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可真君

    大家對廉頗的正面化認知,失去對廉頗能力的判斷!

    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容易對待一個人物產生標籤化,臉譜化的形象。臉譜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大家唸書的時候,都學過負荊請罪這個成語,一講這個成語就講藺相如和廉頗,因為將相和,趙國得以強盛!

    難道趙國的強盛不是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變得強大嗎?沒有強大的國力,哪來的外交?

    所以,在大家的印象裡,廉頗是一個知錯就改,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只要他參加的戰役就一定會戰無不勝,長平之戰把廉頗換成趙括後,趙國大敗,讓人們以為,如果不換將,趙國肯定能贏!

    比如,王夫之曾經就說過這樣的話: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

    華人其實就是這樣的思維,兩國交戰,如果一國在作戰的時候換了主將,那麼,成功和失敗都是這個主將的事情,失去對全域性的判斷,從來不去想,如果廉頗繼續堅守,會勝利嗎?

    史論縱橫並不是說廉頗一無是處,一個能夠名列戰國四名將的人,都不是白給的,但是,必須意識到,長平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廉頗到底能不能堅持下去。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發生為秦趙兩國之間的國本之戰?

    之所以會發生長平之戰,在於秦國在一系列軍事打擊下,幾乎要奪取南韓的上黨之地了,無奈之下,南韓將上黨獻給趙國,以此將趙國拉下水!趙國君臣認為,秦趙之間早晚要開戰,不如藉此機會接收上黨,而且上黨是山區,也是秦趙之間的屏障,如果秦國接收上黨,邯鄲則在秦國腳下。

    在這樣的條件下,派廉頗去準備應戰,結果廉頗幾戰失敗,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堅守的策略,趙國士兵本身騎兵居多,以野戰而聞名,廉頗採取堅守的策略,其實就已經代表廉頗打不過秦軍了。

    如果秦趙之間能夠速戰速決,其實不管失敗還是勝利,雙方都可以接收,如果秦國得寸進尺,將戰場拉到趙國境內,我認為趙國勝利的機率會更大,但是,廉頗這一堅守,其實是拿趙國的國運在和秦國賭,當然,秦國押的也是國運。

    長平之戰開始後雙方不斷加註,最後就形成了長平之戰,對峙三年的局面。要知道上戰場的這幾十萬人,不是以千萬人為基礎,而是以三百萬為基礎,就是十個人裡面最少一個上戰場,而且全部都是青壯年勞動力,導致趙國最後可能地都沒人種了,要去借糧!

    在生產力低下的戰國時期,幾十萬人長時期在戰場上對峙,是絕無僅有的事情,不幸的是,秦國堅持住了,趙國快要堅持不住。在這樣的環境下,趙國選擇換帥其實已經是堅持不住的事情了。

    明明可以用戰鬥解決的事情,被廉頗拖成一個拼綜合國力的戰爭,其實就是趙國勝了,也是傷了國本。

    因此,趙國在無奈之下,選擇了主戰派的趙括。

    很多人對待歷史事件就是顧此及彼,非要拿趙括和廉頗比一下誰厲害,誰怎麼樣,其實從換帥開始,無論趙括用什麼樣的打法,是勝是敗,跟廉頗已經不發生關係了,因為廉頗其實已經輸了,如果趙國能堅持下去,還用換帥嘛!

  • 2 # 刮晉風

    長平之戰時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完全能夠守住,並有拖垮秦國的可能。因為趙國當時是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已經滅中山,敗婁煩,驅林胡,威服魏韓,成為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上黨郡守馮亭在反覆權衡利弊後,才決定將上黨獻給趙國,如果趙國守不住上黨,馮亭不是使自己死無葬身之地嗎?

    再說,廉頗的”堅守壁壘,更迭出御”的策略,並非一味地堅守不出,而是一種以防為主,抓住戰機就勇猛攻擊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與毛澤東提倡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躲起來,也不讓你吃掉我”的戰略戰術有異曲同工之處。廉頗作為沙場老將,他是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制定的戰略方針。廉頗用這種辦法已經把秦國拖得精疲力盡,秦國給養戰線那麼長,已經到了不撤軍就得失敗的地步。秦國在走投無路之際才使用反間計讓趙國換將。

