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生有好運

    十八描

    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芥子園畫譜》有示範稿。大尺幅白描必須掌握。

    (一)高古遊絲描:最古老的工筆線描之一。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頓筆為小圓頭狀。

    高古遊絲描(極細的尖筆線條,顧愷之用之);用十分尖毫如曹衣紋,練筆撇捺衣褶,蒼老緊穿,古人都為之,最宜以淡墨作白描,頗多情趣。

    (二)琴絃描:略比高古遊絲描粗些,多為直線。有寫意味道,線用顫筆中鋒,線中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的感覺。琴絃描(略粗些);用筆以正鋒,腕中無怒降,須一氣到底,心手相應,如琴絃然,亂而不斷,即書中之一筆書也。

    (三)鐵線描:相比琴絃描又粗些,但用筆方硬,是最常見的描法之一。轉折處方硬有力,直線硬折,似鐵絲弄彎的形態。用筆中鋒,頓筆也是圓頭。鐵線描(又粗些);用正鋒下筆宜瘦勁,如以錐劃石面,古稱為書中之楷,又如畫山水之披麻皴,為學者之初步階級。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種寫意畫法。先用淡墨皴衣紋,墨未乾時,間以濃墨,講“濃破淡”的墨法變化。

    混描;此描宜勾勒純熟,以大筆淡墨揮灑成衣紋,再以濃墨破之,但要有骨有氣。

    (五)曹衣描:西域畫家曹仲達畫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曹衣描(有兩說,一指曹仲達用之,一指曹不興用之);用尖毫下筆瘦勁,其體重疊,衣褶緊穿如蚯蚓描之秀潤。

    (六)釘頭鼠尾描:葉頓頭大,而頓時由於大的轉筆,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釘頭鼠尾描;任伯最常用此描法,用正鋒下筆如釘頭,掃筆細長而為鼠尾,以一氣貫通為妙。

    (七)橛頭釘描:禿筆線描,是一種寫意筆法。頓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撅,一作橛,禿筆線描,馬遠、夏圭用之);以禿筆藏鋒而為釘頭,一氣到底,疾若奔馬。

    (八)馬蝗描:近似蘭葉描,頓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但很有力。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用正鋒尖毫,頓挫波折而成圭角,如螞蟥系然。

    (九)柳葉描: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十八描中無蘭葉描。柳葉描和竹葉描類似,都是虛入虛出的筆法。

    柳葉描(吳道子用之);用尖大筆為之,下筆落筆俱忌釘頭怒降,宜心氣靜定乃筆筆如柳葉之秀。

    (十)橄欖描:頓頭大如同橄欖,元代顏輝等人多用,行筆稍細,但粗細變化亦大。橄欖描;以尖大筆為衣褶,下筆頓挫,撇捺如橄欖,落筆須藏鋒而忌惹筆鼠尾。

    (十一)棗核描:頓頭如同棗核狀,線條行筆中亦有棗核狀的用筆變化。棗核描(尖的大筆);用尖大筆成藏鋒而頓挫圓渾如棗核,轉折忌成圭角,又稱觀音描。

    (十二)折蘆描:用筆粗,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直線,是一種寫意畫的線描方法。折蘆描(尖筆細長,梁楷《六祖劈竹圖》用之);用尖大之筆,下筆撇捺而轉折處細長彷彿蘆葉之折。

    (十三)竹葉描:與柳葉描類似,也是中間粗兩頭細。一般用中鋒來表現,壓力於線中。適用於人物較緊身的短打衣、褲。竹葉描;以大筆橫臥作衣褶,下筆肥短,撇捺如竹葉之狀。

    (十四)戰筆水紋描:如山水畫水紋之畫法。表現薄而褶多的衣紋。唐寅仕女圖多用。戰筆水紋描(粗大減筆);用正鋒下筆猶宜藏鋒,衣紋重疊似水紋,而頓挫疾如擺波。

    (十五)減筆描:用筆粗,一氣呵成,一筆中有墨色變化。大多隻畫個外輪廓,用筆簡練到極致。減筆(馬遠、梁楷大寫意用之);此描法,衣褶宜減而不覺少,用筆亦要蒼勁古秀。

    (十六)枯柴描:水墨畫筆法。用筆粗,水分少,類似皴法。用筆往往逆鋒橫臥。柴筆描(另一種粗大減筆);宜用大筆紫毫逆鋒橫臥,頓挫如書篆隸,蒼古雄勁,又謂古柴描。

    (十七)蚯蚓描:粗細均勻,曲折多而柔軟。用篆書筆法,圓轉有力。蚯蚓描。用正鋒惹成藏鋒,首尾忌頓挫怒降,用墨宜秀潤肥壯而似蚯蚓。

    (十八)行雲流水描:表現軟而彎轉的衣紋。其狀如雲舒捲,轉折不滯,連綿不斷。

    因線條較長,故運氣要長而連貫,避免產生斷筆,注意線條的特徵圓滑流暢。行雲流水描;以正鋒雄毫下筆首尾一氣,衣紋翻折而如雲章,穿插而似水紋,疏而不散,密而不亂,風生筆底,故用之以畫佛像最為合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為何要“出賣”孟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