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石洞

    美國一直都有國家安全戰略的概念,叫大西洋,如果美國放棄歐洲,下一個控制歐洲的將是顛覆美國世界霸權的國家,這就是美國認為世界上除了美洲和歐洲有用外,其他地區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歐洲的部分國家威脅遠遠大於其他地區。

  • 2 # 四川達州人

    因為德國的整體實力更強。

    坦率地講,日本對於當時的美國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當然得最快速度擊敗德國,防止德國研究出核武器這些東西。所以美國對歐洲戰場傾斜了最多份額的資源,包括對英國蘇聯的武器支援也是最多的。

    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則是部分支援中國,以緩慢穩步推進,防止局勢出現崩潰。

  • 3 # 武器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世界估計有 5,500 萬人喪生。它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力最強的戰爭。德國於 1939 年 9 月 1 日入侵波蘭,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英國和法國相應對德國宣戰。德國軍隊在 1940 年春入侵西歐。在德國的支援下,蘇聯於 1940 年 6 月佔領了波羅的海諸國。軸心國(加盟德國一方的國家)之一的意大利於 1940 年 6 月 10 日加入戰爭。

    美華人為什麼以歐洲戰場為中心?主要是因為歐洲是美國這個西方國家的根本,類似於兄弟一樣,而且二戰三大軸心國兩個都在歐洲戰場,軸心國德國更是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美國在歐洲的利益被納粹攥取,那美國恆定不願意了,而且亞洲現場還有中國牽制日本,美國與日本主要在海洋和島嶼爭奪上戰鬥,而且日本的武器裝備等與美國存在巨大差異,除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給美軍帶來困擾外,其他都是一路壓著日本打,壓力並不是太大,所以才有了後面咱們說的專心打德國順手打日本(義大利可以忽略)。

  • 4 # 張明揚不說話

    簡單說就是,美國很清楚,德國是更可怕更強大的敵人,如果德國戰敗了,日本的負隅頑抗也沒有什麼意義了;但如果日本戰敗了,對擊敗德國幾乎不會起到太大的助推作用。

    也許會有人問,在1944年6月的諾曼底登陸以前,美國對歐洲戰場的介入真的很深麼?

    答案是肯定的。

    美國將大量戰爭資源援助蘇聯,幫助戰爭初期勢力大損的蘇聯恢復了元氣;美國和英國一起對德國進行了規模浩大的戰略轟炸,不僅拖住了德國空軍,而且損害了德國的戰爭潛力特別是軍工生產;美國在大西洋幫助英國打贏了對德國海軍的反潛戰,保證了美英大西洋航線的暢通;美軍和英軍於1943年在西西里登陸,雖然不是先前承諾的西線,但也實質性的開闢了“第二戰場”,不僅將義大利踢出了戰爭,而且又拖住幾十萬德軍,有效緩解了東線蘇軍的壓力。

    不過,在二戰期間,儘管美國確立了“先歐後亞”的戰爭方略,戰爭資源也的確主要集中在歐洲戰場,但是,由於日本的戰爭機器超過了美華人的預期,在二戰實戰中,美國並沒有過分的忽視太平洋戰場。

    按照美華人最初的想法,在太平洋戰場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拖住日本人即可,但日軍咄咄逼人的進攻也讓美國微調了大戰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了太平洋戰場。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至少將海軍的主力投入了對日作戰,透過浴血奮戰,方才阻止了日軍的擴張。

  • 5 # 使用者聽松閒人

    二戰,德國在1939年9月1日正式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歐洲所有的強國都不是德國的對手,除了英國的海軍實力強於德國,丘吉爾在空戰方面雖裝備少於德國很多,但戰術機動靈活,最終德國只得放棄了英國,以致於後來美國插手歐洲戰埸,英國空軍為美國奠定了基礎以及美國搶先比德國製造成功原子彈,不得不說,英國空軍也立下了不朽的功跡!