    兩個實力相當的國家打仗,最難挺的就是在相持階段。趙國恰好在相持階段打了退堂鼓,趙孝成王這時候還想速勝,簡直就是一個白痴。有人說事情完全是壞在郭開身上,但主要責任是在孝成王身上,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是其戰敗的主要原因。為啥郭開使壞就有人相信,郭開說話為啥有人聽,這是趙國有著奸臣活動的環境,有適合佞臣生長的土壤。趙王有僥倖取勝的幻想,所以才有臨陣換將的動機和行動。

    無論趙孝成王或趙悼襄王,他們都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想急於求成,儘快取勝;二是不信任帶兵的將領。他們一聽到風言風語,先武斷處置領兵的將軍,結果使廉頗功敗垂成,使長平之戰遭到慘敗。

    古人有詩嘆長平之戰:

    長平一坑四十萬,

    秦人歡欣趙人怨。

    大風揚沙水不流,

    為楚樂者為漢仇。

    ……

    我欲借劍斬佞臣,

    黃金橫帶為何人?

  • 3 # 躍馬吟鞭

    短期堅守沒問題,長期來看肯定守不住!

    為什麼這樣說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及廉頗將軍為什麼要深溝壁壘堅守不出?否則所有回答都只能是隔靴搔癢!

    1、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秦國攻佔了南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與南韓本土的聯絡徹底截斷,上黨因此變成了南韓的飛地。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秦國哪受得了這種侮辱,在趙軍接收上黨之前,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的百姓。

    2、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秦軍先後斬殺趙軍的裨將茄、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佔領。趙軍連敗,趙將廉頗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趙軍自此固守不戰。因此,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守不站、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從以上史實可以看出,秦軍兵鋒正盛,連克數城。趙國明顯處於下風,節節敗退,屢戰屢敗。所以廉頗是出於無奈,不得已才退守不出,而不是出於戰略上考慮做出的以守為攻。

    如果再從當時秦趙兩國的綜合國力來看,彼時的綜合國力秦國已經比趙國強很多,再加上地理方面的原因,秦國地處西陲,自穆公時用由余霸西戎,惠文王用司馬錯並巴蜀,當然最重要的是孝公用商君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關中平原沃野千里,實行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利出一孔,實行二十等軍公爵制等,秦國已然是一部強大的戰爭機器!

    反觀趙國,四戰之地,與各國攻伐不斷,自趙武靈王之後就一直走下坡路,長平之戰,秦勝趙敗,主要是在綜合國力上實力相差懸殊。就算是秦國不用間,趙國不用趙括換掉廉頗,秦國還是會勝趙國還是會敗,因為打持久戰趙國更拖不起。如果非要為秦國戰勝找點理由的話,應該是第一秦國善於用間而且有用間的傳統,第二是秦國有人屠武安君白起。

    我一直都覺得趙括挺冤的,當了兩千多年的背鍋俠!至於那些拿紙上談兵來取笑趙括的,只不過是後人以成敗論英雄的瞎扯罷了,哪裡來的紙上談兵?因為戰國時期紙還沒被髮明出來呢,那時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的!

    綜上所述,就算是趙國不中秦國的反間計,不用趙括換下廉頗,一直由廉頗堅守,最終也是守不住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秦國不用武安君白起出馬,王紇就能搞定廉頗!

    看到回覆中居然有人說我公然為趙括洗白,為已有定論的歷史翻案。我只能呵呵了,歷史雖不容假設,但是可以理性探討!歷史不是數學,沒有標準答案,有不同甚至相左的意見很正常,就像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說秦始皇是殘酷暴君一樣!歡迎理性探討式的辯論,不歡迎潑婦罵街式的攻擊!

  • 4 # 文史哲趣味談

    其實,正是廉頗能守得住,才被秦國用反間計換掉的。

    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也斬殺趙軍的裨將茄。

    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六月,秦將王齕帥軍進攻,攻破了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

    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龜縮在營壘裡不敢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趙軍連敗,趙將廉頗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趙軍自此固守不戰。年輕的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守不戰、久拖不決非常不滿,幾次派人去責備廉頗。但這時候廉頗確實是頂住了秦軍的進攻。

    趙孝成王卻於此時派鄭朱到秦國求和。秦國為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於是殷勤接待趙國使者,同時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如果趙王能意志堅定,一直堅持抵抗秦軍,有其他國家的幫助,轉機是有的。

    趙國取得上黨之地,本來也說不上什麼師出有名,其他六國出於唇亡齒寒會幫助趙國,而趙國強硬了一下現在又示弱,給了別國錯誤的資訊。後來的邯鄲保衛戰,趙國算是學到了一著,也用反間計困住了秦國迅速的進攻,給自己一點緩衝的時間,得到了盟友的支援。

