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州居士

    在清朝的電視劇裡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麼一個片段,只要宮裡的一些官員犯了事,就會聽到皇帝說要把他們發往古寧塔,這輩子都不可以回來。那些犯錯的官員一聽到這三個字,就嚇得要死,甚至直接就暈過去了。這個地方究竟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如此嚇人

    古寧塔雖說是叫塔,但是它並沒有塔,和塔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三個字用滿語來解釋就是:六個。相傳有六個兄弟在此居住,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的兒子。在努爾哈赤後來建立了後金以後,他們就被人們稱作是古寧塔貝勒。

    這個地方,曾給清朝提供兵源,也就是八旗兵,也是儲備軍用物資的重要的地方。可以說這個地方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但是由於後來清朝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離古寧塔比較遠,這個地方也就不重要了。

    但是,這是祖先生活過得地方,雖然沒什麼作用了,但肯定不能就這麼荒廢了。古寧塔處於偏遠地區,那個地方極其的寒冷,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的。聽說在那流放過的人說,那個地方的寒冷是絕無僅有的,從立春一直到四月份幾乎每天都是雷雨交加,接下來的三個月幾乎都是陰天,出一次太陽都稱得上是罕見,綿綿細雨不斷。八月就進入冬天了,就開始下大雪,到了九月所有的河流就結冰了。

  • 2 # 馬齋雜談

    滿清入關後,大批披甲人留在了東北,負責看守滿洲人的龍興之地。在寧古塔地區,就存在著大量披甲人。寧古塔在哪呢?就在現在黑龍江省寧安縣。在當時人看來,寧古塔簡直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到了冬天,寧古塔更是成了一個寒冰的地獄,很多人都被寒冷、飢餓和疾病奪去了生命。有人說,寧古塔被稱為“塔”,那麼應該有點文明的遺留吧?筆者可以很遺憾的告訴你,寧古塔並沒有“塔”,這個地名完全是音譯,意思是六個。也就是說,在這片廣袤的地區,只住了6個人,由此可見此地的條件之惡劣。

    如果犯人有點文化或地位,在寧古塔或許稍微要好過一點。他們到戍所之後,就得到寧古塔將軍或都統們的照顧,有的還被聘請為家庭教師,開醫館。但如果是給披甲人做奴隸,那可就沒那麼好過了。

    披甲人會肆意地折磨被流放的犯人,讓他們終年勞作。雍正曾規定:“凡是發配寧古塔的犯人,主人可以隨意處死。”除了被剝奪人身權利以外,奴隸們還要日夜耕作。據曾被流放寧古塔的學者吳兆騫所說,當地的奴隸要一年四季的耕作,一日無休,不是種田,即是打圍、燒炭,並無半刻空閒之日。

    事實上,給披甲人做男奴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要數給披甲人做奴隸的女犯人。在那個沒有任何人身權利的地方,所有的女人均為賤民,地位連營妓都不如。但凡主人家有男的新婚,為奴者妻女都是被拉去試床。如果女犯人有一定姿色,往往會被披甲人強行從丈夫、父母身邊奪走,納為自己的小妾。尤有甚者各處披甲人等,竟有圖佔該犯妻女,從而斃其丈夫和父母致死的案件。由於給披甲人做奴隸實在太悲慘,因此很多女子在聽說自己被流放寧古塔後,都會想盡辦法結束自己的生命。到了寧古塔,那才是生不如死。如果男犯人聽說自己的妻子要“一併為奴”,往往會將自己的妻子、女兒殺死,免得她們受辱。時資訊阻塞,以為發配寧古塔總比死了強。去了之後才知道什麼叫做:悔不當初死,恨做今日生!

    那麼為何流放寧古塔的犯人不試圖逃回家呢?這是因為根本沒法逃,從北京到寧古塔要走幾千裡,路途遙遠,周圍不是森林就是沼澤,人煙荒蕪,常有虎熊出沒。很有可能還沒逃多遠就迷失了方向,最終不是凍死就是被野獸吃掉。

  • 3 # 秦皇漢武

    寧古塔,聽名字似乎是一座塔,其它跟塔沒什麼關係,僅僅是滿語的漢譯。寧古塔是清朝一處軍事要塞,地點位於於黑龍江省海林市古城村。

    寧古塔作為一個獨立區劃設置於順治十年(1653),起初是為了防備沙俄,清朝統一全國後,由於不能透過俘虜的方式獲得奴隸,所以就透過流放的形式,強制流人徙居此地給披甲人為奴。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頒佈《刑部現行則例》,正式把寧古塔設為了流放的目的地之一,以補充當地稀缺的人丁,加強邊地防務建設。

