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原文我怎麼都算不出秦趙對峙了三年,而且研究秦漢歷史的都知道秦歷十月為每年的第一個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直至公元前104年)
11
回覆列表
  • 1 # 孫國起

    謝邀!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傾力進行的一次大決戰!其間秦趙兩國都更換主帥!長平前期趙國廉頗為帥時以防禦戰為主,秦軍被阻滯!後趙國換上年輕的趙括為帥,主動出擊中計被圍!長平之戰極為慘烈,據史實秦國也明勝暗損,趙國之敗並不能完全歸罪趙括一人,關鍵趙王沒有意識秦軍決戰的決心,如果趙國的後勤能跟上,並提供有效的後援,長平之戰歷史能改寫,趙國大勝,秦國衰亡!紙上談兵的趙括,時運不濟,亡之太冤!長平之戰耗時之戰,秦軍傷亡之慘重也是秦國不能一舉滅趙的原因之一!

  • 2 # 左說春秋

    關於長平之戰是三年還是半年問題之爭,是軍事戰爭中的不同劃分概念而起。戰役與戰鬥是可分開表述的。

    一、戰役是可以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戰役的前奏,即引發主場戰爭的原因,或導火索,也是前期區域性戰鬥;二是主場戰鬥;三是主場戰鬥的後續部分戰鬥。近現代戰爭多這樣劃分。如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都有三部分組成。從這個角度看長平之戰,應該將秦趙長平之戰稱為長平戰役長較合適。因為長平大戰是秦趙戰略決戰,而上黨之戰是長平之戰的前奏和原因,可以歸為長平戰役,不宜計入長平戰鬥本身。而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也應該歸為長平戰役的後續戰鬥。它是長平之戰割地協議末履行引發的後續戰鬥,應劃入長平戰役。

    二、秦趙長平戰役,主戰為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0餘萬。秦出兵上黨後,調兵長平,廉頗拒壘死守,兩軍對壘,相持不下。趙孝成王新立,承授不起長期對峙,又中秦離間計,換下堅守的老將廉頗,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冒然渡河攻擊,被起圍堵於壘外山谷地帶,斷絕給養而全殲40萬。這次戰鬥應從秦軍王齕調兵東圍長平算起,不應該從白起臨陣算起。如果計入歸趙,秦國出兵上黨起,則近3年纏鬥。

    三、問題出在對長平之戰的表述上:一種認為長平之戰本身只半年時間,忽視了上黨之戰為長平戰役前奏和原因,僅長平大決戰而稱半年;另一種則把長平之戰因果聯為一體,約為相持決戰近3年。還有人於脆說長平對峙3年。以上諸說主要在概念混淆。算不上誰對誰錯,只是忽視了表述清晰的問題。如果把長平戰役和長平戰分開就不會死拘字眼。

    四、總之,我認為如果把長平之戰表述範圍僅限於長平對峙決戰為半年是可以的;如果把長平之戰前因後果作為長平戰役表述,則上黨之前戰,邯鄲之後續戰,則3年多。我傾向於長平戰役的說法,因長平決戰太大太重要,其前因後果都應該劃入。如果突出表述長平決戰為半年,應該加以文字限定。泛泛稱長平之戰近3年,並無不可。大可不必細究此事。

  • 3 # 種花家的不撓人

    三年之說出自〔呂氏春秋〕。(……戰於長平,三年而後決,士民倦…)呂氏春秋比史記、戰國策更要早些,且相邦呂不韋,可信度較高,而且還是長平之戰同時代的人,所以當信任《呂氏春秋》的這一說法。長平之戰是一個系列的大戰差點演化為滅國之戰,之前廉頗也指揮了很長時間。再說長平之戰前期也不是趙括和白起指揮。謝謝採納。

  • 4 # 牧漁子

    歷史上公認的三年長平之戰,說的並不是只有半年的長平戰役,而是指長達三年的秦趙之間的戰爭,由於最大規模的主要戰役發生在長平,故而將這持續三年的戰爭定義為長平之戰。一、第一階段:上黨之爭

    上黨郡本屬南韓,位於今天山西省南部地區,本和秦趙無關。但是它卻是能夠決定秦趙命運的戰略要地。秦國取得此地,居高臨下,可兵臨邯鄲。趙國若取得此地,可直接威脅關中地區。戰爭的起因是秦國攻打南韓,而韓王想獻上黨郡求和,由此,趙國認為他的利益受到了威脅,而偏偏這時上黨郡守是個親趙人物,於是直接邀請趙國出兵佔領上黨。就這樣,秦國和趙國圍繞著上當展開了戰爭。