    廉頗堅守不出,趙國也有抗爭到底的勇氣,再加上其他國家的支援,趙國守住是不成問題,就是秦國非要啃下趙國,也會導致秦國大傷元氣,給其他國進攻機會。趙王年紀輕,輕易換將,差點滅國。

    趙王決定換將的時候,當時李牧還年青,尚未出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要是有更靠譜的將領,可能會是另外的結果,但一切就只能是可能了。

  • 5 # 折緣

    我們首先來看看,趙括掛帥之前秦趙兩軍的形勢:

    公元前260年前後,也就是長平開戰前幾年,秦趙關係是比較緩和的,秦昭襄王還把一個孫子派到了趙國當“質子”,此人也就是後來的秦異人,秦始皇他爹。這說明秦昭襄王短期計劃裡是不會跟趙國發生衝突的。

    秦國這時主要攻打東邊的鄰居南韓,佔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南韓的上黨郡因此被秦軍隔斷,成為了孤島飛地,上當太守不想降秦,於是向趙國遣使,希望趙國兼併上黨。

    對趙國而言,如果秦軍佔領上黨,趙都邯鄲和重鎮太原都會受到威脅;但此時趙國如果吞併上黨,肯定會得罪秦國。經過統治階層一番爭論後,年輕的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進駐上黨。這自然激怒了秦國,秦昭襄王決心不顧自己質子的安危,對趙國開戰。

    戰國時期的上黨郡,大致相當於今天陝西的晉城市和長治市,四周都是山地,內部呈葫蘆狀,分為兩個小盆地,南部是晉城,北部是長治,老將廉頗剛帶兵進駐晉城盆地,還尚未能封鎖太行山通道,秦軍就從南方進入盆地,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兩軍斥候部隊首先遭遇開始了小規模戰鬥。之後,廉頗的戰略比較保守,試圖避免與秦軍進行野外會戰,開始修築堡壘,準備長期防守。

    但是秦軍的攻勢凌厲,首戰就攻破了趙軍兩座壘城,殺死四名軍尉(戰國時高階軍官,一般都是帶萬人以上的部隊)。

    據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記載,首戰失陷的這兩座趙軍營壘,位於唐代高平縣城西二十五里,分別叫“谷城”和“趙東城”。這位置主要防守秦軍從西面山地的進攻路線(今天331省道),秦軍的攻勢可能也來自西方、或西、南兩路夾擊。

    隨後,趙軍向被收縮防守,秦軍繼續進攻,趙軍“西壘”被攻破,又損失兩名軍尉。經過這兩次戰事,趙軍已損失了數萬人。廉頗帶軍隊沿丹河河谷繼續北撤,防守東西走向的丹朱嶺(今名)。趙軍沿山脊構築了一道石牆,古代方誌對這條石牆曾有記載。丹朱嶺的石牆防線分割了晉城盆地和長治盆地,如果趙軍能長期防守,可保有上黨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實現了部分成功。秦軍主力則沿丹河河谷北上,試圖攻破趙軍防線,拿下整個上黨郡。

    這就是趙括掛帥之前的兩軍形勢。

    趙國秦漢之際,中原陸戰多依託駐壘地域,以步兵為主進行鏖戰,這是由當時社會和技術條件決定的。更早得春秋貴族時代,戰爭形式是戰車隊高速馳逐,但戰車隊地形要求太高,而且造價高昂,所以戰國時已經退居輔助角色。

    列國透過變法建立起君主集權政體,世襲貴族退場,農民中徵發的步兵成為戰場主力,國家間的戰爭空前殘酷、激烈,這時騎兵還沒有馬鐙等技術裝備,難以負擔衝擊肉搏的任務,也只能充當輔助性角色。

    步兵數量多,行動緩慢,作戰曠日持久,軍糧消耗量大,後勤運輸成為維持戰爭的關鍵要素。而步兵又是天然的勞動力,適合挖掘壕溝、修築壘牆共事,所以戰爭中的土石營建工程非常多。為了保護後方糧道,有時還要修築“甬道”,就是在道路兩側都修建防禦壘牆,這是當時的軍事技術和政權組織條件決定的。