    流行本就是古代五刑之一,目的就是讓人背井離鄉去往一個氣候、環境完全不同於家鄉的地方,感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所以,古代流放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南方人流北,北方人則流南。

    但是,寧古塔在清朝的可怕程度,卻遠超歷代,這一方面是因為清朝的疆域廣闊,另一方面則是清朝存在“奴”這種歷史倒退。所以,清朝人如果聽聞自己被髮配到寧古塔,往往痛哭甚至崩潰。

    清代的《流民嘆》中就有這麼一句:“謫戍寧古塔,眉與諸兄泣血顛連。”離鄉背井只是其次,寧古塔最可怕之處在於它的自然氣候。清朝初年,有位叫吳桭臣的人曾記述了寧古塔的天氣: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七月中,有白鵝飛下……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至三月終,草木尚未萌芽。“

    東北地區本就是中國的寒冷地帶,而清朝時期中國又正處於第四個寒冷期,所以,當時的東北遠比現在還要冷得多。但是,被流放至這裡的人往往連單衣都沒有,這是因為他們的大部分衣物和有限的財物都用來換取必要的生存物資了。《流民嘆》中就形象的描述過這一場景:“驅馳數百里,囊底無一錢。空山絕四鄰,豺虎時盤旋。寡妻病哀憊,丁男衣不全。有地皆蓁荊,手足徒胝胼”。

    此外,寧古塔惡劣的環境導致農業產量很低,清宮檔案中就曾儲存著寧古塔驛站官的公文:“(流民)糠秕多,出米少,做稀糊食七、八月,今已斷炊,男女皆陷於絕境,命在旦夕”。所以,就連清朝官方的奏摺中都提到:“又聞寧古塔地遠嚴寒,至其地者九死一生。”。

    除了氣候的考驗外,繁重的體力勞動是第二重磨難。

    康熙五十九年,一位叫李潢的人因為不堪忍受正紅旗披甲濟猛哥家中繁重的勞動,於康熙六十一年逃亡蒙古,但最終被擒獲。此外,在押解過程中,押解官兵對犯人及其妻子的肆意凌辱也是常態。

    上述這些都是導致寧古塔流放罪犯死亡率高的主因。到乾隆朝時,由於邊疆防禦重心的轉移,流放地才逐漸從寧古塔改為新疆。

  • 4 # 冷兵器研究所

    對清代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估計都聽過寧古塔這三個字。那麼,寧古塔在清朝有多可怕?為何很多人一聽說要發配到寧古塔就崩潰了?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確認,寧古塔到底是地名,塔名亦或是城邑?而寧古塔又到底在何處呢?

    其實“寧古塔”一詞實為滿語而非漢語,這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其含義卻是眾說紛紜。《“寧古塔”地名的翻譯與考證》一文就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寧古塔的真正含義,乃是“六窩鋪”的滿語音譯。所謂“六窩鋪”就是一種軍事據點的意思。

    歷史上的寧古塔有舊城和新城之分:

    舊城是現今黑龍江省海林縣舊街鎮,依山傍水,毗鄰牡丹江,與北面的牡丹江市相離不遠。而新城則是於康熙五年(1666)遷入,即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舊城自此而廢。寧古塔之名最早見於《清大事志》,自此載入正史。

    寧古塔名稱包涵有三層意思:

    一是地域之稱,據《海林縣誌》載,努爾哈赤於1599年開始對寧古塔用兵,並於1610年,派大將額亦都統一了寧古塔。自此,努爾哈赤開始派遣軍隊駐紮於此,一直到1666年(康熙五年)方遷至新城(今寧安),寧古塔更是作為東北軍政中心長達56年之久。

    二是城邑之稱,1636年建立寧古塔舊城,至此,寧古塔又是城邑之稱;

    三是將軍之稱,1653年 (順治十年)清政府認為寧古塔系邊外重鎮,應委派重兵鎮守。“命鑲藍旗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為寧古塔昂邦章京鎮守寧古塔地方”與盛京(今瀋陽)昂邦章京共同管理東北事務。1662年(康熙元年)將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簡稱寧古塔將軍。

    那麼,這樣一個軍事重地何以成為當時全國官員和文人學者心底裡頗為忌憚的去處呢?