    當時的德國釆用閃電戰的方式讓英法沒有能力抵擋希特勒的飛機、坦克。直至英國還沒反應過來,法國已投降了德國。

    美國當德國與英國打得十分火熱的時候,美國表面上釆取中立的態度,可在道義上卻無時不刻一直在支援著英國。後來成了盟軍後,美國的戰略重心就傾向到了歐洲,因為歐洲是世界的中心,不管希特勒征服了歐洲那麼多國家;從1941年以後,除了美國將戰略重心定在了歐洲,就是蘇聯於44年反攻開始,斯大林也將掠取歐洲利益放在了歐洲這塊寶地之上。不過,美蘇在歐洲利益的目標動機不同。

    美國把戰略重點放在歐洲,表現出了美國軍事思想的智慧和深遠的意義!儘管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一方面美國向日本宣戰卻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同日本的太平洋較量上,美國的海軍力量讓小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艦隊真有小巫見大巫那麼神功。另一方面,美國熟知日本的侵華戰爭由於受到中國的頑強抵抗,小日本在中國幾乎已陷入了泥潭,因此美國對日作戰幾乎就是抽空式地作為報仇性打擊了日本。

    美國在這個時候也處於在兩線作戰之中,因為繼美國向日本宣戰以後,希特勒出於仗義也對美國進行了宣戰。而德意日軸心國似乎在歐洲、亞洲打得風生水起,亞、歐幾乎都沒有招架之力,而亞洲則有中國的抗戰在牽制著日本。因此美國同英國專門開打德國,而德軍已在1941年的6月22日突襲了蘇聯。英美於1944年6月以後與德軍的交戰也造成了德國的兩線戰場,有力地起到了遏制德軍在蘇聯戰場上的戰鬥力量。但美國參與歐洲戰場的意圖和利益並不在於幫助蘇聯。美國要趕在德國之前研發出原子彈,正因為當時的德國已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也具備了軸生產和重水的能力。

    德國在1940年佔領了挪威的時候,立即控制了挪威的威蒙克工廠,奪取了比利時庫存在這裡的1200噸精選鈾礦和重水生產線,也在同年的12月德國建立了原子能反應堆、掌握了核濃縮技術。德國這種黑科技不可否認是對美國存在了絕對的威脅,加上掌握黑科技的世界一類科學家多在德國;例如:愛因斯坦就是其中之一。

    美國於1942年就著手《曼哈頓計劃》,美國是在與德國搶時間,美國集中了除德國外的所有科學家成立了一支10萬人的隊伍並投入20億美元重視原子彈的研發。

    要比實力,德國不會比美國差在哪裡,只是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被他征服的那些國家內心總有糾結,心未必會徹底向著德國,這就造成對德國的許多不利...。因此由於美國參與了歐戰,專打德國,歐洲對美國的舉動表示歡迎的。我們要說的是英國,由於英國被德國打得很慘,這一下美國參戰,英國就同美國一起針對德國關於原子彈研究進行摧毀,只是第一次對威蒙克工廠的轟炸失敗了,且全軍覆沒。第二次成功炸掉了德國的重水工廠。第三次,英美盟軍準確獲取了德國所儲藏的核材料正準備運往柏林,途中就給英美給徹底炸燬了。所以說:美國能在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出原子彈,英國功不可沒。

    以上就是美國為什麼要先打歐洲的原因,打掉了德國再去收拾日本為時也不晚。美國的原子彈本打算投向德國,可還沒全部完備,二個月前德國投降了。於是,胖子和小男孩投去了日本。

    美國投向廣島的原子彈以及長崎受原子彈爆炸後的現場。

  • 6 # 寰球視野新觀

    二戰期間,美國並沒有厚此薄彼,而是同等看待德國和日本(義大利就算了),竭盡全力消滅軸心國,如果說美國重心放在歐洲,因為德國戰敗,軸心國必定失敗,但是打敗了日本,德國未必戰敗。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立刻投入與日本的戰爭,在太平洋抗擊日軍侵略,而美國參加諾曼底登陸在1944年6月6日,可以說美國從一開始就參加對日本的戰爭。

    說美國把重心放在歐洲是有道理的,德國與日本不同的是,如果歐洲戰場德國擊敗蘇聯,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擋得住德國的裝甲部隊,但是日本和美國實力差距懸殊,只要保住了美國,美國海軍遲早可以擊敗日本。

    德國入侵蘇聯後不久,英美各國開始對蘇聯的全面援助,根據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整理的美國對蘇聯援助清單:

    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藥: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艘

