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國問題的根源就是,無戰功不得授爵,天下統一後哪有戰爭讓新兼併的國民以戰功授爵,就只能世世代代低人一等,是個人都會不滿,解決起來也簡單要麼廢除舊法推行新法,要麼法律不變,但之前的勳貴集團除掉,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了,事兒就好解決了,秦朝是不是就不會滅亡了?
3
回覆列表
  • 1 # user7676041603407

    如果你在當時,向胡亥提出改革開放的方案。方可延續到秦三世。如果,胡亥不同意的話,說你是叛徒內奸特務工賊,那你倒大黴了。

  • 2 # 騎著馬的步兵

    秦的爵位制度還是十分合理的 軍功爵 有 其他的也有 否則 呂不韋有啥軍功 能封文信侯 說明 秦國除了軍功 還有士功 民功等 不過 你說的有一部分道理 不過不是大家起步一樣 而是秦國沒有給士族出路 士族人才 才能有高有低 牛逼的 可以讓秦王重用 但是差的呢?? 又不想種地 又不想虛度一生 那就找個王國當謀士 結果 始皇帝不封諸侯 根本沒有混吃的地方

  • 3 # 刀筆讀史

    如果秦國是個得病的病人,要想救治這個病人,首先要了解這個病人得病的原因和症狀。秦國能夠變成秦朝,統一天下,最大的助力是法家的商鞅變法。商鞅變化使秦國的所有力量能夠為秦國的戰爭服務,秦國的百姓能夠不斷從取勝的戰爭中獲得好處,反過來秦國在戰爭中得到的新力量由會投入到新的戰爭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秦國能夠持續地強大下去。

    秦國統一天下後,秦國沒有了敵人,不能在戰爭中獲得好處。可是,法家思想統治下的秦國仍然要求百姓們繼續為國家無條件的付出,百姓們只能付出,承擔各種各樣的國家工程,完成繁重的徭役、賦稅和兵役,卻無法從中獲利。時間長了,不堪重負的百姓自然會組織起來反抗秦朝。

    要改變秦朝滅亡的命運,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法家思想。秦始皇有兩個繼承人,一個是對儒家有好感的扶蘇,一個是自小學習法家的胡亥。秦始皇把皇帝的寶座傳給誰就代表著秦朝會選擇哪種思想作為國家的最高指導思想。秦始皇去世的時候,可能已經意識到了秦朝所面臨的危機,他想到了扶蘇,扶蘇繼位會改變法家的那一套。廢除過重的賦稅和徭役,給於天下的百姓修養生息的機會。這樣,秦朝的天下才能傳到萬萬代。

    可惜,秦朝內部的法家思想過重,不允許一個不尊崇法家思想的皇帝存在。秦始皇的寵臣趙高和李斯聯手做掉了扶蘇集團,偽造詔書,將秦國的帝位傳位給了信奉法家的胡亥。胡亥比他父親更加推崇法家,變本加厲地以嚴刑峻法治國,這樣就更加激化了秦朝和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秦朝的滅亡就無法避免了。

    秦朝要想活下去,就應該學一下後來的漢朝,在戰爭過後,不是違逆民意。忙著徵發民力行辦各種國家工程,使民眾沒有休養生息的空隙。大亂之後應是大治,如果秦朝能夠擁戴扶蘇繼位,先用道家來恢復民力,安定民生,再用儒家統一思想,尊崇中央,那麼迎來盛世的將不會是漢朝,而是重生的秦朝。

  • 4 # 樂樂246639272

    秦朝滅亡最基本應該還是政策問題。第一次封建大一統,六國之前律法各異,而秦國還延續了苛酷的成法,對新國民來講缺乏一個過渡,輕懷柔重彈壓,也為後面天下反留下隱患。想要改變,需要先改革,讓士人百姓從習慣到接受新的王朝秩序;再者,天下初定,民心不穩,外患不顯,就該先平內憂。收天下兵鑄銅人之後應該休養生息,不應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勞役,橫徵稅賦;還有,天下穩定當以朝廷穩定為先,應明確接班人,避免出現矯詔奪位,屠戮王族重臣,這樣,秦應該不至於二世而亡。

  • 5 # 顏大師436

    在秦始皇的年代利用法家治國未取得政權時可以按現在說不就是依法治國嗎聽起來很超前啊可當時國家己統一它也能專制應當用黃老之術或儒家都能恢復國力可惜秦始皇的脾氣就是駿法接班人也沒選好所以短命到15年即滅亡

  • 6 # 文刀沐子

    有的。

    只要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那麼秦國就不會滅亡!

