

    雍正帝

    但議政王大臣會議並沒有徹底失勢,雍正皇帝偶爾會讓它處理重要的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指派它與刑部一同處理一起重要的煽動性言論的案件,這很顯然不屬於它通常所議的軍事問題。此外,雍正初年,它的專門知識和經驗也使它定期參議西藏事宜。但很顯然,雍正皇帝知道議政王大臣會議中滿人佔優勢,聲望很高,不易對付,這使得他尋求新的內廷機構來處置軍務。

    在雍正朝中後期,為了籌劃對準噶爾的戰爭,且不借助於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皇帝轉向由內廷代理人及其下屬組成的新的高層內廷梯隊:軍需房和辦理軍需大臣(後來成為"辦理軍機大臣")。他的新安排很好地滿足了他的要求:這些人員是非正式的,沒有傳統根基並且聲望很低。

  • 3 # 小白哥講歷史

    雍正皇帝消弱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作用,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打擊權貴。看過《雍正王朝》的觀眾都知道,雍正皇帝從即位開始,一直受到八爺黨的牽制,八爺黨利用南書房大臣和議政王大臣來處處和雍正皇帝作對,這令雍正皇帝非常惱火。為了打擊八爺黨,雍正皇帝在1726年密秘成立了軍機處,並於1732年鑄造“辦理軍機印信”,軍機處正式成為常設機構。

    軍機處選派皇帝的親信當值,非軍機處人員不得擅入,軍機大臣也不得接見外吏,成為雍正皇帝的“秘書處”。

    雍正皇帝每天都會召見軍機大臣,口授御旨,軍機大臣“奉旨書諭”經辦一切。軍機處承旨出政,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皇權得到加強,八爺黨遭到嚴重打擊。雍正王朝往下,軍機處成為常設機構。

  • 4 # 副班長看世界

    雍正削弱南書房成立軍機處,是繼位初期大環境所影響,是西陲戰事所需,強化君權而採取的變通措施。

    南書房: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設立南書房,又名南齋,抽調一些翰林官到南書房辦事,重要的諭旨都直接命南書房撰擬,南書房實際上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清朝中央機構一般都是滿漢復職制,惟獨南書房基本都是漢人。他們編訂《御製樂律》《演算法》諸書,充《鑑古輯覽》、《皇輿表》Quattroporte,修纂《聖訓》《方略》《一統志》等 。連《康熙字典》也是南書房侍直大學士陳廷敬奉命主編的。徐乾學與張英日侍左右,“凡著作之任,皆以屬之。”充分體現了康熙對漢人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康熙皇帝為何如此看重南書房,和大清剛剛入住中原的大環境有關。順治三年 (1646年)正月,清廷命博洛為徵南大將軍,南下浙、閩。

    清軍佔領湖南、兩廣後即部署雲貴戰事,但是在順治九年至十三年(1652年至1656年)間,永曆政權在西南以大西軍為主,在東南以鄭成功、張煌言為主,舉行東征和北伐,迫使清廷對雲貴的軍事行動中斷了四五年之久。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李定國在磨盤山(今雲南騰衝、龍陵間)伏擊清軍失敗,被迫退走邊境。永曆帝見大勢已去,遂入緬甸。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以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自騰越發兵,分兩路追擊逃緬明軍,南明軍受到重大打擊。十二月,永曆帝被緬人交出,翌年,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不久,李定國病逝於勐臘。南明政權至此徹底滅亡。清軍從入關到消滅南明政權花了18年的時間,入關戰爭遂告結束,清朝終於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清軍在向全國進軍的途中,進行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行。在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清政府頒佈“剃髮令”,滿洲貴族的政策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髮易服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漢人的強烈反對與抵抗,這遭致清廷的嚴厲處罰和血腥鎮壓。在江南諸省,這些政策激起了已被平定地區的強烈反抗。江陰、嘉定等地民眾紛紛舉起義旗,但均被清軍屠城,被殺者數十萬人。剃髮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動極為重大,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至生靈塗炭。

    雖然康熙一朝仍然存在文字獄現象,但究其康熙一生,滿漢融合是其一朝的突出表現。在此基礎上,南書房順勢而立,作為機要秘書機協助康熙處理日常事宜。而到雍正繼位,滿漢融合已經非常成熟,雍正不需要刻意去逢迎漢族文人仕子,漢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已經承認滿族統治的合法化,南書房已經失去了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隨著準格爾的戰事,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召見時,雍正帝指示各項事件應如何辦理,有時向軍機大臣詢問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以作出裁決。軍機大臣根據旨意,草擬文書。上諭形成後,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發給有關官員。

    其實,不管南書房還是軍機處,都是皇權集中下秘書班子,所以,不存在雍正削弱南書房的情況,只是時局不同,叫法不同,所倚仗的大臣身份不同,在職責確實一直是一樣的,加強皇權,鞏固皇權。

    至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在康熙朝就已經形同虛設 ,雍正更不存在什麼削弱不削弱。

  • 5 # 柚子愛歷史

    有兩大原因:

    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提升皇權地位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南書房本為康熙帝為了加強皇權,弱化議政王大臣會議所設。同理,為了加強皇權,雍正皇帝即位後為了鞏固統治,加強皇權地位,自然要削弱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同時設立了自己的心腹機構——軍機處。