    比較美國日本的實力,最主要看的是海軍實力,簡單的對比就可以說明問題,1943年艦艇產量美國286萬噸,而日本只有區區46萬噸(戰時最高峰),不及美國的零頭。而且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美國參戰很晚,工業生產能力沒有完全轉化為軍工生產。

    所以說擊敗日本只是時間問題,美國把重心放在歐洲也就可以理解了。

  • 7 # 冥蝶讀書

    主要因為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的決定性作用。

    在會談之前,美國軍方提出了“獵犬計劃”,對英國的軍事存在進行了重新評估,將戰略重點從兩線作戰轉移到大西洋方向。

    12月29日,羅斯福總統發表爐邊談話,提到了一句話“如果英國垮掉,美華人就會生活在槍口之下。英國是抵抗納粹征服世界的矛頭,還可以加以援助”。

    1941年1月29日,英美雙方在華盛頓正式舉行參謀會談,初步確立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

    此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戰略也沒有動搖。

    結合羅斯福的爐邊談話,以及當時的實際情形,美國之所以把重心放在歐洲戰場,有以下幾點考量。

    一、納粹德國對美國威脅最大

    軸心國之中,只有德國有長遠的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德國的目標是先擊敗英法,再消滅蘇聯,然後整合歐洲的資源跟進攻美洲。

    義大利的目標不過是把地中海變成內湖,重建一個羅馬帝國。

    而日本一直就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純粹是走一步看一步。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可以先搶佔東南亞,有了東南亞的資源,就有跟美國打持久戰的資本。至於未來該怎麼走,日本人壓根就沒想過。

    從實力來看,德國也是實力最強的,而且德國已經擊敗了法國,在大西洋直接跟英美對抗了。如果英國垮了,德國就可以直接進攻美國了。英國跟美國的關係可以說是唇亡齒寒。

    二、歐洲是當時世界中心

    當時的歐洲是世界經濟中心,雖然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世界經濟重心開始往美國轉移。但在二戰時,這個轉移還沒有完成。

    英法建立的殖民體系依然在運轉,並且依託殖民體系,將全世界的財富吸納到歐洲。

    原有的金融中心也在歐洲,但是納粹發起的戰爭破壞了金融。只有打敗德國,才能恢復金融秩序。

    而美國在金融方面有著非常廣泛的利益。比如一戰時期各國債務,債權人基本上都是美國。這些國家被德國佔領了,美國的利益受損。只有儘快解救這些國家,才能讓他們繼續還錢。德國本身也欠美國錢,希特勒上臺後,據不還錢,這讓美國很受傷。

    相比之下,當時的亞洲太平洋地區不過是原料產地,屬於邊緣地帶,日本的威脅要小得多。

    三、戰後稱霸需要

    鑑於歐洲的政治經濟地位,美國如果能迅速擊敗德國,駐軍歐洲,就能稱霸世界。

    1941年的時候,美國就提出了要直接在法國登陸的計劃,但是遭到英國反對。

    英國希望美軍在北非登陸,透過地中海打擊德國。

    一直拖到1943年,英國的地中海戰略受挫,英國才被迫同意美國在法國登陸的戰略,才有了後來的諾曼底登陸。

    對美國來說,控制歐洲,還可以直接對抗蘇聯,防止歐洲倒向蘇聯,影響美國利益。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政治經濟地位,還是敵人的威脅角度,對美國來說,歐洲都是最重要的,起到決定性作用。

  • 8 # 西府趙王爺

    在二戰時期,美國本身就參戰比較晚,而且美國自參戰以來,主要精力也是放到歐洲!之所以這麼選擇,主要是德國在歐洲,那裡才是反法西斯的主戰場。

    首先咱們不妨看看當時歐洲和亞洲的國家實力對比:

    按照當時的世界格局來看,歐洲地區的德英等國均有跟美方爭取霸主的實力,況且當年的英國是世界第一,美國只不過是在二戰後接了這個位置罷了。

    從經濟方面和工業方面來看,當時世界大部分的優勢都集中在歐洲地區,亞洲僅僅有一個日本能讓美國看上一眼。美國在後期參戰出於很全面的利益考慮,所以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他自然會拋棄利益體量少的亞洲地區,專門盯著歐洲來擴大影響。