    1,把巫儒全部殺掉,秦始皇就不會鬼迷心竅,被巫儒們蠱惑著到處覓仙蹤,尋長生不老藥,並胡亂誤食丹藥。這樣,秦始皇就不會四十九歲英年而逝,而且酷暑天死在尋仙封禪途中,秦始皇不死,胡亥就不會上位,巫儒趙高擅權禍國更是無從談起。

    另外,始皇不死,秦的國力將日增,政治體制也會更完善。這就為秦國長治久安打下良好基礎。

    2,如果不是巫儒作禍,大儒盧生等人引誘秦始皇用宮殿,廊橋,幃幔把自己神隱,封閉在鐵幕之後,從而求仙氣,增加自己的神秘感和不測之威,使自己與群臣疏遠,和凡人老百姓完全隔絕一一就不會有朝綱獨斷,稱孤道寡的″鐵幕政治"體制產生。

    本來,春秋戰國時代已然形成了任人唯賢的親民政治體制,老百姓有本事就可以面君直抒己見,秦國更是有任用奴隸百里奚為相的歷史。秦國曆代重臣多是客卿平民,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就是客卿出身,廟堂議事也沒那麼多儀式,往往是君臣平座,爭論得面紅耳赤。

    但,自從巫儒盧生把秦始皇騙進帷幔鐵幕,皇帝便與世隔絕,成了孤人寡頭,再也沒有民主親民的任何可能了!

    靠一個人在資訊閉塞的鐵幕中治國,不僅違反政治規律,甚至是反人性的,採用這種方式行政,國家沒有不衰亡的道理!

    而鐵幕政治自秦盧生起,就是中華歷朝惡政頻出,政息人亡的根苗。

    鐵幕政治的害處是:

    a,使皇帝處於吃喝玩樂和為所欲為的極端舒適區,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他人性異化,甚至退回到畜生狀態;b,長期與世,與社會實踐脫離,得到的都是阿諛奉承,溜鬚拍馬非自然訊息,加之巫儒們不斷裝神弄鬼的神化,久而久之,必然會使皇上心理變態,使之成為自以為是,自我神化,自認為無所不能,自己永遠正確的虛驕狂徒,從而盡幹些不靠譜的荒唐事;c,為後宮,近侍,家臣,太監干政擅權大開了方便之門。因為皇上天天鐵幕後泡在女人堆裡,和家臣太監近侍們混在一起,想不受它們的影響甚至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

    特別指出的是:

    用巫儒禮法鐵幕控制君王,從而達到操控君王,進而達到篡國奪權的目標,是家臣出身的孔二聖人的終極禍心和最高理想。他一輩子沒幹成的事,他的徒孫盧生,趙高幫他實現了;d,為權臣篡國創造了機會和條件;e,導致國家政治劣質化。一個人的思維通量有限,再聰明的人在這種小圈子裡,也不可能真正透徹全域性,提挈時勢,這是人的生理條件所決定的,是根本無法改變的定局。

    總之,秦亡,巫儒盧生等人為了控制皇帝而發明的"鐵幕政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

  • 7 # 東江宴翁

    太簡單了,休養生息啊。

    根據馬爾薩斯陷阱,秦滅六國,人口大量減少人均耕地增多,這時候只要休養生息必是盛世。

  • 8 # 老龔166916589

    秦王朝在位雖短,但是對歷史社會的貢獻發展很大。秦朝的行政方針,與歷史上所有朝代另類的,秦沒有推行儒學思想,並對儒家是反對在的,文坑是個例子。所以頌尚法學對上層階級忎到新鮮,得到大都數的臣民擁護。因為以法治國,當官的此較清正,刑法很嚴酷,犯法要殺頭的,

    所以自平定六國統一天下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很快,沒幾年秦國馬上強大起來,人民的生活也逐點好轉起來。這是商鞅變法的結果。