    二、第二階段:丹河對峙

    秦趙戰爭對峙的雙方主將是秦國的王齕和趙國的廉頗。不過當時趙王給廉頗的任務是防守長平,接收上黨各座城池的是平原君。平原君率領的趙軍根本防守不住秦國虎狼之師的進攻,致是上黨各個城池逐步丟失。廉頗深知秦軍來勢兇猛,正面進攻一定佔不到什麼便宜。於是,廉頗採用了相對保守的戰術,利用所有能利用起來的地形,最大限度的消耗秦軍的戰鬥力。最終廉頗大軍退守丹河的時候,秦軍就沒再前進一步了。雙方你來我往,互有攻防。

    這個時候著急的真的還不是廉頗,而是遠在邯鄲的趙王。因為照過在經濟,政治,人口方面都處於劣勢。秦國早就攻下了巴蜀地區,那裡沃野千里,資源充沛。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不是一將之力。趙國的後勤補給線慢慢的開始出現問題。雖然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架不住趙國更弱。於是趙王河主將廉頗之間的矛盾逐步凸顯。聯通無法快速退敵,導致趙王開始產生換將之念。於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趙括向趙王表了決心,便替換廉頗成了趙軍的主帥。

    三、長平決戰

    與此同時,秦昭襄王悄悄地換上了武安君白起。這個著名的人間屠夫開始了他的巔峰表演。利用趙括想速戰速決的心理,白起採用了誘敵深入的策略,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果然中計,領兵追擊,鑽進了白起早就佈置好的口袋。白起一方面合圍趙括的軍隊,一方面派5000精兵,不時騷擾趙國的大本營,徹底切斷了照顧和大本營之間的聯絡。勝敗在此一舉了,趙王竭盡全力調兵救援,秦昭襄王親赴河內,將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開赴長平戰場。任憑趙括做困獸之鬥,但始終沒有突破秦軍的封鎖。趙括領兵突圍,中箭身亡。早已沒有軍糧的疲憊之師徹底失去了信心,隨機放下武器,向秦軍投降。

    已成俘虜的40萬趙軍,還真給白起出了個大難題。首先,這40萬趙軍不可能為秦軍賣命;其次,白起也養不起這40萬趙軍。但這40萬俘虜更不能放回去。最終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白起做出了一個令人髮指的決定,坑殺這40萬趙軍。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殺降事件就這麼發生了。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到260年。從秦趙兩國在上黨交兵開始,中間就沒有停過,最終在長平以秦國慘勝而結束。所以歷史上把這長達三年的秦趙戰爭,統稱長平之戰。

  • 5 # 快樂人生40206654

    謝邀!因周赧王五十三年上黨之爭中,駐守上黨郡的太守馮亭不願降秦,把上黨郡轉贈給了鄰近的趙國,才引發秦趙長平之戰。秦趙之戰三年是從周赧王五十五年算起,那時的秦將是王齕,趙將是經驗豐富的廉頗。後趙王急於求成,用上了紙上談兵之人趙括換下經驗豐富的廉頗後,秦國換上白起,到趙括被亂箭射死,四十萬降兵被白起活埋,長平決戰是半年。

  • 6 # 鄭好199312

    長平之戰,前後耗時三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歷史上說的三年是長平之戰持續了兩年多,而正式打戰是四十多天,趙軍被圍困了四十六天。然後自相殘殺,在這種情況下趙括急於突圍,卻落入敵人圈套,導致45萬戰俘被滅。以前打仗都是優待俘虜,而這戰役卻活埋了所有降兵,不是幾千幾萬人,是四十多萬。而秦國也是傷亡慘重,死傷過半。

  • 7 # 洛水清風

    長平之戰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廉頗與秦軍的較量。二是趙括兵敗被殺,三是秦國乘勝攻打趙國。如果單論趙括與白起之間的戰鬥,應該是半年時間,因為這是長平之戰決定性戰役。

    長平之戰初始,趙國派去的是大將廉頗。因為廉頗善守不善攻,在戰爭初期連連失利,不得已利用有利地形採取防禦戰略。本想利用秦軍勞師遠征,糧草供應困難的劣勢 ,等秦軍人心渙散時,一舉擊破秦軍。哪知秦軍挖河引水,用船隻運送糧草,後勤保障工作遠勝過趙軍。趙孝成王擔心久拖下去,對趙國不利,恰在這時,一直不能速勝的秦國,派奸細到趙國都成散佈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孝成王中了反間計,臨陣換將,啟用趙括代替廉頗為長平趙軍的主帥。

    趙括到了前線後,遵照趙王的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戰略,改為積極主動進攻。此時,秦軍的主帥已經偷偷換成一代戰神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心理,佯裝敗退,引誘趙軍離開防守陣地,然後派出15000騎兵,將趙軍攔腰斬斷,分割保衛,並切斷趙軍的糧道。