    二、另一個原因就是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不適應新形式的需要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代前期滿族宗王、八旗、貝勒等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又稱“國議”,是一種軍事民主合議制,在滿清建國之初和統一全國之初,滿族尚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階段,還存在著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後金滿清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貝勒等人共議裁決。

    而隨著滿清統一天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日益加強,象徵著親貴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

    康熙帝親政後,為了更好的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統治,尤其是要注意對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的統治。為此,康熙在宮中設日講官,建直房,學習儒家經典,透過這一途徑瞭解社會輿情,諮詢政見,而日講官也能把自己的政見透過敷陳經義直達天聽。

    但是這種日講輪直滿足不了康熙加強皇權的要求。於是,康熙於公元1677年設立南書房,由皇帝親自挑選某些經過精審確定的親信文人入南書房辦事,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機要秘書班子,許多重大政務已不再交付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改為徑由南書房傳渝或遵旨起草上諭,甚至收納來自各地的密奏小折,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權。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加強皇權的一項措施,同樣的雍正帝即位後,為了把國家大權嚴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逐步形成權力的中心。

    總之,雍正帝削弱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機構已經不適應當下形勢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加強皇權,提高辦事效率。

  • 6 # 華夏大歷史

    南書房由康熙設立當時一是為了抵抗議政王制度,便於集中皇權,第二是為了拉攏漢族知識分子。

    但當雍正即位後,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年設立的南書房中人員大都不是雍正心腹,但由於都是康熙所倚重的人,南書房又是康熙設立的,雍正不宜輕易裁撤,為了讓自己心腹進入權力中樞就趁著西北用兵設立了軍機處,讓自己心腹進入,從而更易控制權力,軍機處一直保留到清朝滅亡。

    而議政王制度更是影響了王權的集中,雍正也差點因這個制度被八爺派拉下皇位,幸而有所防備更有得力的十三爺、張廷玉等相助才有驚無險,經此事雍正直接廢除了議政王制。

    南書房設立於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南書房並無員額限制,供職的官員亦無品級,但必須由皇帝親自銓選,“非崇班貴胄,上所親信者不得人”,被選人值的稱之為“南書房行走”,設立南書房的目的是調整中央權力。 清初,清廷保留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種滿洲貴族軍事部落聯盟共同議政的制度權力很大,“凡軍國政務不由閣臣票發者,皆交議政大臣,每朝期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坐朝儀”。重要的國家大事均由“國議”決定。 而清廷又仿明朝設立內閣為處理政務的最高官署。一方面少數王公貴族權力過大,另一方面內閣居六部之上,這種體制不利於皇權的集中。為改變這種狀況,康熙皇帝“建立南書房於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成為處理政務的機要班子。 為了便於宣召有關大臣,康熙還特地下令“於內城撥給間房,停其升轉,在內侍從”。人選南書房的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撰擬詔諭,釋出政令,參與處理軍國大事,起到了加強皇權、削弱國議和內閣權力的作用。設立南書房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

  • 7 # 班副

    關於這樣的歷史問題很少有人會在意,如果你們點開了,那就浪費幾分鐘隨便看一看,以後看辮子戲有這類劇情的時候也可以在親朋面前有個顯擺的知識點。

    雍正皇帝為何要削弱南書房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能?

    主要原因就是皇帝老兒想抓權,說正規些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提升皇權地位。清政府也做到了這一點,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社會形態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峰。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講一下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的由來和作用。讓大家能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和了解

    議政王大臣會議

    首先先講一下議政王大臣會議,這一制度的形成最開始是在1637年,皇太極建立清朝的第二年,主要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貴族力量。一開始只有八個人(就是八旗旗主,每個旗主可以帶三個人)。旗主被稱為議政王,每個旗帶來的三人叫議政大臣。

    其實早在皇太極他爹努爾哈赤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制度,那時候的八大貝勒權利很大,即使後金可汗做出來決定,八大貝勒也可以集體否決。為了削弱各大貝勒的權利,皇太極建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並不斷的增加參會人員的數量,當然後增加進去的都是自己的親信。

    即使是這樣,也會時常發生否定帝王決定的事情,直到南書房的出現。

    南書房

    康熙年間,朝廷的權力一則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國家大事需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而這些滿洲王公貴族地位較高,有時與皇帝意見發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則內閣在名義上仍是國家最高政務機構,控制著外朝的權力。

    康熙帝為了把國家大權嚴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成立了南書房,決定以南書房為核心,逐步形成權力中心。許多政令繞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直接出自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被削弱。同時把外朝內閣的某些權利收入內廷,實現了中央高度集權,把權利僅僅的抓在的皇帝自己手中。

    軍機處

    雍正七年,因攻打西北準噶爾,皇上覺著內閣在太和門外,怕漏洩機密,就在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工作,處理緊急軍務,輔佐皇帝處理軍政要務,雍正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說白了就是秘書辦公室。軍機處只有皇上說的算,其餘的都是打工仔。

    一直以來被削弱的只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而南書房和軍機處的出現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剃頭匠這本書,的閱讀心得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