    當然還得從另一面看:有句民謠秦始皇拼吞六國,狠似七國。這說明了六國中還有殘餘勢力,本國中也反秦勢力。這是到後期秦走衰敗的首要原因。

    其次國內的儒,法鬥爭自建國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將秦皇的二個兒子,長子扶蘇由大將軍蒙恬帶領到北方巡邊。扶蘇,蒙怡是儒學派,主張禮治。朝中還有二位權力大臣,李斯,主張禮治,趙高主張法治,那麼君主秦皇也主張法治。當然是法治派勢力佔優勢。

    秦皇所以廢長立幼。將長子扶蘇跟蒙恬去戍邊,就是支援次子胡亥主張

    的法治。

    其三。秦皇曆年對百姓的傜役過度,如:築長城,挖運河,築墓園……等等。百姓死亡慘重,農田廢棄,民不聊生,

    其四。秦皇時代還不懂得人的生死是必然性,與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一樣怕死,晝夜佔在常生不老的牛角尖,朝政受廢,最後要到東贏救仙,在炎夏行進到江蘇徐州中暑而死亡,一代偉人為了長生而歿。

    秦皇死後並未公開。也沒向長子扶蘇報喪,京城法治派設計謀殺了扶蘇等禮治派,京城二位權力大臣中的趙高扶次子胡亥繼皇帝位,並立即清治君側,將禮治派首要大臣李斯判刑腰宰。秦王朝這樣經歷了一次大動盪大傷元氣,沒多時間又出現了分裂,直到楚漢相爭。再次由西漢統一。

  • 9 # 德全不畏

    如果我是秦始皇,我會這麼幹。

    一,放棄對南方百越的進攻,把力量集中在六國身上。先把已經佔領的土地經營好,並且嚴防六國舊貴族鬧事。

    二,減輕徭役。馳道、水利設施,有必要修的當然修,沒必要修的就放棄。比如驪山的陵墓,修它幹什麼?除了給後代多留下一些文物,還有什麼用呢?為沒用的東西勞民傷財沒有意義,應該放棄才對。必須要修的工程,也不能急於求成。視民力而為,要與民休息。

    三,加強思想文化方面的工作。原來的六國百姓各有各的文化,甚至連文字和度量衡都不統一。所以,要加強人們對中央的認同感。

    四,做好內部的政權交接工作。象胡亥這樣的混蛋,就讓他去邊疆待著去。扶蘇這樣得人心的接班人,要留在中央好好的培養。

    五,這一條才是重中之重。商鞅之法,是戰爭法。既然天下統一了,戰爭法就要做出改變。戰爭法過於嚴苛,對人民不放鬆一下管控,經濟怎麼發展。法律在許多細節上的不合理要求,能廢就廢了吧。

    還有重農抑商政策。原來趙國,魏國和齊國都重視工商,並且工商業也很發達不也過得好好的。為什麼非得用商鞅的戰爭法,要求所有的地方都重農抑商,搞一刀切。適度的放鬆對工商業的管控,對農業也有促進作用。

  • 10 # 滄桑短笛

    有辦法不讓秦國滅亡,跟找丹藥讓某某永生不死有區別嘛?

    一、秦國的崩潰

    “奮六世之餘烈”,五代六位皇帝的前赴後繼,最終在秦始皇手中成就了統一六國,結束幾百年戰亂的偉大功績。這是秦始皇的天縱英明,也是秦孝公商鞅變法的水道渠成。秦國的崩潰與商鞅變法無關。商鞅變法是讓秦國富裕強大,並奠定了法治、郡縣和中央丞相府、上將軍府、廷尉府(主管司法)和長史駟車庶長(皇族)的四柱模式。兼併六國、統一中華的戰役以及相關的民治,當然不在商鞅變法考慮的範圍之內。

    我以為,秦國的崩潰正在於秦始皇太過於追求成就,“速成”埋下了崩潰的導火索。軍事上兼併六國,易;思想上認可被兼併,難。此其一。其二,秦國的崛起靠的是商鞅變法。但是,商鞅變法也有商鞅被車裂的慘劇。變法的改變,需要社會經歷認可、接受、獲益的過程。變法帶來的社會利益大調整,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消融,並最終拋棄過去的包袱(比如家財萬貫),從新站在起跑線上贏得更大的財富。這兩點,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往往是草草了事,甚至是輕輕掠過。“法治根基”這個根本,被輕視了。