    三百多年前的寧古塔,地處偏遠,人煙稀少,氣候嚴寒,依然是一個尚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在前人的記述中,那裡是令聞者畏途,行者卻步的苦寒之地,史料記載:“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諸流人雖名擬遣,而說者謂至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狄所攫,或飢人所吠,無得生也。”所以被時人稱為“絕塞”之地。方拱乾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亦如謝國禎先生所云:“偶然一個訊息傳來,朋友們都驚慌失措,仰屋生悲。至於堤騎到門,張皇就道,老母痛苦,妻子牽衣,更不知有怎樣悽慘的景象。其幸而得賦生還者……固足深堪慶幸,若埋骨荒山,永戍不返者,恐怕更難以縷舉。”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便成了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而選擇寧古塔作為流人的接收地,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這裡是滿族的“龍興”之地,把犯人流放到這裡,統治者比較安心,不會擔心反叛的情況發生,危及自己的統治;

    二是因為這裡本就人員稀少,清朝統治者可以透過流放這種刑罰來增加戍邊人員,加強抗俄力度;三是因為這裡是以北的極遠之地,天寒地凍,土地荒涼,人跡罕至,且經濟文化十分落後,野獸橫行,流人難以脫逃,並且能夠達到懲治罪人的目的。所以寧古塔也成了清朝現實中的——地獄。

  • 5 # 三七的歷史書屋

    清朝時候流放犯人的地方是寧古塔,而不是古寧塔。大家在電視劇中往往會看到如果一個人被宣判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通常都會哭的死去活來,好像永遠都回不來一樣。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被流放到那裡的人,這輩子究竟還能不能回來?為什麼它會讓犯人們談之色變呢?

    寧古塔其實不是一座塔,在滿語的意思為“六個”。相傳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住在這裡,因此他們被稱為寧古塔貝勒。而努爾哈赤的祖父就是福滿的四子覺昌安,此人後來建立了赫圖阿拉城。因此覺昌安這一脈為宗室,扎黃帶子。其餘五子的後代為覺羅,扎紅帶子。

    寧古塔最初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地和住所 ,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的重鎮,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後康熙年間,遷到黑龍江省寧安市。故古寧古塔有新城和舊城之說。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等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因此,寧古塔是關外的一片地區,並不是一座塔。

    寧古塔既然是將軍的所在地,按理說就算環境不好,也總不至於能達到談之色變的地步。但事實上,清代人把流放寧古塔看作是走向人間地獄的道路。寧古塔到底有多恐怖,流放到那裡的人為什麼嚐嚐有去無回呢?

    首先寧古塔地處偏遠。距離當時的首都北京有好幾千公里。流放的犯人沒有乘坐交通工具的待遇,所以一路上犯人基本上靠步行。加之東北地區天氣寒冷,一路上荒郊野嶺,還不時有猛獸出沒,對於身體素質較差的人很多時候,他們往往還走不到寧古塔就死掉了。

    其次,寧古塔當地的環境十分惡劣。據說當地春夏兩季往往有大風大雨,而秋冬兩季則是大雪紛飛。所以剛到了寧古塔就因為水土不服而死去的犯人比比皆是。犯人一路上不可能帶著很多衣服去,到了當地也沒有錢買衣服,寧古塔的冬季氣溫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因此每年冬季都有大批犯人死去。

    最後,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地位十分低下。居住在寧古塔的當地居民是各民族投降的人,被稱作披甲人。他們的地位地下,如此可以想象被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人,地位將會更加底下。他們所過的生活,可以說是生不如死。所以在聽到自己被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時候,犯人就已經絕望了,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通往寧古塔的路也是不歸之路。

  • 6 # 思羽旅居生活

    寧古塔在清朝有多可怕,清朝交通不便,再加上寧古塔給人的感覺就像以前的活動改造,所以一聽說發配到寧古塔就崩潰了,因為離家遙遠,官職全免,終日勞作,動不動捱打捱餓,大官們平時養尊處優的,哪裡受得了,很多人被髮配寧古塔,還沒到就在路上死於非命了,因為不能坐馬車,不能坐轎子,也不能騎馬,要靠雙腿前行。

    寧古塔在哪裡?

    看過清宮劇的都知道,從康熙到乾隆都喜歡把大臣流放去寧古塔,一般是犯了大錯,到念在方方面面不好判殺頭,所以流放寧古塔以示皇恩。可見寧古塔是清朝時期用於流放罪犯和進行改造勞動的場所。就當時大清的疆域來說,寧古塔屬邊遠地區,那時自然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幾乎適合寸草不生,五穀不長的地方,很適合各種重要罪犯的改造。古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

    寧古塔不是塔?

    寧古塔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很多人都誤以為它是個塔,我一開始知道這個名字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但事實上寧古塔並不是塔,嗯,聽起來有點繞,寧古塔其實是一個鎮,關於寧古塔名字的由來一直有一個傳說,據說在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時候,曾經有六個貝勒在這裡居住過,而在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也有關於寧古塔貝勒的一些故事流傳。

    寧古塔現在什麼樣子?