    特別是當時英國正面臨這德國的強大壓力,對於美國來說,這是一種“唇亡齒寒”的感覺。

    羅斯福曾說:“如果英國垮掉,美華人就會生活在槍口之下。英國是抵抗納粹征服世界的矛頭,還可以加以援助”。

    其次是法西斯之間實力差距較大。如果是僅僅針對戰爭而言,美國想要結束戰鬥,最快最好的辦法就是打敗德國。

    德國本身擁有成為頂尖大國的客觀條件,工業生產、人口數量、戰略資源等實力都處於中上等。

    而亞洲地區的日本跟它比起來就很“寒酸”了,雖然日本軍隊在亞洲比較猖狂,不過那也是建立在亞洲國家的軍事和工業實力普遍較差的基礎之上的。

    在美國的眼中,應該把精力放到歐洲的德國身上,如果沒有了德國的支援,亞洲的日本根本成不了氣候,到時候可以順手收拾了他們。

    可反過來,如果沒有了日本,德國依然有稱霸的實力,經過掂量以後,美國還是把中心放到了歐洲。

    雖然說後期在和日本交戰的過程中,美軍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傷亡,但他們的作戰重心依然沒有改變,畢竟日本軍隊還有中國在盡力牽制著,這個時候的美國也明白了中國戰場的重要性,這才是當時美華人會給予大批中國武器物資的資源的最大原因。

    最後是美國的國家安全意識,在美國的觀念之中,歐洲是一片可以產生霸權國家的土地。

    在戰爭後期,美國已經在為自己以後的地位和發展謀求打算了,所以這時候的美國眼中只有美洲和歐洲兩個地區,只要把這兩個地區牢牢控制住,美國就能借著這個機會而崛起,後來的事實證明他也確實是做對了。

    說實話,羅斯福和丘吉爾斯大林這群人,並沒有太把日本當回事兒,至少沒德國重要!

    綜上所述,美國把重心放到歐洲是出於利益和局勢的雙重考慮,只不過這樣的選擇讓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損失慘重!

    好在這樣的付出沒有白費,中國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 9 # 戰爭之王

    因為歐洲戰場的價值和意義更大,日本的威脅是和德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美國奉行著先歐後亞的戰略,首先致力於解決納粹德國的問題。

    美國加入二戰的時間比較晚,伴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及之後德國對美宣戰美國才正式加入了二戰,但是美國在此前就已經開始間接參入了二戰。比如租借法案,美國對英國、蘇聯等國提供了戰略物資,對這些國家的戰爭產生了很大的幫助。還有就是間接參戰,比如聞名中國的飛虎隊,就是國民政府出資美國出人出飛機組建的,而像電影《珍珠港》也反映了美軍人員參加英軍對德作戰的事情。

    但是參戰之後,美國的戰略重心一直放在了歐洲地區,主要就是因為納粹德國的威脅在軸心國之中最大。日本本身綜合實力不強,戰前的石油、鋼鐵等重要資源甚至依賴於從美國進口,而且日本的戰略是控制住西太平洋和東南亞,並擊退反攻的美英軍隊。而義大利實力更是羸弱,完全是德國的擁簇,實際威脅還不如日本。但納粹德國就不同了,納粹德國意圖征服全世界,並且在此前的戰爭中擊敗法國、重創英國並在戰爭初期使蘇聯蒙受了慘痛損失,如果德國擊敗了英蘇等國,其下一個目標必然會使美國,屆時美國將會難以應對一個實力猛增的德國。

    因此美國的戰略重心就是遏制德國,但是此時美國正在大力擴軍,部隊訓練、武器裝備生產等都需要事件,而且又有英蘇兩個對抗德國的大國,因此美國最初主要是以對外援助的形式加入歐洲戰事,美國的援助很大程度上幫助英蘇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不過美海軍也開始參加反潛戰來遏制德軍潛艇,隨後也開始進入北非戰場、義大利戰場直接同德軍作戰,而後來的對德戰略轟炸中,美國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重創了德國的戰爭機器。

    而日本的威脅雖然小,但是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已經沒有盟友,而日軍立足未穩,因此美軍透過數次海空戰逐漸扭轉局勢,稚嫩的海軍陸戰隊等部隊也隨著瓜島之戰開始了歷練,最終穩紮穩打擊敗了日軍。