    二、天下為公和家天下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做過多次巡遊並留過多處碑文。碑文的內容,鐵證了秦始皇“國者,公器也”的胸襟。當然,這個“國者,公器也”是夏商周傳下來的文化傳統,秦始皇做的更好而已,並非秦始皇發明的。而家天下則是西漢劉邦的發明。“白馬之盟”就是中國封建皇朝家天下的開始和標誌。

    因此,樓主不滅亡的想法,是用漢朝之後的思想去要求秦人、秦國,顯然是荒謬的。“有什麼辦法讓某朝不滅亡”是漢朝以後的弱智想法,跟秦、跟夏商周無關。朝代可以不滅嘛?不可能。但是,朝代可以永生----不斷的更新、不斷的發展、始終走在生產力發展的前頭,始終引領者生產力的發展。

    三、諸侯的秦朝有多牛

    極難!秦朝煥發勃勃生機是同時擁有秦孝公贏渠梁和商君衛鞅。贏渠梁以極天才的謀略穩定國家、穩定朝局,衛鞅以極天才的智慧,發明、操持商鞅變法。從鋤禾令開始到廷尉府的建立,權威且系統的法官制度(與現代法官完全不同,秦國的法官制度實際上負責法律解釋,執法權歸行政系統的郡守、縣令)。如荀子所言:

    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治之至也,秦類之矣”。治國的最高境界,秦國無限接近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上,有誰可以比肩秦國?秦國所達到的境界,法治的功勞。

    四、商鞅法治的先進性

    法治並不神奇。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區別,僅僅在於刑法條款的公開。請注意,所謂法治,歷史上從來都是從刑法開始的。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治理的根本,而刑法一直就是治理的最主要手段。法治取代人治,自然是從刑法開始。

    但是,商鞅變法以徙木立信登場,同樣是以公開為開始。但是,商鞅變法又不僅僅是公開這麼簡單。舉一個例子來說。秦法規定:女性婚內與他人通姦,丈夫現場發現殺死通姦男無罪。但是,事後發現的,只能告官依法刑罰。時候依法刑罰的部分,跟現代法律累死,無需贅述。“現場發現殺死通姦男無罪”一句,屬於“細思極恐”的智慧。在現場,通姦男殺死丈夫,屬於通姦+殺人,死罪必然;丈夫殺死通姦男,無罪。在事發現場,丈夫VS通姦男,丈夫受秦法保護;殺人者死,誰敢殺丈夫?通姦犯罪的男子不受秦法保護,被殺死都活該。什麼叫弘揚正氣?這個例子就是最好的範例。

    引申來看。入室盜竊,與通姦一樣並非死罪,但是也一樣極易造成死傷。若依秦法的精神保護無辜者,現場範圍內取消法律對犯罪者的保護。入室盜竊,只要被室主發現,被室主殺死是死,殺死室主屬於盜竊殺人,被判處死刑還是死。偷盜者既要保護自己不死、不傷、還要保護室主人不死、不傷,否則一切後果都由盜竊者承擔。試問:若如此法律規定,還有多少人敢入室盜竊?入室盜竊,是冒著掉腦袋奉獻的犯罪。

    五、永生靠自己努力

    秦國可以永生嘛?理論上可以。代代有商君,或者類似、近似商鞅這樣的人物,就可以永生。代代有孝公贏渠梁是不可能的。贏秦氏族只是一族人,不可能代代有贏渠梁式的人物。商鞅則不然,“茫茫華夏,代代有人才”。代代有商鞅或者類似商鞅,完全有可能。

    華人都知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PS:甭拿西方語系的人才說事,西方本來就沒文化,這個人才兩字就缺少了什麼是人才的標準,差評!與之相比,中文語系的千里馬一詞自帶標準----日行千里!)。但是,恐怕很多人不熟悉後半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建立高規格的伯樂體系並形成制度,源源不斷的發現、重用千里馬。進而讓治國制度始終保持在領先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永生,就自然有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講座注意事項?