    前幾天才聽說現在的寧古塔成了網紅旅遊景點了。自從《甄嬛傳》播出後,寧古塔旅遊一夜之間熱了起來,這個昔日流放犯人的邊陲重鎮,如今正在煥發著勃勃生機。

    寧古塔在清朝有多可怕?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都是犯了大錯的,不但要忍受寒冷的天氣,受凍捱餓,還要每天沒日沒夜的幹活,並且大多都是採石運土這樣的髒活累活,當然因為動作慢或者沒力氣挨鞭子那是經常的。所以一聽說發配寧古塔就都崩潰了。

  • 7 # 獨秀文苑

    寧古塔處於偏遠地區,那個地方極其的寒冷,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的。聽說在那流放過的人說,那個地方的寒冷是絕無僅有的,從立春一直到四月份幾乎每天都是雷雨交加,接下來的三個月幾乎都是陰天,出一次太陽都稱得上是罕見,綿綿細雨不斷。八月就進入冬天了,就開始下大雪,到了九月所有的河流就結冰了。

    天氣極其的惡劣,這個地方自然就不適合用來種植莊稼了。清朝的皇帝很聰明,把這個地方給成了一個勞改所,就是犯了錯誤發放到這裡讓他們悔過。就有了劇中的這一段劇情,這個地方這麼恐怖,自然是不願意有人來。清朝的一個文人還說過一句話,生動形象的道出了這個地方有多恐怖,他說人們經常說的黃泉路,如果去古寧塔走一遭的話,便再下十個黃泉都不怕了。

    從北京發放過去勞改的人,幾乎都是徒步去的,一路上跋山涉水,更何況還戴著枷鎖和腳鏈,本來路就不好走,還戴那些亂七八糟的,又不給好好吃飯,也不讓好好休息,一路上押送的人心情不好了,在拿鞭子抽兩下。所以在發放到古寧塔的人,並不是去了當地被折磨死的,而是在路上就死掉了。

    而這些被流放到這裡的人,通常要乾的事早就等著他們了,不過唯一相同的一點是在這裡是沒有好日子過得,給那裡駐守的將士為奴,以及賣給其他的人為奴。如果人很多,男子換馬,女子就會被賣到青樓。人在這裡都是最廉價的,任勞任怨,任打任殺。最享受就是做勞力,雖然不能自由自在,從年頭到年尾幹不盡的活,相較於其他為奴的人生死不由己,這已經是最好的生活了。

  • 8 # 歷史守望者

    題目中的地名有誤,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叫寧古塔。寧古塔是一個地名而不是一座塔,位於今黑龍江牡丹江境內。按理說寧古塔所在區域屬於清朝發源地,那麼為什麼清代被流放之人一聽說要被髮配到寧古塔就崩潰了呢?寧古塔地區為什麼令人聞風喪膽?

    這得從寧古塔的自然環境說起。

    明末時期努爾哈赤在東北起事,建立大金政權,努爾哈赤雖然不是清朝的直接建立者,但普遍認為大金政權是清朝的前身。

    努爾哈赤後來被追封為清太祖,當初起事的地方也就順理成章成了龍興之地,寧古塔正是在這片龍興之地境內。

    雖說是龍興之地,寧古塔的氣候卻很惡劣,冬天漫天飛雪,天寒地凍。除了世代居住在當地的土著人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外來人根本很難在當地生活。

    氣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寧古塔地區除了氣候惡劣外,其他各方面的發展也不如關內。但畢竟是龍興之地,清朝入關後仍然很重視這片地區。

    因此寧古塔也就成了流放犯人的地區之一,這些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實際上就等於被強制發配到寧古塔參與守護和建設清朝的龍興之地。

    當然寧古塔地區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地方不是環境惡劣,而在於寧古塔地區的批甲人。

    所謂的披甲人起初是指投降於滿人的人,後來也指為清朝鎮守邊疆的軍人。披甲人的主要任務就是鎮守邊疆,不時要出征打戰,加上當地惡劣的氣候,可想而知披甲人的情緒是不會太好的。

    朝廷為了安撫這些披甲人,就將一些流放的犯人給披甲人做奴隸。可以想象的到這些被充當披甲人奴隸的犯人肯定是不好過的,他們不僅要經受惡劣環境的考驗,還要承受披甲人的虐待。

    由此可見寧古塔地區的情況確實比較特殊,也難怪清代的犯人一聽到被流放寧古塔就崩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心糧販坑農常見的套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