  • 10 # 搖把子56339089

    不請自來了。因為當時的核心是歐洲,經濟實力,政治影響,種族原因,美國正是從一戰中大發戰爭財,並在二戰前期繼續這一政策,所以順利的接任上一任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的全球霸主的班。亞洲,除了日本,沒有別的威脅,透過資助中國抗戰,日本軍力捉襟見肘,海上也是慢慢喪失主動權。工業體量相差太大了。

  • 11 # 自在的風中雲

    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未錯。不先打敗德國,平息歐洲戰爭,美國就不能把主要兵力調到太平洋戰場,而歐戰結束,蘇聯也可從背後打擊日本侵略者!

  • 12 # 御綰茶娘

    其實投入歐洲戰場只不過透過戰略眼光看到唇亡齒寒的後果,如果重心在歐洲戰場,攻克柏林佔領柏林的是美華人,不是蘇聯人。太平洋戰場的日本曾經一度令美國失去治空權,所以美華人透過情報得知日本透過中途島佔領美國美國才孤注一擲在中途島大敗日軍。

  • 13 # duh23333

    美國二戰並沒有將重心放在歐洲,美國參戰歐洲戰場時德軍已被蘇軍打殘了,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美軍才與英軍加拿大軍一道登陸歐洲大陸給德軍最後一擊,並和蘇軍一道摧垮了納粹德國。但美軍自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就一直在與日軍在亞太地區撕殺,亞太才是美國的戰略重心戰場,亞太的地理位置也更接近美國。

  • 14 # 微不足六

    一、德國的戰爭威脅遠遠高於日本。在美國參戰之時,德軍已經橫掃整個歐洲,僅剩下英國和蘇聯在負隅頑抗。而英國早已因為德國空軍的而基本喪失了戰鬥力,蘇聯也被德軍佔據了大片領土,處在生死存亡之際。德國陸軍和空軍的“閃電戰”讓整個歐洲聞風喪膽,也震驚了美國。新型作戰方式的應用讓德軍如虎添翼,德國陸軍和空軍可謂是當時世界上最可怕的軍隊。雖然在海軍方面,德國海軍比起日本海軍相差很遠。但對美國來說,德國潛艇的威脅要遠高於日本聯合艦隊。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初步讓美國認識到了德國U型潛艇的厲害,德國海軍僅憑潛艇就可以襲擾英軍的整個海上補給線,威脅整個大西洋,一點德國“狼群”戰術成紅,那麼英國會因為被掐斷生命線窒息而死,那時候,即便是丘吉爾也不得不屈服於德國,那樣的話,德國佔據英國之後,實力會更為強大。美國和德國之間也沒有了緩衝國,美國將會面臨德國直接的戰爭威脅。

    二,歐洲是當時的世界政治經濟中心,戰略價值遠比亞洲重要。日本對於德國來說,終究只是個三流國家。德國的戰爭潛力遠遠高於日本,德國的工業產值在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佔據歐洲多國後,甚至有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可能,德國在當時已經在研究原子彈,這更讓美國忌憚。德國強大的科技實力絲毫不遜色於美國,一旦德國成功,後果不堪設想。歐洲也是西方多國所在地,美國要想取代整個歐洲,充當世界霸主,必須在歐洲立足。亞洲相比歐洲而言,重要性顯然低於歐洲。何況當時的歐洲大國都被德國發動的戰爭所摧殘,實力銳減,根本無力與美國爭雄,只得聽命於美國,這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三、軍事上的壓力相對較小。當時的歐洲尚有英國和蘇聯在與德國作戰,尤其是蘇聯,牽制著德國陸軍和空軍的主力部隊,這對於美國在歐洲大陸作戰而言,軍事壓力相對較小;而當時的亞洲,除了中國在與日本正面作戰,其餘國家都被日本所攻佔,美國要憑一己之力,面對整個日本聯合艦隊,軍事壓力相對較大。相比較而言,以最小的傷亡獲得最大的戰略利益,當然是在歐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利尼奧、蒿俊閔和扎哈維入圍中超年度最佳球員候選,你認為誰會最終贏得這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