    秦王得到前線戰況後,動用秦國15歲以上男子15萬,到長平戰場上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草。

    40多萬趙軍在被困40天后,已經到了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軍中還發生人相食的慘劇。趙軍幾次突圍都沒成功,最後,趙括親自帶人突圍,在戰鬥中被弓箭射死,餘者幾十萬趙軍全部投降。白起認為趙軍反覆無常,遂對趙軍採取慘無人道的屠殺,今挖坑掩埋屍體就用十幾天時間。除罷放回240個未成年的趙國士兵,餘者45萬全部被誅殺。

    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達百萬之多。長平之戰的勝利,讓六國再也沒有力量抗衡強大的秦國,秦國統一六國只是早晚之事。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秦趙長平之戰,開始於周赧王五十三年,以趙的有生力力量被剪滅至周赧王五十五年而告結束,前前後後歷時三年.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決戰,秦國軍隊在趙國境內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同趙國軍隊長期對峙,由於趙國政局動盪,連年戰亂爭,國力消耗嚴重,軍用糧草不濟,處於劣勢。

    而秦國方面雖然也多方面作戰,但由於早前的改革成就,國富民強,勢力高壯,處於優勢。

    趙王受限於捉襟見肘的國力,棄用了經驗豐富,足智多謀的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秉承趙王意圖,更改了廉頗的戰略防禦部署及嚴格恰當的軍規,提拔自己的親信而更換了一批能戰慣戰的將領,又自不量力,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

    秦王暗中更換了名將白起出任前線指揮官,白起針對趙括經驗匱乏,急於求勝的心理,採取了誘敵深入,使之脫離原來防守陣地,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最後予以總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絕對勝利。

    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客觀上加速了秦統一六國的程序,

  • 9 # 週週說古今

    秦趙對峙時趙國應不應該接收上黨地區?這個問題歷來有很多爭議。從結果上講,上黨的歸屬直接導致了秦趙對峙加劇,導致秦趙兩個崛起大國的總對決,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上黨似乎是漁夫的誘餌,成為趙國失敗的罪魁!事實真是如此嗎?要回答此問,還得從歷史中去還原。

    歷史背景。上黨之爭發生在戰國中後期,當時的情況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走上法家治國的道路,耕戰一體,不僅國力迅速崛起,而且超強的戰爭動員力更是讓東方六國望而生畏。孝公之後,有經過惠文王、武烈王和昭襄王三代英主的不懈努力,東面收服河東大面積土地,把強大的魏國硬生生打成了弱國,南面發動鄢郢之戰把楚國打得來遷都,佔了無數土地不說還把人家祖墳給毀了,至於正東的南韓更是被強佔了宜陽鐵山,大氣都不敢出。秦國之強,不次於八十年代的美國,應有碾壓各國的絕對實力!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明星國家,也是東方六國中的後起之秀,佼佼者。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大大提振了國力。趙國脫胎於晉國,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奮起改革,其國力增長十分驚人,一度可以與秦國想媲美!可以這麼說,戰國後期,如果沒有趙國在前面擋住,虎狼之勢的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恐怕會大大提前。此時的秦趙對比與二十世紀下半頁的美蘇爭霸極其相似。秦國好比美國,經濟、軍事綜合國力超群,絕對一哥;趙國好比蘇聯,雖然經濟比美國稍遜,但是塊頭大,長期發展軍事,其戰鬥力與前者不相上下。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為趙國的崛起太過迅猛,秦昭襄王這個有大抱負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決趙國這個肘腋之患,秦國肯定沒有好日子過。當然,趙孝成王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有為青年,都是家大業大的主,誰怕誰呀!於是秦趙兩個超級強國就槓上了。長平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而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就是上黨易主!

    上黨形勝。上黨,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秦國大戰略家張儀這樣評價這塊土地:“上黨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綿延崒嵂,直溯雲代,恆自西北,繚界東南,河流因之逶迤,蓋中原門限也。什麼意思,上黨地區,居高臨下,坐擁群山環繞的盆地,北達雲代,東西可貫穿西北,虎視東南,實在是中原地區的門戶!

    如果一朝一代的認識有侷限性,那麼放大到整個歷史來看也是這樣。歷史上,中國各個朝代的國都,基本上都是圍著太行山轉圈,無論是長安、洛陽,還是北京、開封,距離山西都很近。若以長安為首都,運城就是最重要的中轉地,若以洛陽為首都,只需切斷中條山即可抵達,若以開封為首都,晉城和長治有道路可以抵達,若以北京為首都,則北面大同,東面娘子關都利益均沾。而上黨地區正式山西地形的縮略和核心。可以毫不猶豫地說誰佔了上黨,誰就佔據了問鼎中原的絕對優勢!