    伴隨著戰事的展開,秦。趙兩國都在進行全面動員,軍隊源源不斷開赴前線。《史記》記載大戰之後,趙軍總共損失45萬人,按照現代動員標準看,這個數字明顯過高,但史料有限,已經無法根究。可以確定的是,秦、趙兩國都進行了最高標準的戰爭動員,雙方主動都集結於長平戰場,兵力可能相近。

    相持之中,趙國也想透過外交方式打破僵局,趙國使者絡繹不絕去往齊、魏、楚,三國表示聲援趙國,但不敢和秦公開作對;趙王還派了荀子去秦國講和,荀子由此見識到了秦國的獨特風格,官僚極其高效,社會簡譜富有朝氣,敬畏官法,相比之下,東方六國還保留了貴族政治遺風,經濟文化發達而奢靡,戰爭能力不如秦國,荀子的外交使命最終也沒有完成。

    媾和無法實現,趙王也對前線曠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耐心,決定年輕的趙括替換下廉頗。然而到了這裡我們回到問題本身,不換廉頗這一場戰爭趙國真的能贏麼?

    廉頗作戰一貫謹慎,不擅長打勢均力敵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揮過對齊、魏的戰爭,從沒有戰勝秦軍的記錄,十年前,趙國為阻止秦國攻韓,與秦軍對峙於閼與,當時的趙王想讓廉頗掛帥,但廉頗判斷勝算不大,拒絕了;最後由趙括他爹趙奢掛帥,趙奢對戰場形勢的判斷是:梁軍都遠離故土,在狹隘的山地作戰,就像兩隻老鼠在洞穴裡撕咬,都無輾轉躲閃空間,將帥最勇猛的一方才能獲勝,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這個道理,結果,趙奢大勝秦軍。

    這次長平戰場的形勢,酷似當年的閼與之戰。

    由此可見,廉頗或許防守做得不錯,但問題是這場戰爭不可能一直守下去,因為在這一的地形裡作戰,首先耗不起的就是趙國,而非秦國。就後勤而言,趙國無論是糧食還是行政效率上都不如秦國,秦國的戰爭潛力遠遠大於趙國。

    被動防禦,時間久了,不僅僅後勤會出現問題,而且軍心也會動搖,士卒戰鬥意志下降,就會給敵人以可乘之際,特別是這種兩個國家之間的大會戰,投入兵力規模之大,不分個高下,是無法結束的。

    居於守勢,而不主動尋找戰機,實際上已經輸了大半,即便贏了,也等於耗空了國力,而顯然秦國的恢復能力要強於趙國,照樣下一次一鼓作氣能拿下上黨。所以對於趙國而言,這一戰,已經無法再拖下去了。

    再結合廉頗的戰術風格,過於保守,防禦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如果廉頗考慮到趙國的情形,最後勢必也會尋找機會與秦軍決戰,而廉頗與秦軍對戰的經驗,似乎也沒有多少勝算。

  • 6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雖然這個提問沒有什麼新意,但還是值的探討一下!!廉頗守下去能不能獲勝,要看看他在白徑打的那幾仗!

    打仗不看地形就是紙上談兵!我們先看一下長平之戰的地理環境。這就是長平所在的南上黨,群山環抱的南上黨易守難攻,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何以如此不堪!!

    王齕走的白徑西段是一條狹窄的山谷,這是阻擊和打伏擊的良好場所,高平關以西地形更佳險峻,廉頗何以敗的如此之快另令人不解。高平關、西鄣城、東鄣城、光狼城,四道阻擊線,三個月全丟了,從歷史資料看廉頗是有準備時間的,對秦軍的主攻方向判斷也是正確的,地形也是有利於趙軍的,而且還有熟悉此地的韓軍協防,敗的如此之快另人大感意外!!丹水防線這麼長廉頗守了三年,可見廉頗的能力還是可以的!

    真正的問題來了!狹長的白徑,四道防線,廉頗的守了三月就丟了。而漫長的丹水防線他守了三年,王齕愣是沒有前進一步!

    南上黨這樣的地形似乎也不需要這麼多的部隊防守,廉頗似乎就是為了防守丹水而調來了的。

    所以我的判斷是白徑失利是廉頗故意怠工,南上黨的戰場態勢是趙軍高層一次集體怠工,故意造成的,是向新上任的趙王要挾什麼,只是沒想到結局會是那麼慘!!

    因此南上黨絕對不會丟,只要廉頗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一定能逼走王齕,將秦軍逼出南上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一場中超比賽國安vs恆大您怎麼看?恆大能繼續13連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