    南韓小九九。上黨地區本來是南韓的。這個南韓雖稱戰國七雄,但絕對實力是最小的,更悲劇的是他的地利位置又很不好,緊挨著虎狼之國秦國。在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戰略指導下,南韓成為強秦東出的第一站!

    其時,秦國透過戰爭相繼佔領了秦韓交錯地帶的臨汾與運城盆地,然後控制了南韓野王、南陽與魏國的安邑。公元前262年,秦國相繼掃清臨汾盆地南韓殘餘城池,進而出軹關陘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匯於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陘。戰略地位特殊的上黨立刻陷入了風雨飄揚之中!南韓對它的控制名存實亡。這種背景下,夾在秦趙兩強之間的南韓不得不得打起自己的小算盤。既然守不住,那還不如干脆送人。送秦人肯定不行,那不是讓敵人更強。送趙人,即可以把戰火引開,關鍵是事實上形成攻守同盟。上黨雖好,但卻不是自己的,索性丟擲來讓秦趙二虎爭去吧!

    趙國的尷尬。接不接受上黨,趙國上下很是尷尬。不接吧,這麼一個戰略寶地拱手讓人,心有不甘。更關鍵的是如果是南韓佔有尚可,如果是秦人拿去了,那不啻於將一把利劍栓在頭頂上!接吧,就會把戰爭巨獸的視線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國力消耗到軍事上,進而失去重要戰略機遇期。

    歷史告訴我們,面對這樣的尷尬,趙國選擇了接受上黨,秦趙兩強就這樣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對撞之路。該不該接受上黨,你覺得呢?

  • 10 # 百里不奚

    長平之戰並不是從公元前260年開始算的,而是從公元前262年。

    公元前262年,秦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野王降秦,這就切斷了韓上黨郡與本國的通路。上黨郡守馮亭派使者去趙國,願以上黨17個城邑降趙。趙王問平陽君豹,豹說韓不願意獻給秦而獻給趙,“欲嫁其禍於趙也”,不要受。趙王問平原君,平原君請王接受。趙王採納了平原君的意見,派他去接受上黨郡守的投降,同時派廉頗進軍長平,互相聲援,成犄角之勢,抗拒秦軍。

    公元前261年,秦軍的攻勢展開,但是並非與上黨的趙軍交鋒,而是繼續攻略南韓的土地。“(秦昭裹王)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緱氏和藺這兩個地方都屬於穎川郡,地理位置已經在太行山以東。這樣,秦軍一方面是在對上黨地區慢慢形成包圍態勢,一方面可能也是有意避開趙軍的鋒芒。

    這一年裡,趙軍肯定非常鬱悶。既不敢撤離戰區,也不敢主動進攻秦軍,只能乾等在長平,白白消耗士氣和糧食。

    這時,秦國派間諜以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散佈流言說:“秦國最害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為將領兵,廉頗倒是容易對付的,他快要投降了。”趙王誤以為廉頗堅守不出是畏懼秦軍,聽信了秦國散佈的流言,撤了廉頗,以趙括代替。藺相如反對,他對趙王說:“以趙括為將,就好像用一根粗劣的木頭棒去彈琴瑟一樣。趙括讀其父傳的書,根本不知道怎樣使用。”趙王不聽。趙括從小熟讀兵書,愛談戰爭的道理,以為天下誰也比不了他。常和他父親趙奢議論兵家之事,他父親也說不過他。但趙奢並不認為他可取。他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生死存亡的事,趙括卻誇誇其談,今後趙國不用他為將則已,如果用他為將,敗趙軍的必然是他。”趙括母親知道趙王用括為將,就上書趙王,說不能用趙括為將。趙王問為什麼,趙母對趙王說:“他父親為將時,能尊敬人,能友好人,能愛護部下,大王和宗室所賞賜的物品,他都分給部下。接受了命令,就顧不得家裡的事。今天趙括一旦為將,就十分做慢,部下都不敢抬頭看他。大王所賞賜的金玉寶物,都拿回藏在家裡,打算以後有利可圖時買田宅。大王看他怎麼能和他父親的品德相比,他父親對國家一片忠心,他完全為私利打算。請大王不要派他去領兵。”

    趙王卻說:“你不要管,我已經決定了。”秦國聽說趙括代廉頗,立即暗裡派武安君白起為將,以王戰為副將,命令全軍:“如果誰洩漏武安君白起為將領的,斬首!”

    公元前260年,秦軍的攻勢正式發動。所謂長平之戰打了三年,其實前面兩年都是對峙和外圍戰,決戰僅在第三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斗團隊的主要人物與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